8.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8.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4 10:31:2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时间的脚印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lù)、沟壑、河谷、湖(pō)、海洋等比较低蛙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山(lù) 湖(pō) 沟壑( ) 沉淀(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沙砾”的“砾”意思是: 。
(4)将下列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句子意思。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二、综合性学习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hè、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蛙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diàn下来的结果。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掸去( )   山麓( ) 沟hè( ) 沉diàn(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沙砾”的“砾”意思是: 。
(4)将下列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句子意思。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三、语言表达
3.(易错题)学习小组开展了“认识计时装置”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一名组员搜索到的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请你观察图片并阅读材料,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整件铜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也有一种说法称为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和受水壶。日壶壶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为日壶,最下为受水壶。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壶身刻有关于制作年份和人员的文字。水由日壶依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箭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
四、现代文阅读
①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②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要快多了。
③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④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的河水变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
4.关于选段的说明方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作比较 B.举例子 C.下定义 D.打比方
5.选段③中“旅行”一词是什么意思?若换成“到远方去”行吗?为什么?
6.“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一句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冰河”能“爬”吗?这个“爬”字在句中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生态脚印
①有一种说法:“人口是定时炸弹。”人口爆炸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至2050年,地球人口将会多至90亿到100亿。目前,世界人口有60多亿,至今世界人口每年增加7800万,估计到2012年世界人口就会达到70亿。于是不断有人问:“人口如此增长下去,地球承受得了吗?”答案要从两个方面来谈,如果光从地球面积来看,地球是承受得了的,仅仅一个欧洲就可以再接受和安置67.5亿人。问题是人活在世界上要吃饭、穿衣、住房、出行、工作、消费、耗能、排污和释放二氧化碳……光用地球面积来分配是不科学的,必须用“生态脚印”的概念来评估。
②生态脚印是指按今天的生产条件,一个人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地球(陆地和海洋)面积,其单位是公顷。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要求、标准和习惯是不一样的,所以生态脚印的大小也就不一样。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算出一个平均的生态脚印。生态脚印越大,表示人类消耗的资源越多。根据全球脚印网和欧洲环境局所提供的数据,地球能提供的生态脚印是每人1.8公顷,但按目前人类的消耗,每人的生态脚印是2.2公顷,显然,一个地球已经不够用了。而每个国家的生态脚印也不一样,如美国公民的平均生态脚印是9.7公顷、英国5.6公顷、欧盟成员国平均4.7公顷、巴西2.1公顷、中国1.6公顷、印度0.7公顷……如果全世界都像印度人民那样节约能源,地球让100亿人吃饱饭是没问题的;倘若世人的生态脚印都和美国人的一样大,那我们今天就需要3个地球了。
③世界自然基金会日前发表的《生命地球报告》显示,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大自然再造资源的速度。报告警告说,如果这种状态不发生改变,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就面临着在本世纪中叶发生大规模崩溃的危险。
④扩张生态脚印的后果不止如此,它还会导致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破坏。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速度最快的是草地、河流冲击形成的草场、大草原和赤道干旱森林。这些地方多数被人类开垦成了农田或养殖牲畜的草场。
⑤生态脚印的概念首先由马克西斯·瓦克纳格尔和威廉·E里斯于1994年提出,随之得到世界公认。2003年,瓦克纳格尔创建全球脚印网,从事拯救地球、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工作。
⑥人类正在辛苦地寻找第二个地球,梦想能否成为现实,什么时候成为现实,不知道。我们能做的是保护好现有的地球,地球人共同行动起来控制人口快速增长,尽量调整生活习惯,节约使用地球资源——保护人类自己。
7.第①自然段中加点的“估计”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8.阅读全文,说说一味地扩张生态脚印的危害是什么?
9.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0.读完文章,你认为应怎样做才能保护现有的地球和人类自己?(请写出两个具体的做法)
五、作文
11.课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作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 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不少于2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时间的脚印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lù)、沟壑、河谷、湖(pō)、海洋等比较低蛙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山(lù) 湖(pō) 沟壑( ) 沉淀(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沙砾”的“砾”意思是: 。
(4)将下列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句子意思。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答案】(1) 麓 泊 hè diàn
(2) 低蛙 低洼
(3)小石块,碎石
(4)难道不是越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吗?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山麓:shān lù,山基、山脚,山下与平地相连的地方。
湖泊:hú pō,湖的总称。
沟壑:gōu hè,坑谷;山沟。
沉淀:chén diàn,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的底层;也指溶液中的沉淀物。
(2)本题考查字形。
低蛙——低洼:指所在地势比四周低。
(3)本题考查字义。
砂砾:shā lì,细碎的小石子。砾:小石块,碎石。
(4)本题考查句式转换。
陈述句改反问句,首先确定添加反问词的位置。原句“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这是一个陈述客观事实的句子。要将其改为反问句,需在句首添加反问词,使句子语气发生转变。常见反问词有 “难道”“怎么” 等,这里选择“难道”放在句首,“难道”能够引发读者思考,加强反问语气。
然后调整否定词,原句中没有否定词,按照陈述句改反问句的规则,没有否定词时要添加否定词“不” ,这样就变成“难道不是”,让句子表达的意思与原句一致,因为反问句本身带有否定含义,双重否定表肯定。
最后句末添加语气助词和问号。在句子末尾添加语气助词 “吗”,进一步强化反问语气,最后将句号改为问号,明确句子为反问句式。
据此可得:难道不是越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吗?
二、综合性学习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hè、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蛙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diàn下来的结果。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掸去( )   山麓( ) 沟hè( ) 沉diàn(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沙砾”的“砾”意思是: 。
(4)将下列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句子意思。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答案】 (1) (dǎn) (lù) (壑) (淀) (2) “低蛙” “低洼”。 (3)小石块,碎石。
(4)难道不是越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吗?
【详解】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此题应该注意“麓”应该读四声,“壑”笔画数较多,要认真书写。(2)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低洼”指的是比四周低的(地方)。(3)此题考查对词语中单个字的解释,必须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来回答。“砂砾”指沙子和碎石,“砂砾”的意思是“碎石”。(4)此题考查学生改写句子的能力。作答时要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语改为否定词或者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并补充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据此作答即可。
三、语言表达
3.(易错题)学习小组开展了“认识计时装置”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一名组员搜索到的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请你观察图片并阅读材料,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整件铜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也有一种说法称为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和受水壶。日壶壶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为日壶,最下为受水壶。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壶身刻有关于制作年份和人员的文字。水由日壶依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箭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
【答案】(示例):材料介绍了铜壶滴漏的结构、各结构部分的名称及样貌、计时方式等内容。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
材料①②说的是铜壶滴漏的结构;③句是说明各部分结构上的图案;④⑤⑥⑦⑧句说明计时方式。
据此分析,可概括为:材料介绍了铜壶滴漏的结构、各结构部分的名称及样貌、计时方式等内容。
四、现代文阅读
①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②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要快多了。
③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④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的河水变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
4.关于选段的说明方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作比较 B.举例子 C.下定义 D.打比方
5.选段③中“旅行”一词是什么意思?若换成“到远方去”行吗?为什么?
6.“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一句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冰河”能“爬”吗?这个“爬”字在句中有什么好处?
【答案】4.B 5.“旅行”在文中指沙砾被带到远方去。若换成“到远方去”,则整句话就没有了原句的生动、形象,没有了魅力。 6.拟人。用“爬”字来形容冰河在陆地行进的情态非常贴切,很生动地表现了冰河缓慢移动的状态,很容易理解。
【解析】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结合第2段“例如”、第4段“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的河水,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可知,选段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故选B。
5.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在理解其本义的基础上,理解其语境义。“旅行”意思指远行,结合“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可知,这里指沙砾被带到远方去。“旅行”本义是指人的行为,这里写“碎石、沙砾、泥土”,可知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而“到远方去”属于平实的语言,不具备拟人手法的独特魅力。
6.本题考查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解答这种问题,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次结合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意分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爬”赋予“冰河”以人的行为,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依拟人修辞的答题模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行答题。这里要写的对象是“冰河”,“冰河爬来了”写出了冰河在陆地缓慢行进的情态,通俗易懂。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生态脚印
①有一种说法:“人口是定时炸弹。”人口爆炸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至2050年,地球人口将会多至90亿到100亿。目前,世界人口有60多亿,至今世界人口每年增加7800万,估计到2012年世界人口就会达到70亿。于是不断有人问:“人口如此增长下去,地球承受得了吗?”答案要从两个方面来谈,如果光从地球面积来看,地球是承受得了的,仅仅一个欧洲就可以再接受和安置67.5亿人。问题是人活在世界上要吃饭、穿衣、住房、出行、工作、消费、耗能、排污和释放二氧化碳……光用地球面积来分配是不科学的,必须用“生态脚印”的概念来评估。
②生态脚印是指按今天的生产条件,一个人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地球(陆地和海洋)面积,其单位是公顷。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要求、标准和习惯是不一样的,所以生态脚印的大小也就不一样。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算出一个平均的生态脚印。生态脚印越大,表示人类消耗的资源越多。根据全球脚印网和欧洲环境局所提供的数据,地球能提供的生态脚印是每人1.8公顷,但按目前人类的消耗,每人的生态脚印是2.2公顷,显然,一个地球已经不够用了。而每个国家的生态脚印也不一样,如美国公民的平均生态脚印是9.7公顷、英国5.6公顷、欧盟成员国平均4.7公顷、巴西2.1公顷、中国1.6公顷、印度0.7公顷……如果全世界都像印度人民那样节约能源,地球让100亿人吃饱饭是没问题的;倘若世人的生态脚印都和美国人的一样大,那我们今天就需要3个地球了。
③世界自然基金会日前发表的《生命地球报告》显示,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大自然再造资源的速度。报告警告说,如果这种状态不发生改变,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就面临着在本世纪中叶发生大规模崩溃的危险。
④扩张生态脚印的后果不止如此,它还会导致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破坏。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速度最快的是草地、河流冲击形成的草场、大草原和赤道干旱森林。这些地方多数被人类开垦成了农田或养殖牲畜的草场。
⑤生态脚印的概念首先由马克西斯·瓦克纳格尔和威廉·E里斯于1994年提出,随之得到世界公认。2003年,瓦克纳格尔创建全球脚印网,从事拯救地球、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工作。
⑥人类正在辛苦地寻找第二个地球,梦想能否成为现实,什么时候成为现实,不知道。我们能做的是保护好现有的地球,地球人共同行动起来控制人口快速增长,尽量调整生活习惯,节约使用地球资源——保护人类自己。
7.第①自然段中加点的“估计”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8.阅读全文,说说一味地扩张生态脚印的危害是什么?
9.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0.读完文章,你认为应怎样做才能保护现有的地球和人类自己?(请写出两个具体的做法)
【答案】7.不能,“估计”是指“大概的预计”,表示句中的数字是推测而来,并不是确切的,去掉语言就不准确了。 8.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就面临着在本世纪中叶发生大规模崩溃的危险还会导致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破坏。 9.列数字,用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人类消耗的资源多,一个地球已经不够用了。 10.做法要具体,不能用文中原句回答。①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能浪费;②我们要保护我们的环境,不能随便乱扔垃圾,不能随便乱排污水等
【解析】7.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类试题需要首先解释加点词语的大意,然后根据其所在的句子,分别说明带有加点词和去掉加点词句意发生的变化,最有一句话点明加点词对说明语言准确性所起的作用。句子中“估计”是指“大概的猜测”,表示句中的数字是猜测的而不是准确的,根据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平实、简明的特点,去掉后,语言就不准确。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第③自然段“报告警告说,如果这种状态不发生改变,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就面临着在本世纪中叶发生大规模崩溃的危险”可以作答本题。
9.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从画线句中的“1.8公顷、2.2公顷”可以看出这句话主要采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文中列数字的作用是准确地说明了“人类消耗资源很多,一个地球已经不够用了”。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解答时,解答时,一定要认真研读文章内容,整体把握大意,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结合生活实际,围绕“怎样做才能保护现有的地球和人类自己”谈具体做法。从文中最后两个自然段可以看出要保护现有的地球和人类自己我们必须要从事拯救地球、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工作。可据此作答。
五、作文
11.课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作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 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不少于200字。
【答案】岩石是历史的证人;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地质学可以根据岩石来推测相关资料,考古可推测地球文明史的相关资料。所以,如果文明历史算地球历史的一部分,那么岩石和考古是地球历史的见证。否则,如果文明历史不算地球历史,那么岩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
【详解】本题是一篇小作文,考查学生仿写课文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原文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语段一定要与原文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本题可以把岩石比作历史的证人。
点睛:本题是一篇小作文,考查学生仿写课文的能力。首先对熟悉原文内容,积累材料。平时要多读课文和名著,学习优秀作品的写作方法。可以多做仿写练习,逐渐提高写作能力,写好后请别人修改和点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