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4 10:34:5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shòu yǔ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róng yù奖。②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③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④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瞭望( ) 缅怀(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shòu yǔ( ) róng yù( )
(3)文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二、综合性学习
2.学习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后,八年级(1)班班委拟组织“学科学精神,强实践能力”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班长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行动起来,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活动!”而小明却说:“实践活动太浪费时间,还不如在教室里背实验过程呢。”针对他的观点,请你对他加以劝说,让他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活动。
(3)班级拟出一期主题为“强实践能力”的黑板报。请你写出你参与活动的心得,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30字左右)
三、语言表达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结合这段文字的内容简述你的感想。
一位老学者说,现在有太多人不能够把一壶水烧开,很多人都是烧到六十度就撒手了。还有不少人是这壶水还没有烧开,又跑去烧另一壶。这些人本来是很有才华、可以有些作为的人。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②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4.选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作者为什么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6.选段中举研究竹子性质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7.请简要概括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阅读文段。回答闯题。
①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②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⑥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⑦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⑧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一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8.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9.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10.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1.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12.结合文段内容思考,有些学生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
五、作文
13.请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写一个作文片段。
在写议论文时,为了使观点更鲜明,论证更有说服力,我们可采用道理论证。它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如何更好地使用道理论证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要仔细分析每句名言背后的特殊含意,将其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2)语言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文过多,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3)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需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如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第三段即运用道理论证法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很有说服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shòu yǔ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róng yù奖。②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③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④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瞭望( ) 缅怀(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shòu yǔ( ) róng yù( )
(3)文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答案】(1) liào miǎn
(2) 授予 荣誉
(3)第③句中的双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详解】(1)本题考查给加点字注音。
(1)瞭望:liào wàng,意思指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
(2)缅怀:miǎn huái,追念;追想。
(2)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1)shòu yǔ——授予:郑重地给予。
(2)róng yù——荣誉:光荣的名誉。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③句“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中的“怀念”是一篇文章的名字,应会使用书名号,而不是双引号。把双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二、综合性学习
2.学习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后,八年级(1)班班委拟组织“学科学精神,强实践能力”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班长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行动起来,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活动!”而小明却说:“实践活动太浪费时间,还不如在教室里背实验过程呢。”针对他的观点,请你对他加以劝说,让他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活动。
(3)班级拟出一期主题为“强实践能力”的黑板报。请你写出你参与活动的心得,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30字左右)
【答案】(1)(示例)感受科学魅力,提升操作能力。
(2)(示例)小明,记住实验过程固然重要,但是强化动手能力同样重要。如果只是背诵实验过程,没有动手实践的能力,我们也不会在科学道路上走得远。快来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吧!
(3)(示例)我爱科学实践,它给了我学习的动力,给了我创造的信心,给了我前行的力量。
【详解】(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学习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后,八年级(1)班班委拟组织“学科学精神,强实践能力”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示例:学科学精神,点亮智慧之光;强实践能力,筑梦未来之路!
(2)本题考查劝说。本题要求针对小明“实践活动太浪费时间,还不如在教室里背实验过程呢”的观点,进行劝说,让他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在回答时,需要首先理解并尊重小明的观点,然后提出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背实验过程与亲自实践的差异,最后强调实践活动对个人成长的益处,以此来说服小明。
示例:小明,我理解你希望更高效地利用时间,但实践活动并非浪费时间。它不仅能让我们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更能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背实验过程虽然快捷,但缺乏实际操作中的体验和领悟。只有亲自实践,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科学,更全面地提升自己。希望你能积极参加,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
(3)本题考查看法、认识。本题要求写出参与“强实践能力”主题活动的心得,字数在30字左右,并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心得应围绕活动主题,即“强实践能力”展开,可以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收获等,同时要注意语言的精炼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使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示例:参与“强实践能力”活动,我如磨刀石上的刀,愈砺愈锋利,收获满满!
分析:这个答案通过比喻的手法,将参与活动的过程比作刀在磨刀石上的磨砺,形象地表达了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实践能力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活动中的收获和成长。语言简洁明了,符合题干要求。
三、语言表达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结合这段文字的内容简述你的感想。
一位老学者说,现在有太多人不能够把一壶水烧开,很多人都是烧到六十度就撒手了。还有不少人是这壶水还没有烧开,又跑去烧另一壶。这些人本来是很有才华、可以有些作为的人。
【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没有做成一件事比喻成没有烧开一壶水。我们寻求真理不仅要对事物有客观的探索,还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既然做了就要做出结果,不能半途而废。否则有再多的实践精神,也得不到想要的成果。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结合修辞方法阐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本体和喻体。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本句话:把“没有做成一件事”比喻成“没有烧开一壶水”,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②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4.选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作者为什么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6.选段中举研究竹子性质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7.请简要概括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4.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5.因为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获得,而非自我检讨或哲理清谈,实验精神是获取新知识的关键。 6.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实验的过程是积极探测,需要亲自实践才能得到知识,而不是袖手旁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7.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适当的目标作为向导,还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
【解析】这篇文章探讨了科学研究中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强调,科学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实地实验而非空谈,实验应当是积极主动、有计划的过程,需要具备明确的目标、判断力和灵感。通过种植竹子研究其性质的例子,作者形象地说明了实验的具体操作和观察的必要性。文章指出科学进步常依赖于关键性的发现,强调实验对重大突破的重要意义。总之,文章提倡科学探索应通过严谨和创造性的实验精神推进。
4.本题考查中心论点。
结合①段“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可知,作者首先提出“重视实验精神”这一中心论点;结合②段“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可知,紧接着作者论述为什么保持“重视实验精神”这一观点;结合③段“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④段“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等内容可知,作者再次论述如何重视实验精神;结合⑤段“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可知,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5.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结合第②段“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理解,因为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获得,而非自我检讨或哲理清谈。文章强调科学进步依赖于实地实验,而非抽象的理论推测。通过实验,科学家能够获取真实可信的知识,而实验精神包含了积极探测、计划和目标设定等元素,是科学发现和发展的核心。因此,实验精神被视为科学创新的关键所在。
6.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作者强调实验是获取新知识的基本方法,第③段“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研究竹子性质的例子,是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仅靠观察不足以获得科学认识,必须进行主动的实验探测。这一例子形象地展示了实验精神的实际应用,支持了作者关于实验在科学研究中重要性的观点。
7.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结合第④段“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可概括出: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适当的目标作为向导,还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
阅读文段。回答闯题。
①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②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⑥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⑦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⑧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一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8.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9.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10.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1.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12.结合文段内容思考,有些学生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
【答案】8.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 9.作者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10.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1.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12.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但开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须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解析】8.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②段中的“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第③段中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第⑥段中的“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可知,本文主要是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
9.考查论证方法。作者列举自己起初在美国学习的经历,这是举例论证。联系第⑥段中的“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可知,此处举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10.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末段中的“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可得: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1.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联系文本相关内容,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根据第⑧段中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可拟写为:我们应培养自己的动手实验能力,克服只动脑筋空想而缺少实际行动的习惯。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要有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12.考查文本理解和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联系第⑥段中的“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可知,因为在传统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联系末段中的“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让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作文
13.请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写一个作文片段。
在写议论文时,为了使观点更鲜明,论证更有说服力,我们可采用道理论证。它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如何更好地使用道理论证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要仔细分析每句名言背后的特殊含意,将其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2)语言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文过多,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3)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需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如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第三段即运用道理论证法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很有说服力。
【答案】合乎题意即可。
【详解】试题分析:请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写一个作文片段。所谓道理论证,是一种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公理、定理、推论、科学结论、经典名著节选出来的理性论述来充当论据的论证方法,其存在的形式是哲理形式,其内在本质是理性。道理论证的几种形式:(一)运用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二)针对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进行深入剖析,并对核心部分加以强调的部分。(三)运用已知条件,推理未知结论的整体推理过程。(四)针对论点,指出或强调观点的内涵或外延,避免误解,确保论证逻辑严密的部分。(五)进行归纳总结,阐述结论的部分。
点睛:所谓“作文片段”,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段的写作练习,就叫“作文片段训练”。其训练类型共有三种:其一,描述性训练:就是选择景物的一个方面,撷取生活海洋中的一个小浪花,截取生活的一个断面进行叙述描绘。其二,说明性训练:就事物的一个方面作介绍。其三,评议性训练:就一件事、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影视片简单的谈点个人看法,不求多、不求全,谈清楚某方面的感受或体会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