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东南亚(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2 东南亚(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04 09:4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东南亚“一桌特色菜,一课解锁东南亚”》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
课题名称:《东南亚“一桌特色菜,一课解锁东南亚”》
教材版本与章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
教学知识点:马六甲海峡的位置、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城市分布与人口
表1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解读分析
内容要求 内容解读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地区自然与人文地理主要特征;联系自然环境特点,结合实例简要分析该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途径。” 此条课程标准要求不仅关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地图和资料的运用,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一个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并结合自然环境特点,分析其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二、设计理念
情境驱动,激发兴趣与自主探究
以“一桌特色菜,一课解锁东南亚”为核心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建构地理认知。以“开设东南亚餐馆”为主线,通过选择和采购食材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东南亚的地理特征,激发学习兴趣。课程设计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借助“追踪食材进口路线”、“优质食材出口商竞标会”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多维度构建区域认知,强化知识迁移
从多个角度展开区域地理学习,包括东南亚的地形、气候、农业与经济等要素,通过问题探究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区域认知。例如,在气候方面,分析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雨林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地形与河流方面,通过湄公河、红河、伊洛瓦底江等主要河流的流向,理解地势对农业和城市发展的作用;在农业与经济方面,结合水稻、咖啡、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探讨自然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同时,设置了多个思考问题,如“东南亚地区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马六甲海峡的战略意义”等,引导学生分析表达。此外,通过课堂检测环节,以“大米换高铁”合作案例为依托,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三、教材分析
章节联系与地位分析:承接区域地理学习,深化东南亚认知。本节课属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区域地理部分,承接了前面关于气候、地形、农业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具体化到东南亚这一典型区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世界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还通过对东南亚农业、贸易和交通的分析,为后续学习其他区域(如南亚、西亚等)提供思维框架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区域比较能力。
具体知识内容分析:本节课围绕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农业经济和国际贸易展开,重点分析了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湄公河等主要河流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以及马六甲海峡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教材还通过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东南亚地理认知体系,为后续学习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联系奠定基础。
四、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七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基础地理知识,如纬度、半球、气候类型及农业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区域地理认知能力。然而,他们对东南亚这一地区的具体地理特征,如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东南亚农业结构等,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同时,学生对经济地理的概念较为抽象,如贸易、港口枢纽等内容,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加以讲解,以提升理解度。
学习困难:由于东南亚地理环境复杂,包括多样的气候类型、交错的地形地貌和重要的国际海上通道,学生在构建区域整体认知时可能存在困难。例如,他们可能难以理解东南亚复杂的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或者难以在地图上精准定位关键地理要素。此外,东南亚与中国关系密切,但学生对东南亚的经济模式、国际贸易等内容接触较少,难以建立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学过程中需借助直观的地图、案例和任务驱动型活动,帮助学生将地理要素串联起来,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定位东南亚及其主要国家、河流、海峡等地理要素,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形成整体的区域认知。(区域认知)
2.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东南亚的热带气候、地形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并结合马六甲海峡的区位特点,理解该地区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性,提高区域综合分析能力。(综合思维)
3.认识东南亚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利弊,探讨该地区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如旱涝灾害)及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增强人地协调观念。(人地协调观)
4.通过任务探究“追踪食材进口路线”“优质食材出口商竞标会”,学会使用地图、数据等资料分析东南亚的农业与贸易特点,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相关知识解释现实问题。(地理实践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核心知识,构建区域认知
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重要地理要素(国家分布、主要河流、马六甲海峡等);
2.东南亚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与水稻、热带经济作物种植);
3.东南亚的经济特点(农业经济模式、农产品出口优势);
4.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与全球贸易联系(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生命线”)。
教学难点:分析复杂关系,培养地理思维
1.气候、地形与农业发展的因果关系(为什么东南亚水稻种植集中在湄南河、红河、伊洛瓦底江流域);
2.地理要素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综合气候、地形、经济等因素,分析东南亚农业、贸易和发展的特点)。
六、教法、学法与教学策略
1.主题情境式教学:以“一桌特色菜,一课解锁东南亚”为核心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建构地理认知。
2.教法指导:教师准备学习材料清单、制作地图材料、提供教学设备等。
①课堂导入:设定情境——“一桌特色菜,一课解锁东南亚”
学生角色扮演餐馆老板,思考东南亚的特色食材
②任务 1:追踪食材进口路线
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半球、纬度、海陆位置)
规划广州至东南亚的海上航线,分析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③任务 2:优质食材出口商竞标会
认识东南亚的主要农业产品(热带经济作物)
探究东南亚农业发展的自然和人文条件
讨论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④任务 3:制作菜品故事手册
结合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分析主要农业区的分布(如湄南河三角洲、红河三角洲)
讨论地形、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⑤课堂总结与迁移
结合案例分析:“大米换高铁”合作的地理背景
七、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5分钟)
活动设计: “一桌特色菜,一课解锁东南亚”
教师展示东南亚美食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这些食材主要来自哪些地方?
② 这些食材的生长条件如何?
设计意图: 通过美食引起学生兴趣,使其对东南亚产生亲近感,并引出东南亚的地理探究。
新课讲授(30分钟)
任务 1:追踪食材进口路线(10分钟)
目标: 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海上航线。
教师活动: 展示世界地图和东南亚地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学生任务: 以“从广州出发采购食材”为背景,思考海上运输航线会经过哪些半岛、海洋,并在地图上标注。
思考:
马六甲海峡沟通哪些地区?
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在海洋运输上有何重要与特别之处?
总结: 重点强调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及全球贸易中的重要性。
任务 2:优质食材出口商竞标会(10分钟)
目标: 了解东南亚农业的特点。
教师活动: 介绍东南亚主要农产品,如水稻、咖啡、橡胶等。
学生任务: 分组扮演东南亚国家的食材出口商(如泰国、越南、菲律宾),通过展示各国农产品的优势,竞标成为“最佳食材供应商”。
思考: 结合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分析东南亚为何适合种植热带经济作物。
任务 3:菜品故事手册(10分钟)
目标: 认识东南亚的地形、灾害、河流及人文环境。
教师活动: 介绍东南亚主要河流(湄公河、红河等)对农业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学生任务: 结合东南亚地形与河流特征,设计“菜品故事手册”,讲述食材从产地到餐桌的旅程。
总结: 让学生理解东南亚农业、贸易与地理环境的综合关系。
课堂练习(5分钟)
中国和泰国重启“大米换高铁”合作,即泰国用大米、橡胶等农产品支付中国高铁投资建设的部分费用。这也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重要事件之一。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泰国 (  )
A.地处中纬地区,位于东南亚地区的南部
B.首都位于马来半岛,河流沿岸水运便利
C.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
D.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水量大
2.“大米换高铁”可 (  )
①提高泰国大米等农产品出口量,促进生产
②增加泰国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③缩短泰国通勤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④加强中泰联系并惠及东南亚诸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课后作业
拓展探究:
查找东南亚某一国家的经济情况,分析其主要出口产品的地理优势。
教学反思
学生是否能通过任务活动理解东南亚的地理特征?
任务是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③ 是否需要增加更多直观的地图、案例,以帮助学生建立更清晰的区域地理认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