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一、导入新课
我们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目光凌厉,高冷逼人;其实鲁迅先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和蔼温暖,心有阳光。我们印象中鲁迅先生的文字像一把匕首毫不留情地插入敌人的心脏;其实鲁迅先生的文字像阳光如雨露似春风鼓舞了每一位向上向善的中国人。一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让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真挚的情怀。
学习目标:
语言运用与建构:
了解鲁迅,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忘却”与“记念”的关系,理解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 :
分析文章反映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评价柔石、白莽的形象
鉴赏文章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爱国青年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代表作品:《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
写作背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国民党反动派设在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淞沪警备司令部。噩耗传来,鲁迅先生作诗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对刽子手的愤怒,后又接连撰文控诉反动派的罪行,并在由他主持编辑的《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上刊登他参与起草的两篇宣言和他撰写的《柔石小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两文,同时在“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创刊号上选刊了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牺牲》作为无言的纪念。1933年2月7—8日,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又写了这篇纪念文章。
课文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作者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个标题里?
“忘却”与“记念”一对反义词,放在一个标题里,看似矛盾,实际上寄寓着深刻的含义。却正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悲愤和坚韧的战斗精神。
文章开头就写道:“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结尾又写道:“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从这两部分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所谓的“忘却”,就是将“战友”的牺牲而带来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从悲痛中脱离出来,忘却的是悲痛,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纪念死者。
题目解说
对烈士最好的纪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
“忘却”,摆脱悲哀,为了忘却意为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
“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
“左联五烈士”
“左联五烈士”同于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除殷夫外,其余四人均为共产党员,李伟森还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
“左联”五烈士被害:1931年2月7日,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等五位左翼革命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同时杀害于上海龙华。
理清结构
1、熟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事件发展与表示作者强烈情感的关键语句,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并分别拟定一个小标题。
(1)回忆白莽: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2)追忆柔石: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介绍冯铿。
(3)柔白被捕:简述作者与他们的关系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4)烈士遇害: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及作者的境遇与悲愤的心情
(5)抒发悲愤: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研读探究
1.对彼得裴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
2.与鲁迅初次见面后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
3.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便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
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的形象
研习文本分析白莽的形象特点:
白莽
研读探究
阅读第二、四部分,分析柔石的形象特点
第二、四部分通过哪些材料写出柔石的哪些特点?
在艺术上积极进取、勇于探索
的精神
在创作上,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是当时作者唯一“敢于随便谈笑”和“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
与他的来往缘由和柔石的姓名、籍贯
柔石在朝花社工作的种种表现
狱中来信
体现了作者对柔石的评价,说明了作者与柔石的相知之深。
天真、上进和“迂”
通过方孝孺的典故,简议柔石
的性格特点:“硬气”和“迂”。
跟女性走路、和作者走路的表现
淳朴、善照顾人
柔石
文中介绍柔石迂的特点是为什么要用方孝孺的典故?
方孝孺坚决不肯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不仅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还连累了宗族亲友,实在是“迂”,但他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被后人敬仰和称颂。作者将其与柔石相比,突出了柔石的“硬气”与“迂”,同时也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反动派暴行的深刻揭露与控诉。
理解用典的作用——典故1 方孝孺
总结文中三处用典的作用:
1.从柔石的硬而且迂想到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
2.从柔石被捕、自己避难而记起《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的故事;
这三个典故都是我国古代奸邪残害忠良的三个大冤案,大惨案,大悲剧。这三个典故,说明一个宗旨,即用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秦桧杀害岳飞,朱棣杀害方孝孺这些惨案冤狱,影射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柔石白莽等革命者和进步青年。
研读探究
3.从自己纪念战友没有写处,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只有寥寥几笔的缘由。
文章开头说“我早已想写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作家”,文中详写了白莽和柔石,其他三人是怎样安排的?
略写,冯铿写柔石时带出(16段),并以三个“疑心”来写,以存疑破疑为线索,欲扬先抑。李伟森没见过,胡也频见过一面,足见取材的详略得当。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这里的“夜”象征当时的黑暗社会,也就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漫漫长夜;“路”象征什么革命的道路,就是与反动统治进行不屈斗争的革命之路。文章结尾与开头互相照应。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彻底革命。
体会结尾句的作用:
研读探究
怎样理解文章结尾时作者引用《思旧赋》典故的用意?
作者由自己纪念战友“没有写处”而想到向子期的《思旧赋》只有寥寥几行的逸事。运用这一典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和向子期相比,以揭露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偶有不慎,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没有写处”的。
理解用典的作用——典故3 《思旧赋》
作者在写柔石被捕后引用《说岳全传》的典故的有何用意?
相似点:岳飞、柔石,都是被人谋杀的;
秦桧、国民党反动派,都是残害无辜;
高僧、作者:都是因他人之事受牵连。
不同处:高僧坐化,消极反抗;
作者逃走,出于对敌人的深刻认识不坐等送死,走,是为了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理解用典的作用——典故2 《说岳全传》
理解和评价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
“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悲愤”,悲哀和愤怒。鲁迅悲哀的是自己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愤怒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忘却”,是暂时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二部分: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第三部分: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品读课文·中心思想】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独立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五个青年作家纯朴、善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高尚品质,表达了自己对他们深切的缅怀和悲痛之情,也无情地批判和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穷凶极恶、黑暗腐朽,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的行径无比愤恨的感情。
【写作特点】
1. 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鲁迅没有一般地、浮泛地讲对反动派的恨和对革命者的爱。他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事实的记述上,在记述事实时,融进自己的感情和议论,或用概括的文字,从思想意义和感情上作画龙点睛的点染。
2. 结构完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鲁迅把他和五位青年作家的交往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在一个整体中。柔石与他关系最密切,在文中占的篇幅最大,白莽次之。至于冯铿等三人,或未见过面,或虽见一面而不熟悉,便略写。对柔石和白莽,又注意抓住最能体现这两位革命青年思想风貌的细节或“小事”来写。
3. 细节传神
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 ——不至于此罢 ……"
此处通过神态、动作、语言及细节描写,写出了柔石的善良单纯。省略号的运用也非常巧妙,值得学习。
4.善用典故
作者在文中用了三个典故:(1)从柔石的“硬气”且迂想到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2)从自己的避难而想起《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的故事;(3)从自己纪念战友没写处想到了向子期《思旧赋》只有寥寥几笔的缘故。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这三个典故是我国历史上三个大冤案、大惨案、大悲剧。三个典故,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就是奸臣当道,残害忠良,用这些惨案冤狱,来影射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五位革命青年的罪行,同时也表达了对斗争方式的思考。
5.善用诗词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长夜”是背景,是黑暗现实的形象写照。“变幻”写出了动荡的社会现实,也流露了出作者的鄙视。一“忍”一“怒”,爱憎分明,表达出作者对烈士的悲悼,也显示了作者无畏迫害、继续战斗的决心。结尾以景结情,流露了深沉的忧伤之情,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现实。
"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引用白莽的译诗,这是最好的纪念。从这首诗可以看到白莽崇高的精神世界。白莽热爱彼得菲的诗,而且用自己的生命践行诗歌的信念。鲁迅先生用这种方式赞扬白莽为自由而战、为自由献身的精神。
5.善用诗词
6.繁简得当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 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前边写思念,真诚细致,不避其烦;后面写心情,极尽其简。“原来如此!……”戛然而止,言简义丰。有字字千钧、含蓄深沉的表达效果。反动派竟会如此凶残,柔石等竟遭如此残酷对待。“!”,表明作者强烈的愤怒和震惊。“……”则包含了难以尽述的愤怒、仇恨、痛悼之情。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感 真 情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 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 ……
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真挚、深沉。
悲痛难当
冷静、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