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4 10:1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挚(zhì)   暮霭(ǎi)   狡黠(jié)  心旷神怡(yí)
B.渲染(xuàn) 譬如(pì) 顷刻(qǐng) 瞬息万变(shùn)
C.寂寥(liáo) 谚语(yàn) 马南邨(tūn) 铢两悉称(zhū)
D.桥堍(tù) 契合(qì) 旷远(kuàng) 吹毛求疵(z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契合  真挚  式金石  轻描淡写  高谈阔论
B.统筹  寂寥  破天荒  目不忍睹  胸有成竹
C.歌谣  惆怅  跑龙套  诩诩如生  狂妄自大
D.意蕴  聪颖  护身付  浮光掠影  开卷有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游历巴黎,只是浮光掠影,所写的游记想来不能满足贵报读者的要求。
B.面对突如其来的洪灾,寿光市区的各级领导身临其境为受灾群众着想,使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党的关怀与温暖。
C.画中的十八个罗汉,有的在念经,有的在敲木鱼,有的在打拳……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D.由于他反复使用这些陈腐的题材,所以他的文章读起来味同嚼蜡。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6月2日,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执行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样品采集任务,相关采样工作持续大约两天时间。
B.四川省妇女儿童中心在“六一”儿童节正式对外开放,推出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亲子游泳馆、亲子阅读馆。
C.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左右的人死于因饮用不干净水而产生的腹泻,超过2亿人因为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受污染的鲜食而患病。
D.5月10日至14日,围绕以“中国品牌,世界共享;国货潮牌,品筑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举办,中国品牌集体亮相,新品首秀精彩纷呈。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的知识分子心怀“内圣外王”的理想。“内圣”的过程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后就是“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家而国,由国而天下,知识分子对于“国”有着灵魂深处的牵绊。他们燃烧的爱国热情,如荒原之火,点亮了国人的内心□如陈酿美酒,沉醉了国人的情怀。
,。; B.,——; C.、。, D.、——;
6.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实际情形并不是这样。
②通过对格陵兰岛冰核的测量,我们有了一份10多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详细记录。结果并不乐观。
③相反,它的气候总是在温暖和严寒之间剧烈地摇摆不停,快速变化。
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认为地球是渐渐地进入和脱离冰川期的,其周期在数十万年以上。
⑤记录表明地球在最近一段历史时期根本不是人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安身之处。
②⑤③①④ B. ②④①⑤③
C. ④①②⑤③ D. ④①⑤②③
默写填空
《定风波》中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的句子是: , , 。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同时表达自己内心寂寞悲凉的情绪,以景语来代替叙事抒情的词句是: , 。
把酒问姮娥: , ?
.身向云山那畔行, , !
读《儒林外史》中重复出现的“帽子”。请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为句中的人物选择相应的帽子,并结合人物身份或人生追求说明理由。
(1)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王冕)便戴了__________,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顽耍,……
(2)(周进)头戴一顶__________,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备选帽子】旧毡帽
高帽我选第__________句作答,__________(人名)戴的帽子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综合性学习,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人们逐渐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安顿身心方面的理论和经验。某班将开展以“传承优秀文化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为活动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心”文化、“心”教育。纵览中华历史典籍可以发现,无论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还是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艺,以及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等等,都是针对“心”的教育。所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心理健康提供了根基。
【材料三】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教育发展赋能。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都应该遵循两个传统道德标准,一个是“仁”,一个是“义”。“仁”是爱别人,“义”是约束自我。父母有责任对子女慈爱,子女有义务孝顺父母。在新时代的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表现为接纳子女的个性、爱好,宽容子女和自己不一样,允许子女可能会犯错误。
【材料四】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家闫洪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绵延至今,我们身体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脉,要有文化自信,用我们自己的文化,解决我们的身心问题。在借用西方心理学这个“术”的时候,别忘了中国文化的“根”,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术道结合,才能真正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搞明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请探究【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写出你的结论。
(2).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括优秀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不求甚解(节选)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朱熹《童蒙须知》
10. 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

11. 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12. 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今科技高速发展,人们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手机逐渐成为中小学生的新宠,现在学生使用手机有越演越烈之势。曾有一个新闻,一位老师发现一个怪现象:班上有两个学生平时作业都能作对,可一到考试,成绩就出现大滑坡,甚至出现不及格的情况,后来问了当事学生才知道,他们用手机下载了搜题软件,平时作业就请软件来帮忙。老师头痛了:作业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现在难道只能靠考试来检测吗?
辅导学生作业始终是我们头疼的问题,尤其对于那些受教育水平较低、难以辅导孩子作业的农村家庭、进城务工家庭来说,更是头疼不已,于是乎一些搜题App应运而生,“作业有问题,就问题拍拍”“小猿搜题,拍一下,就学会”……“下载快、使用快、上传图片快、搜索速度快”是各类搜题App的使用特性。对身处互联网时代的中小学生来说,各类搜题App让家庭作业习题的答案唾手可得。
(来自网络)
材料二:
下面出自某区域关于初高中学生使用搜题软件的问卷调查报告:使用搜题软件的现状:
使用频率 :使用数量 使用情况
经常使用 65.7% 1个 97.8% 理科作业多难度大 45.83%
每天使用 28.6% 2~3个 27.78% 文科主要是英语看不懂,查字典麻烦 35.6%
偶尔使用 5.3% 3个以上 7.94% 文理科皆有 21.5%
搜题软件带来的影响(百分比):
材料三:
“遇到不会的题,以前我会问老师或求助同学,现在拍一下,答案就出来了,方便快捷。”
——上海市浦东新区某中学一学生
“每天放了学就说要搜题学习,手机拿去一用就是三四个小时,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河南省焦作市一名初三学生家长
搜得到答案,搜不到思考能力。“不能说深恶痛绝,但肯定是弊大于利。”
——上海市普陀区某中学一老师
近年来出现的拍照搜题App,对于自控力弱的孩子来说,负面作用肯定大于正面效果,容易导致懒惰,养成抄作业的习惯。“我们不允许学生在校内使用这类App,也不提倡他们在校外使用。但同时也要考虑客观情况,如家长可以从App上参考一些解题过程,再有的放矢地辅导低年级孩子作业。”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党委书记陈宏观
“解题”作为教育过程之一,意义绝不只是得到一个答案,而在于思维方法的训练、意志品质的锻炼、创新精神的培养。“从不会做到会做,从会做到会思考,这应该是一个学生在解题中真正学到的东西。”对拍照搜题App的规范约束,要形成多方合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遵民
以上文字摘自《中国青年网》2021.4.8
针对同学普遍使用搜题App的情况,我县某初中701班决定召开一次“初中生使用搜题App的利与弊”主题辩论赛,请你一起参与活动吧!
红方:我赞成使用,搜题App之所以这么受大家欢迎,是因为:
蓝方:我反对,初中生使用搜题App弊大于利,因为:
你赞成初中生使用搜题App吗?
13.请你站在红方角度,说出搜题App受大家欢迎的三个理由。
14.请你站在蓝方角度,说出使用搜题App的三个危害。
15.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全面禁止不是最佳选择,如何让搜题App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请你结合材料或实际生活谈一谈。(下面三项中任选两项作答)
(1)向有关搜题软件平台提建议;(2)向父母或者老师提建议;(3)给有依赖症的学生提建议。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读书之“见”
赵 畅
①读书的关键,并非在于你能说出多少种意义,而在于你以怎样的姿态去读,你投入了多少,又收获了多少。依我之见,读书须有“见”,亦即每个人读书时,应致力于拥有属于自我的知识与智慧、眼光与胸怀。否则,读再多的书充其量亦不过是“两脚书柜”而已。
②读书之要,首先在于增长“识见”。“识见”,即知识与见闻。它可以通过口耳相传获得,但主要的途径靠读书。即使在微博、微信、网页、文摘等信息随时随处可见的今天,我们也不能放弃读书。唯有读书,才能缩短时空,将前人的知识和见闻转换为每个读书人自我的“识见”。但是读书时也应注意,浅显庸俗的所谓的“新潮”书、“畅销”书永远替代不了经典书。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如果读书范围过于狭小,也不能开阔视野、增长“识见”。
③读书得有“主见”。也就是说,读书人不能人云亦云,步人后尘,将自己禁锢在作者夯筑的知识、情感、思想的围墙里。记得哲人说过:读书时不可存有己见,读书后不可丧失己见。读书,我们先得把作者的思想和意念读懂弄通,进入书的深层邃境,靠近其核心、本质与灵魂,触摸到作者的心灵轮廓。在此基础上,我们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读者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自己的实际反躬自问而不随意迁就,才能有自己的见地。这般读书,也才有意义。
④读书亦须有“灼见”。也就是说对于所读之书要有一种透彻的见解,或者说要有一种独到的见解。比如,对于古书上读到的“开卷有益”,有人提出质疑:如果不加选择、不加思考地“开卷”,就未必有益。像这样在读书时能从新角度提出问题,用新思路分析问题,用新方法解决问题,不仅利于消化读书的内容,指导自己的实践,更利于培养自我的创造性思维。
⑤读书还得有“预见”。一本书,一篇文章,往往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其中定然包孕了作者的喜怒哀乐,是非好恶。读者不仅要把握作者的倾向,更要透过作者的表达发现由此带来的有益的思想激荡、观念交锋,并预见其作用轨迹。想起乡贤王充,其《论衡》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抨击时代弊端,作为异端邪说其时根本不可能出版。可就在《论衡》成书的150余年后,东汉大知识分子蔡邕读到了《论衡》,从中发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芒,并预见到其改造和推动社会的力量。蔡邕成了《论衡》的传播者,二人都青史留名。可见,读书既成就作者,亦同时成就读者乃至成就社会。此为预见之功。
⑥读书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富于创造性、增“见”长“识”的过程,只有掌握了读书的要诀,我们才能在蜿蜒的溪流中寻找桃源梦境,并在每一转折之间碰逢豁然开朗的意韵,找寻到“宛在水中央”的“伊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包含哪几个分论点?
本文第③④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19.本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麦子的理想
高火花
①大麦走在离家还有几百米的乡村水泥路上,望见不远处的浅黄麦子在飒飒风中起舞。他想让自己开心起来,可怎么也做不到。
②大学毕业后,大麦用自己设计的产品拉投资,创立公司,用了半年。可是后来公司申请破产,只用了一个半月。大麦想尽办法,全力挽回,最终只落得睡桥洞的结局。
③大麦现在还能想起公司和住处被封的那天晚上十点,他去找最好的哥们借宿,到了哥们小区楼下,对方却说家里停电停水,而且当天不小心把咖啡当奶粉泡着喝了半罐,正在医院治疗。晚上十一点,他给三天前分手的女友打电话,还没说两个字,对方骂他是乡巴佬,秒断电话,再也打不通。
④我还能去哪?回老家吧!当大麦做出这个决定时,他觉得像是有人正用尖锐的利器一刀一刀在他心上划,痛得他坐在桥洞底下大哭。
⑤当初事业风生水起的时候,大麦去村里接父亲。父亲跟他说,开公司也好,做生意也罢,看中的就是诚信和实干。大麦一点儿也不想听这些老生常谈的道理,只一味催促父亲搬去大城市的大房子里。父亲说大麦太浮躁。大麦急了,跟父亲吼,说父亲胆小怕事,成不了气候,只能当一辈子的农民。大麦还说,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再回村里。
⑥可大麦现在别无他法。他在高速路口拦下第30辆货运卡车后,用自己惨兮兮的经历和形象,成功上车。辗转两天两夜,大麦的脚才踩上家乡的土地。
⑦大麦走进自家院门,心里预演着被父亲怒骂而自己绝不还口的情景。不料,父亲只是淡淡说一句,回来了啊。大麦迟疑了一下,低着头钻进他那间屋。屋里的摆设还是他学生时期的样子,一切都没变。父亲立在门外叫他,让他去洗澡。大麦说,好。
⑧大麦出了屋,径直走向厨房。父亲喊住他说,不用烧大锅水,南房有卫生间淋浴房。大麦怔住,吃惊地问,啥时候装的?父亲坐在小板凳上摘菜,说,得有三四年,建设新农村,家家都装了。大麦想,那几年正是公司最辉煌的时期。
⑨地里的麦子快熟了,浅黄变深。大麦跟着父亲走进田野,麦子的清香和泥土的甘甜混合在一起,氤氲在空气中。父亲望着一地麦子,意味深长地说,这麦子也是有理想的。
⑩回望父亲那张黝黑且老实厚道的脸,大麦在心里苦笑一声,麦子能有什么理想?它们的任务就是长出饱满麦粒,就跟这儿的农民一样,完成种麦割麦任务,周而复始,年年如此罢了。
父亲仿佛看穿大麦心思,在田垄上坐下来,取下草帽,卷了一个边,当蒲扇扇风用。父亲边扇边说,麦子的理想不只是结出麦粒,还想变成面条面包甜点等。但,无论哪种理想,都得在田间地头吃一番苦。父亲说完重新戴上草帽,然后起身,说还得去看看另外几亩地。
大麦没跟过去,只是缓缓坐下。一阵麦香袭来,沁润心脾,大麦顿感神清气爽,心中连日来的阴霾被一扫而光。好闻的麦香打开了记忆的阀门,将大麦拉进时间的漩涡。
六七岁,他困惑半寸高的娇嫩麦苗何以要熬过寒冬成长,父亲说,这就是麦子的本质。他当时不理解。八九岁,他和一群调皮的同伴在麦地打滚疯玩,把麦苗弄得东倒西歪。父亲来了,他以为要遭受一顿打骂,不料父亲笑着说,被踩过的麦子会长得更结实。
望着眼前的麦子,回味着父亲跟他说过的点点滴滴,包括刚说的麦子的理想,大麦的视线渐渐模糊了。
一个星期后,大麦重新启程。在大巴车上,大麦整理背包,从里面翻出一个信封,打开一看,有张银行卡和信纸。父亲在信里说,新时代中国的农民不再贫穷,里面30万元是这五六年种地种菜的收入,卡的密码是大麦的生日,希望能帮助他重整旗鼓。信的最后还说,麦子的理想在它还是一粒种子时就有,记住麦子的理想!
车窗外闪过层层金黄麦浪,大麦的脸上露出坚毅的光。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20.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将故事情节填写完整。
①创立公司,风生水起; ②________,痛哭流涕;
③________,父亲开导; ④________,坚毅前行。
21.赏析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说说表达效果。
当大麦做出这个决定时,他觉得像是有人正用尖锐的利器一刀一刀在他心上划,痛得他坐在桥洞底下大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文章第③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文中的父亲是一位教子有方、充满智慧的父亲,请结合全文分析父亲的智慧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文
24.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
同学们交流登山成功的经验。
有同学说:“想要放弃的时候,望望山顶,提醒自己山顶越来越近,就能找回希望。”有同学说:“特别疲惫时,回头看看,发现自己已经登了这么高,便会重振精神。”有同学说:“这时候也可以停一停,喝口水,调整调整,再继续走。”有同学说:“不怕慢,就怕站,这时候不能停,要坚持一步一步往前走。”……
老师说:“大家说的都有道理。这些登山成功的经验,其实也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密码。”
(1)请以“我的成功密码”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1.B  2.B 3.B 4.A 5.D 6.C 7.(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3)被白发,欺人奈何?(4)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8.【示例一】我选第(1)句作答,王冕戴的帽子是高帽,理由是王冕是一个文人,他不慕功名,仰慕屈原,志向高洁。
【示例二】我选第(2)句作答,周进戴的帽子是旧毡帽,理由是周进到了胡子花白的年纪,仍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童生。
9.(1).四成左右的青少年有时或经常感到缺少伙伴、被冷落或孤独(与别人是隔绝的)。
或者:超五成(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几乎不会感到孤单。
(2).优秀传统文化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根基;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发展赋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10、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扣字眼,重视整体的理解。
11、举例论证法、道理论证法。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的方法
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这样使要讲的道理更具体,更具说服力;引王粲的文字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更具说服力。
12.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要想做到这一点,先要完整读书,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
13.从搜题App本身来看,可以给解题带来新思路,提高学习效率,方便快捷,节省时间;减轻父母负担,父母因工作等原因,对孩子的课业辅导力不从心,搜题软件能够替代父母帮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从孩子自身来说,可以解决理科作业多难度大,英语看不懂等问题。(必须从不同角度来谈,答出三点即可)
14.改变了孩子的学习方式,一有问题就拍照搜题速战速决,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依赖性;缺少思维过程,容易导致懒惰,养成抄作业的习惯;自制力不强的同学借手机搜题之名玩手机;缺少了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的过程,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的真时学。(答出三点即可)
15.任选两个,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示例:(1)给有关搜题软件平台提建议:开发防依赖机制。是否搜题软件APP能够研发一种程序,比如学生想要知道一道题目的答案,软件立即提供之后,再出一道相似的题型让学生完成,设定不能完成的上限,一旦达到上限,学生将无法解锁拍照功能。这样一来,搜题软件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也减少学生过度依赖软件;开发以题换题机制。有许多题目的答案是不唯一的,有时候软件中只能给出一种解法,如果此时有学生想到了另一种解答方案,上传平台后,平台可以以积分形式进行奖励。
(2)给父母(老师)提建议:学校要向家长告知此类App的弊端,指导有限度地合理使用;家长也要逐步转变心态,对刷分、提分之类的营销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家长可以从App上参考一些解题过程,再有的放矢地辅导低年级孩子作业。
(3)给有依赖症的学生提建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破解难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情,如果一看题目就使用搜题软件,会较少体会这样的苦趣,违背了学习的初衷,建议不要动不动就使用搜题软件。实在无法解决再求助,并且软件呈现了答案之后,要对其中的解题思路进行反思、消化、吸收。这样才能真正有所获。
16.读书须有“见”(或:每个人读书时,应致力于拥有属于自我的知识与智慧、眼光与胸怀)。分论点:读书得增长“识见”;读书得有“主见”;读书亦须有“灼见”;读书还得有“预见”。
17.不能。第③段阐述了读书要有“主见”,第④段阐述读书要有“灼见”,两段内容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18、首先提出“读书亦须有‘灼见’”的观点,接着举对“开卷有益”提出质疑的事例论证本段观点,最后总结读书须有“灼见”的意义。
19、举例论证。举了蔡邕预见到《论衡》的力量并将其传播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读书得有‘预见’”的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20、②公司破产③回到家乡④重新启程
21.手法角度: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生动描绘出大麦在桥洞下痛哭的情境,以及他创业失败后走投无路的感受,表现了大麦此时痛苦无奈的心情。
修辞角度:比喻,将大麦创业失败不得不回老家时的感受比喻成利器在心上划,表现了他的痛苦无奈。
22.插叙,
①交代了大麦创业失败以后,朋友、前女友对他拒绝帮助、冷嘲热讽的态度;
②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为后文回故乡作铺垫(补充交代了不得不回故乡的原因);
③与下文父亲对大麦的理解与鼓励形成对比,突出父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情(突出主题);
④更增添了大麦的痛苦心情(或落魄形象),丰富了人物形象和文章内容。
23.(1)当初大麦的事业风生水起的时候,父亲提醒他,开公司做生意要诚信实干,不要浮躁。
(2)看到落魄回家的儿子,没有指责儿子,而是借田里的麦子启发孩子要面对挫折,坚持理想,克服苦难。
(3)父亲知道麦子可以熬过寒冬的本质,告诉儿子被踩过的麦子会长得更结实。
(4)与儿子的田间对话,没有高谈阔论大道理,而是采用润物无声的方式。
(5)大麦重新启程时,父亲拿出多年的积蓄帮助儿子,并通过写信告诉儿子要勤奋踏实,不忘梦想。这种方式既保护了儿子的自尊心又让儿子容易接受。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