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歌曲《社会主义好》
我们国家是什么时候进入社会主义的?通过什么方式进入社会主义的?
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合作化
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叁:三大改造的意义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三大改造
目录
了解三大改造等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三大改造发生的基本线索,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运用史料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理解三大改造对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对三大改造的学习,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定目标 育素养
1
2
3
三大改造
粗读课文子目,找出三大改造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
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它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合作社
分析史料,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土改结束后(1953年)湖南省贫雇农平均每户占有生产、生活资料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资料
生产、生活资料 耕地(亩) 牛(头) 猪(只) 犁(张) 水(架) 房(间)
数量 6.98 0.32 0.58 0.62 0.16 3.91
①土地改革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合作社
分析史料,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随着工业建设和城市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
②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合作社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怎样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方式、目的、原则又是怎样的?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
方式
目的
原则
1953年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自愿互利原则
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合作社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怎样的步骤呢?
公有化程度
越来越高
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合作社
从1952年到1956年,正是合作化运动期间,全国农业总产值增长20.5%,年均递增5.1%,有些地方还办了社队企业,增加了公众积累……
——张岂之. 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
参加合作社农户 占全国农民总数(%) 参加高级农业合作社 占全国农户总数(%)
1.18亿户 96.3 1.0742亿户 87.8
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90% 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1月30日,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为庆祝手工业合作化胜利完成而献给中共中央的报喜信。
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为什么要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呢?
我们看,过去这几年,工商界已经有一些人觉悟程度是比较高的,他们懂得国家的政策、方针……同时,讲到成绩并不是抹杀缺点,会有缺点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地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因为它是无政府性质的,跟计划经济是抵触的。
——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资本主义工商业与计划经济相抵触,可能会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
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国家又是怎样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呢?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
目的
方式
政策
结束
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954年——1956年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意义:实现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1956年初,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1956年底基本完成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指国家有偿的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前期采取分配利润的政策。前期分配实行“四马分肥” ,即资本家占红利的20.5%,国家占34.4%,工人福利占5%,公积金占30%。后期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政策。规定: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资本,发给股息,年息为5%。
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知识拓展:经公私合营发展至今的中华老字号
叁:三大改造的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又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呢?
类型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9.1%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不足1%
个体经济 71.8% 7.1%
92.9%
不足8.1%
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②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③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叁:三大改造的意义
三大改造的过程中有何局限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不少地方在办社中存在着“宁多勿少”、“宁大勿小”、“越多越好”、“越大越好”的错误思想,因而违背农民自愿,胡乱的多办社、办大社,盲目追求公共财产,有的甚至将棺木寿材、老羊皮袄也归了社……
——陈大斌《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时代》
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启示:
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②必须处理好改造或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叁:三大改造的意义
素养提升: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认为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有什么联系
“一五计划”实施时间是1953一1957年,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也就是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期间
两者都是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一五计划
主要是发展经济,是工业化的起步
三大改造
变革社会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为了给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叁:三大改造的意义
拓展延伸: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时间段 社会性质
1840年以前
1840-1949年
1949-1956年
1956-至今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课堂小结
单元概览
当堂测评
1.(2023·江苏南通·中考真题)下图是画家王信创作于 1954 年的宣传画。该作品体现出( )
A.土地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B.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人民参与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情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C
单元概览
当堂测评
2.(2023·四川乐山·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北京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总社发给北京第一食品生产合作社的入社批准书”。这件文物可以作为研究三大改造的( )
A.口述史料
B.间接史料
C.音像史料
D.实物史料
D
单元概览
当堂测评
3.(2023·江苏镇江·统考中考真题)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时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和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积极性不高,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1956年后,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产量超过设计能力的40%。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立生产合作社 B.实行公私合营
C.开展大跃进运动 D.推行一五计划
B
单元概览
当堂测评
4.(2023·宁夏·模拟预测)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该表说明( )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改革开放全面推进
B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9%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