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专题15 世界近现代科技发展成就以及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2025年中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重难点专题15 世界近现代科技发展成就以及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2025年中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04 14:4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中考历史【热点 重点 难点】专练
重难点专题15 世界近现代科技发展成就以及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体系建构】
【例题剖析】
【例题】(2023·上海浦东新·模拟预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推动着社会结构的巨大调整,带给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多重作用。
材料一:
(自左至右,地球“由大变小”)
·16世纪-19世纪40年代,马车的最大平均速度为10英里/小时;
·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火车平均65英里/小时,汽船平均36英里/小时;
·20世纪50年代,螺旋桨飞机平均300-400英里/小时;
·20世纪60年代,喷气式客机平均500-700英里/小时。
材料二:1840年,正值以英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结束不久,故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就在中国人模仿这些技术达到高潮的时候,西方正酝酿着又一次技术革命……
——摘自杨德才主编《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材料三:美国内战形势图
材料四:英法美德四国的人口增长
[步骤一]析史料,对事件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16-20世纪“地球由大变小”?材料二中提到的“中国的大门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步骤二]相对比,谈变化
2.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大变化?
[步骤三]分角度,谈认识
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从世界与中国的视角,谈一谈你对“工业文明力量”的认识?
【答案】
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工具的进步;鸦片战争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大众教育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或从材料中归纳两个视角,即可)
3.科技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这让我们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要注意趋利避害,坚持可持续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整合】
近现代三次科技革命
类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起止 时间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上半期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延续至今
始发国 英国 美国、德国 美国
主要 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和生物工程
新能源 煤炭 电、石油 原子能
主要 发明 珍妮机、蒸汽机、轮船、火车等 电灯、汽车、飞机、电话、电报、电车等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
工业 部门 棉纺织业、交通运输业、机械制造业等 石油、电力、钢铁、化学、汽车、飞机制造等 信息产业、核工业、航天工业等
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特点 1.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由英国发明 2.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3.首先在棉纺织业进行,各部门相互促进,产生连锁反应 1.科学研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2.在几个国家几乎同时发生,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 3.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1.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2.各个科技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结果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高速发展
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地位,形成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垄断组织出现,形成垄断资产阶级;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生产方式智能化;第三产业比重迅速增长;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社会发展、问题 社会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交通工具不断更新;人口迅速增长;妇女地位逐渐提高;教育普及,完善教育体系,大众文化水平提高 问题:人口总量庞大,城市人口集中,居住环境恶化,污染物排放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2.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要合理运用科技成果,造福人类 3.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4.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归纳提升】
1.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法等国先后发起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获取赔款和特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该阶段列强侵华主要体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特点,即以武力为后盾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为主)
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该条约日本人狮子大张口,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随后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最终在“门户开放”政策的基础上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3、第三科技革命
(1)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时,中国正进行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外交、经济、军事以及长期以来沿用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50年代后期,“左”倾错误蔓延,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使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引进技术,重视人才,加入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极大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2.三次工业革命下交通变革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社会进步 (1)人口增长: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大众教育: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国家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4)妇女社会角色: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的变化为 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5)城市化: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 (6)生活方式:随着城市的发展,家庭卫生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社会问题 环境污染严重: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和资本家的贫富差距拉大。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世界近代史上的科技人物及其成就
【专题专练】
1.(2023·上海金山·模拟预测)改变世界的文明成果
近代以来,人类创造了改变世界的文明成果,进入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时代。
某校准备举办主题为“改变世界的文明成果”的展览活动,邀请同学们参与布展。

A.瓦特蒸汽机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C.第29届夏季奥运会宣传海报

《权利法案》 E. 《向日葵》
F. 早期汽车 G. 《共产党宣言》
(1)请为展览设计不同版块,依照示例,为版块二拟定名称,并选择与之匹配的展品布展。
版块 名称 展品
版块一 图像中的文化成果 C、E
版块二 、等
(2)布置展览还需要说明展品与展览主题的关系。请依照示例,从基本特征、创新影响的角度,为展品G撰写一则说明。
示例:展品A:瓦特蒸汽机为生产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动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其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展品G:
(3)有人说,文明成果是人类历史发展与进步的里程碑。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此作为展览的解说词。
2.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也见证人类的创造力。九年级同学以“科技革命影响下的世界”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式学习。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动力演进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二维码)扫一扫、(朋友)摇一摇、(红包)抢一抢……社交软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观察示意图,请将示意图中①②处内容补充完整。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的变化得益于哪项科学技术的应用?这项科学技术的应用有何重要作用?
3.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一 图二 英国城市与农村人口比例的变化
(1)将图一中的空缺内容①填写完整。结合图一、二,简述新动力在工业革命中产生的作用。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大事件
时间 国别 发明
1831年 英国 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66年 德国 工程师西门子研制出实用的发电机
1869年 美国 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的制造技术
1879年 美国 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
1883年 德国 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1884年 法国 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
1885年 德国 本茨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1913年 美国 福特汽车公司用流水线生产汽车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工业革命的大潮对19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有力的冲击。在西方向东亚进行经济、军事、政治、文化扩张的强烈刺激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也是对外来挑战的回应。一方面,导致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清朝政府被迫做出反应,要求“自强”“求富”,富国强兵。
——摘编自张柏春《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3)根据材料三,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4.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历史知识、归纳学习方法、反思历史教训。根据以下历史学习途径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要求。
【途径一】目录是一本书的索引,是全书内容的提纲挈领。从目录中我们可以提取许多历史信息。
材料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 世纪(下)》目录节选:
第七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 年
第26 章 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一、科学革命的根源 二、科学革命的进程 三、科学革命的意义 四、工业革命的根源 五、工业革命的进程 六、工业革命对欧洲的影响 七、工业革命对非欧洲世界的影响 第27 章 政治革命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西方在18-20世纪初占据优势地位的主要因素有什么?
【途径二】历史图片是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材料二:科学技术革命的部分成果
科技革命名称 成果 人类迈入的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 A. 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B. C.
(2)请依据所学,将材料二中图片列出的成果对应填入上表。
【途径三】研读史料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
材料三: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顿是个纺织工兼织工;只有……瓦特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由一个国家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别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5.近代以来,全球联系不断加强,科技进步是其主要推动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美德力量对比
材料四 如图
图一 图二
(1)材料一中,促成1500年前后“全球开始统一”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中国的什么事件比该事件大约早半个世纪?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哪一项发明为该事件提供了技术支持?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次工业革命什么能源被广泛使用?它使人类跨入了什么时代?列举该次科技革命使世界最终形成整体的科技发明一例。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二、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关联?由材料三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四的图一漫画表明两大集团之间的核心矛盾是哪两国的矛盾?
(4)材料四中图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新式武器用于一战中?(列举一个)从中你认为战争和科技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6.(上海·中考真题)知识梳理,结构比较,归纳拓展,深化认识,历史可以这样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所学,完成表格。
名称 时间 国家 人物 成就
工业革命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中叶 英 瓦特 改良蒸汽机
英 斯蒂芬逊 发明蒸汽机车
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英 法拉第 创立电磁学理论
美 爱迪生 发明白炽灯泡等
德 奥托、迪塞尔 发明内燃机
德 本茨 发明汽车
美 莱特兄弟 发明飞机
________ 诺贝尔 发明黄色炸药
(2)运用“相同与不同”的概念范畴,简要比较工业革命与第二次科技革命。
①依据所学,完成表格。
类别 相同 不同
工业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国家 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 英国为主 美、德为主
动力 有重大动力技术突破 蒸汽机 电力与_______
行业 __________________ 纺织、煤炭、钢铁、火车、汽船等 石油、电气、化工、汽车、航空等
②除上述三个类别外,请再确定一个,并将比较结果填入下表。
类别 相同 不同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工业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入一个动词,表达科技与人类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史论结合;③逻辑自洽;④150字左右)
科技______人类
参考答案:
1.【答案】
(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名称:文献中的政治成果,展品:B、D、G(任选两个)
名称:图像中的科技成果,展品:A、F
(2)展品G:《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意正确即可)
(3)能够列举部分与题意相关的史实。能够根据材料,围绕主题进行叙述。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能够说明自己的认识。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文明成果是人类文化进行史上的里程碑,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明,文明成果能够证明这个时代的文明,是一个时代发展状况的代表和象征,他们总是引领着发展的主旋律,见证人类社会的进步。
【解析】
(1)本题要求考生依照示例,为版块二拟定名称,并选择与之匹配的展品布展,设问较为灵活,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展品B、D、G属于同类型,可命名为文献中的政治成果;展品A、F属于同类型,可命名为图像中的科技成果。
(2)依据示例格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展品G为《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这是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
(3)本题设问灵活,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依据题意阐述,考生能够根据材料,围绕主题进行叙述,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能够闹明自己的认识即可;
示例: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文明成果是人类文化进行史上的里程碑,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明,文明成果能够证明这个时代的文明,是一个时代发展状况的代表和象征,他们总是引领着发展的主旋律,见证人类社会的进步。
2.【答案】
(1)①珍妮机,②瓦特。
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2)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美德领先;以重工业为主。
影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3)科学技术:计算机网络
作用:现代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计算机网络极大拓展人类的生活空间,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
【解析】
(1)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2)特点:根据材料中主要的科技发明国家、发明的内容及发明者的身份可以归纳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有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美德领先,以重工业为主。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3)技术:根据材料“(二维码)扫一扫、(朋友)摇一摇、(红包)抢一抢”等信息可知,得益于计算机的应用。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计算机的应用使现代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计算机网络极大拓展人类的生活空间,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
3.【答案】
(1)①瓦特改良蒸汽机;作用: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加快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
(2)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发明者主要是科学家,生产各领域之间联系密切;以重工业为主,美国、德国领先,涉及领域广泛等;影响:使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大众教育的普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等。
(3)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解析】
(1)①:据图一并结合所学可知,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后来,化工、冶金、采矿等许多生产部门都开始使用蒸汽机。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
作用:结合图一、二可知,新动力在工业革命中产生的作用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加快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
(2)特点:根据材料二“19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研制出实用的发电机、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的制造技术、1879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1884年法国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1885年德国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可以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发明者主要是科学家,生产各领域之间联系密切;以重工业为主,美国、德国领先;涉及领域广泛等。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影响是,使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大众教育的普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等。
(3)影响:根据材料三“工业革命的大潮对19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有力的冲击。在西方向东亚进行经济、军事、政治、文化扩张的强烈刺激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也是对外来挑战的回应。一方面,导致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清朝政府被迫做出反应,要求自强”求富’,富国强兵”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英国等欧美国家发展成工业强国,掠夺原料和市场,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答案】
(1)科学革命、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2)工业革命: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灯泡、电车、电话、汽车、飞机等;电气时代。
(3)从发明者角度来说:工业革命主要是有实行经验的技工;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是科学家,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从开始的时间和空间上说: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
【解析】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第26 章 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第27 章 政治革命”可知,这体现出,18-20世纪初占据优势地位的主要因素有,科学革命、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工业革命中改良了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灯泡、电车、电话、汽车、飞机等,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顿是个纺织工兼织工;只有……瓦特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可知,这体现的特点是,从发明者角度来说,工业革命主要是有实行经验的技工;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是科学家,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由一个国家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可知,这体现的特点是,从开始的时间和空间上说,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
5.【答案】
(1)新航路开辟郑和下西洋指南针或罗盘。
(2)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电话、电报、飞机或汽车任写一个。
(3)材料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材料三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英国和德国。
(4)争夺霸权和世界殖民地;飞机、坦克和毒气弹等,任写一个。一方面科技发明用于战争,使战争更加残酷,加大人员的伤亡,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另一方面,交战又方为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从而推动科技的进步。
【解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中“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405到1433年,郑和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堪称海航史上的空前壮举,比新航路开辟早约半个世纪;发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海航技术的发展。
(2)根据图片中的人物及发明,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成果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被广泛应用,它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很多新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如汽车、飞机、电话等,使世界最终形成一个整体。
(3)关联:材料二所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材料三反映的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正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才导致了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出现;根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美国、德国的工业产量超越了老牌国家英国和法国,但在所占有的殖民地上却远远落后于这两个国家,这种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核心矛盾:据图一漫画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形成了由英、法、俄组成的三国协约集团和由德、奥、意组成的三国同盟集团,其中两大集团之间的核心矛盾是英德两国的矛盾。
(4)目的:由材料四中的图二可以看出,一战前形成了由英、法、俄组成的三国协约集团和由德、奥、意组成的三国同盟集团,这两大集团形成的目的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武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许多新式武器,如飞机和坦克等;关系:本问为开放性题目,关系题一般要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它们之间关系。
6.【答案】
(1)瑞典
(2)①内燃机
都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重大变革
②主要发明
都出现了重大科技发明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引起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
“珍妮机”、蒸汽机、蒸汽机车、汽船 白炽灯泡、飞机、内燃机、汽车、炸药
(3)造福
飞机的发明和应用,使得人们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促进了航空事业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航空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飞机的发明都促进了社会发展,造福人类。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威力较大的黄色炸药源于瑞典。由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发明,所以本空填写瑞典。
(2)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动力是电力和内燃机。工业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在行业上的相同点是都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重大变革。
②比较工业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可从主要发明的角度进行比较,结合所学可得出相同点是都出现了重大科技发明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引起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同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有“珍妮机”、蒸汽机、蒸汽机车、汽船,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发明是白炽灯泡、飞机、内燃机、汽车、炸药 。
(3)表达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根据所学可概况为科技造福人类,说明理由时需简要说明科技对人类的积极作用,如飞机的发明和应用,使得人们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促进了航空事业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航空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飞机的发明都促进了社会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