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同步练习 (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同步练习 (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4 13:23:37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为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将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
活页月刊( )
大地出现了一片春耕的活气。( )
A生动活泼;不死板。 B生存;有生命。 C 活动;灵活。
2.各种花次第开放。( )
改革开放( )
A(花)展开。 B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
3.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
这本书是他的劳动果实。( )
A革命斗争或劳动生产得到的胜利品或收获。
B植物体的一部分。
【答案】1. B C A 2. A B 3. B A
【分析】对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不同含义的考查。思考时联系句子意思进行判断。
1.“活”有三种解释,联系句意依次选择:BCA
2.此题很明显,一个指植物,另一个指解除禁令。选AB
3.此题也很明显,一个指植物,另一个收获。选BA。
二、综合性学习
4.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班级拟组织开展以“聚焦‘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画线部分所包含的节气的名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仔细观察下面的标志,根据画面内容,写出节气的名称及其含义。
(3)为了办一期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黑板报,张丽莉同学找了一段“立春”的资料,其中【A】【B】【C】三处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A】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B】立春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气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C】立春之日迎春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①【A】处有一处标点使用的不规范,应将第 个逗号改为 。
②【B】处画线句子不合逻辑,应将“ ”一词删去。
③【C】处画线句子语义重复,应将“ ”或“ ”删去。
【答案】 (1)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2)【示例】清明;标志中两个简易的人形,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诠释了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 (3)二 分号 之一 大约 多
【详解】(1)考查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夏满芒夏暑相连”分别对应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2)徽标类题答题技巧:①认真审题,整体看图。 ②注意细节,图中数字、字母、文字的变形之处往往是作者想要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答题要点所在。③描述徽标构成要素,概括画面内容要全面。④揭示深层寓意,比如变形之处想要强调的内容,徽标体现的地域性特色等。此题标志中两个简易的人形,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诠释了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3)①“春意味”“春也意味”是两个方面,因此分句之间应该用分号。②“最”与“之一”不合逻辑。③“大约”“多”意思重复。
三、语言表达
5.材料
材料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
【答案】构图要素由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字母Z HB构成。橄榄枝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植物和生态环境。地球、太阳、山、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山和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具有中国特色。Z HB为 “中国环境保护”的缩写,表明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化。
作答时要认真阅读画面上的内容,包括颜色、线条、文字、图案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其象征意义,最后组织语言整合作答。
示例:该标志由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字母ZHB构成,环绕在外圈的是橄榄枝,代表着和平和绿色生态环境;标志中心为地球、山川、太阳及水,这些都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标志下方的ZHB为“中国环境保护”首字母缩写,体现出标志的名称。
寓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才能享受安宁和平的生活。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 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 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 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 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 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 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 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 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 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6.用简练的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7.选段说明时很有层次:由自然到 。说明自然对岩石的破坏时,先说明空气和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然后介绍到 对岩石的破坏。最后,说到 对岩石的破坏。
8.选文主要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
9.作者是怎样写得生动有趣的?请举例说明。
【答案】6.说明了岩石是怎样被破坏的。 7. 人类 生物 人类 8. 打比方 举例子 9.可从以下两方面作答:(1)采用了富有表现力的句式,如“炎热 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葙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 它……”这一排比句句式整齐,较好地说明了岩石遭受到来自 多方面的破坏。(2)运用比喻,使说明生动、形象,如“如果大 fi的水结成了冰……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选文主要说明了岩石是怎样被破坏的。
7.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相关知识。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认知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选段说明时很有层次:由自然到人类。
8.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打比方和举例子。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
9.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掌握。分析生动性多是以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或生动的字、词、短语、句子有何表达作用的形式出现。也有的以开放性形式出现,任考生举例说明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时,除了举例之外,一定要加以分析说明。可以从句式和修辞方法等方面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 )、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 )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 )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0.选文中括号内有四处空出来的词语,依次填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草长莺飞 传语 暗示 草木荣枯
B.草长莺飞 暗示 传语 草木荣枯
C.草木荣枯 传语 暗示 草长莺飞
D.草木荣枯 暗示 传语 草长莺飞
11.从前两段看,对选文说明对象的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四季的变化 B.物候现象 C.物候规律 D.气候变化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研究从草木萌发到北雁南归等一年四季自然现象变化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C.选文第一段表达方式是说明,寓描写于说明之中,为下文做了充分的铺垫。
D.选文前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1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出自《大自然的语言》,属事理说明文。选文采用了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B.①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典雅生动,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景观写活了。
C.②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D.③段加点词语“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措辞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答案】10.C 11.B 12.D 13.C
【分析】10.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词语。
根据第②段句子“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分析,第一空应选择表示“自然现象”的词语。因此用“草木荣枯”。
杏花是大自然的使者,大自然通过杏花向人们传话,因此第二空用“传语”;桃花开了,表明已到了种谷子的时间了,因此第三空是“暗示”。
根据“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答谷鸟开始唱歌”分析,杏花、桃花是初春的物候现象,布谷鸟是春末夏初的物候现象,这里按照时间顺序来描述,“花香鸟语”是初春时节大自然的语言,“草长莺飞”是春末夏初时节的大自然的语言,因此,第四空填“草长莺飞”。
故选C。
11.本题考查理解说明对象。
第①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介绍了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里的物候现象,第②段介绍人们根据自然现象同安排农事;第③段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因此,选文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
故选B。
12.本文考查理解文段内容。
A.结合第②段句子“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可知,“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丰富的物候现象,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结合第③段句子“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不是“研究从草木萌发到北雁南归等一年四季自然现象变化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C.选文第一段表达方式是描写,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为下文做了充分的铺垫。说“选文第一段表达方式是说明,寓描写于说明之中”错误。
故选D。
13.本题考查理解文段有关知识。
C.第②段结合句子“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里“传语”“暗示”“唱歌”词语的使用,赋予杏花、桃花和布谷鸟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语言,表达作者对大自然语言丰富的赞美。因此说“②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错误。
故选C。
五、作文
14. 不息的流水,是大自然的神奇之物。潺潺流水,激发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之情;悠悠流水,引发人们对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的怀想;滔滔江水,让人感悟到生命的时起时落……生命因流水而鲜活,景色因流水而秀美,情感因流水而丰富,艺术因流水而灵动……
请针对“流水”谈谈自己的感受。200字左右。
【答案】参考例文
我静静地展开书卷,吟诵着,感叹着。流水犹如那不可名状的豪情,流入了我的心扉。
是的,当我踏入屈原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时,我是震撼的,我眼前的一片滔滔流水在奔腾。这位伟人高昂着头,坦然地面对奔腾的江水,将自己高超的志节与流水融为一体,向东奔去。他并没有消逝,是流水,拥抱了他的热情;也正是流水,接纳了他的洁白。
从那一刻起,我对流水充满了敬意,一种对历史长河中的豪情的折服。
水在汹涌,在奔流,流动着激情与生命的活力……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针对“流水”谈谈自己的感受。题干的材料已经给出了写作方向。所以要仔细分析材料中关键性的提示语。如“生命因流水而鲜活,景色因流水而秀美,情感因流水而丰富,艺术因流水而灵动”这几句。可以实写流水,也可以虚写流水。实写流水要以写景为主。虚写流水要以写人的精神、情感、艺术风格为主。如果要写得深刻,自然选择后者来写。如,“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我们感受到了朱敦儒强烈的亡国之痛,从而更激发了自己深厚的爱国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看到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让我们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让我们看到在中华几千年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里,有多少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值得我们去敬仰,去追随……以此写景、记人、叙事、抒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第二单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为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将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
活页月刊( )
大地出现了一片春耕的活气。( )
A生动活泼;不死板。 B生存;有生命。 C 活动;灵活。
2.各种花次第开放。( )
改革开放( )
A(花)展开。 B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
3.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
这本书是他的劳动果实。( )
A革命斗争或劳动生产得到的胜利品或收获。
B植物体的一部分。
二、综合性学习
4.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班级拟组织开展以“聚焦‘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画线部分所包含的节气的名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仔细观察下面的标志,根据画面内容,写出节气的名称及其含义。
(3)为了办一期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黑板报,张丽莉同学找了一段“立春”的资料,其中【A】【B】【C】三处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A】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B】立春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气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C】立春之日迎春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①【A】处有一处标点使用的不规范,应将第 个逗号改为 。
②【B】处画线句子不合逻辑,应将“ ”一词删去。
③【C】处画线句子语义重复,应将“ ”或“ ”删去。
三、语言表达
5.材料
材料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 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 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 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 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 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 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 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 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 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6.用简练的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7.选段说明时很有层次:由自然到 。说明自然对岩石的破坏时,先说明空气和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然后介绍到 对岩石的破坏。最后,说到 对岩石的破坏。
8.选文主要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
9.作者是怎样写得生动有趣的?请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 )、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 )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 )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0.选文中括号内有四处空出来的词语,依次填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草长莺飞 传语 暗示 草木荣枯
B.草长莺飞 暗示 传语 草木荣枯
C.草木荣枯 传语 暗示 草长莺飞
D.草木荣枯 暗示 传语 草长莺飞
11.从前两段看,对选文说明对象的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四季的变化 B.物候现象 C.物候规律 D.气候变化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研究从草木萌发到北雁南归等一年四季自然现象变化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C.选文第一段表达方式是说明,寓描写于说明之中,为下文做了充分的铺垫。
D.选文前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1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出自《大自然的语言》,属事理说明文。选文采用了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B.①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典雅生动,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景观写活了。
C.②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D.③段加点词语“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措辞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五、作文
14. 不息的流水,是大自然的神奇之物。潺潺流水,激发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之情;悠悠流水,引发人们对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的怀想;滔滔江水,让人感悟到生命的时起时落……生命因流水而鲜活,景色因流水而秀美,情感因流水而丰富,艺术因流水而灵动……
请针对“流水”谈谈自己的感受。200字左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