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2物态变化(3)——汽化》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3.2物态变化(3)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理解汽化的概念,认识汽化的两种方式 —— 蒸发和沸腾;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了解蒸发吸热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确沸腾的条件、特点和沸点的概念,知道不同液体沸点不同。 2.科学思维:通过对汽化现象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和水沸腾规律的过程中,学会控制变量法和图像法分析问题。 3.探究实践:进行酒精汽化和液化、水沸腾等实验操作,熟练使用实验器材,准确记录实验数据;能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 - 时间图像,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并得出结论。 4.态度责任:在实验探究中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注生活中的汽化现象,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生活中科学问题的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汽化的概念,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区别;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水沸腾的条件和特点,沸点的概念。 2.教学难点:理解蒸发和沸腾过程中热量的变化;从微观角度解释蒸发和沸腾现象;运用汽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5分钟) 展示湿布擦桌桌面变干、地面洒水消失的现象,提问学生水的去向,引出本节课对水的汽化现象的探究。 (二)新课内容(35分钟) 1. 汽化和液化概念 进行酒精在塑料袋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酒精在热水中及取出后的变化,解释变化过程,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结合生活实例,如湿衣服变干、壶嘴喷出 “白气”,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强调汽化和液化是相反且可逆的过程。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有趣的实验,在塑料袋里滴几滴酒精,挤瘪扎紧后放入热水中,大家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 生:塑料袋鼓起来了。 师:对,这是因为酒精汽化变成了气体。那把塑料袋从热水中拿出来呢? 生:塑料袋又变瘪了。 师:这是酒精气体液化了。像这样,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就是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就是液化。大家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汽化和液化的现象? 生:晾衣服时衣服变干是汽化,冬天窗户上的水珠是液化。 2. 蒸发 讲解蒸发的概念,说明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通过干手器烘手、盐场晒盐、保鲜膜覆盖食物等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加快或减缓蒸发的方法,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进行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的实验,验证蒸发吸热原理,结合生活案例,如物理降温、吹风扇感到凉快,解释蒸发吸热的应用。 师: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大家看,干手器烘手是怎么加快蒸发的呢? 生:提高了液体温度,加快了空气流动速度。 师:非常好!那盐场晒盐呢? 生:提高温度、增大表面积,还加快了空气流动速度。 师:对。现在我们做个实验,把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看看读数有什么变化。 生:温度下降了。 师:这就验证了蒸发吸热的原理。人发烧时用湿毛巾降温,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大家想想,出汗时吹风扇为什么会觉得凉快? 生:因为吹风扇加快了汗液蒸发,蒸发吸热。 3. 沸腾 讲解沸腾的概念,以蒸煮食物、烧开水为例说明;学生分组进行水沸腾实验,观察水沸腾时的气泡现象,记录温度并绘制图像;引导学生分析图像,总结水沸腾的特点,包括沸腾的条件、温度变化等;介绍沸点的概念,展示常见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表格,对比不同液体沸点差异。 师: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烧开水就是沸腾过程。现在大家分组做水沸腾的实验,注意观察气泡变化,每隔 0.5 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生:老师,水沸腾时气泡越来越大。 师:对。大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图像,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水沸腾后温度不变。 师:非常好!这就是水沸腾的特点之一。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酒精沸点是 78℃。大家看这个表格,不同液体沸点差别很大。 4. 蒸发与沸腾对比及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比较,强化对两种汽化方式的理解;进行玻璃片盖在热水烧杯上、乙醚在注射器内状态变化的实验,解释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汽化和液化过程的认识;介绍火箭发射塔导流槽的原理、吐鲁番坎儿井减少水蒸发的方法,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汽化的概念、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的条件和沸点等重点知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汽化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师:同学们,这节课快结束了,谁来总结一下我们学了什么? 生:学了汽化,还有蒸发和沸腾。 师:那蒸发和沸腾有什么不同呢? 生: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要达到沸点;蒸发只在表面,沸腾在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师:非常好!大家课后多留意生活中的汽化现象。
板书设计 3.2物态变化(3)——汽化 1. 汽化与液化概念 2. 蒸发 概念、影响因素、蒸发吸热 3. 沸腾 概念、实验(现象、图像)、特点、沸点 4. 蒸发与沸腾对比 5. 生活应用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学生对汽化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但在讲解蒸发和沸腾的微观原理时,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后续可借助动画或模型辅助教学;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不够准确,需要加强指导;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环节,可进一步优化问题设计,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思维深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