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重难点】
重点:理解殖民扩张、华工出国对美洲、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影响。
难点:理解近代殖民扩张背景下,国际人口迁移与文化交融、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
【时空定位】
【基础梳理)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欧洲的殖民扩张
(1)背景: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葡、英、法等国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
(2)过程
时间 早期(工业革命前) 19世纪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②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要国家 西、葡、荷、英、法等 英、俄、法、美等 英、法、美、德、俄、日等
扩张方式 殖民抢掠、欺诈贸易、种族灭绝、三角贸易、垄断商路 炮舰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商品倾销、掠夺原料 资本输出为主,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结果 ①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发展;②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 ①推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②客观上促进亚非拉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 ①世界瓜分殆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②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3)影响:①对非洲: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②对欧洲: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③对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新的族群;④对世界:客观上推动了欧美非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2.美洲族群变化
(1)人口结构变化
人口结构 北美(美国和加拿大) 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去保留地生活
西印度群岛 黑人占人口多数
拉美 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时间 土著人 白种人 黑种人 合计
1700年 75.0 22.3 2.7 100.0
1820年 32.5 788.4 177.2 998.1
1860年 16.0 2724.0 400.0 3140.0
——《1700-1860年美洲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单位:万人)
影响:阅读课文结合材料归纳
材料: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美)斯基德摩尔等译《现代拉丁美洲》
①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②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③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大洋洲的发现和开发
(1)考古发现,3万年前,澳大利亚就有人类居住。英国人到来前,处于原始社会,社会发展程度低。
由于与其他文化相对隔离,没有文字与金属制造。
(2)澳大利亚是典型的移民国家,被社会学家喻为“民族的拼盘”。最早的原住民如今不及总人口的1%。2006年人口普查中,白人占92%,多数澳大利亚人的祖先是19、20世纪的英国移民。
2.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扩张
(1)殖民过程:①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②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料的需求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③185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2)殖民特点:①持续时间长,规模大;②种族灭绝;③经济掠夺,移植本国生产方式;④文化殖民。
(3)影响:①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大洋洲原住民锐减;②欧洲移民迅速增多,白人成为主要居民;③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华工概念:也被称为“猪仔”,泛指于晚晴时,前赴海外工作的华人劳工以至苦力,通常是来自穷乡僻壤的破产平民、无业贫民或渔民。前往的海外地包括:如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等国家,甚至是远至古巴和秘鲁等国家,进行艰苦的劳动工作。
(2)历程:①主动移居:在鸦片战争前,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下南洋)。②被迫移居:从鸦片战争到清末,几乎全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分布在世界各地。
(3)近代华工出国的原因:(1)原因
①清朝政府的黑暗统治
a.清政府在经济上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压迫,使人民无以为生,被迫出国逃生。
b.鸦片战争后,几次革命斗争失败,使一批人为逃避政治迫害而到海外移居。
②外国资本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掠夺
a.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量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生计而出国。
b.列强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使华工出国合法化。
c.西方殖民主义者为开发殖民地和国内资源,急需大批劳动力,尤其是黑奴贸易被禁止后。
(4)近代华工出国的贡献:
开发美洲 ①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②拉丁美洲: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开发大洋洲 ①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②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
(5)近代华工出国的影响:
①近代数百万的华工被掠夺出国,他们大多在海外诸国过着暗无天日的奴隶生活,健康和生命受到极大的摧残。
②华工用辛勤的劳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③华工以其智慧和特长传播了农业、工业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和知识,对近代社会的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④其后代华侨为近代中国革命事业、家乡事业作出了努力,促进了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巩固训练】
1.(2024·湖北高考·10)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实施。1983年5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198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 )
A.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B.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
C.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D.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
2.(2023·辽宁高考·16)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
A.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
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3.学者生键红在《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中的华工》一书中指出,19世纪60年代,华工承担了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4/5的工程,工种除了体力工程外,还有重要的技术工作,如爆破、铁匠、驾车、中医等,华工的死亡人数至少有1200人。这可以用来说明
A.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无情 B.美国种族制度诞生和影响
C.北美最早铁路与华工血泪 D.海外华裔族群的发展历程
4.19世纪中后期,大批华工被贩卖至澳大利亚墨尔本开采金矿,金矿开采完毕后,由于遭受歧视,很多穷苦的华工只能蜗居在唐人街里,以种菜、做家具、做厨师等方式来谋生,那些巧夺天工的中式家具以及中式餐馆里的可口饭菜,成功地吸引了外国人的眼球。这些华工
①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②提升了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③融入了当地的主流文化 ④保留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探究提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表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