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8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记录时间呢?
8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踪迹( ) 腐蚀( ) 浑浊( )
山麓( ) 粗糙( ) 龟裂( )
帷幕( ) 刨刮( ) 沟壑( )
楔形( ) 沙砾( ) 掸掉( )
zōnɡ
shí
zhuó
lù
cāo
jūn
wéi
páo
hè
xiē
lì
dǎn
任务一:掌握生词,梳理结构
1.划出文中独立成段的单句,思考其作用。
2.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任务一:掌握生词,梳理结构
5: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7: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18: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22: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4: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27: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过渡句段
承接上文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引出下文,岩石怎样记录时间。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总括上文岩石“毁灭”,再度“新生”的过程。
承上文,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启下文,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第一部分
(1-4)
第二部分
(5-29)
引出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第三部分
(30-31)
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任务一:掌握生词,梳理结构
1.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再读课文,补全作业本学习任务二的思维导图。
任务二:重点研读
水、空气、各种生物
长期的重压和胶结
地壳的活动、古代生物的状况、地球历史发展过程
深层探究
1、文章为何详写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
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被陆续搬运到低洼地方堆积起来,重新生成岩石,从而记录时间
2、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展现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这一内容与“岩石记录时间”似乎关联不大,是否可以略写?
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做铺垫,没有“老”岩石被破坏,就没有“新”岩石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也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2.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19-28)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岩石颜色:红色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炎热,黑色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寒冷
古生物状况:冻土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三叶虫的化石……
任务二:重点研读
3.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我们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有什么现实意义?
了解了岩石的这一功能,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以充满智慧的语言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作用及方式,说明读懂岩石的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例子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章主旨
任务三:品味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介绍、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大约”表约数,说明形成1米厚的岩石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是推测出来的。如果去掉,时间就变成准确的了,可能与实事不符,“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2.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作业本P49-50
(1)岩石的消亡。
①“攻击”形象的展现岩石时刻受到破坏的情形,在水、冰的侵蚀下,岩石渐渐解体,并被狂风、洪水、冰河带去远方。
(2)岩石的再生。
“跑不远”、“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运用拟人,生动的展现大小岩石的不同命运,“紧密”表示在重压下,新的岩石正在形成。
(3)岩石的唤醒。
“历史的证人”、“历史的脚印”生动的表面岩石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宝库”,及丰富的资料、资源。
任务四:对比标题,总结标题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和《时间的脚印》都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点明说明对象,将抽象的科学知识通俗化,使读者易懂,也增强其阅读兴趣。
《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的标题都是记录了一个科学发现,文章以此引出话题,印证另一个观点。
岩 石
恐龙化石
三叶虫化石
长毛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