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统编版四下第三单元第4课时 12.在天晴了的时候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式】统编版四下第三单元第4课时 12.在天晴了的时候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4 16:5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课题:在天晴了的时候
内容分析: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6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依次描写了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等景物,写了雨后走小径的独特感受。全诗用拟人手法和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勾画出了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意象简明、寓意深刻,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这首诗,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提升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语言运用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特别是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 :通过诗歌欣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升他们对美的感知和创造力。 审美创造:品味诗歌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尝试仿写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感受雨后天晴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掌握朗读节奏。 体会诗人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引导其进行诗歌仿写。
情境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大任务吗?想要“诗歌创作大赛”的黄金入场券,必须要完成三个神秘任务。同学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让我们开始第一站的探秘活动吧,去看一看哪里有什么在等待着我们。 活动流程:抓拍晴天小径的风光。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激趣引入。
谈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小故事。在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位名字叫小雨的小姑娘,她特别喜欢下雨。因为每次下雨后,她就可以穿上她最喜欢的雨靴,去外面踩水洼。有一天,下了一场很大很大的雨,小姑娘在家里等啊等,终于等到雨停了,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她迫不及待地冲出家门,发现外面的世界完全变了个样……” 悬念激趣:讲到这里,老师停下来,提问:“同学们,你们猜猜小姑娘在雨过天晴后看到了什么呢?她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猜测和讨论。 引入课题:同学们,雨过天晴,大自然就像变魔术一样,会发生许多奇妙的变化。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戴望舒的脚步,一起走进《在天晴了的时候》,去领略那独特的美景。 4.学生齐读课题。了解作者和诗歌背景。 5.朗读课文。 教师播放音频,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老师朗读,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初步读出诗歌的韵味。 师指名学生分小节读诗歌,生评价。 6.自主学习诗歌。 ①课件出示自学方法。 四人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字词。 合作探究方法提示:可以查工具书,也可以用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②生交流。(炫耀:夸耀。曝:晒) ③生自由读诗歌,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写得特别优美、生动? ④师引导:相信同学们对诗歌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现在请大家把自己觉得最优美、最生动的小节挑出来,美美地读给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投入,边听边评价你最欣赏同桌朗读的那一部分。 朗读星:聚焦语言表达与情感传递。 ★★★:发音准确,节奏流畅(如轻重音、停顿恰当),声情并茂,能通过语调变化体现诗歌的轻快与闲适。 ★★:基本读准字音,无明显停顿错误,但情感表达较平淡。 ★****:需努力:出现3处以上读音错误,朗读不连贯,缺乏情感 以及自己在雨过天晴时的经历和感受,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教师进行朗读示范,强调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学生进行模仿朗读。然后学生分组进行配乐朗读练习,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全班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语调。 默读课文,思考诗中都描绘了哪些雨后天晴的景象,用笔勾画出来。 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想象、体会雨过天晴的美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步感受到自然之美。
第二节:精读感悟。
1.整体感知。这首诗写到了哪些景物因为雨而变了?找一找。 雨润的泥路(凉爽温柔) 炫耀的小草(洗净污垢) 胆怯的小白菊(抬头试寒暖,一瓣瓣地绽透)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闲游,好像翻着五彩的书给阳光读)、溪水在温风中晕皱、山间那云…… 2.精读感悟,品味意境 (1)品析泥路、小草 课件出示描写泥路和小草的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给雨润过的泥路,是湿润又松软的,如果我在这样的泥地里,赤着脚静静地走,感受脚底的温柔,触摸迎面拂过的凉风,(学生可以做出赤脚踏上泥路的动作,脸上露出享受的表情,身体微微摇晃,仿佛真的感受到了那种舒适)教师提问:你要是在那一片凉爽又温柔的泥路里,你最想干什么? 赏风景—多么惬意! 你来读一读。 玩泥巴—多么开心! 你来读这一读。 捉蝴蝶—真是快活! 你来读一读。 同学们,你看,一句诗因为朗读者的不同感受,朗读的韵味也就不同。 当我们透过文字去想象、去感受 时,你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朗读。 (2)探究小白菊、凤蝶儿 出示相关诗句:“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把它五彩的智慧书页,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结合视频,看看小白菊在雨后一瓣、两瓣、三瓣....由慢慢地抬头到试试寒,试试暖再到一瓣瓣地绽透,想象小白菊开放的画面感,让学生说说从 “不再胆怯”“慢慢地抬起”“一瓣瓣地绽透” 等词中读出了小白菊怎样的特点?(娇羞、勇敢、美丽绽放) 从凤蝶儿的 “自在闲游”“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又感受到怎样的氛围?(悠闲、自在、充满生机) 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人读描写小白菊的句子,一人读描写凤蝶儿的句子,学生在描述小白菊时其余学生可以用手模仿小白菊的动作,从低处缓缓抬起,眼神中充满欣赏和赞美。进一步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3)感悟新阳、云霞 读最后两句:“到小径中去走走吧,在天晴了的时候:赤着脚,携着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提问:新阳、云霞给天空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明亮、绚丽)从这些景象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以及希望人们亲近自然的美好愿望)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亲近自然的经历和感受,加深对诗句的理解,随后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在朗读中再次感受雨后天晴大自然的魅力。 感情朗读诗歌。 3.感悟诗情。 (1)教师过渡:读到这里老师突然有一个疑问,这些景色是诗人看到的吗?作者为什么要写想象中的景物呢?让我们一起去穿越时空问问诗人自己吧。 (2)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一组扮演诗人戴望舒,另一组扮演读者。扮演诗人的小组要向读者介绍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想要表达的情感。扮演读者的小组则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独特理解。 “诗人” 要认真倾听 “读者” 的提问和感受,然后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回答。 学生可以模仿诗人的创作风格,用诗意的语言来回答 “读者”(其他学生)的问题。比如,当 “读者” 问诗人为什么喜欢雨后的小白菊时,“诗人” 可以回答:“那是因为它们如同勇敢的精灵,在风雨之后,依然能抬起头,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这不正是我们面对生活应有的姿态吗?” 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4.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1)教师提问: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喜欢?读了这首诗你有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由交流) (2)你在雨过天晴的时候想去哪儿走走?想一想在这些地方会看见哪些雨过天晴的景象?把你观察到的雨过天晴的景象仿照诗歌写出来。 出示例子: 《雨过天晴去漫步》 雨过天晴的时候呀, 我想要去校园里头走一走。 看看那被雨洗得发亮的操场, 小水洼像一面面镜子, 倒映着蓝天和白云, 还有我们欢快的身影。 操场边的柳树, 轻轻摇着碧绿的长辫子, 叶子上的水珠滴答滴答, 给大地弹奏着美妙的乐曲。 雨过天晴的时候呀, 我想要去公园的小树林里走一走。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 洒下一片片金色的光斑, 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 在地面上跳来跳去。 鸟儿们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好像在庆祝这场雨后的盛宴, 它们的歌声清脆又动听, 让整个树林都充满了生机。 雨过天晴的时候, 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象, 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 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吧! 展示点评:选取2-3份学生作品进行朗读和互评。 创作星:评价仿写创意与语言运用 ★★★:仿写诗句结构完整,修辞恰当(如拟人/比喻),内容有新意。 ★★:能模仿句式,但修辞较生硬或内容较平淡。 ★:需努力:仿写偏离原诗结构,语言不通顺或未用修辞。 评价方式:课前将评价表张贴于教室,课上用贴纸或手势(举1-3指)即时反馈。 课后延伸:汇总三星作品制成展板,一星学生可课后修改再评,体现成长性。 6.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感受到了雨后世界的美丽与神奇,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之情。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像诗人一样,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分别讨论诗中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新阳、云霞等景象的特点以及诗人对它们的情感,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安排学生分别扮演诗中提到的各种自然元素(如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等),让他们从所扮演的角色角度出发,描述雨后天晴时自己的变化和感受 学生回顾自己观察到的雨后景色,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或几种景物,写几句小诗。学生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分享,选取一至两篇优秀作品进行全班展示,作者进行朗读并阐述自己的创作思路,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拓展作业: 1.背诵《在天晴了的时候》有时间可以制作配音诗歌诵读小视频。 2.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为《在天晴了的时候》创作一幅配画。绘画形式不限,可以是水彩画、油画棒画、铅笔画等。 3.积累古诗中的雨后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