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课题:绿
内容分析: 诗歌通过描绘春天到处都是绿色的景象,象征着生命和希望,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之情。绿色作为生命的象征,不仅代表了生机,也象征着希望和活力。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绿”的深深喜爱与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了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让学生感受中国现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语言运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如描写绿色的词汇、生动的语句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审美创造: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绘画、朗诵、创作诗歌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体会诗歌的情感,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体会比喻、拟人、想象、联想等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诗歌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创造性写作。
情境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大任务吗?想要“诗歌创作大赛”的黄金入场券,必须要完成三个神秘任务。同学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让我们开始第一站的探秘活动吧,去看一看哪里有什么在等待着我们。 活动流程:听一听,有关春天的“节奏密码”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复习导入,衔接新知。
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绿》这首诗歌。 1.朗读接力:指名分节朗读《绿》,教师点评朗读的节奏与情感。 2.配乐齐读。 刚才我们一起读了有关春天的“节奏密码”现在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绿》这首现代诗里藏着的秘密吧! 朗读课文,回顾诗歌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知识,为这节课做铺垫。
第二节:互动探究,感受绿的意象美
1.品“绿”之丰富。(互动合作) 任务:默读第二小节,圈出描写“绿”的词语(墨绿、浅绿、嫩绿等),讨论省略号的作用。 教师提问:艾青笔下的绿有什么不同?圈出表示绿的词语。 学生汇报交流:墨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 教师小结:连用六个词语,写出了绿的深浅浓淡,体现出绿色的丰富。后面省略号表示什么呢? 学生汇报:表示列举的省略,告诉我们还有很多绿色。 教师提问:“出奇”怎样理解呢?谁来说一说它的同义词。(惊叹) 拓展活动:开展“绿色词语接龙”,学生补充生活中的绿色词汇(如“橄榄绿”“翡翠绿”)。 A绿油油 绿茵茵 绿莹莹 B苍翠欲滴 一碧千里 2.探“绿”之宽广(想象表达) (1)提问:为何“风雨流水阳光都是绿的”?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是……是……是……”分析。相同句式叠加,让大家感受到世间所有一切都是绿的,绿色如此宽广,让人感到奇特。 (2)读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学生齐读“刮的风是绿的”同学们,请你想一想风中的什么是绿的? 预设1:杨柳。 风中的( 杨柳)是绿的。(出示课件) 教师点评:太棒了,你想象力真丰富。 学生齐读“下的雨是绿的”雨中的什么是绿的? 预设1:荷叶。 雨中的( 荷叶 )是绿的 齐读“流的水是绿的”水中的什么是绿的? 预设1:水草。 水中的( 水草 )是绿的 预设2水中倒映的( 山 )是绿的。 真棒,这个答案真棒。 学生齐读“阳光也是绿的”阳光下的什么是绿的? 预设1:森林。 阳光下的(森林)是绿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棒。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 ③创意表达:同学们,你可以仿写“____是绿的”句式来写一个句子吗。 提炼仿写框架: 《______》(颜色) ______的______是______的, ______的______是______的, ______的______也是______的…… 仿写创作 学生模仿《绿》的结构创作诗句。 分层指导: 基础层:用具体事物填充颜色。 挑战层:赋予颜色情感或动态。 《绿》(例子) 春天的柳枝是鹅黄的绿, 夏天的西瓜是甜津津的绿, 秋天的松针是倔强的绿, 冬天麦苗是冻不僵的绿。 青苔缝补雨后冒泡泡的绿, 树影摇碎阳光亮晶晶的绿, 四季的调色盘里—— 绿在轻轻唱歌…… 互评与优化 小组内朗读作品,互评亮点(是否押韵?意象是否新颖?)。 根据反馈修改诗句,形成最终版誊抄在“诗歌手账”中。 3.析“绿”之灵动(动态感知) 任务:朗读第4-5小节,找出动态描写的动词(挤、重叠、交叉),体会绿色汇聚的形态。 教师提问:圈出诗中的动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集中 挤 重叠 交叉 教师引导:这么多的绿融合在了一起,深的、浅的、浓的、淡的……满眼都是绿。将所有的绿汇聚,写出了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表现了绿的层次多。 表演体验: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绿”的聚集与舞动,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4.悟“绿”之象征(情感升华) 讨论:“绿”在诗中仅仅是颜色吗?教师出示词卡(希望、生命、和谐)分组交流。 步骤引导: 分组合作(4人一组) 每组选取自己喜欢的一张词卡(希望/生命/和谐),结合诗中具体句子讨论“绿”代表的含义。 任务单提示: 诗中哪些句子能体现“绿”是______(希望/生命/和谐)? 生活中哪些事物或场景能让你联想到这个词? 汇报交流(示例): “希望”组: 诗句:“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绿色随风舞动,像在迎接新的开始。 生活联想:春天小草发芽,象征生命的希望。 “生命”组: 诗句:“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风雨滋养万物,绿色是生命的源泉。 生活联想:森林的绿意盎然,充满生命力。 “和谐”组: 诗句:“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绿色汇聚,自然万物和谐共生。 生活联想:公园里的绿树、草地、湖水和谐相融。 教师总结:诗人以虚写实,将自己的感觉与景象的描绘融为一体,描绘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的景象,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对生命的赞美,以及对充满绿色生机与活力的时代的歌颂。 5.配乐朗读全诗,感受诗情。 现代联系: 提问:为什么环保标志多用绿色?引导学生理解“绿”代表生态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教师内容总结:“绿”跨越古今,既是自然的色彩,更是文化的符号。它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和谐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 仿照诗句“刮的风是绿的”,用“______是绿的”句式扩写句子,如“春天的笑声是绿的”。 学生分小组用肢体动作表演诗中 学生分小组用肢体动作表演诗中动词(挤、重叠、交叉),如手拉手“挤”成一团、用书本“重叠”成小山。 配乐(轻快钢琴曲)学生展示动态表演,其余同学组猜测动作对应的诗句。 学生小组选择词卡(希望/生命/和谐),结合诗句和生活实例分享自己的理解。 感悟诗中“绿”最重要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用词语概括出自己对“绿”的体会,让内心感受更加清晰。教师在即时生成中,对学生的体会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梳理出不同理解与感受,丰富学生对“绿”的意象的认识。这一阅读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力、思维力和审美力
第三节:结合“阅读链接”,进行比较阅读
过渡: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读“阅读链接”说一说吧! 2.学生默读阅读链接,分享这段文字带给自己的感受。 3.思考:同样是写“绿”,两位作家的文字有什么异同呢?请你仔细默读两篇诗文,完成学习单。 文章相似之处不同之处艾青《绿》宗璞《西湖漫笔》
5.师生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预设1:相似之处:都写到了绿色的丰富、范围广,都带给人美好的感受。 预设2:不同之处:体裁不同: 《西湖漫笔》是一篇细腻的游记散文,用文字描绘西湖的山水与人文。 《绿》是诗歌,用简短的句子和重复的节奏,像一首绿色的歌谣。 描写对象不同: 《西湖漫笔》聚焦西湖的具体景色,比如湖水、柳树、游人,画面真实生动。 《绿》写的是抽象的“绿”,风雨、阳光都被染成绿色,充满奇幻想象。 朗读阅读链接,说一说自己的读后感。进行对比阅读。填入表格。
拓展作业:“绿”在古诗中的都有哪些文化寓意呢?。比如:绿色在古诗中常象征生机。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赏析:
“碧玉”“绿丝绦”以碧绿的色彩比喻柳叶,描绘春日柳树婀娜多姿的形态,象征春天的繁荣与生命的舒展。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赏析:
“晴翠”形容阳光下青草鲜亮的绿色,野草蔓延至古道与荒城,表现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暗含“生生不息”的哲理。 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的古诗呢?搜集古诗中带有绿字(或含有绿颜色)的诗歌。感受诗歌中绿字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