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井冈翠竹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茨坪( ) 哨口( ) 殷切( ) 魂飞魄散( ) 土硗石(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jīng( )竹 陡 qiào( ) 沉 diàn( ) 竹 miè( ) 关 ài(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善于思考、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渊博。
B.七年级四班班长人品好,学习好,工作好,在班级同学中德高望重。
C.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确实引人入胜。
D.无论是个人技术,还是团队协作能力,中国队都略胜一筹。
4.修改病句。
(1)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被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左右,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主要是来自博物馆丰富多彩的藏品□自然标本、考古遗物、艺术珍品、革命文物……不同类型的藏品记录着自然和人类文明的多元信息,蕴含着提升审美水平、厚植家国情怀、促进文明交流等多种力量。
A.”。 ? : B.。” 。 :
C.”。 。 、 D.。” ? 、
6.以下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最终,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
②年轻时,他怀揣着远大抱负踏入社会,却遭遇诸多挫折与质疑。
③面对困境,他没有气馁,而是冷静反思,调整方向。
④季羡林先生的一生便是 “有为有不为” 的生动例证。
⑤他深知哪些事该全力以赴,哪些事应果断舍弃。
④②③⑤① B. ④⑤②③① C. ②③⑤①④
7.综合性学习
历史的星空,因众多杰出的英雄而光辉灿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了无数革命英雄。为传承革命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学校“青松”文学社正在举办“天下国家·革命英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补写对联:(任选一题作答)
① ________________,革命精神代代传。
②忆往昔革命英雄功勋卓著,________________ 。
(2)推介英雄:请从你熟悉的革命英雄中选取一位,对其事迹和精神进行推介。
示例: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毫不畏惧,英勇就义。表现了她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接受采访:在当今社会,作为中学生的你,该如何弘扬革命精神呢?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②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③“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④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⑤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⑥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俵们冒着生命危险冲过白匪封锁线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那时,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⑦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最敬爱的毛主席和其他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挑着这一副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
8.文中第②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毛竹?有什么作用?
9.为什么说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10.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2)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
11.文中第⑥段和第⑦段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中国网2月5日讯。经过精心策划和全力创作,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已经完成录制,并将于今年2月12日(大年初五)登录央视综合频道(CCTV-1)黄金档。
②《中国诗词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由央视教科频道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
【材料二】
①南北朝时期,古体诗在南朝的上层社会中逐渐走向浮华空洞,过分讲求音韵规则与辞藻的华丽,内容却沦为歌舞宴饮乃至淫秽恶俗。南朝的诗虽然有其弊端,却在诗词的格律、布局等方面给了唐代文人很多启发。
②唐代诗人在五、七言诗的基础上,吸收了南朝诗歌崇尚骈偶、讲求音律的习惯,从而创造了篇章、句式、对偶、音律都有相关限定的格律诗。从唐诗发展史来看,唐诗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不同,其诗歌的气象自然也不同。我们把唐诗看作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也不全是因为唐诗有着完备的格律体系,更是因为唐诗开阔的眼界、丰富的意境,以及真切的情感。唐诗散发着由内而外的美,感动着无数的读者。
③词,在唐代就已经产生,经过五代的锤炼,至宋代而达到巅峰,故而有“宋词”的说法。词最初产生于民间,中唐之后引起文人的注意,经过五代到宋,发展成文坛上一种受到普遍喜爱的体裁,并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家作品。宋代开国以来,词的创作经过数十年的沉寂,至中期晏殊、欧阳修一代人方走向繁荣。词产生于歌舞酒宴之间,其内容情感不被当时的道德观念所接受。于是就有文人试图将词加以“雅化”。苏轼开创豪放词就是对词进行雅化的一种努力。
④词最初是音乐文学。苏轼开创的豪放词,突破了音律的限制,成为一种不能演唱的词。这是词脱离音乐,走向纯粹文学的开始。对此,李清照非常不以为然,认为苏轼的词不过是长短不一的诗,背离了词的音乐性。而北宋灭亡,衣冠南渡,又遗失了大量的乐谱,使得北宋留下的词很多都无法演唱,加剧了词与音乐的剥离。
1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已完成了录制。
B.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娱乐竞赛节目。
C.《中国诗词大会》不会登录央视黄金档。
D.央视教科频道将推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
1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完备的格律体系让唐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B.古体诗在南北朝之前浮华空洞,对音韵辞藻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内容却低俗不堪。
C.苏轼将词加以“雅化”,让词从音乐文学完全成为纯粹文学。
D.李清照并不赞成让词脱离音乐性的做法。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沉默的竹笛
陈忠实
①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
②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③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支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经过小镇回家,猛然看见一个老头蹲在地上,他的面前摆着一大把我盼望已久的竹笛,它们在阳光下折射出炫目而高贵的光芒。
④我走近老头,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老头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孩子,随便挑一支吧,它能保证让你快乐。”说着,老头拿起一支准备好了的竹笛,靠近嘴唇,立即有清越的笛声从奇妙的笛孔溢出,像是一条音乐的蛇明快地蜿蜒在小镇的上空,吸引了无数侧耳倾听的人们。魔术般的竹笛牵动了我的心旌,我毫不犹豫地对老头说:“我就要你吹的这支。”
⑤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而盛大的舞蹈。
⑥ 。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江湖侠客,心里激荡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⑦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练习得特别认真。
⑧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⑨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固执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⑩后来,那支曾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在窗边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次吻你于唇,吹一曲优美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回忆。
(选自《作文素材》2019年第11期,有删改)
14.本文题为“沉默的竹笛”。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 “沉默”一词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15.联系上下文,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⑴我走近老头,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⑵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分析“我”当时的心理)
16.文章第⑥段空缺处有一段描写,下面哪一句填入更恰当?请结合上下文,作出判断并说说选择该句的理由。
【A】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
【B】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轻快地把苍凉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
17.下列选项中,对本文艺术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虽是一篇散文,但却双线并行——以“竹笛”为明线,以作者对“竹笛”的情感态度变化为暗线。
B.“竹笛”这一物象既承载了作者的情感,也象征了儿时的作者,意蕴丰富。
C.文章第⑤段的景物描写,借助对落日、归鸟、小草的描写,用了比喻的手法,烘托自己内心的喜悦与兴奋。
D.最后一段表达了我虽不想吹奏竹笛,但内心仍满足的感受,不但与文章标题相照应,还艺术性地收束了全文,自然隽永。
18.让我魂牵梦萦的“竹笛”最终沉默了,有人说太过可惜。请你结合文中作者的经历以及本文的主题,对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葡 萄 汪曾祺
四月,浇水。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浇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真快!原来是几根根枯藤,几天功夫,就变成青枝绿叶的一大片。
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葡萄一 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别的果树都不这样。别的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往里浇几担水就得了,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地喝。
喷波尔多液。从抽条长叶,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喷多少次。喷了波尔多液,太阳一晒,葡萄叶 子就都变成蓝的了。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功夫,就抽出好长的一节新条。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因此,过几天就得给它打一次条。拿起树剪,劈劈啦啦,把新抽出来的一截都给它铰了。
葡萄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的时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别的什么树木上。现在,已经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点用也没有了。卷须这东西最耗养分,因此,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
五月中下旬,葡萄开花了。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
葡萄不招虫。葡萄会生病,所以要经常喷波尔多液。
七月,葡萄“膨大”了。
掐须,打条,喷药,大大地浇一次水。追一次肥。追硫铵。在原来施粪肥的沟里撒上硫铵。然后,就把沟填平了,把硫铵封在里面。
八月,葡萄“着色”。
你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结实、挺括,璀璨琳琅。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
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节选自汪曾祺《葡萄月令》)
19.本文以时间为序,将 和 两方面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说明。
20.“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不知节制”与“瞎长”幽默地写出了葡萄的 。
21.“(卷须)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作者反复写“长出来就给它掐了”,既说明了卷须生长快的特点,也写出了果农的 。
22.口语的成功运用,是本文的特点之一。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它的好处。
答案
1.cí shào yīn pò qiāo 2.荆 峭 淀 篾 隘 3.B 4.(1)“被”改成“为”或删掉“深受”。(2)删掉“左右”或“约莫”。5.A 6.A 7.(1)参考示例:①英雄人物处处在(红梅花儿处处开)②看今朝人民群众伟业非凡(看今朝中华儿女前程辉煌)
(2)参考示例:抗日战争,彭德怀领导百团大战战功卓著,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左权将军血洒疆场,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解放战争: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领导淮海战役,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抗美援朝: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英勇牺牲自己,为战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围绕“努力学习,提升自我修养,增强爱祖国、爱人民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正义感,面对不良现象要依法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面对现实中的困难,要乐观面对、毫不畏惧、迎难而上”等方面阐述,言之有理、有序即可。
8.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排比句 “有的…… 有的…… 有的……” 增强了语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毛竹的各种形态;比喻句将毛竹比作岗哨、奇兵等,突出了毛竹的挺拔、茂密和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对井冈翠竹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也为下文写井冈山竹子的革命精神作铺垫。
9.因为在革命年代,井冈山的竹子被用来搭帐篷、做梭镖、当罐盛水、当碗蒸饭、做扁担和吹火筒,还摆过竹钉阵打击敌人,它与革命战士们的生活和战斗紧密相连,为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说它是革命的竹子。
10.(1)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描写方法,先从远处写竹子的整体形象 “郁郁苍苍,重重叠叠”,再从近处写竹子的不同姿态,如 “修直挺拔”“密密麻麻”“亭亭玉立” 等,使读者对井冈翠竹有了更全面、更直观的感受,表现了竹子的繁茂与生机勃勃。 (2)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所肩负的责任重大,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粮食,更是精神上的革命使命,突出了井冈山毛竹扁担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革命精神,增强了语气和情感表达。
11.第⑥段和第⑦段的回忆,通过具体的事例,如竹筒饭、毛委员和朱军长挑粮食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井冈山竹子在革命时期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突出了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这一主题,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真挚,也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卓绝和伟大精神,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
12、A 13.D
14、我演出失败之后不愿吹笛的痛苦耻辱\伤心。或:我辛苦练习却吹不好竹笛的失落。为梦想拼搏后内心的平静\满足\幸福
15、(1)因极度渴望拥有竹笛\热爱竹笛,而看到竹笛时痴迷的样子。
(2)(孤注一掷: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在文中指明知自己无法吹奏一首完整的曲子\明知自己处于尴尬境地,而拼尽全力表演\坚持把它吹完,的不服输\好强\固执。
16、理由:我选【 A 】因为【A】句 “大踏步”这一动作更符合“江湖侠客”的行为特点,更能表现出“我”拥有竹笛之后的激动之情, “苍茫”指辽阔无边,能更准确地烘托出“我”拥有竹笛后内心想纵横天下的豪情,“轻快”与“苍凉”都不能表现出激动豪迈,与语境不符。
17.B
18、不可惜。我认为有些梦想并非追寻就能成功,生命的美丽在于体验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或用原句:“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亦可。作者成为竹笛手的梦想虽然破灭,但他为成为竹笛手而付出努力却让他的生命更加丰富。
19.葡萄生长(过程); 葡萄生产(管理)或培育葡萄等
20.旺盛生命力(意思对即可)
21.辛勤(苦)或辛劳、勤劳等
22.亲切(娓娓动听);生动(活泼)等。(合乎情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