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4 14:5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对“中国哲学与文明”的理解与中国自身的理解有很大差异。西方对中国的各种讨论令西方正视自己的身份,西方对中国的看法往往是西方观念的映射。中华文明在思想成就和物质成就方面与欧洲文明不相上下,却没有沿着欧洲的历史轨迹发展,至少在19世纪下半叶即欧洲开始在“远东”存在感日益强烈之前就是如此。从这一层面出发,中国确实是西方的“他者”。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文明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较少受到西方的影响,却取得了令西方印象深刻的成就。
英国生物化学家、历史学家李约瑟将中国理解为“与欧洲成就不相上下的‘他者’”,他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至今仍是探讨欧洲与中国的联系的范例。李约瑟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古代中国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诸多重要贡献,在科技、政治和经济上比欧洲先进许多,为什么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却没有首先发生在近代中国?提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认为中国和欧洲都一直在朝着现代科学的方向努力,欧洲只是抢先了一步,生活在20世纪中期的李约瑟很容易做出这样的假设。然而,17世纪中国和欧洲的知识精英是否对各自的社会有类似的认识与目标,这一点非常不明朗。尽管如此,李约瑟确实注意到这两种文明之间的两个普遍差异,这两个差异反映了双方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李约瑟注意到中国与欧洲的第一个关键差异是,中国的科技创新服务于国家方略,欧洲则缺乏这种政治团结。除了战争时期国家存亡受到威胁,西方大多数创新活动不是在国家的委托下进行的。历史上的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能够在不需要持续性的自发创新的情况下长期保持整体稳定,这一点一直令欧洲人印象深刻。
西方人之所以敢于冒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认为无法通过常规手段解决国内长期存在的问题。自科学革命以来,西方社会经历了迅速而多样的变革,需要同时面对众多问题。因此,西方社会“尝试完全不同的事物”的意愿较为强烈。他们认为,未来的开放性与其说是一种威胁,不如说是一种机遇。奇迹是可能发生的。
这与中国历史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在15世纪开启了与欧洲“地理大发现”相似的历程,但这段时间没有持续很久。因为当时的统治者决定专注于处理国内问题,并且认为最好通过国内方案来解决相关问题,而非诉诸任何可能在海外发现的方法。在今天的西方人看来,这是一种规避风险的策略。
李约瑟注意到中国与欧洲的第二个关键差异是,中国更有效地区分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中国在这方面与古希腊具有相似性。柏拉图设想了反映社会秩序的知识等级制度,并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混合持怀疑态度。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古希腊人可以提出如此丰富且后来成为欧洲科学革命核心要义的思想,自己却未曾付诸实践。实际上,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哲人王”在获得统治权之前,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理论研究,在这段时间内,他会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浮华产生免疫力。
与古希腊人相比,中国人对理论知识的看法似乎更加两极化,可以通过对比儒家和道家思想来思考这一点。从西方的视角看,儒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与原理本可分别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奠定基础,但它们并未如此发展。儒家把社会秩序作为整个人类状况的模型,而道家则把自然作为思考的对象而非交互的对象。前者仰仗朝廷,后者则隐居乡野。他们都不倾向于进行比较研究和实验研究,以检验自己知识主张的确切边界。
(摘编自史蒂夫·富勒《从西方视角看中国哲学与文明》,练志闲译)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摘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较少受到西方的影响,这导致中、西方对“中国哲学与文明”的理解的不同。
B. 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比欧洲先进多了,但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首先发生在中国,欧洲抢先了一步。
C. 中国的科技创新是服务于国家方略的,中国能够在不需要持续性的自发创新的情况下长期保持整体稳定。
D. 中国比欧洲国家更有效地区分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李约瑟认为这是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异性之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人和中国人对“中国哲学与文明”的理解不同,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西方对中国的看法往往是西方观念的映射。
B. 李约瑟将中国理解为“与欧洲成就不相上下的‘他者’”,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探讨欧洲与中国的联系的范例,说明他的观点得到一些认可。
C. 与古希腊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对理论知识的看法似乎更加两极化,儒家基本思想为自然科学奠定了基础,而道家基本思想为人文科学奠定了基础。
D.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征,这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来的。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对中、西方文明(社会)的表述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主张向外扩展,其在思想成就和物质成就方面曾一度与欧洲文明不相上下。
B. 西方社会自科学革命以来,经历了迅速而多样的变革,主要通过国内方案来解决相关问题。
C. 古希腊人提出了重要的思想却未能付诸实践,是因为他们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混合起来。
D. 儒家仰仗朝廷,把社会秩序作为整个人类状况的模型,而道家则隐居乡野,把自然作为思考的对象。
4. 材料二使用了反复和排比,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喊了我一声
杜永利
①世界是如此安静,却暗藏紧张的气息。我们将无人机的镜头对准东方,屏住呼吸,只等太阳一跃而起的瞬间。
②为了这一场摄影展,我和几位同事已经追寻六月的热风,在豫北平原穿梭了好一阵子。我们和引路的农人一起趟进麦田,等待抓拍呼啸而过的高铁。动与静,古老的农业与现代的工业,在镜头里相逢,毫无违和之感。我们一路追着收割机,像在大地上捕捉灵感的诗人,用“勤劳”“平原”“麦都”“祖国”“天下粮仓”等大词给作品命名。我们还拍摄了乡村新面貌——欧洲风车在中国大山深处扎根;连通晋豫两省的古道边,一座座石头房子拂去岁月尘埃,挂上网红民宿的牌子……我们戴着遮阳帽,打上遮阳伞,借助无人机居高临下的视角,给身处城市的人们,描画出人间六月的壮美画卷,并从他们长久驻足与泪湿双目的反应中,一次次确认我们是美的缔造者。
③若不是那棵麦子喊了我一声,我不会从我们的队伍里抽身而出,将镜头从宏大的叙事移开,对准万千麦子中最孤独的那一棵。
④那一棵麦子在麦田的最边缘,可能是播种时不小心从农人手中跌落下去的。它无法和麦田中央的伙伴形成共鸣,只好在麦浪涌动的时刻,落寞地“望洋兴叹”。这并不影响它的成长,它同样顶起了一把麦穗,饱满而丰盈。我看见它的时候,一群麻雀踩在上面,肆无忌惮地啄食那些劳动成果。它的脊背不堪重负,弯成了一张弓。麻雀们却把它当成了跷跷板边吃边晃,玩得不亦乐乎。这时候麦子才发现,它的口袋如此之浅,既没有毒刺可以防身,也没能长成高耸入云凛然不可犯的绝崖孤松……它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直到认出了我。
⑤它借麻雀的嗓子喊了我一声。就是这一声,让我从无人机的高度跌下来,变回了那个黄泥巴腿子的我。我要贴着大地,再看一看我的麦子亲人。
⑥那年秋天开学的时候,麦子也从一粒种子出发,破土成为一棵青翠的麦苗,我把自己锁在教室熬夜苦读的冬天,它也经历着数九寒天冰雪的倾轧。到我参加高考的那几日,它也正好交出了一年的收成。
⑦五月间,我跟在父亲的身后,在麦地里给流水开沟引路。太阳在头顶散发无尽的热量,我光着膀子,头戴着麦秸编织的草帽,我和麦子的皮肤都是泥土的黄色。我确信,那一刻,我也是一棵麦子。
⑧六月初,收割机开进麦地,我们一家人跟在车后面跑动,仔细看着车轮,生怕一季的收成被碾作尘土。收割机所向披靡,不停地对麦子施行腰斩。车屁股后面吐出麦秸和尘烟,好似发出一阵阵叹息。那时候哪有口罩面罩,我们一直笼罩在尘烟草屑中,跑一圈下来,就成了灰头土脸的泥人。村里有个方言词叫“麦草”,用来形容浑身发痒的感觉。我想,这个词应当就是割麦人发明出来的——无孔不入的碎草屑沾满全身,麦芒刺着,麦秸扎着,你的皮肤怎可能不痒?
⑨晒麦子那几天,我和弟弟一直守在旁边,隔一会儿就推着铁锨翻一下,好让麦子充分受热。太阳毒辣辣,哪儿哪儿都是热流,地面都快要融化了。我们实在找不到阴凉地,只好把自己也当成麦子,一遍遍地接受烈日的曝晒。多年以后我早已不再做农活了,可是那些晒伤的皮肤仍然无法复原。那些黑色的瘢痕,仿佛与生俱来的胎记,终日箍着我的脖子,就像多年以前的割麦人,紧紧捏住了一棵瘦弱的麦子。
⑩当坐在麦子顶端的时候,我确实地感觉到自己就是一袋麦子。那么多的麦子一粒一粒供养我性命,一袋一袋将我托举,让我摸到了大学的门槛。
多年以后,在大学入学的那天下午,我见识到了超市的冰块上放着的鲜红的荔枝,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妃子笑”;我知道了几块钱就可以买一袋酥脆可口的薯片,而饮料的种类更是多得数不过来……寒来暑往几春秋,我开始频繁地接触城市新奇的事物,却很难再吃到家里的麦子。
村庄也在迅速发生着变化。农田可以自由流转了,很多村民把田地租给外来的生意人。外来者头脑灵活,不种麦子,改种药材、海棠、樱桃等经济作物,还追赶起直播带货的风潮;也有人建起药材加工厂、特色养殖园、网红民宿等,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
村民们将双脚从田地里拔了出来,抖一抖身上的尘土草屑,扛起行囊去远方的大城市。堂哥在村里养猪失败后,去上海的电子厂做流水线工人,每天下班后关节僵硬,躺在床上动弹不得,第二天却依然能够运指如飞。他在微信群里调侃说,劳动可以活血化淤,简直包治百病。在他身上,我看到了麦子在烈日下努力拔节抽穗的样子。
我家的农田是去年秋天租出去的,此后,母亲在电话里再也没有谈起过麦子的长势。我意识到,我们一家人,也正式与农业生产告别了。再也没有母亲一般的麦子,一粒一粒地供养我性命;再也没有父亲一般的麦子,一袋一袋地将我用力托举。我,变成了城市里一棵孤独的麦子,扎根太浅,很容易就被生活的重量压弯脊背。这些年来,我做过机械设计员,当过写作课教师,后来失业大半年,才考上内刊编辑的岗位。
但是我想说,人是麦子,是麦子,就会生出锋芒,是麦子,就该拥有对着太阳揭竿而起的力量。一颗麦子穷其一生,也不过是把自己的籽实,从地面抬高了一尺。但正是有了这一尺接一尺的脚踏实地的努力,方才接续与堆积起了高耸入云的希望。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从秋天开学到参加高考,麦子从破土发芽到成熟收割,二者时间重合。
B. “我”因晒麦子形成的无法消除的黑色瘢痕,是过去艰苦岁月留下的深刻烙印。
C. 进入大学之后“我”发现许多新奇事物,说明了乡村的闭塞和物质的匮乏。
D. 村庄发生着巨大变化,农田流转,农人离乡,现代工业渐渐侵蚀古老农业。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棵麦子处于麦田最边缘,远离其他伙伴,照应上文“最孤独的那一棵”。
B. 第④段将麦子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麦子不堪重负又默默承受的样子。
C. 第⑧段用方言词形容割麦人,既体现了劳动者的艰辛又展现了地方特色。
D. 文章将记叙和抒情融为一体,在回忆少年时光的同时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
8. 本文的重点是写“麦子”,为何在第②段记叙“我”和同事为摄影展做准备?请简述你的看法。
9. 文中多次出现“我也是一棵麦子”“自己就是一袋麦子”“我变成了城市中孤独的麦子”等语句,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和“麦子”的相似之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为文说者,不可选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叹,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蕃,淮南人,父母俱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渝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泚之乱,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节选自韩愈《太学生何蕃传》)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故蕃之A仁义充B诸心C行诸D太学E积者F多G施者H不遐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部分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齿,并列,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中的“齿”意思相同。
B. 雨,下雨,与“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雨”意思和用法相同。
C. 所以,……的原因。与成语“忘乎所以”中的“所以”意思不同。
D. “句读之不知”与“蚓无爪牙之利”(《荀子·劝学》)两句文言句式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蕃在太学二十多年,学业有成,品行高尚,太学的学生都推崇称颂他,司业、祭酒将他的事迹上报到礼部。
B. 何蕃因为双亲年迈,想要回家奉养父母,太学生们想方设法阻拦他,还向司业阳城求助,最终还是没能留住何蕃。
C. 有的人认为何蕃既算不上仁义,也不勇敢,欧阳詹先生以何蕃在朱泚作乱之时阻止太学生跟随叛军一事对此进行了驳斥。
D. 材料二作者将“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进行对比,认为这是圣愚之分的关键所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
(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4. 两则材料分别针对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李白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虎啸”二字,即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其叱咤风云的业绩,体现了他一心报国,不顾个人私利的侠义情怀。
B.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强调张良的行动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依然展现出了他非凡的胆识和智慧。“天地皆振动”侧面烘托出这次行动的影响力之大。
C. “岂曰非智勇?”不以陈述句法正叙,而改用反问之笔,使文气跌宕,不致于平铺直叙。
D.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诗人站在圯桥上叹息张良这样的人物已经逝去,徐州、泗州一带显得空寂萧条。这里主要是表达对张良的追慕之情,而不是对历史变迁的无奈。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邶风·静女》中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熹对此评曰:“非此荑之为美,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2)《短歌行》(其一)中,曹操化用《诗经》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子,情味缠绵悠长,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壮丽景色。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为什么会非理性呢?心理学有一个流派叫作“演化心理学”,他们认为,①大脑遵循着“节俭”为原则,②因为生物的演化过程就是一种投资,③凡是投资都追求投入产出比。④从智人到人,⑤演化机制在智力上投入的比重已经较低,⑥因此不愿意继续增加开支,⑦这使得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时,⑧有天然的偷懒倾向。
大脑的偷懒和非理性,与很多心理学效应有关。第一个叫“锚定效应”。比如我们常开玩笑说:“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一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从逻辑上来看,( 甲 )。但如果按心理学“锚定效应”的说法,先听坏消息是比较好的选择。“锚定效应”就是,人在考虑怎么得出一个结论的时候,会更依赖于A 的证据。先听坏消息,心理就会把“锚”定得很低,后来跟上来的好消息会带来更多喜悦。
除了“锚定效应”,人在心理上还存在“框架效应”。比如新房子刚装修完,你去买甲醛清洁器,商家说:“我们这款清洁器能去除90%的甲醛,是市面上最好的。”但你明明听说另一个品牌的清洁器能去除95%,你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可是他们的产品很笨重,而且价格贵了好几百。”听完他的解释,你想原来如此。哪里不对呢?你已经落入“框架效应”的圈套。
框架效应能把你框定在对方想让你关注的事情上,比如这个清洁器的价格与轻便,让你忽略自己本身想关注的事情——除甲醛的效果。所以,在做重大决策的时候,最好带上一个思维方式和你不同的家人和朋友,我们常说B ,核心就是旁人总能站在框架之外,你们一起分析就能大大弱化框架效应的影响。
最后一个心理效应,是关于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乙 ),和时钟记录时间的方式不同。心灵把握时间时会发生一种“变化增时效应”,也就是说,你在一段时间里心理变化越多,你感受到的时间就越长。懂得这个效应,你会发现,人很容易被影响,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就可以做到多一些理解和运用呢?
18.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第三段介绍“框架效应”时举了买甲醛清洁器的例子,请结合三、四两段的内容,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来解释“框架效应”。要求:创设情境,语意明确,表达流畅。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如果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不对,我们已经落入‘框架效应’的圈套”,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时代发展,“文科都是服务业”的就业观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很多人觉得这话“虽然不好听,但也没说错”。“服务业”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不需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文科专业如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他们的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大多围绕人类文化、社会管理等领域展开,这些知识与服务业的需求高度契合。面对如今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结合个人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分科和专业选择并没问题,这一观念有利于人们正视就业现状。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A(3分)
  2.C(3分)
  3.D(3分)
  4.文段多处反复使用“不可能理解”“决定了”等词语,起到强调作用;每一特征表述时,多处使用排比,丰富论据。反复和排比的使用能更好地表现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以及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语言整齐有序,气势磅礴,有美感。(4分)
  5.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华文明不受西方影响,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所有的创新是在政治团结的基础上服务于国家方略,具有统一性。(4分)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知识具有包容性,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有效结合,更好地指导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4分)
  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则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和平性。(4分)
  6.D(3分)
  7.C(3分)
  8.①为下文“我”注意到麦田边那棵麦子做铺垫。“我”拍摄乡村风光是遇到麦子的契机,自然引出后面“麦子喊了我一声”。(4分)
  ②和后文“我”回忆和麦子共同成长的内容形成巨大反差,突出了后文我和麦子的深切情感。(4分)
  9.①不堪重负,默默承受。麦子被麻雀压成一张弓,“我”被生活的重量压弯脊背。(2分)
  ②远离群体的孤独。麦子在麦田的最边缘,“我”远离家乡独自去城市打拼。(2分)
  ③在四季中共同成长。麦子从破土而出到结出饱满麦穗,“我”从寒窗苦读到考上大学。(2分)
  ④平凡普通,朴实无华。麦子是乡村最常见的粮食作物,“我”来自乡村,到了大学才见着新奇事物。(2分)
  ⑤脚踏实地,向上奋斗。麦子努力将籽实抬高一尺,我在城市努力奋斗,追寻希望。(2分)
  10.CEG(3分)
  11.D(3分)
  12.C(3分)
  13.(1)这之后间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父母又劝止了他;后来他有五年没有回家省亲了。(4分)
  (2)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4分)
  14.①材料一针对当时压抑、埋没人才的恶劣现象进行批判;(3分)
  ②材料二针对当时不重师道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批判。(3分)
  15.A(3分)
  16.①表达了作者对张良的智勇豪侠的赞扬;(2分)
  ②表达了作者对张良的钦慕之情;(2分)
  ③诗人感叹当今没有像黄石公那样识拔造就英才的人,寄托个人感慨;(2分)
  ④诗人以张良自比,委婉表达渴望得到识拔的心愿。(2分)
  17.(1)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每空1分,共6分)
  18.句①,改为“大脑遵循着‘节俭’的原则”,或“大脑以‘节俭’为原则”。(2分)
  句⑤,改为“演化机制在智力上投入的比重已经较高”。(2分)
  19.A先入为主;B旁观者清(每空1分,共2分)
  20.示例:在购物时,商家可能会先提出一个较高的价格,然后给出折扣,使消费者感觉获得了优惠。例如,原价299元的商品打折后只要199元,很多人会觉得划算而买下。(4分)
  21.甲:先后顺序并无所谓;乙:心灵把握时间的方式(每处2分,共4分)
  22.示例:原文更好。
  ①设问句的表达形式,语气停顿,引人思考,有回味感。(2分)
  ②原句使用第二人称“你”,维持了全段叙述人称的一致,使文段更自然顺畅。(2分)
  23.作文(60分),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学生何蕃进入太学有二十多年了,每年都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可以说是学业有成,品行高尚,自从太学的诸位学生都推崇称颂他,不敢和他并列在一起,太学生们一同去向助教、博士说起这件事,助教、博士又把他的状况申报给司业、祭酒,司业、祭酒随后编写何蕃的种种突出事迹有数十件之多。(他们)把这些事迹上报到礼部,从而让天子知道。当时京城以荐举何蕃事迹为标题去写文章的门生,多到无法计算。了解何蕃的公卿大夫很多,他们纷纷感叹 ,但没有一个在礼部当官的。在礼部当官的人,大概又大多是与何蕃不合的,因此他的仕途升迁没有获得成功。何蕃,淮南人,父母都健在。他刚入太学的时候,大约一年回家一次,他的父母阻止了他;这之后间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父母又劝止了他;后来他有五年没有回家省亲了。何蕃,是个非常孝顺的人,怜悯双亲年老不能自己照料自己,有一天,何蕃拜别各位太学生,要返回和州去奉养父母。太学生们无法劝阻,就把何蕃关在一个空房间里。在这种情况下,太学六馆的一百多名太学生,又将何蕃美好的品行,陈述给太学司业阳城先生,请他发布命令挽留何蕃,就在这时,太学的祭酒职位出现空缺(无法决定此事),又恰逢阳城先生出任道州刺史,结果没能留住何蕃。
欧阳詹先生说:“何蕃,是个仁义勇敢的人。”有人说:“何蕃在太学读书,太学生们不敢做不仁义的事,效仿他埋葬那些死后无人为其料理丧事的人,怜悯那些失去亲人的孤儿并养育他们,不管别人给予的恩惠大小,一定会尽力报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仁吧。何蕃看起来力量单薄不能承受身体之重,相貌平平不能承受他的内心,我不知道他的勇敢表现在哪里啊。”欧阳詹先生说:“朱泚作乱之时,诸多太学生发动起来准备跟随叛军,他们来请何蕃前往,但是何蕃态度坚定地大声呵斥了他们,所以太学六馆的读书人才没有跟从作乱,这难道不是他的勇敢吗?”可惜呀!何蕃处于卑下的地位,他能将自己的道德去施与别人,却不能得到流传推广。把他比作水的话,他算是沼泽,不能算是河流了。因为河流地势高,沼泽地势低,地势高的水向下奔流不息,而地势低的水容易停止。所以何蕃的仁义充实他的内心,在太学施行,善行能够积累很多,但所施用的范围就不够广远了。天将要下雨,水汽蒸发上升,无论高处还是低处的河川沼泽、山涧溪流的水汽都可以蒸发而化为云雨,既然这样,那么沼泽的水不也有它可施展抱负之处了吗?或者是有待于那特定的条件吧?所以大凡贫贱的士子,必须等待时机,这样以后才能有所建树。难道只有何蕃是这样的吗?我因此说了以上这些话,也是不想让何蕃的事迹没有留下记录而不能流传于世啊。
材料二: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