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7《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7《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4 16:5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7《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志愿军精神。
语言运用:积累生字词及文体知识,了解作者和背景。
思维能力:疏通课文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审美创造: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重难点】
疏通课文内容,理清结构层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呢?他们有着怎样的特质?
每个人的判定标准都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群人,你们一定都觉得他们可爱,那就是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们。有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吗?(学生分享)
是的,在这场正义之战中,像他们这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人民志愿军战士不胜枚举,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魏巍的一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魏巍(1920~2008),河南郑州人,毕业于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现代作家,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代表作:长篇小说《东方》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文《我的老师》。
建国后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北京部队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政治部顾问,中国文联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2.写作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同年底,作者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战士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陆续发表了一批通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是《谁是最可爱的人》。
3.文体知识
通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类型: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新闻故事、文艺通讯、主题通讯、旅游通讯;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通讯的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4.字词检测(课文后的读读写写)
摁(èn) 掰(bāi) 坚韧(jiān rèn )淳朴(chún pǔ )谦逊(qiān xùn )覆灭(fù miè) 过瘾(guò yǐn) 豁亮(huò liàng) 犁耙(lí bà)
三、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浏览全文,说说作者是按照怎样的结构组织全文的。
明确:总——分——总。
2.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过渡语段,并说明其作用。
①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第4段)
启下:从战士们的高贵品质(第一部分)过渡到具体叙述三件感人的典型事例(第二部分)。
②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第9段)
承上启下:从第一个事例过渡到对第二个事例的叙述,点明第二个事例体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
③谁都知道,朝鲜战场是艰苦些。但战士们是怎样想的呢?(第13段)
承上启下:承接前文有关两个事例的叙述,引出第三个事例。
3.根据前面的分析,将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说说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3):概括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第二部分(4—14):选用三个典型事例,从三个方面表现志愿军战士的伟大和可爱,具体说明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第三部分(15):说明志愿军战士是祖国人民幸福生活的保卫者,从而进一步肯定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四、布置作业
1.在摘抄本上积累生字词。
2.课后概括文中的英雄故事,并从文中摘抄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课程导入
2025年2月27日,专题展览《守护“最可爱的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卫勤工作展》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展出。这次的展览,带领观众深入回溯抗美援朝的艰难岁月,全面展现保障的宏大布局与伟大贡献。
看完这次展览,我深受感动,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也更加敬佩,决定在我们班开展一次以“话英雄、励斗志”为主题的读书分享活动,推荐阅读篇目就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二、品英雄故事
1.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经过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阅读课文,说说文中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哪些英勇事迹。
松骨峰战斗(书堂站战斗)、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小孩、防空洞中的谈话。
2.这三个事例,在人称运用、描写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①松骨峰战斗:写这个事例时,作者运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正面描写“战斗”过程,又借营长的话侧面描写“战后”场面,塑造了一个连队的英雄群像。
②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小孩:写这个事例时,作者结合运用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主要通过肖像、环境、心理、动作等描写,塑造了志愿军战士马玉祥这一个体形象。
③防空洞中的谈话:写这个事例时,作者运用第一人称,主要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品质的纯洁和高尚。
3.作者在叙述事件时,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又不时引用受访者的话。结合文中相关例子,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明确:①松骨峰战斗:战斗的全过程是综合叙述,显示壮烈勇猛,表现战士对敌人刻骨仇恨,表达对烈士崇敬悼念之情;营长的话是直接引用,展现战士的伟大可爱。
②马玉祥火中救小孩:叙事部分是综合叙述,展现战士淳朴可爱;马玉祥的自述是直接引用,既展示奋不承身的行为又体现纯洁高尚的心灵。
③防空洞谈话:三问三答是直接记述,使战士淳朴谦逊的气质,美丽宽广的胸怀交相辉映,感人至深。
表达效果:用综合叙述,有利于集中地叙述故事,推动情节发展,使语言简洁明快;用直接引用,有利于表现人物崇高的精神世界;两者结合起来穿插运用,避免行文呆板、单调,有利于表现中心思想。
三、析表达方式
1.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说说下面各句分别运用的是哪一种表达方式。
(1)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记叙)
(2)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议论)
(3)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儿,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描写)
(4)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抒情)
2.本文具有强烈的抒彩,不仅在事实的记叙中饱含感情,有些段落更集中运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使人读后产生强烈的共鸣。试着找出这样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明确:①第一部分以抒发作者的切身感受为主,并通过设问式的议论提出全文的中心,概括地揭示了志愿军战士的精神面貌,对下文所讲述的事例起提示作用。
②第二部分在叙述完每个事例后都有一段抒情和议论(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分别是第8段、第12段、第14段。这些抒情和议论揭示了每个事例所包含的意义,激发了读者热爱志愿军战士的感情。
③第三部分主要是抒情和议论,把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同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奋战结合起来,能深深地感染并打动读者,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抒情、议论段。
四、传英雄精神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作人梯,抱起炸药包、手握爆破筒冲入敌群,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敢于“空中拼刺刀”。
1.文中的三个典型事例,它们分别突出体现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明确:松骨峰战斗(书堂站战斗):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小孩:国际主义精神。
防空洞中的谈话:爱国主义精神。
2.最后一段用了六个“你”,各指什么人?用了什么修辞?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
明确:工人、农民、学生、干部、父母、夫妻。
排比,语气酣畅,感情强烈。感染力强。
作者与读者面对面交谈,亲切,易于接受,引起共鸣。
3.为什么写祖国人民和平幸福的生活?
明确:把这种幸福生活和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吃苦联系起来,说明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4.读完这篇文章,你想对志愿军们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拿出纸笔,尽情表达吧!
五、布置作业
新时代,我们身边涌现了许许多多“可爱的人”,如果让你写一个你心中的“最可爱的人”,你会写谁?将选取哪些事例?试着以“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