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基础测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所谓心理韧性,就是面对困境时个体所具备的心理适应、调节和“反弹”的能力。其中“反弹力”的大小,尤能反映一个人心理韧性的强弱。巴顿将军曾说过,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峰顶的高度,(甲)( )。
①心理韧性关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不断提升心理韧性,③你就能成为生活的强者,④从而满足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
乐观向上,是心理韧性强的鲜明特征。人的生命之旅的一个又一个站台,无不是悲欢相续、忧乐交融的。具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生命中快乐的时光会逐渐增加,忧伤悲哀的阴影会逐步消散,前进的路上会闪烁希望。乐观,源于内心的知足。坦然于人生的不完美,满足于生活中的小幸运,不在得与失的纠缠中蹉跎岁月,不在进与退的纠结中浪费时光,就可以把每天的日子过得充盈而快乐。
拥有“成长思维”,是心理韧性强的重要标志。相对于“固定思维”,拥有“成长思维”的人,不回避人生的挑战,直面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坦然地与压力共存,积极地应对环境变化,从而使人在抗挫与解困中获得更快的成长。在生活的海洋中,有汹涌波涛,有湍急水流,还有危礁险滩,A.__________是不可能的。有了直面挫折的成长思维,就会对成败得失看得透、想得开、放得下,在收放自如中与自己和谐相处。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快乐、满足、郁闷、烦躁的时候,这些积极的、消极的情绪,每天都会产生,(乙)( )。发泄情绪是一种本能,管理好情绪则是一种本事。过度的情绪反应会害己伤人,而适度的情绪表达则有益于身心健康。一句看似粗鲁的“滚一边去,坏心情”,可以让你很快释怀。
心理韧性不强的人,遇到失利、挫折和逆境时,习惯归因于非自身因素而B.__________,喜欢与他人比较和计较,十分在意别人的眼色和评价,自我纠结、焦虑不安,消耗了自己的心智资源。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3.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4.原文第五段画线句“一句看似粗鲁的‘滚一边去,坏心情’,可以让你很快释怀”,有人觉得应该删去,有人则表示反对。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4分)
5.步入高三的小刚同学,觉得自己很难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有点颓废。请你结合材料,就提升心理韧性,用三个动宾关系短语,给他提三点建议。(4分)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科学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选自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有删改)
材料二: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功利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
(选自朱良志《真水无香·生命的态度》)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同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分别采用的是实用、科学和审美的态度,三种态度其实都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
B.实用的态度往往和生活经验有关;科学的态度更看重对事物的抽象思考,但很少融入科学家的情感和意志。
C.审美态度对对象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不关注对象的实用性。
D.“真、善、美”分别是科学、实用、审美三种态度的最高目的,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一棵松树的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但二者论述的目的不同。
B.“生命的态度”截然不同于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
C.在“生命态度”观照下,古松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和“我”构成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D.在实用、科学、审美的态度中,人对对象都是有一定态度,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
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B.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C.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D.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9.《人民日报》撰文,提倡“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审美教育。(4分)
10.王维的一些小诗,如《竹里馆》《鸟鸣涧》极其简单却千古传诵。请用材料二的观点分析它们广为流传的原因。(6分)
答案解析
【基础测评】
1.【答案】A.一帆风顺(或:顺风顺水) B.怨天尤人
2.【答案】甲:而是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力” 乙:关键在于能否妥善管理
3.【答案】③修改为:你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④修改为:从而实现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
4.【答案】示例一:不删。理由:这句话是适度情绪表达的表现;语言风趣,使行文生动,贴近生活。
示例二:删去。理由:前文内容已经完整;语言过于口语化,语言风格与上下文不符合。
5.【答案】①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②形成直面挫折的成长思维。③增强(提高)管理情绪的相关能力。
【阅读提升】
6.【答案】C 【解析】“审美态度对对象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可知,“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是对古松的审美,而不是审美的普遍规律。
7.【答案】B 【解析】“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可知,作者并没有对这三种态度进行否定,而是认为这三种态度之外还有第四种态度。
8.【答案】D 【解析】材料二阐述的是第四种态度“生命的态度”,即忽略审美主体和客体,是一种平等统一的关系,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A.诗句体现的是把植物作为衣物的实用态度。B.语句体现的是对自然现象的科学思考,体现的是科学的态度。C.“我言秋日胜春朝”体现的是审美的态度。D.语句反映出人与对象的平等统一。
9.【答案】①专注事物美的形象,注重事物的审美价值,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教育。②培养审美直觉,提高审美情趣。③避免实用主义过于功利的短视,纠正科学过于抽象的思考。
10.【答案】①诗人笔下的景物不是诗人的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诗人生命相关的宇宙。诗人的“发现”使景物和诗人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②诗人与景物是平等的,还其对象的本然意义,物我一体产生隽永的意味。③诗人没有对景物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反而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