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问题,最先并没有在中华本土引起辩难,而是在域外文化界发生了争议。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赵氏孤儿》的法文简译本在杜赫德编的《中国通志》上刊出时,编者竟鄙薄说“在中国,戏剧跟小说没有多少差别,悲剧跟喜剧也没多少差别”“中国戏剧不遵守三一律”“也不遵守当时欧洲戏剧的其他惯例,因此不可能跟当时的欧洲戏剧相比”。然而此后不久,英国的李却德·赫尔德却辩驳道“《赵氏孤儿》就它的布局或者结构来谈,跟希腊悲剧是很相近的”,双方的观念,针锋相对,可以看作是当时西方文化界在中国古代有无悲剧问题上的舆论的代表。
中国的问题,终不会永远只由外国人去谈论、裁决。1904年,蒋观云发表了《中国之演剧界》,率先引进“悲剧”概念并极力推崇悲剧是“有益人心”的伟业,但在总体上却认为:“我国之剧界中,其最大缺憾,诚如訾者所谓无悲剧。”1912年,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问世,明确断言元代“有悲剧”,并具体指出“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蒋、王的文章揭开了由中国人自己判定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学术论战历史的第一页。
这场论战,自1904年迄今,一直没有停止,而论战的关键在于确立怎样的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1980年5月,国内部分文艺理论专家第一次就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进行理论上的深入讨论,提出了“人物典型说”“悲主喜宾说”“审美情感说”等五种观点。尽管“五说”莫衷一是,却大都注意了从中国古代戏曲的实际出发,试图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述中国悲剧的基本民族特征。只是这“五说”有意无意地绕过了早已构成体系的西方悲剧理论的门墙。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历来被认作是西方悲剧理论的经典。《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其一,只有身世显赫的大人物才能充当悲剧的主角;其二,悲剧的结尾只能是“由顺境转入逆境”——常常使我们望而生畏,自愧弗如。这显然是一种未能完全知己知彼而轻易妄自菲薄的心态。
不错,作为西方悲剧范型的古希腊悲剧都是以名声显赫的著名人物充当悲剧主角。但在西方悲剧史上,这一法则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艺复兴和嗣后的启蒙运动时期,这一传统观念便有所突破。特别是到启蒙运动时期,创作上出现了第一部市民悲剧——莱辛的《萨拉·萨姆逊小姐》,于是宣告了仅由身世显赫的大人物独霸悲剧剧坛的历史的结束。因而在西方悲剧的“变革”中,大人物和小人物一齐登上了悲剧舞台。如果我们再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中国古代剧坛,便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戏曲中,既有以大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汉宫秋》《梧桐雨》等,也有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窦娥冤》《雷峰塔》等。仅就这种意义而言,中国古代悲剧可谓毫不逊色。
中国无悲剧论者,往往认为“先离后合,始穷终达,这是中国剧的常套”,其“结局必终于团圆”,并以此来否定中国古代悲剧的存在。其实,拿《诗学》中关于悲剧结尾只能是“由顺境转入逆境”的模式来规范,中国古代戏曲中一般被认可为悲剧的作品,也有并不是“终于团圆”的。例如《梧桐雨》第四折,就只写到唐明皇幸蜀还京,独自退居西宫后对杨贵妃的苦苦思量,让全出戏在雨打梧桐,泪染龙袍的悲凉、凄清境况中落下了帷幕。《汉宫秋》第四折,也只是在汉元帝独返咸阳,孤处昭阳,闻雁叫而增悲的舞台气氛中结束了全剧。这些作品,一概不是先离后合,始穷终达,也都没有以团圆终其结局,倒是符合了“由顺境转入逆境”的“常规”。
即使就我们认可为悲剧而遭一些人反对的结尾“终于团圆”的某些作品看,也明显存在着结局表面团圆而内里悲痛的现象。最有代表性的例证莫过于《窦娥冤》。《窦娥冤》第四折写到生父与死女相认,冤狱终于平反,大仇得以申报,善和恶都在冥冥之中有所报应,构成了一种带喜剧性的结局。但是,舞台上以“魂旦”行当主唱的窦娥的鬼魂,实质上是以“冤魂”身份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悲剧形象,是生时的悲剧主角窦娥在特定的艺术环境中的复活。她是冤死的鬼,却又是“急煎煎把仇人等待”的不甘屈服的“人”。她鸣冤,诉苦,告状,复仇,将生时遭受的种种苦难乃至屈死后的“一灵儿怨哀哀”都血泪俱迸地倾吐了出来。关汉卿在结局中让窦娥继续“活”下来,自己来凭吊,自己来见证,自己来洒泪,让已经感受过窦娥苦难的台下观众,同台上虽死犹生的窦娥一起,再感受一次全剧的悲哀,并使这般悲哀感受升华到感天动地泣鬼神的境界。这种带“喜剧性”的悲剧结局,放到悲剧美学的天平上衡量,实质上是一种富有“悲剧性”的悲剧结局。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之有悲剧,难道还有什么疑义吗?
(选自杨建文《中国古典悲剧史》,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赫德、蒋观云等人认为中国古代无悲剧,是因为中国戏剧既不遵守三一律,也不遵守当时欧洲戏剧的其他惯例。
B.“这显然是一种……妄自菲薄的心态”中的“这”,是指《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常使我们望而生畏,自愧弗如。
C.《梧桐雨》和《汉宫秋》都是以身世显赫的大人物为主角,且结局并非终于团圆,是符合《诗学》关于悲剧的界定的。
D.文章结尾,给人一种针对西方编者的鄙薄和某些国人的遗憾,给以有力的驳斥之后的扬眉吐气之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判定中国古代有无悲剧,不能只依据西方的悲剧理论,还要结合中国悲剧的基本民族特征。
B.既然西方戏剧中也有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悲剧,那么就应该取消以主角的身份地位判定悲剧的标准。
C.即使完全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评判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也是有许多毫不逊色的悲剧的。
D.莱辛的《萨拉·萨姆逊小姐》的出现标志着西方悲剧都是以身世显赫的大人物充当悲剧主角时代的结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哈姆莱特》讲述丹麦王子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的故事。
B.《西厢记》叙写书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C.《桃花扇》讲述了侯方域与李香君相恋却因权臣干预而离散,最终于国家灭亡之后斩断情根、双双入道的故事。
D.《茶馆》讲述了裕泰茶馆在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惨淡经营,最终仍走向衰败结局的故事。
4.《窦娥冤》不符合《诗学》中关于悲剧的评判标准,“大团圆式”的结局甚至带有“喜剧性”,为什么作者认为它是悲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作者如何证明中国古代是有悲剧的?请根据材料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行行重行行
汤成难
如果我和母亲每天不把父亲从地里拔上来,父亲就要栽进地里了。他终日劳作,两条腿深深插进水田,那把与他形影不离的铁锹像是从身体里长出的另一只手臂。
我去地里喊父亲回家,说是喊,其实是不用嘴巴的,那时候我还是个货真价实的结巴,所有的字词在我嘴里冰冻着,缠绕着,黏连着,却不肯离开口腔。
我们家在小官庄的最边上,门前的河将我们与村庄阻隔开来。河堤是唯一能到达外面的途径,但河堤又窄又陡,一点路的样子都没有。
父亲拿着铁锹,把力气全部用来对付门前的这条路。他全神贯注,甚至整个人都陷入一个我们无法进入的世界。
这年初夏,父亲突然毫无征兆地出了远门。那时农忙刚刚结束,最后一粒麦谷归仓,最后一株稻秧也插进地里。①没有一条通往外面的路,怎么行呢?一向沉默的父亲对我们说。
他扛着铁锹走了。我们也不知道父亲要去哪里,母亲说父亲去外地挣钱,供我和哥哥继续读书。哥哥觉得父亲是偷偷学手艺去了,只有我坚定地认为父亲是去为我寻找治疗结巴的秘方。
快要秋收了,父亲回来了。父亲这一趟带回了两样东西,他先是从衣服的内衬口袋掏出一个报纸卷,郑重而抖索地把报纸一层层打开,是一支毛笔。
父亲带回的另一样东西,是一条山路。我听哥哥说,父亲这几天一直在忘我地修路。山路只有短短的一小截,与河堤的长度差不了多少,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走上去,虽然比原来的路高出几分,却令人感到怪异,用我后来学到的词语形容,就是太“崎岖”了。
父亲并没有因此罢休,他扛着铁锹一遍遍在上面修着。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父亲喃喃地说着。我们不知道父亲原本要带回来的路是什么样子?那时我所有的兴趣和注意力全部落在父亲送的那支毛笔上。
我忘我地写字,就像父亲忘我地修路一样,我感到一股神奇力量操纵着这支毛笔,父亲手里的铁锹,是不是也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操纵着呢?我在学校的教室和走廊上画满了画,校长向父亲控诉了我的“罪行”,父亲顺着校长指给他的方向看了片刻,突然,笑了。画得还蛮好看的,父亲说着,嘴唇形成的那根直线正缓缓向两侧延伸。
那年寒假我就被父亲送到何二家学写字了。
撒完肥,父亲又走了,他去了城里。听哥哥说,这一趟,父亲走了很多街巷,城里的路泛着奇异的光亮。父亲被那样的路迷惑了,他对城里的路颇有好感,不管哪一条似乎都能引领人们快速走到终点。
父亲在麦子熟时又回到地里,这次他带回一条属于城里的路。那是一截由砖块、石子铺成的路,路面坚硬,除了几粒松动的石子,看不到任何杂草的出现。它平整宽阔,的确是一条好路的样子,可是,与我们这儿的一切都显得格格不入。
我们不愿走上去。父亲感到难过、生气和不安,他花两个晚上将它敲得粉碎。
何二不肯再教我写字了,他说这样下去就是误人子弟。这年秋天,父亲就送我到先生家学画了。
一到先生家,我就喜欢上了这里,先生有个书房,一张阔大的红花梨桌,②笔筒里插着大大小小的毛笔,笔尖朝上,像若干个舌头,欲言又止。
墙上挂着一幅画,父亲走到画前,怔怔地立着,画上林泉丘壑,溪清水浅,一条用花青着色的路隐隐向前——③父亲突然抬起手,紫薯一样的粗糙手指落在画上,迟疑着,怯懦着,手指沿着花青色路面小心翼翼地向前滑移。
去先生家要花大半天的时间,为了能在先生家多学会儿,父亲用铁锹为我修了一条路,早晨的阳光使身体微微出汗,一条轻描淡写的路指向西边。这样,一来一回就省下五十分钟。
这年冬天,父亲又出了一趟远门。父亲大概去了北方草原,他带回了一条奇怪的路,枯草与泥土交织。哥哥说父亲对路有一种魔怔,不过,那条路并没有使用多久,几天后就被父亲铲去了。他又将路恢复到田埂的样子。
就是那时,父亲的腿坏了,膝盖向下的部分,连同脚,都变成紫色。没有可以走路的腿,父亲陷入巨大的悲痛和沮丧之中。那段时间,门前的路又回到田埂的模样,但比从前结实板匝多了。④一条路也会成长,也会逐渐懂事。
我住校读初中的那年,父亲突然不见了。
对于父亲的消失不见,众说纷纭,但我更愿意相信哥哥说的,父亲是去找路了。父亲的突然离开是我们兄妹俩心中隐隐的痛。哥哥毕业后去了长江边上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有一年暑假,我去看他,只见哥哥正扛着铁锹从大坝上下来,那一刻,我突然百感交集。
我也如父亲所愿,成了一个拿毛笔的人。有媒体评论我的山水画里充满故事。
不久前,城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书画展,角落里有一幅画吸引了我,清浅涓流旁蜿蜒着一条路,路向前方延伸,一直隐没在远处的山林中。路上画有一个人,不太起眼,只见背影,正向前方走去。我将脸贴近,怔怔地看着,这才发现那人卷着裤管,光着脚,膝盖以下是淡淡的紫褐色。
我抿着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嘴唇形成的那根直线正缓缓向两侧延伸。我注视着那个远去的背影很久,很久,仿佛送别。
(选自《收获》2024年第2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铁锹既指向父亲的农民身份,又是父亲找路修路的工具,也为远行的父亲带来勇气和力量,还暗示着父子之间的传承。
B.父亲总在农闲时候外出,在农忙时节回来。这说明父亲对土地的看重,突出父亲的责任感,同时让小说情节跌宕起伏。
C.“行行重行行”意为行走不止,既与父亲不断远行的情节相扣合,又突出父亲的性格特点,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D.本文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父亲找路的故事经常通过哥哥的口转述给“我”,使小说更有代入感。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以问句的形式表现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困境,又折射出父亲经过反复思考后的内心渴望。
B.句子②使用比喻手法,突出毛笔是“我”内心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也与前文“我的结巴”相呼应。
C.句子③刻画了父亲看书画时的反应,可以看出父亲对“路”的痴迷,也表现出他对女儿学画画的重视。
D.句子④意蕴丰富,表面上在写路,实则是写人,暗示“我”在父亲的呵护与现实的悲痛下逐渐成长。
8.文中两处画波浪线处都说“嘴唇形成的那根直线正缓缓向两侧延伸”,表达的意味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路”意蕴丰富,既有理想主义色彩,又有现实性和悲剧性。请你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文公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斩其袪①,文公奔翟。惠公即位,又使攻之惠窦,不得也。及文公反国,披求见。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披对曰:“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蒲人、翟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君乃见之。
或曰:齐、晋绝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袪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以不忠之臣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贼;知之,则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是臣仇而明不能烛,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饰君令而不贰者,则是贞于君也。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
(选自《韩非子·难三》,有删改)
材料二:
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甚被隐太子亲遇。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因歔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授左屯卫中郎将。立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未几,突厥至便桥,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时有齐王元吉府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立合军拒战,及杀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王师不振,秦府护军尉迟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马号泣。拜辞而遁。明日出首,太宗曰:“义士也。”命释之。
(选自《贞观政要·忠义》,有删改)
【注】①袪:袖口,文中指衣袖。
1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何有,指有什么,与《曹刿论战》中“又何间焉”的“何间”,两者结构相同。
B.直,指只是,仅仅是,与《荀子·劝学》中“木直中绳”的“直”字意思不同。
C.东宫,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因位于皇宫东部而得名。亦用来代指太子。
D.“太宗数之曰”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献公派寺人披到蒲城攻打文公,文公差点被寺人披杀害,后来惠公登上君位后,又派寺人披去惠窦攻打文公,但是也没有抓获文公。
B.文公返回晋国后,寺人披来求见,文公先是拒绝召见寺人披,但考虑到自己下达的命令不能随意更改,文公还是召见了寺人披。
C.冯立为了感谢唐太宗的不杀之恩,在与突厥的战斗中英勇奋战,杀死了许多突厥兵,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受到了唐太宗的赞扬。
D.谢叔方担任齐王李元吉府上左车骑,在玄武门战斗中率府兵与冯立一同作战,直到看到李元吉被杀后,谢叔方才离开军队逃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
(2)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
14.为什么材料二把冯立的行为视作忠义?请结合材料一“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的含意对此加以说明。(5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文公外逃,献公派寺人披到蒲城攻打他,寺人披斩断了他的衣袖,文公逃跑到翟。晋惠公登上君位后,又派寺人披去惠窦攻打文公,没有抓获文公。等到文公后来返回晋国,寺人披来求见。文公(传话)说:“蒲城之战,献公命令你一夜赶到,你却马上就赶到;惠窦之战,惠公命令你三夜赶到,你却一夜就赶到了,怎么这样快呀!”寺人披回答说:“对于君主的命令,不能三心二意。除掉君主憎恨的人,我只怕不能胜任。(您当时是君主憎恨的)蒲人、翟人,与我有什么关系?现在您登上了君位,难道就没有像蒲人、翟人那样的敌人了吗?况且齐桓公也抛开管仲射中自己带钩的深仇而任命他当自己的相国。”于是文公就接见了他。
有人说:齐国、晋国的宗庙断绝祭祀,不也是应该的吗?齐桓公能利用管仲的功劳而忘记他射中自己带钩的怨仇,晋文公能听从寺人披的话而不追究他斩断自己袖子的罪行,这表明桓公、文公能够宽容这两个人。他们后代的君主,明智比不上桓公和文公;而后代的臣子,贤能比不上管仲和寺人披。不忠诚的臣子侍奉不明智的君主,君主如果不察觉,就会遭到燕将公孙操、子罕、田常这一类的残杀;君主如果察觉了,奸臣们就会用管仲、寺人披的例子来为自己开脱。君主如果不惩处他们,而自以为有桓公、文公的德行,这是以仇人为臣而自己的明智又不能洞察他们的阴谋,还较多地提供给他们活动的条件,自以为他们是有德才的而不加以戒备,那么即使丧失了政权而没有了后代继承人,不也是应该的吗?况且寺人披的话,只是花言巧语地说执行君主的命令而没有二心的,那就是忠贞于君主。君主死而复生,活着的臣子在他面前不感到惭愧,然后才能算是忠贞。现在惠公早上死去而他晚上就去侍奉文公,寺人披的没有二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材料二:
冯立,唐武德年间担任东宫统帅,深受太子李建成的厚待。太子死后,他以前的随从有很多都逃走了,冯立感叹道:“哪有在太子活着的时候受他的恩惠,太子死了各自逃走避难的道理!”于是率兵在玄武门与秦王李世民的军队苦战,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然后对他的手下随从说:“只有以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来报答太子了。”然后解散军队躲藏起来。第二天,冯立面见太宗李世民请罪,太宗数落他说:“你昨天带兵来和我的军队战斗,使我的军队受到严重的损失,你如何能够逃过这项死罪?”冯立哭着回答说:“我冯立生来侍奉太子,希望能够为他卖命,所以当时战斗的时候,我没有顾忌太多。”说完悲痛不已,太宗好言安慰他,并封他为左屯卫中郎将。冯立对他的亲信说:“遇到这样大的罪过却免于一死,我一定要以死报答圣上。”不多久,突厥攻打便桥,(冯立)率一百余名骑兵与突厥兵在咸阳大战,杀死了许多突厥兵,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太宗听说后大加赞叹。当时,齐王李元吉府上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冯立一同作战,等敬君弘、中郎将吕衡被杀,士气低沉,秦王府护军军尉尉迟恭杀死李元吉并拿着李元吉的人头让谢叔方看,谢叔方下马大哭,离开了军队逃走。第二天便自首了,太宗说:“谢叔方真是个义士。”命令左右释放谢叔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虞美人
[宋]秦观①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的花卉一般,不同凡响。上句正面见意,下句反面强调,正反相济,褒扬至极。
B.下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保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
C.下片末尾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
D.全词情感发展千回万转,深沉蕴藉。每一份情感后都紧紧地跟随着对它的否定,最后,在“断人肠”的怨叹声中,词情戛然而止。
16.“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点明了琵琶女所弹曲目,而“____________________”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音乐结束时的特点。
(3)自然界的“花落”常常会引发人们的感慨,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青藏高原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多年冻土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多年冻土的存在和变化对区域乃至全球的水文、生态和气候系统都具有显著影响。冻土中冰冻着土壤、岩石、水以及各种有机生物,被称为地球的“天然冰箱”,温度升高导致高原冻土明显退化。A.______________________,1981年以来,该地区最大冻土深度平均每十年减少7.1厘米,区域生态环境、水循环和气候系统可能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三江源地区典型冰川也呈退缩态势。从近年科考情况来看,气温升高带来的冰川退化和冻土消融较为明显,长江源区湖泊、湿地面积增长已成为普遍现象。
为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新挑战,当地水利部门构建了测雨雷达、雨量站点、水文站网雨水情监测“三道防线”,创建多阶段递进式预报预警体系。同时,通过卫星遥感监测,科学家们实现了对高原湖泊面积的动态监测,积累了大量关键数据。通过远程视频监测管理系统,工作人员实现了“( )”。
①目前,针对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研究仍有很多领域需要突破。②根据科学家们所言表示,③应继续增设长期观测站网,④加强不同区域、部门、学科领域的合作,⑤利用技术手段统一生态环境要素数据,⑥建立高原气候变化综合数据库,⑦提升高原气候变化整体适应性评估,加强风险分析。
保护高原生态系统不仅是源头责任、干流担当,B.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应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使用节能电器、节约用纸……当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人人都是气候治理的参与者,点滴努力,终将汇成应对气候变化的磅礴力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分)
19.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C.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D.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20.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下列句子中都有“当”字,请简要分析其含义及表达效果。(4分)
【甲】当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人人都是气候治理的参与者,点滴努力,终将汇成应对气候变化的磅礴力量。
【乙】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2.当今气候问题日渐严峻,请你以学生会的名义,结合文段内容给学生及家长发一则短信,引导其增强责任意识,主动成为气候治理的参与者。不超过12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年少时读书,特别热衷于寻找某个“简单的结论”,但真正的读书,需要戒除那种“找简单结论”的简化诱惑,要读到复杂性。读书需要在不断的“那么问题又来了”的追问中,将思考推向深刻。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恩格斯也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读书如此,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也会面临“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现代文阅读
1.【答案】A 【解析】中国戏剧“不遵守三一律”是杜赫德的观点,蒋观云并未提及此观点;“遵守三一律”也不是判断悲剧的标准。
2.【答案】B 【解析】“应该取消以主角的身份地位判定悲剧的标准”错,从文中可以看出,西方以主角的身份地位来判定悲剧,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悲壮,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辛酸,没说应该取消这个评判标准。
3.【答案】C 【解析】A.《哈姆莱特》是外国悲剧,不是中国的。B.《西厢记》是喜剧。D.《茶馆》是现代戏,不符合古代的条件。
4.【答案】①窦娥虽然是小人物,但西方判定悲剧的标准后来也有所变化,西方也有以小人物为悲剧主角的。②《窦娥冤》的结局,“团圆”是表象,实质是悲剧,窦娥只能在死后以“冤魂”的身份为自己鸣冤、复仇,大仇得报的表象之下是深沉的悲苦和控诉,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性。
5.【答案】①首先指出这场论战由来已久,关键在于确立一个科学标准,驳斥中国无悲剧论者只依据西方的悲剧理论判断中国古代无悲剧不科学。②然后指出西方判定悲剧的法则本身也是在发展变化的。③接下来退一步讲,举例证明,即使按照西方的判定悲剧理论,中国古代也有合其标准的悲剧。④以《窦娥冤》为例,进一步反驳某些人不正确的看法,从本质上证明了其悲剧性。
6.【答案】D 【解析】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父亲找路的故事并不是经常通过哥哥的口转述给“我”,而是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来展现的。
7.【答案】B 【解析】句子②“笔筒里插着大大小小的毛笔,笔尖朝上,像若干个舌头,欲言又止”,使用比喻手法,突出了毛笔的形状,但并不是为了说明毛笔是“我”内心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也与前文“我的结巴”没有直接的呼应关系。
8.【答案】两处画波浪线处都说“嘴唇形成的那根直线正缓缓向两侧延伸”,表达的意味同中有异。
相同点:都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喜悦和欣慰。
不同点:第一处是父亲看到“我”在学校的教室和走廊上画满了画,并且画得还蛮好看时的反应,此时父亲的喜悦更多的是对“我”的画画才能的认可和欣赏,以及对“我”能够找到自己兴趣爱好的欣慰。
第二处是“我”在城市博物馆的书画展上看到一幅画,画中路上的人让“我”联想到父亲时的反应,此时“我”的喜悦和欣慰中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思念和对父亲一生追求的理解,同时也有一种送别父亲的感慨。
9.【答案】(1)理想主义色彩:①父亲不断地寻找和修建各种不同的路,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希望通过修路来改变家庭的命运,让孩子们能够有更好的未来,这种对未来的期望和追求具有理想主义色彩。②父亲带回的毛笔和“我”对画画的热爱,以及“我”最终成为一个拿毛笔的人,也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理想的实现。
(2)现实性:①小说中描写的父亲修路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他扛着铁锹一遍遍地修着路,但路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要么太“崎岖”,要么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理想的道路并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②父亲的腿坏了,无法再走路,这也暗示了现实的残酷和无奈,即使人们有理想和追求,但在现实面前也可能会遭受挫折和打击。
(3)悲剧性:①父亲一生都在为寻找和修建理想的路而努力,但最终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实现,他的理想在某种程度上破灭了,这具有悲剧性。②父亲的突然离开以及他一生的辛劳和付出,也让人感到一种悲剧的意味,他为了家庭和孩子默默奉献,但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回报。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答案】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
11.【答案】A 【解析】“何有”属于宾语前置,“有何”。“何间”,不属于宾语前置,“何”是副词,何必。
12.【答案】B 【解析】“但考虑到自己下达的命令不能随意更改”说法错误,应是晋文公接受了寺人披的辩解,然后接见了他。
13.【答案】(1)现在您登上了君位,难道就没有像蒲人、翟人那样的敌人了吗?况且齐桓公也抛开管仲射中自己带钩的深仇而任命他当自己的相国。
(2)现在惠公早上死去而他晚上就去侍奉文公,寺人披的没有二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14.【答案】冯立在隐太子死后率兵进攻玄武门,与秦王李世民的军队苦战,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无愧于隐太子,因此说冯立是忠义的。
15.【答案】C 【解析】“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分析错误,应该是矛盾的情感以“只怕”二字委婉道出。
16.【答案】特点:“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现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
用意:词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17.【答案】(1)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2)初为《霓裳》后《六幺》 四弦一声如裂帛
(3)示例一: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示例二: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A.比如在三江源地区 B.更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
19.【答案】B 【解析】语境指科学家们通过远程视频监测管理系统,可以不用去现场,就可观测到相关数据。A.“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就能想出好办法来。强调团结协作。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意思是读书人知识广博,坐在家里就可通晓天下事,用于此处形容运用技术,不用出门就能了解高原湖泊的面积动态,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一致,可选用。C.“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指人总是向上进取,追求美好生活,而水总是往低处流动。D.“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形容时刻准备行动,丝毫不懈怠,强调时刻准备战斗。
20.【答案】②修改为:科学家们表示。⑦修改为:加强风险分析,提升高原气候变化整体适应性评估。
21.【答案】①甲句的“当”意为“正在(那时候)”,在句中有一定呼吁作用,表明只有人人参与气候治理,才能有力应对气候变化。②乙句的“当”意为“当作”,“长歌当哭”意为“用写文章来当作哭泣”,“当”具有强调作用,表明鲁迅先生已气愤到无话可说,只能以文章悼念刘和珍等人,突出了他的哀痛与悲愤。
22.【答案】示例:如今,高原冻土冰川消融加剧,虽然科技的进步为监测高原气象提供了便利,但仍有很多研究领域亟待突破。气候变化带来的弊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其治理也需全社会共同发力。愿你我一心,携手共治,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共创美好明天。
四、写作
23.【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
材料借助年少时读书与真正的读书的对比,引出“问题又来了”这一观点,开宗明义,阐明了“提问”“追问”对于读书思考的重要作用。对此,材料还分别举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问题”的看法。由此可见,“提问”体现了我们的思考能力,并且善于“发问”,对我们立德修身、钻研学问、为人处世等方面都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性。
参考立意:(1)勇于提问,敢于探索;(2)深入思考,问出有价值的问题;(3)要敢问,更要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