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往往具有“实然”“应然”双重意义,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文”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
在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中,在“实然”认定外,还赋予该命题“应然”意义者,比比皆是。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在这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上述“实然”“应然”的判断是如何产生的?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对两者的思想基础分别进行追寻。
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文”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阐释目的,终归在于肯定“文”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重视“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诗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孟子的被众多后学奉为圭臬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志”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志在文中”;若非如此,即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认。众所周知,所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作品能够承载作者情志、个性的肯定。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报任安书》中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不单关注着“文”对德行或声名的传播,还表达出对“文”之展示自我情感、个性的信赖。在这类观念中,具备上述功能的“文”已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文”等同于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长久的拥护,绝非偶然。
除“客观事实认定”一端外,在“人”与“文”的“应然”层面,“文如其人”命题同样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层面,“文如其人”表达的是“贵真”的一种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真”,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如果说后者是对作品客观效果的考虑,其实现程度尚不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愿望;那么前者就是对创作者主观动机的要求,即要求作家无论创作水准怎样,至少理应保证内容的真实、表达态度的真诚。这两点原则上人人皆可实现,若不能做到,为人为文就均不足取。就文论史事实来看,《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礼记·表记》中的“情欲信,辞欲巧”,就已包含了对“真”原则的自觉确认。而后世即便是格外重视形式风格的文人,也是绝不背弃该原则的。不难看出,当“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了。
综上所述,即便存在“言不尽意”说这类对立观念,“文如其人”命题仍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
材料二: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
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首先要有雄伟的人格。”
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于东西方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例证和表述方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锺书曾经做过辨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诸己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文学风格论与
当下文学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
B.材料一将“文如其人”的要义——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表述均纳入了考察范围。
C.材料二认为,先秦时期的“知人论世”说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的养分,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
D.材料二认为,西方的“风格即人”说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真正关注作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命题,通过思考其特质,我们能够获得文学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B.沈德潜说:“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屣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这种看法与叶燮的判断意旨相合。
C.“以意逆志”“志在文中”等学说,为“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学界长久的拥护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D.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系统和诗学体系带来的“文如其人”说和“风格即人”说的互识和互补,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民间谚语:“什么人说什么话”“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B.《诗经》中就有很多歌颂劳动场面的诗句,如《伐檀》就是反映了他们砍树运木头的生活现状。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反映出李白诗意的生活,而他多愁善感的情怀渗透在作品中,透露出浪漫的气息。
D.北宋苏轼,他在《答张文潜书》中指出:“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尚书·尧典》说“诗言志”,《礼记·表记》说“情欲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雨 湖
沈 扬
曾经在春阳之下荡舟西子湖,但见远处苏堤上的柳丝在轻风中舞动,如袅袅绿雾;断桥处湖光染翠,树披红云(那应当是烟柳之中的夹竹桃了);而小瀛洲上古典味儿很浓的楼台粉墙与湖中的三塔对应,果真是翠荫华阁,烟波塔影,其美无比。也曾经在夜幕之中舟行湖面,听水声潺潺,看星光闪烁,桨声欸乃之中,有琴声从湖中岛飘来,见鱼儿跃出水面,远岸灯火,在夜色中徐徐移动。一切都在朦胧而寂静的诗意之中。
不过我更难忘一次雨中游湖的经历。那是二〇〇〇年的元旦,天空飘着寒雨,我们租船下湖了。早听说雨中西湖、雪中西湖最能激起诗人的诗情。东坡居士在杭州,写了晴湖与雨湖,都是摇曳生姿,灵动有神。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写雪湖,他对满目雪景的描绘,巧用了与“白”相对的“痕”和“点”等,“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氏游雪湖时正是旧历新年前后,有一个好心情,所以看瑞雪时分外生灵性,以至于要把包括自己在内的“舟中人”调侃为“两三粒”。
我们此刻也成为舟中的“两三粒”了,小船在轻柔的雨线中前行。湖面宽阔,丝雨与湖水对接时,既无声也无形。水兴微澜,绿波上偶尔也有闪光。如若在阳光下,这种光点一定会明亮而耀眼。
西湖的性格是柔和的、温顺的。雨中的湖面似有缥缈的轻烟,更具有诗韵。
有鸥鸟在湖面掠水而过,那姿态娇而轻,很是好看。亲水是鸥鸟的天性。湖面上空因飘洒着细雨而使鸟儿更显得兴奋。有时候鸥鸟俯冲而下,尖喙击水之后即快速腾空,扑翅而去。大约是捕捉到了水中之物了。有一只鸥鸟“浮坐”水面,目视雨空,很是悠闲。到了三潭印月的湖面,只见两个石柱子上各有一只鸥鸟栖息。由于是近距离,可以看清硕大的鸟身,背羽灰黑肚羽白,尾羽尖而长。船从三柱间穿过,鸟儿并不惊恐,安然处之。常在“江湖”,鸟也练出来了。
很想知道这鸥鸟的名字,船中人七嘴八舌,或说“沙鸥”,或称“海鸥”“湖鸥”。曾记得欧阳修的一首西湖诗,内中写到了鸥鸟,即“沙禽掠岸飞”,禽是鸟类的统称,沙禽即沙鸥大约不会错。“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杜甫的名句。杜甫也是在船行中看到鸥鸟的,不过那不是西湖,而是在成都附近的一条江中。欧阳先生看到的“沙禽”在湖中,杜甫先生看到的“沙鸥”在江中。可见不论是江中或湖中,都有同一类型的鸥鸟,所谓“江鸥”“湖鸥”,只是人们随意的称谓,并不见得有种类的严格区别。即便是海鸥,也是因地而异取的名称,许多地方江海相连,鸥鸟在海上是海鸥,飞到江上便是江鸥。我想“沙鸥”也未必是正式的学名,很可能是某些地方的俗称,只因诗圣杜甫用到了诗中,后人跟着用罢了。
欧阳修的西湖诗中还有“无风水面”“隐隐笙歌”“芳草长堤”等字眼。从这些词中可以推测,欧阳先生游湖那天是个晴日,湖面清朗,堤岸上芳草鲜美,而耳旁还有阵阵乐声,沙禽就是在乐声的伴和下贴水飞翔,越过翠绿的堤岸,那情景真是很美很美的。诗传人意,看得出欧阳先生那天也是个好心境。
杜甫写“沙鸥”时的情形就不同了,他是在好友——四川节度使严武辞世,失去依靠,离蓉东下的孤舟中咏写此诗的,天地之大,沙鸥之小,漂泊孤零,其凄凉伤感全在诗中。一个是艳阳笙歌,一个是“星垂”“月涌”,这里的隐喻比衬十分明白。物同情异。诗人的过人之处在于从同一类禽鸟的飞动之美中,通过不同的话语,各自找到心灵的依托和宣泄。
此刻我们在雨中,所看到的不是艳阳下的沙禽,也不是星月下的沙鸥,而是雨丝飘曳中的鸥鸟。这其实是烟雨江南常有的好景致。我只是从同一物种的千年绵延和诗人文字的千年存续中,看到一种物质和人文相融相存的无与伦比的生命力,这种恒久的力量令我感动。
堤岸上,有一个香港来的旅游团,一面小旗子上有“新春旅游”的字样。这很可能是一个长游团,从阳历新年一直游到农历新年。神州好风景,岂止一个西子湖?不过我总觉得他们的游览太匆忙。他们看湖,却难以单个儿与湖对话。在盈盈的湖水旁,他们能听到欧阳修的声音吗?
(选自《曲楼文拾新集》,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作者在春阳、夜幕下游西湖,描绘出有动有静的生动画面,展示了西湖的美和诗意。
B.从“我们此刻也成为舟中的‘两三粒’了”可看出作者心情是愉悦的,流露出调侃的味道。
C.“常在‘江湖’,鸟也练出来了”旨在表达西湖是鸥鸟能练就胆识和适应力的最佳栖居地。
D.“神州好风景,岂止一个西子湖?”用反问强调祖国名胜众多,暗含对游客不能细赏西湖的惋惜。
7.关于文中写欧阳修和杜甫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探究眼前鸥鸟的名字,引出欧、杜诗歌里的鸥鸟,由“自然的鸟”写到“人文的鸟”,表现出依托“联想”的“形散”特质。
B.文中欧阳修的西湖诗以乐景衬乐情,杜甫的诗却是以乐景反衬哀情,虽然所使用的手法不同,但都能表现内心的情感。
C.文中“大约”“很可能是”等词语,意味着欧阳修诗歌中的“沙禽”和杜甫诗歌中的“沙鸥”是同一类鸟的结论属于推测。
D.诗歌中的鸥鸟和诗人的情感千年流传,凝练成物质与人文相融相存、恒久绵长的生命力,其中蕴含着让人感动的审美力量。
8.在谋篇布局上,标题“雨湖”是如何统摄全文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文末“他们能听到欧阳修的声音吗”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前十三年春,二月,甲寅,汉文帝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供祭服;其具礼仪!”
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其少女缇萦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繇也。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天子怜悲其意,五月,诏曰:“《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为令!”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奏请定律曰:“诸当髡者为城旦、舂;当黥者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当斩右止、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赇、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而复有笞罪者皆弃市。罪人狱已决为城旦、舂者,各有岁数以免。”制曰:“可。”
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
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围、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尝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吴王诈病不朝,赐以几杖。群臣袁盎等谏说虽切,常假借纳用焉。张武等受赂金钱,觉,更加赏赐以愧其心;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需断句相应位置的字母。(3分)
今勤身从事A而有租税之赋B是为本末者C无以异也D其于劝农之道E未备F其除G 田之租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寅,此处以天干地支纪日,这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五鼓”的“戊申”用法相同。
B.质,意为质朴,与《论语》中“质胜文则野”的“质”含义相同。
C.罔,同“网”,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的“罔”意思相同。
D.愧,使……感到惭愧,使动用法,成语有“不远千里”,其中的“远”字与此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文帝曾下诏要亲自进行农耕,来供应宗庙祭祀的粮食,让皇后亲自采桑养蚕,来供应祭祀的祭服,并要求制定有关此事的礼仪。
B.在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时,他的小女儿缇萦向汉文帝上书,表示自己的父亲廉洁公平,现在犯了罪将被处以肉刑,自己愿意没入官府做官婢,换得父亲洗心革面的机会。
C.受缇萦上书的影响,汉文帝决定修订国家法律。在这个背景下,张苍和冯敬的建议被许可,将原本法律中对人进行肢体刑罚的内容换成了其他内容。
D.吴王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反而赐给他几案手杖;群臣之中,袁盎等人的进谏言辞激烈,文帝常常装作采纳他们的意见,不予批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
(2)吾奉先帝宫室,尝恐羞之,何以台为!
14.司马光评价汉文帝“后世鲜能及之”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二加以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次韵曾吉甫题画屏风
[宋]韩元吉
何许江山发兴长,浑疑庐阜对彭郎①。
胸中丘壑元萧爽,笔下烟波故渺茫。
落落疏松长映座,冥冥飞雨欲侵床。
冷然已作华胥梦②,便有群仙到枕旁。
【注】①庐阜对彭郎:庐山对着江中澎浪矶。②华胥梦:梦境的代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写屏风上画作的诗将画面与主观想象结合起来,给人身临其画之感。
B.面对画面上的江、山,诗人猜出画家画的是庐山对着江中澎浪矶的景色。
C.江、山是这幅画的两个主要元素,山重在丘山沟谷,江则重在烟波浩渺。
D.诗人领略了画面疏松的逼真,又感受到了松下有似飞雨入室带来的清凉。
1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海水浩荡、峰峦挺立的景象。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
(3)在古诗中,很多诗人常常借用头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复杂的感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当前,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正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浪潮之下,“机器人协助养老”不再是一个A.________的科幻故事,上海日前正式发布《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让“AI+机器人”养老模式备受期待。
该方案中可以看到多个与机器人相关的关键词,如“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为老年人提供辅助,更能在康复训练、情感陪伴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极大缓解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的压力,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将成为老年人生活中B.________的一部分。以“光华一号”为例,这款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大放异彩的养老机器人,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能力。①它不仅能搀扶老人行走,②还能够读懂人的表情并且情感回应。③这样的机器人,④无疑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和温度。
当然,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并非一蹴而就。推动机器人更好地赋能养老,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例如,在技术研发方面,(甲)( ),激励科研人员和企业不断创新;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共担成本,通过补贴、优惠政策等方式,降低机器人使用门槛,让更多养老机构和老年人能够受益。在社会认知方面,(乙)( ),让大家认识到机器人作为辅助工具,在提供更优质养老服务上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假如你是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请你在“养老新朋友”的主题讲座上,向社区的老年人及其家属介绍“AI+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应用价值。不超过80字。(4分)
22.请为推广“AI+机器人”养老模式撰写一条宣传语,要求语言简洁,富有感染力,使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为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发挥以美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现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复兴中学将举办第27届艺术节。活动内容包括诗文朗诵,美术展,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节是学校的传统活动,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同学们的欢迎。不过也有同学认为“人无德不立,学无‘分’不行,只要品德好、成绩好,未来就会很美好,风花雪月又不当饭吃”;还有些同学认为艺术修养要看考级成绩,拿到证书才有用,其他都是浪费功夫。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在艺术节开幕式上的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现代文阅读
1.【答案】B 【解析】A.“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的说法错误。通观材料,“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作者对此是肯定的。C.“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可见,在魏晋时期还没有最终形成成熟的“文如其人”的观点,只是得到“支撑”。D.“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是说: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观点比修辞特点论更客观。
2.【答案】D 【解析】“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说“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于东西方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即两种学说的互识、互补成就的是两者的相似、相近,而不是“差异”。
3.【答案】B 【解析】《诗经》中很多歌颂劳动场面的诗句论证的观点是:文学作品反映着现实生活。所以该项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
4.【答案】①先提出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这一核心命题,并阐明其起源、发展与形成的过程。②然后谈论西方“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其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③最后通过比较指出中西方风格论的相似、相近之处。
5.【答案】①“诗言志”的观点是被中国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即文学作品要反映作者的情趣志向。②诗文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诗言志”让这种传承有了依循。③“情欲信”与“文如其人”的风格论是一脉相承的(高度契合了“文如其人”的价值理念),其核心价值是“贵真”,强调文学作品应保证内容的真实、表达态度的真诚。
6.【答案】C 【解析】“旨在表达西湖是鸥鸟能练就胆识和适应力的最佳栖居地”说法错误,应该是“旨在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7.【答案】B 【解析】“杜甫的诗却是以乐景反衬哀情”分析错误,从原文“天地之大,沙鸥之小,漂泊孤零,其凄凉伤感全在诗中”可知,这是以哀景写哀情。
8.【答案】①开篇简要呈现西湖的美感,引出作者对雨中游湖的经历的回忆。②接着以苏轼、张岱为例,说明雨雪中的西湖能够激起诗人的激情。③然后从雨中鸥鸟,联想到欧阳修、杜甫的诗,表达了美是物质与人文相融相存的生命力,无关乎晴雨。
9.【答案】①游客雨中游湖,未必能感受到欧阳修晴天赏湖的明朗心境。②包含着对这些游客未必能超越具体的自然景象,看到中国文化中物质和人文相融相存的生命力的疑问。③表达了作者对游客忙于行程,不能充分领略西湖诗意的惋惜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答案】BDF
11.【答案】C 【解析】尽管两句的“罔”都通“网”,但意思不同。前者是名词,法网。后者是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12.【答案】D 【解析】“文帝常常装作采纳他们的意见,不予批评”错误,应是“文帝常常予以宽容并采纳他们的批评意见”。
13.【答案】(1)肉刑的残酷以至于切断人的肢体,摧残人的皮肉, 使其终生无法再生,这是多么残酷和不合道德!
(2)我继承(接受)居住先帝的宫室,经常惧怕使它蒙羞还要修建露台干什么呢!
14.【答案】①重视农业,亲率农耕。②躬行节俭,德化臣民。③律令宽缓,与民休息。④海内安宁,家给人足。(任答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帝)前十三年(前167)春季,二月,甲寅(十六日),汉文帝下诏说:“朕亲自率领天下臣民进行农耕,来供应宗庙祭祀的粮食,皇后亲自采桑养蚕,来供应(制作)祭祀的服饰;制定有关此事的礼仪!”
六月,(文帝)下诏书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什么事情比农业更为重要。现在那些辛苦勤劳的农民还要缴纳租税,这样做使从事农耕本业和从事工商末业的人没有区别,这说明关于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不完备,应当免除农田的租税。”
齐国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当处以肉刑,被逮捕拘押在长安诏狱。他的小女儿缇萦向文帝上书说:“我父亲做官,齐国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现在他犯了罪,按法律应判处肉刑。我感到悲痛伤心的是,死人不能复生,受刑者残肢不能再接,即使以后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愿意没入官府做官婢,来抵赎我父亲该受的刑罚,使他得以改过自新。”
文帝很怜悯和同情缇萦的孝心,五月,下诏书说:“《诗经》说:‘开明宽厚的君主,是爱护百姓的父母。’现在人们有了过错,还没有加以教育就处以刑罚,有的人想改变行为向善,也无路可走了,朕很怜惜!肉刑的残酷以至于切断人的肢体,摧残人的皮肉,使其终生无法再生,这是多么残酷和不合道德!难道这符合为百姓父母的本意吗!应该废除肉刑,用别的惩罚去代替它;规定犯罪的人各依据罪名的轻重,只要不从服刑的地方潜逃,服刑到一定年数,就可以释放他。制定出有关的法令!”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上奏请示文帝定刑法时说:“那些应判处髡刑的,改罚城旦、舂米;应判处黥刑的,改作颈带铁链,城旦、舂米;应判处劓刑的,改为鞭笞三百;应判处斩左脚的,改为笞五百;应判处斩右脚以及杀人之后自首的,官吏因受贿、枉法、监守自盗等罪名已被处置,但后来又犯了应判处笞刑的,全都改为公开斩首。罪犯已被判处为城旦、舂米的,各自服刑到一定年数后赦免。”文帝下达批准文书:“同意。”
这一时期,文帝既亲身奉行清静无为,而且将相大臣都是老功臣,少文采而多质朴。君臣以导致秦灭亡的弊政为鉴戒,论议国政讲究以宽厚为本,耻于议论别人的过失;这种风气影响到全国,改变了那种互相检举、攻讦的风俗。官吏安于自己的官位,百姓乐于自己的生计,府库储蓄每年都有增加,人口繁衍。风俗归于笃实厚道,禁制法网宽松,有犯罪嫌疑的,从宽发落,所以刑罚大量减少,甚至一年之内全国只审判了四百起案件。
材料二:
文帝即位以来,历时二十三年,宫室、园林、车骑仪仗、服饰器具等,都没有增加;有对百姓不便的禁令条例,就予以废止来有利于民众。(文帝)曾想修建一个露台,召来工匠计算,需花费一百斤黄金。文帝说:“一百斤黄金,相当于中等民户十家财产的总和,我继承(接受)居住先帝的宫室,经常惧怕使它蒙羞,还要修建露台干什么呢!”(文帝自己)身穿黑色的粗丝衣服,他宠爱的慎夫人,所穿的衣服不拖到地面,所用的帷帐都不刺绣花纹;以显示朴素,为天下人做出表率。修建霸陵,都使用陶制器物,不准用金、银、铜、锡装饰,利用山陵形势,不另兴建高大的坟堆。吴王刘溴伪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反而)赐给他几案手杖。群臣之中,袁盎等人的进谏言辞激烈而尖锐,文帝常常予以宽容并采纳他们的批评意见。张武等人接受金钱贿赂,事情被觉察后,(文帝反而)更加赏赐他们钱财,使他们心中愧疲;(文帝)全心致力于以德政去教化百姓。所以,国家安宁,百姓富裕,后世很少能做到这一点。
15.【答案】B 【解析】“面对画面上的江、山,诗人猜出画家画的是庐山对着江中澎浪矶的景色”解读错误。原文相关句子为“浑疑庐阜对彭郎”,句中“浑疑”的“浑”相当于“浑然天成”的省略,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句中很明显应该是用来形容画工好到让人怀疑眼前所见不是屏风上的画,而是真实的庐山面对着“彭郎”。画面之境生动逼真,让诗人一度产生错觉,可见“浑疑”表明诗人看绘画作品时陶醉的样子,是主观上的怀疑,而非画家写实。
16.【答案】含意:神游画境,诗人仿佛进入美妙的梦境,成群的仙人就在枕边。
评价:这幅画意境清幽缥缈,仿佛世外仙境,令人玩味(陶醉)不已。
17.【答案】(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2)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3)示例一: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示例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示例三: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A.遥不可及(或:可望而不可即) B.不可或缺(或:必不可少、至关重要)
19.【答案】②修改为:还能读懂人的表情并且作出情感回应。④将“对”改为“为”。
20.【答案】甲: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乙:也要加强宣传和引导
21.【答案】示例: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AI养老机器人。他不仅能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还是一位专业的家庭医生,守护我们的健康。有了他,生活会更便捷舒心。
22.【答案】示例一:科技照护有温情,AI养老暖人心。
示例二:智能生活,悦享晚年——AI机器人守护您的幸福时光。
示例三:未来已来,养老新章——机器人,您的私人时光守护者。
四、写作
23.【写作指导】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由一段材料和写作任务要求组成。所给材料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复兴中学将举办第27届艺术节,并指出了活动的目的是“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发挥以美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现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第二部分是学生对于艺术节的不同反应,简单来说是有人赞同,有人否定。
否定的声音有两种,一种是认为“只要品德好、成绩好,未来就会很美好,风花雪月又不当饭吃”,另一种是认为“艺术修养要看考级成绩,拿到证书才有用,其他都是浪费功夫”。
显然作文的观点必须是肯定“美育”的重要性。考生可从美育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美育,如何正确实施美育,如何平衡美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忽视美育的危害以及出现否定声音的原因等角度进行阐述,要观点明确,语言得体,并要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最后,考生要注意演讲稿的正确格式。
参考立意:美育是一种刚需;美育,社会之正道;以美育人,向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