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中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
情景导入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初读课文 夯实基础
根据划线词语注音
隶 扳 谒
泯 称 卒
初读课文 夯实基础
对照答案
隶(lì)扳(pān)谒(yè)
泯(mǐn)称(chèn)卒(zú)
初读课文 夯实基础
自由朗读,读清句读。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初读课文 夯实基础
明确: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初读课文 夯实基础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初读课文 夯实基础
题解
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初读课文 夯实基础
明确:
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①隶:属于 ②尝:曾经。
③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④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⑤收:聚、团结。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
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
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
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
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①立就:立刻完成。②文理:文采和道理。
③邑人:同县的人。④稍稍:渐渐。
⑤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⑥扳:通“攀”,牵,引⑦谒:拜访。
[译文]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①余:第一人称代词,我。②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③令:使,让。
④称:相当
⑤闻:传闻,听说过的情况。
⑥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译文]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完全如同常人了。”
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①王子:王安石的自称。②通悟:通达聪慧。
③受:承受。④贤:胜过
⑤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⑥至:达到(要求)。⑦彼其:他
[译文]王安石说:仲永的聪慧与领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人要高得多。可他最后却成为一个平凡的人,那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这样有天赋的人不接受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那些既没有天赋又不接受后天教育的人,想成为一个平常人恐怕都不够吧? ”
。
三读课文,归纳总结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三读课文,归纳总结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三读课文,归纳总结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四读课文,整体把握
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四读课文,整体把握
“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四读课文,整体把握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四读课文,整体把握
明确: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四读课文,整体把握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四读课文,整体把握
明确: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四读课文,整体把握
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四读课文,整体把握
明确: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课堂练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思。
(1)借旁近与之 之 (2)忽啼求之 之
(3)余闻之也久 之 (4)前时之闻 之
3.翻译句子。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对照答案
1.(1)此,这 (2)文采,道理 (3)同“攀”,牵、引。
2.(1)代仲永 (2) 代书具 (3) 代有关仲永的事 (4)助词“的”
3.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拓展训练
1.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你一定有许多感想,请写一篇读后感。
2.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
3.搜集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课堂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不使学”
仲永经历:“求”“即书”“立就”———“不能称”——“泯然众人”
才竭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事例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
写作特点:以事喻理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伤仲永》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2.教材分析
本文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21·cn·jy·com
三.教学重点
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4.教学难点
1.了解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五 教学准备:
做好预习准备,可根据课本上的“预习提示”的要求,提出一些具体问题思考。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课件2)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 ( http: / / www.21cnjy.com )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二)初读课文 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课件3,4)
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卒(zú)
2.自由朗读,读清句读。(课件5,6)
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明确: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3作者简介(课件7)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21教育网
4、题解(课件8,9)
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明确: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www.21-cn-jy.com
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3)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逐段疏通文意,明确重点字词。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课件10,11)2·1·c·n·j·y
明确:重点字词①隶属于②尝曾经。③异焉对此(感到)诧异。④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⑤收:聚、团结。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21·世纪*教育网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课件12,13)
明确:重点字词①立就立刻完成。②文理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采和道理。③邑人同县的人。④稍稍渐渐。⑤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⑥扳:通“攀”,牵,引⑦谒:拜访。
[译文]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课件14,15)
明确:重点字词①余:第一人称代词,我。②先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③令使,让。④称相当⑤闻传闻,听说过的情况。⑥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译文]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完全如同常人了。”
4,王子曰:仲永之通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课件16,17)www-2-1-cnjy-com
明确:重点字词①王子:王安石的自称。②通悟:通达聪慧。③受:承受。④贤:胜过⑤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⑥至:达到(要求)。⑦彼其:他 21*cnjy*com
[译文]王安石说:仲永的聪慧与领悟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人要高得多。可他最后却成为一个平凡的人,那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这样有天赋的人不接受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那些既没有天赋又不接受后天教育的人,想成为一个平常人恐怕都不够吧? 【出处:21教育名师】
(四)三读课文,归纳总结
.学生翻译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归纳总结文言现象。
1,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课件18,,19)
明确: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版权所有:21教育】
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课件20,21)
明确: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五)、四读课文,整体把握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课件22,23)
明确:“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课件24,25)
明确: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课件26,27)2-1-c-n-j-y
明确: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课件28,29)
明确: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来源:21cnj*y.co*m】
(六)课堂练习(课件30,31)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思。
(1)借旁近与之 之 (2)忽啼求之 之
(3)余闻之也久 之 (4)前时之闻 之
3.翻译句子。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答案1.(1)此,这 (2)文采,道理 (3)同“攀”,牵、引。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1)代仲永 (2) 代书具 (3) 代有关仲永的事 (4)助词“的”
3.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七)拓展延伸(课件32)
①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你一定有许多感想,请写一篇读后感。
②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
③搜集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八)课堂小结(课件33)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21cnjy.com
7、板书(课件34)
伤仲永
王安石
“不使学”
仲永经历:“求”“即书”“立就”————————“不能称”——“泯然众人”
才竭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事例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
写作特点:以事喻理 ( http: / / blog..cn / s / javascript:void(0);" \o "分享到微信 )
8.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把本节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朗读和翻译。朗读的重点是读准字音和掌握句中停顿,其中掌握句中停顿又是难点。翻译的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其中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又是翻译的难点。这样做能很好地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第二,实施分步教学,有序地完成教学目标。每节课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如何有序地完成教学目标,分步教学法是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这样把教学内容科学地划分几部分,分散了重难点,学生化整为零地学习,即减少了学习的难度,又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点。
第三,自学与讨论相结合,高效率地梳理知识点。特别是在自学环节中,学生人人参与;在讨论环节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高效率地梳理了知识点,并在反馈环节中,很快地巩固了知识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伤仲永》练习题
1、基础题
1.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借旁近与之”的“之”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邑人奇之 B.余闻之也久
C.仲永之通悟 D.卒之为众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不属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父异焉 B.邑人奇之
C.稍稍宾客其父 D.父利其然也
3.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父利其然也
C.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D.彼其受之天也
4.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 )
A.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渐渐地请他父亲带他去作客,或者用钱财礼物求他写诗。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文:他的诗把奉养父母、团结同族作为旨意。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乡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D.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叫他作诗,(那诗)不能和以前听说的相比。
5.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选择正确的一项( )21教育网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戈宝权的《普希金诗集》,作者普希金是俄国著名诗人。
B.《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含义丰富,既指夹竹桃花的败落,又暗示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还指“我”长大成人。21cnjy.com
C.《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是唐朝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1·cn·jy·com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8.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思。
(1)借旁近与之 之 (2)忽啼求之 之
(3)余闻之也久 之 (4)前时之闻 之
9.翻译句子。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10.从五岁到二十岁,方仲永的才能有哪些变化?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参考答案www.21-cn-jy.com
1.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
【点评】这是考查学生对虚词“之”掌握的题,平时注意积累“之”的字基本意思和用法。
2.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意动用法。
【点评】这是考查学生对意动用法的题,这样的题需要对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加以区别。
3.答案: B
解析:【分析】考查虚词的用法。
【点评】这是考查学生对虚词“其”用法的题,这样的题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其”的字基本意思和用法。
4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点评】对于文言句子的翻译的题,要靠解释准确关键实词,还要掌握文言句子句式。
5.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文章内容。
【点评】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掌握的题,这样的题需要疏通文意,然后再理解文章内容。
6.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运用。
【点评】对于文学常识,应该注意文学常识分类和积累。
7.答案:(1)此,这 (2)文采,道理 (3)同“攀”,牵、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点评】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应该从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等方面来掌握。
8答案:8.(1)代仲永 (2) 代书具 (3) 代有关仲永的事 (4)助词“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
【点评】这是考查学生对虚词“之”掌握的题,平时注意积累“之”的代词,助词和动词的基本用法。
9.答案: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文章内容。
【点评】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掌握的题,这样的题需要疏通文意,然后再理解文章内容。
10.答案: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文章内容。
【点评】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掌握的题,这样的题需要疏通文意,然后再理解文章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