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整册综合训练试题
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2019) 必修第二册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硅酸盐材料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陶瓷和水泥都会用黏土和石灰石为主要原料
B.生产玻璃和水泥均会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C.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为Na2SiO3和CaSiO3
D.生产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纯碱、生石灰和石英砂
2.用导线把锌片与铜片连接好,然后平行插入稀硫酸中(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片是正极,Cu 片上有气泡产生 B.电流方向是从锌片流向铜
C.Cu片上发生还原反应 D.该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3.下列施用铵态氮肥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A.铵态氮肥不能与草木灰混合使用
B.铵态氮肥应贮藏在避光、干燥
C.为了让氮肥迅速地被农作物吸收,宜在高温天进行施肥
D.铵态氮肥应放在阴凉处保存
4.实验室用乙酸、乙醇和浓硫酸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右侧试管中导管不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倒吸
B.实验前先加入浓硫酸,再缓缓加入乙醇和冰醋酸
C.及时将乙酸乙酯蒸出,促进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饱和Na2CO3溶液可除去产品中混有的乙酸、乙醇
5.具有以下碳骨架的烃,不属于烷烃的是
A. B.
C. D.
6.我国将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A.太阳能 B.石油 C.风能 D.海洋能
7.能使蛋白质变性的是
①硫酸钾②甲醛③氯化钠④硝酸汞⑤氯化铵⑥氢氧化钠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④⑤⑥
8.化学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对人体危害最大是因为它可以直接进入肺泡
B.雾霾是因为汽车排放尾气,工厂排放废气,燃烧烟花爆竹、烹饪等原因所造成的
C.化石能源不仅不可再生,而且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染污性物质,因此应不再使用化石能源,这符合绿色化学的核心
D.对煤进行气化、液化、脱硫等处理,不仅可以提高其利用率,而且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9.下列反应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A.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
B.高温或光照时,浓硝酸受热分解
C.雷雨时,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
D.豆科植物粉红色的根瘤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10.下列有关甲烷的取代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烷与氯气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1混合时只生成CH3Cl
B.甲烷与氯气反应的产物中CH3Cl的量最多
C.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的产物为混合物
D.1mol甲烷参加反应生成CCl4最多消耗2mol氯气
11.把和混合装入容积为的密闭容器里,发生如下反应:,经反应达平衡,在此内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同时生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B.达到平衡状态时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与起始时压强比为6∶5
C.达到平衡状态时B的转化率为50%
D.内B的反应速率
12.将一定量的锌与100 mL 18.5 mol/L 浓硫酸充分反应后,锌完全溶解,同时生成气体A 33.6 L(标准状况)。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至1 L,测得溶液的pH=1,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气体A为SO2和H2的混合物
B.反应中共消耗Zn 97.5 g
C.气体A中SO2和H2的体积比为4∶1
D.反应中共转移3 mol电子
13.对于反应SO2+ 2H2S = 3S+ 2H2O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O2是氧化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
B.H2S是还原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C.当生成3mol硫时,转移了4mol电子
D.被氧化的硫和被还原的硫的质量比是1:1
14.下面是4个碳原子相互结合的6种方式(氢原子没有画出),其中符合通式的是
A.②③ B.①⑤ C.②③④ D.①
15.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下列操作或结论正确的是
A.向①中试管加水,观察颜色,确认有的产生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来干燥二氧化硫
C.③中有黄色固体生成,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反应结束后,可观察到①中产生黑色浑浊,该黑色物质为CuO、CuS和的混合物
二、填空题
16.分析下列烃分子,完成填空。
①CH3CH2CH2CH2CH3;②;③;④;⑤;⑥;
(1)分子中所有原子共面的有 (填序号,下同);互为同系物的两组有 、 。
(2)任写一种①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3)在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由乙烯制一氯乙烷 b.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乙烷在光照下与氯气反应 d.乙烯使溴水褪色
(4)写出下列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Ⅰ.乙烯使溴水褪色 ;
Ⅱ.苯的硝化反应 ;
17.已知乙醇能与和的混合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和在溶液中分别显橙色和绿色,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现象是 。
(2)该反应 (填“是”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的依据是 。
(3)你认为能否用这一反应来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 (填“能”或“不能”),简述其原理: 。
三、计算题
18.汽车尾气主要含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物质,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来自 ,一氧化氮来自 。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危害主要有 (至少填两种)。
(2)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由该反应生成2molNO时,应 (填“释放”或“吸收”) kJ能量。
参考答案
1.B
A.陶瓷是用黏土为主要原料,水泥是用黏土和石灰石为主要原料,故A错误;
B.玻璃和水泥在生产过程中,原料间均会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为Na2SiO3、CaSiO3和SiO2,故C错误;
D.生产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砂,而不是生石灰,故D错误;
答案B。
2.C
A.由于锌比铜活泼,形成原电池反应时,锌为负极,A错误;
B.电流方向是从铜片流向锌片,B错误;
C.铜为正极,氢离子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C正确;
D.该装置为原电池,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错误;
故选C。
3.C
A.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容易水解产生氢氧化钾,与铵态氮肥反应产生氨气,降低肥效,不能与草木灰混合使用,A正确;
B.铵态氮肥见光易分解,潮湿易潮解,应贮藏在避光、干燥,B正确;
C.氮肥高温易分解,不宜在高温天进行施肥,降低肥效,C错误;
D.铵态氮肥高温易分解,见光易分解,应放在阴凉处保存,D正确;
故答案为:C。
4.B
A.制取的乙酸乙酯中常常混有乙醇、乙酸,产物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以除去,但乙酸与碳酸钠较快反应、乙醇极易溶于水,会发生倒吸,所以试管中导管不伸入液面下,故A正确;
B.浓硫酸密度较大、吸水放热,所以混合时先加密度小的乙醇,再加密度大的浓硫酸,且最后加冰醋酸,试剂顺序不能颠倒,故B错误;
C.乙醇、乙酸转化为乙酸乙酯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及时将乙酸乙酯蒸出,促进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产率,故C正确;
D.饱和碳酸钠作用是吸收乙醇、除去乙酸,使乙酸乙酯分层,然后采用分液法将乙酸乙酯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故D正确;
故选B。
5.C
A.该物质是正丁烷,属于链状烷烃,A不符合;
B.该物质是甲基环丙烷,属于环状烷烃,B不符合;
C.该物质是1-丁炔,属于炔烃,不是烷烃,C符合;
D.该物质是异丁烷,属于链状烷烃,D不符合;
答案选C。
6.B
A.太阳能属于新能源,A错误;
B.石油属于化石能源,不属于新能源,B正确;
C.风能属于新能源,C错误;
D.海洋能属于新能源,D错误;
故选B。
7.A
①硫酸钾③氯化钠⑤氯化铵都是普通的盐,只会使蛋白质盐析,而不会变性;②甲醛为化学试剂,能使蛋白质变性,④硝酸汞是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⑥氢氧化钠是强碱,能使蛋白质变性,故选A。
8.C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进入肺中,会引起肺部疾病,故A说法正确;
B.雾霾的成因包括:冬季北方采暖煤炭增加带来整体污染排放增加;大量机动车带来的路面扬尘和尾气的排放;周边的建材、化工等重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排放排放,燃烧烟花爆竹、烹饪等,故B说法正确;
C.“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即利用化学方法消除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污染,故C说法错误;
D.对煤进行气化、液化、脱硫等处理,不仅可以提高其利用率,而且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故D说法正确;
答案为C。
9.B
A.利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属于氮元素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A不符题意;
B.浓硝酸受热分解属于一种含氮化合物变为另外一种氮的化合物,不属于氮的固定,B符合题意;
C.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属于自然固氮,C不符题意;
D.豆科植物粉红色的根瘤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属于自然固氮,D不符题意;
故选B。
10.C
A.甲烷与氯气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1混合时,生成CH3Cl、CH2Cl2、CHCl3、CCl4等有机物,故A错误;
B.甲烷与氯气反应的产物中HCl的量最多,故B错误;
C.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的产物为CH3Cl、CH2Cl2、CHCl3、CCl4、HCl的混合物,故C正确;
D.1mol甲烷参加反应生成CCl4最多消耗4mol氯气,故D错误;
选C。
11.C
A.根据分析可知,x=4,A正确;
B.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其它条件相同时,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相同条件下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与起始时压强比为(1+2+2+1):(2.5+2.5)=6:5,B正确;
C.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B的转化率为×100%=20%,C错误;
D.B的反应速率=,D正确;
故选C。
12.C
A.锌与浓H2SO4发生反应:Zn+2H2SO4(浓)=ZnSO4+SO2↑+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H2SO4浓度变小,发生反应:Zn+H2SO4=ZnSO4+H2↑,气体A为SO2和H2的混合物,A正确;
B.设反应生成的SO2的物质的量为x,H2的物质的量为y,则x+y==1.5 mol,消耗的硫酸:2x+y=18.5 mol/L×0.1 L-=1.8 mol,解得:x=0.3 mol,y=1.2 mol,参加反应的Zn:x+y=1.5 mol,质量是m=nM=97.5 g, B正确;
C.由B项分析可知,反应生成的SO2的物质的量为0.3mol,H2的物质的量为1.2mol,则V(SO2)∶V(H2)=1∶4,C错误;
D.转移电子:1.5 mol×2=3 mol,D正确;
故选:C。
13.C
A.反应中SO2中的S由+4价变为0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故SO2是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A错误;
B.反应中H2S中的S由-2价变为0价,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故H2S是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B错误;
C.由A、B项分析可知,当生成3mol硫时,转移了4mol电子,C正确;
D.由A、B项分析可知,被氧化的硫和被还原的硫的质量比是2:1,D错误;
故答案为:C。
14.B
CnH2n+2为链烷烃的通式,即分子中均以单键连接。②③④中均含有C=C不属于烷烃不符合该通式。①⑤符合这一通式;
故答案为B。
15.B
A.应该把①中的混合物加入水中,①中含有浓硫酸,不能把水加入浓硫酸中,A错误;
B.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来干燥二氧化硫,B正确;
C.③中与反应有黄色固体硫生成,作氧化剂,作还原剂,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2,C错误;
D.反应结束后,可观察到①中产生黑色浑浊,该黑色物质为CuSO4、CuS和的混合物,不存在CuO,D错误;
故选B。
16.(1) ②③ ①④⑥ ③⑤
(2)或
(3)ad
(4) CH2=CH2+Br2→CH2BrCH2Br +HNO3(浓) +H2O
(1)在上述物质中,②乙烯是平面分子,所有原子共平面;③苯分子是平面分子,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①④⑤⑥分子中都含有饱和碳原子,具有四面体结构,分子中所有原子不能共平面,故分子中所有原子共面的有②③; 同系物是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1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化合物。在上述几种物质中,①④⑥都是烷烃,属于同系物;③是苯,⑤是甲苯,它们都是苯的同系物,属于芳香烃,二者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1个CH2原子团,属于同系物;故互为同系物的两组有①④⑥和③⑤;
(2)
①是戊烷,其可能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为:和;
(3)a.乙烯与HCl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产生一氯乙烷,a符合题意;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乙烯,因此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的是氧化反应,b不符合题意;
c.乙烷在光照下与氯气反应产生一氯乙烷、二氯乙烷等卤代烃及HCl,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c不符合题意;
d.乙烯能够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水褪色,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d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ad;
(4)Ⅰ.乙烯分子中含有不饱和的碳碳双键,能够与溴单质在溶液中发生加成反应产生1,2-二溴乙烷,因而乙烯可使溴水褪色,反应方程式为:CH2=CH2+Br2→CH2BrCH2Br;
Ⅱ.苯与浓硝酸、浓硫酸混合加热,发生苯的硝化反应产生硝基苯和水,反应方程式为:+HNO3(浓) +H2O。
17.(1)溶液由橙色变为绿色
(2) 是 该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即存在电子转移)
(3) 能 K2Cr2O7能与乙醇反应生成Cr3+,橙色的在酒精作用下转化为绿色的Cr3+
(1)该反应中乙醇被K2Cr2O7氧化生成乙酸,K2Cr2O7被还原为Cr3+,因此反应现象为溶液由橙色变为绿色。
(2)该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即存在电子转移),因此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3)该反应能用来检验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原理为K2Cr2O7能与乙醇反应生成Cr3+,橙色的在酒精作用下转化为绿色的Cr3+。
18.(1) 汽油等的不完全燃烧 氮气与氧气在汽车汽缸内高温环境下的反应 硝酸型酸雨、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等
(2) 吸收 183
(1)汽车的燃料油通常为汽油(目前使用乙醇汽油较多),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一氧化碳,所以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来自汽油等的不完全燃烧;在高温或放电条件下,空气中的氮气、氧气会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所以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氮来自氮气与氧气在汽车汽缸内高温环境下的反应。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危害主要有硝酸型酸雨、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等。答案为:汽油等的不完全燃烧;氮气与氧气在汽车汽缸内高温环境下的反应;硝酸型酸雨、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等;
(2)依据图中信息,N2(g)+O2(g)2NO(g) △H=(945+498-2×630)kJ mol-1=+183 kJ mol-1,则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2molNO时,应吸收183kJ能量。答案为:吸收;18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