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同步巩固练
2024-2025学年生物人教版(2019) 必修第二册
一、单选题
1.图表示某哺乳动物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动物的性别是雄性
B.该细胞内存在2对同源染色体
C.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D.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
2.如图是某二倍体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细胞①可知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
B.细胞②中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细胞②③④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且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D.图示过程发生于精巢或卵巢中,细胞④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3.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若正常分裂的细胞中有2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不是初级精母细胞
②洋葱根尖细胞内有12对同源染色体,则其分裂时可形成12个四分体
③基因型为Aa的正常分裂的细胞,基因A和A正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则该细胞一定处于有丝后期
④一个基因组成为AaXBY的精原细胞产生了一个基因组成为AAaXB的精子,则另三个精子的基因组成为aXB、Y、Y
⑤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12条染色体,则正常情况下体细胞中至少有6种形态的染色体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4.某品系莴苣正常体细胞中含有10对染色体,下表对其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所比较的数目变化错误的是( )
选项 比较类别 减数分裂Ⅰ 减数分裂Ⅱ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A 染色体数 20 20 20 20→10 10 10 10→20 20→10
B 染色单体数 40 40 40 40→20 20 20 20 20→10
C 核DNA数 40 40 40 40→20 20 20 20 20→10
D 核DNA数与染色体数的比值 2 2 2 2 2 2 2→1 1
A.A B.B C.C D.D
5.科研人员成功地将一个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和一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R)导入慈鲷鱼的受精卵的染色体上(两个基因的表达互不影响,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使荧光鱼呈现多彩缤纷的色泽,提升观赏价值。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通过分析该转基因和非转基因个体杂交后代的性状,判断两个荧光蛋白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若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个红色或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C.若两个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处于减Ⅱ后期的细胞中可能有0或2条染色体携带荧光蛋白基因
D.若两个基因分布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其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4个精子中最多有2个同时携带红色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6.如图为水稻(2n=24)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处于三个时期的细胞显微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①可知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减数分裂Ⅱ与减数分裂Ⅰ的纺锤体在空间上相互垂直
B.形成水稻花粉细胞所经历的时期依次是③→②→①
C.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花粉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6对
D.图②中细胞的染色体组数是12,图③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含量的比值是1:2
7.如图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图所示的过程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B.乙图所示的过程可以发生在植物根尖分生区,也可以发生在卵巢中
C.甲图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半,乙图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D.乙图中的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向细胞两极移动
8.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如图为某雄蚕的某个精原细胞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精原细胞最终能形成4个精细胞,且各个精细胞的性染色体相同
B.CD区段对应的是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时期,此时有4个染色体组
C.制作染色体组型图,需要对处于FG段的中期细胞进行显微摄影
D.GH区段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HI区段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9.芍药一般为二倍体(2n=10),是我国的传统花卉。科研人员对芍药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进行了研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不同时期的图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芍药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分裂前期细胞中四分体的数目是0
B.观察到花粉母细胞不同时期的图像按分裂时期排序为⑤③①②④
C.由于芍药染色体数目较少,染色、制片后可直接用高倍镜进行观察
D.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位置可判断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
10.图1、2分别是基因型为AaXBY的某生物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相关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2中的I时期只对应图1中的CD段,图2中的II时期只对应图1中的AB段
B.若该个体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了四个基因型不同的精子,最可能的原因是FG段发生了基因的自由组合
C.基因重组发生在图1的FG段,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图1的BC段和HI段
D.若该个体产生一个AAXB的精子,分裂出现异常的时期对应图2的II所处的时期
11.蜜蜂无性染色体,雌蜂是二倍体(2N=32),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的单倍体,进行“假减数分裂”。雄蜂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如图,图中仅绘出细胞内两条染色体的行为和数量变化。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雌蜂和雄蜂在减数分裂Ⅰ前期都会发生联会现象,形成了8个四分体
B.雌蜂和雄蜂染色体数目减半都发生在减数分裂Ⅰ时期
C.蜜蜂的精细胞和卵细胞中均含有16条染色体
D.雌蜂的卵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末期出现了细胞板
12.传统栽培的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基因组复杂,其紫茎与绿茎互为相对性状,纯合紫茎RRRR与纯合绿茎rrrr杂交获得F1,下列叙述不支持“F1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平均分配且随机移向细胞两极”的推测的是( )
A.F1植株与绿茎杂交,F2中紫茎所占比例为5/6
B.F1植株产生的配子中,基因型为Rr的配子的比例为2/3
C.F1植株间相互授粉,F2中紫茎∶绿茎的比例为35∶1
D.切取F1植株地下块茎繁殖,F2马铃薯植株全为紫茎
13.某二倍体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核DNA含量为2a,下图①~④表示该动物精巢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条数和核DNA含量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①没有同源染色体 B.细胞②正在进行DNA复制
C.细胞③是初级精母细胞 D.细胞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14.甲、乙均为二倍体生物(2n=4)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丙为细胞分裂各时期每条染色体的 DNA 含量变化,图丁为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与DNA分子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图所示细胞的子细胞分别有 2个和1个染色体组
B.甲、乙两图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分别对应图丙的 BC段和DE段
C.图丁中 a、c时期均可对应图丙的 DE 段,图乙所示的细胞对应图丁中 b时期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的 DNA 含量变化均可用图丙表示
15.果蝇(2N=8)的某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一次异常,现分别检测了其分裂进行至T1、T2、T3 时期的三个细胞中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的数量,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分别表示核DNA、染色体的数量 B.该异常发生在MⅡ期
C.T3时期的细胞中Y染色体的数量可能为0、1、2 D.最终形成的4个精细胞染色体数均异常
二、非选择题
16.如图1表示某一动物(2N=4)个体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图2表示该动物在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3表示某基因型为Aa的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象。请分析并回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b、c表示染色体的是 (填字母),图1 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2)从图3可以判断该动物的性别是 ,判断的依据是 。
(3)图2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 (填数字序号)阶段;B过程表示生物体内发生了 作用。
17.免疫荧光染色法地使特定蛋白质带上荧光素标记的示踪技术。图1是用该技术处理的正常小鼠(2N=40)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图像,图2是该小鼠减数分裂过程中物质相对位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观察哺乳动物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更宜选用雄性小鼠的 (器官),不选用雌性小鼠的原因是 。
(2)图1中应有 条染色体,该时段可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有 。与常染色体相比,小鼠细胞中X、Y染色体形成的联会复合体形态不同,主要原因是 。若图2纵坐标表示细胞中DNA含量的相对值,则处于cd段的细胞中 (选填“有”或“无”)同源染色体。
(3)细胞周期同步化是使体外培养的细胞都处于相同分裂阶段的技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TdR)双阻断法是其常用方法,原理是高浓度TdR可抑制DNA复制,使处于S期的细胞受到抑制,处于其他时期的细胞不受影响,洗去TdR后S期的细胞又可继续分裂。图3是细胞周期的示意图。图4是TdR双阻断法诱导小鼠细胞周期同步化的操作流程。
T1的时长至少为 ,T2的时长至少为 (用图3中字母和数学符号表示)
参考答案
1.C
据图分析:该细胞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判断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且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产生的子细胞是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A、图中细胞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故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因此该动物的性别可能是雄性或雌性,A错误;
B、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错误;
C、该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C正确;
D、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因此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精细胞或第二极体,D错误。
故选C。
2.B
分析题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动物为雄性动物;③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A、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和a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由图可知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或aaBB,A错误;
B、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正确;
C、细胞②③④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④中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
D、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动物为雄性动物,图示过程发生于精巢中,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④是次级精母细胞,D错误;
故选B。
3.C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①若正常分裂的细胞中有2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不是初级精母细胞,可能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体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①正确;
②洋葱根尖细胞内有12对同源染色体,但其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所以则其分裂时不可能形成四分体,②错误;
③基因型为Aa的正常分裂的细胞内,若细胞内基因A与A正在分别移向两极,说明着丝粒已分裂,分开的子染色体正在向两极移动,可能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错误;
④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说明含有A和a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移向同一极并分配到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所以产生了基因型为AAaaXBXB和YY的两种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所以基因型为YY的次级精母细胞产生了两个基因型为Y的精子;而基因型为AAaaXBXB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AA的两条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并分配到同一个精细胞中,所以形成了基因型为AAaXB和aXB的精子,即另三个精子的基因组成为aXB、Y、Y,④正确;
⑤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在MⅡ后期有12条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则正常情况下体细胞中至少有6种形态的染色体,⑤正确;综上,正确的有①④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B
1、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物质变化规律:
染色体数:2n、2n、2n、2n→n、n、n、n→2n、2n→n;
染色单体数:4n、4n、4n、4n→2n、2n、2n、0、0;
核DNA数:4n、4n、4n、4n→2n、2n、2n、2n、2n→n;
核DNA数与染色体数的比值:2、2、2、2、2、2、2→1、1。
ACD、据题意,莴苣正常体细胞中含有10对染色体,则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染色单体数为0,核DNA数为20。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变化规律是:20、20、20、20-10、10、10、10-20、20-10;核DNA数变化规律是:40、40、40、40→20、20、20、20、20→10;核DNA数与染色体数的比值变化规律是:2、2、2、2、2、2、2→1、1,ACD正确;
B、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数量由20变为0,故减数分裂Ⅱ后期的染色单体数为20→0,末期的染色单体数为0,B错误。
故选B。
5.B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A、科研人员成功地将一个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和一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R)导入慈鲷鱼的受精卵的染色体上(两个基因的表达互不影响,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可通过分析该转基因和非转基因个体杂交后代的性状,判断两个荧光蛋白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若两个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后代的性状带荧光与不带荧光比例1:1,带荧光均含有红色和绿色;若两个基因分布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后代的性状带红绿荧光:带红色荧光:带绿色荧光:不带荧光比例1:1:1:1;若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染色体上,后代的性状均带荧光,荧光分别红色或绿色,A正确;
B、若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均含有2个红色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B错误;
C、若两个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处于减Ⅱ后期的细胞中可能不带荧光蛋白基因,也可能2条染色体携带荧光蛋白基因,每条带荧光蛋白基因各有两种,C正确;
D、若两个基因分布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当携带荧光蛋白基因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并进入同一个次级精原细胞中,则该次级精原细胞形成的2个精子均含有1个红色和1个绿色荧光蛋白基因,D正确。
故选B。
6.A
题图分析:①细胞中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②细胞为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四分体时期,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③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A、根据图①中子细胞的分裂方向可知,减数分裂I是上下分,减数分裂Ⅱ是左右分,故减数分裂Ⅱ的纺锤体与减数分裂Ⅰ的纺锤体在空间上相互垂直,A正确;
B、①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③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形成水稻花粉细胞所经历的时期依次是②→③→①,B错误;
C、水稻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花粉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2条,没有同源染色体,不能说6对,C错误;
D、图②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应为2,DNA包括细胞核中染色体上的DNA和细胞质中的DNA,故图③细胞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含量的比值是1∶2,D错误。
故选A。
7.C
分析题图,甲图中着丝粒未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没变;乙图发生了着丝粒分裂,应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导致细胞内染色体加倍。
A、甲图所示过程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A正确;
B、乙图所示过程发生了着丝粒分裂,可以发生在植物根尖分生区,即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卵巢中,即减数分裂过程中,B正确;
C、甲图所示过程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源染色体分离不会改变细胞中染色体数目,C错误;
D、乙图中的着丝粒分裂后,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条染色体,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向细胞两极移动,D正确。
故选C。
8.B
分析题图:CD段同源染色体对数加倍,是由着丝点(粒)分裂引起的,则CD段为有丝分裂后期,AE段为有丝分裂;GH段同源染色体减少为0,说明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FI为减数分裂整个过程,HI为减数第二次分裂。
A、分析题图可知,CD段同源染色体对数加倍,是由着丝点(粒)分裂引起的,GH段同源染色体减少为0,说明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FI为减数分裂整个过程,HI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说明该精原细胞进行了完整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则该精原细胞最终能形成8个精细胞,A错误;
B、家蚕为二倍体,CD区段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粒(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同源染色体对数和染色体组数均加倍,染色体组数由2个变成4个,此时是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时期,B正确;
C、GH段同源染色体减少为0,说明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则FG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制作染色体组型图,需要对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显微摄影,图中FG段属于减数分裂过程,不属于有丝分裂,C错误;
D、GH区段同源染色体对数减少为0,说明此时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HI区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还存在姐妹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B。
9.C
分析图示可知,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⑤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A、芍药根尖分生区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故分裂前期细胞中四分体的数目是0,A正确;
B、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⑤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减数分裂过程的顺序为⑤③①②④,B正确;
C、将捣碎的花药置于载玻片上,解离漂洗染色后,制成临时装片,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C错误;
D、不同时期染色体形态数目和位置不尽相同,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位置可判断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D正确。
故选C。
10.C
分析题图1可知,AF表示有丝分裂,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HI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分析题图2可知,b为染色单体,a表示染色体,c表示DNA。
A、图2中的Ⅰ代表有丝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对数加倍,只能对应图1中的CD段,Ⅱ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对数与体细胞相同,没有变化,可以对应图1中的AB段和FG段,A错误;
B、若该个体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了四个基因型不同的精子,最可能的原因是FG段(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B错误;
C、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对数与体细胞相同,没有变化,对应图1的FG段,着丝粒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对数加倍,对应图1的BC段,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对应图1的HI段,C正确;
D、正常情况下,减数分裂I是AA与aa分开,XBXB与Y分开,减数分裂II是两个相同的基因分开,即A与A、a与a、XB与XB、Y与Y分开、若该个体产生了一个基因组成为AAXB的精子,则是减数分裂Ⅱ后期(该时期没有染色单体)异常导致的,图2的Ⅱ(含有染色单体)不能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C。
11.C
蜜蜂无性染色体,雌蜂是二倍体(2N=32),雌蜂细胞内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有同源染色体;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的单倍体,细胞内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不含同源染色体。
A、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的单倍体,体内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不会发生联会现象,A错误;
B、雄蜂属于单倍体,据图分析,雄蜂进行假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不发生减半,B错误;
C、雌蜂是二倍体(2N=32),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卵细胞染色体是16条,雄蜂是单倍体,染色体是16条,进行“假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染色体数也是16条,所以蜜蜂的精细胞和卵细胞中均含有16条染色体,C正确;
D、细胞板出现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动物有丝分裂末期不会出现细胞板,D错误。
故选C。
12.D
紫茎与绿茎互为相对性状,纯合紫茎RRRR与纯合绿茎rrrr杂交获得F1(RRrr),F1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平均分配且随机移向细胞两极,则RRrr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1/6RR、4/6Rr、1/6rr。
A、若F1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平均分配且随机移向细胞两极,则RRrr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1/6RR、4/6Rr、1/6rr,F1植株测交结果为5/6紫茎,A正确;
B、F1(RRrr)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1/6RR、4/6Rr、1/6rr,B正确;
C、F1(RRrr)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和比例都为1/6RR、4/6Rr、1/6rr,F1植株自交结果为35/36紫茎,1/36绿茎,C正确;
D、F1(RRrr)块茎繁殖为无性繁殖,不发生减数分裂过程,D错误。
故选D。
13.C
1、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A 、该动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细胞①染色体数为n,说明此时完成了减数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此时只有1个染色体组,没有同源染色体,A正确;
B 、细胞②染色体数为2n,核DNA数大于2a,说明该细胞在进行DNA复制,B正确;
C 、细胞③染色体数为2n,核DNA数为4a,说明此时已经完成复制,细胞③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或进行有丝分裂的精原细胞,C错误;
D 、细胞④染色体数为4n,核DNA数为4a,说明染色体数目加倍,属于有丝分裂后期,D正确。
故选C。
14.C
有丝分裂:①间期:DNA分子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②前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③中期: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其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④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④末期:染色体解螺旋为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植物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动物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
减数分裂过程:①细胞分裂前的间期:细胞进行DNA复制;②MI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形成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消失,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③MI中期: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④M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⑤MI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⑥MII前期: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排布;⑦MII中期:染色体着丝粒排在赤道板上;⑧MII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离,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极;⑨MII末期:细胞一分为二,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A、甲图为有丝分裂中期,子细胞是体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乙图为减数分裂Ⅱ后期,子细胞有 1个染色体组,A 正确;
B、甲图有染色单体对应图丙的BC段、乙图没有染色单体对应图丙 DE段,B正确;
C、图乙所示的细胞位于减数分裂Ⅱ后期,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数目一致,对应图丁中c时期,C错误;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的 DNA 含量变化相同,均可用图丙表示,D正确。
故选C。
15.D
分析题图:图中①为染色体,②是染色单体,③为核DNA,T1时期①:②:③=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T1时期进行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T2时期染色体数目为5条,说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T3时期没有②染色单体,染色体和DNA含量均为5,应该是减数分裂结束后形成的精细胞。
A、分析题图,根据T3时期②的数量为0,故可判断出②表示染色单体,结合T1时期①:②:③=1:2:2,可知①表示染色体,②表示染色单体,③表示核DNA,A错误;
B、T2时期染色体数目为5条,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均为10,说明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开,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故该异常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B错误;
C、T3时期没有②染色单体,染色体和DNA含量均为5,应该是减数分裂结束后形成的精细胞,Y染色体的数量可能为0、1,C错误;
D、果蝇(2N=8)即正常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但由于T2时期①、②、③的数量分别是5、10、10,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出现了异常,一对同源染色体移动到了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去,产生了染色体数为3和5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它们进行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最终形成的4个精子染色体数分别是3、3、5、5,没有一个精子的染色体数是正常的,D正确。
故选D。
16.(1) a III和IV
(2) 雌性 由乙图可知减数分裂I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答出b细胞细胞质发生均等分裂即可)
(3) ③⑥ 受精
分析图1:a是染色体、b是染色甲体、C是 DNA。I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II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IV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分析图2:A表示减数分裂,B表示受精作用,C表示有丝分裂。
分析图3: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1)分析图1,b在有的时期含有,有的时期不含有,表示染色单体,c可以是a的2倍,因此c可以表示核DNA,a表示染色体。I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体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II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II中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IV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2)图3乙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此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据此可知,该动物的性别是雌性。
(3)图2中A表示减数分裂,C表示有丝分裂,着丝粒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⑥(有丝分裂后期)阶段;B过程介于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之间,表示生物体内发生了受精作用。
17.(1) 睾丸(或精巢) 雌性小鼠卵巢内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较少(或雌性小鼠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是不连续的,或雌性小鼠卵巢内只进行减数分裂I,或雌性小鼠卵巢内只形成初级卵母细胞)。
(2) 40 基因重组 X、Y 染色体上有非同源区段(或X、Y染色体上只有部分同源区段) 无
(3) G2+M+G1 S
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1)由于雌性小鼠卵巢内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较少或雌性小鼠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是不连续的,或雌性小鼠卵巢内只进行减数分裂I,故不选用雌性小鼠而选择雄性小鼠更适合,部位是睾丸(或精巢)。
(2)小鼠体细胞中有40条染色体,图1中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前期,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是40条;在减数分裂I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发生互换,属于基因重组;由于X、Y染色体上有非同源区段,故与常染色体相比,小鼠细胞中X、Y染色体形成的联会复合体形态不同。若图2纵坐标表示细胞中DNA含量的相对值,则处于cd段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处于减数分裂Ⅱ,此时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3)分析题意,高浓度TdR可抑制DNA复制,使处于S期的细胞受到抑制,处于其他时期的细胞不受影响,所以T1的时长至少为G2+M+G1期的时长,保证所有细胞在S期或处于G1/S期交界处;T2时长应大于S期时长,以保证被阻断在G1/S期交界处的细胞也能经过S期,进入到G2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