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同步巩固练
2024-2025学年地理人教版(2019) 必修第二册
一、单选题
快速轨道交通是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行方式的公共交通。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城市之间交通联系日益便捷。下图示意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公路运输相比,快速轨道交通的主要优点是( )
A.效率更高 B.占地更少 C.票价更低 D.耗能更少
2.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其他运输落后 B.科学技术进步
C.经济快速发展 D.外来人口增加
连接麦加和麦地那的哈拉曼高铁是我国海外首条设计时速达360千米/时的海外高铁,也是沙特阿拉伯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高速铁路,建有铁路桥11座,涵洞135座,途经沙特第二大城市吉达市,历时近9年的建造终于在2018年9月开通。下图示意哈拉曼高铁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哈拉曼高铁修建的决定因素有( )
①地形②气候③宗教④经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哈拉曼高铁连接吉达国际机场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就业岗位 B.促进产业升级 C.完善交通网络 D.缩短运输距离
下图为江苏已有铁路与规划在建铁路的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与现有铁路线相比,徐州至南京现有高铁线( )
A.列车停靠站点更多 B.线路更加平直
C.货运量更大 D.沿线人口更加密集
6.江苏高铁密度远大于中西部省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经济因素 C.技术因素 D.资源因素
2020年1月,被春城市民戏称为“巨型甜甜圈”的昆明首座环形天桥——小花园环形天桥正式通行。天桥设二层连廊与周边商业建筑连通,四个方向的步行梯和自动扶梯全部投入使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小花园环形天桥的开通运营体现了城市交通的( )
A.专业化 B.网络化 C.大型化 D.高速化
8.建设小花园环形天桥的目的是( )
A.增加旅游景点 B.缓解交通拥堵 C.方便居民购物 D.提升城市形象
下图示意连接哥本哈根和马尔默的厄勒海峡跨海工程,该工程采用铁路与公路合用的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组合的设计方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推测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而非跨海大桥方案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建设成本 B.利于海空交通 C.避免破坏景观 D.保护海洋生物
10.桥隧结合处未利用萨尔特岛,而是新建人工岛,有利于( )
A.提高通行速度 B.降低施工难度 C.保持水流畅通 D.保护萨尔特岛生物
中转港是指货物从启航港到目的港过程中经济的第三港口,运输工具在该港口进行停靠、装卸货物和补给等,货物换装运输工具后继续运往目的港。牙买加首都金斯敦港是加勒比地区重要的中转港(见图),同时也是货物进出不需办理任何手续且不缴纳关税的自由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金斯敦港成为加勒比地区重要中转港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达 B.税收优惠 C.位置优越 D.港宽水深
12.随着集装箱运输的普及,金斯敦港区将以前的库房改建为露天堆场,主要是为了( )
A.港区土地利用效率 B.减少地震导致的港口损失
C.提升港区交通运输效率 D.减轻飓风对港区的危害提高
港口地域组合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诸多港口长期相互作用。形成具有某种分布格局、结构形式和功能类型的组合。下图示意海岛港口地域组合演变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海岛港口地域组合演变阶段的顺序是( )
A.④①③②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14.图中④示意的阶段,岛域内港口( )
A.功能尚未出现分化 B.腹地界线较清晰
C.分布格局趋向集中 D.演化出不同等级
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500千米。下图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运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元素是
A.地形 B.地质 C.气候 D.水文
16.在平原地区,建筑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A.减少噪音扰民 B.较少占用耕地 C.缩短运营里程 D.保护野生动物
17.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 下列区段中,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的是
A.武汉-----广州 B.杭州----上海 C.成都----上海 D.兰州-----北京
鲁珀特王子港和丘吉尔港均为加拿大北方港口,两者的服务范围和贸易对象有明显差别。近年来,鲁珀特王子港在加拿大港口体系中发展较快,已成为加拿大第三大集装箱港口。下图示意鲁珀特王子港和丘吉尔港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与丘吉尔港相比,鲁珀特王子港更容易受到的威胁是( )
①风暴潮②流冰③干旱④海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鲁珀特王子港在加拿大港口体系中发展较快,主要得益于( )
A.海岸山脉的矿产储量较大 B.气候变暖航行时间延长
C.加拿大西部沿海人口稠密 D.亚太地区经贸往来密切
二、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珠江由磨刀门、虎门等八门入海﹐其中磨刀门是泄洪排沙的主通道,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占珠江的28%和33%。下图为珠江三角洲所在区域略图。
材料二岸线、土地等自然资源是港口建设的基础性资源,港口与城市发展相互依赖,港口的发展加快了关联产业的集聚。下表为珠江口部分城市岸线资源、2019年单位岸线货运量和地区生产总值表。
区域 城市 岸线总长度(km) 深水岸线长度(km) 单位岸线货运量(万吨/km) 地区生产总值(百亿元))
东岸地区 广州 99.2 62.0 264.3 228.6
东莞 37.5 33.9 88.2 82.8
深圳 60.1 49.4 73.0 242.2
惠州 86.5 60.5 95.3 41.0
西岸地区 珠海 75.0 42.9 23.9 29.1
中山 15.0 15.0 43.8 36.3
江门 82.3 68.8 0.3 29.0
(1)说明珠江口东岸、大鹏湾和大亚湾易形成深水港的自然条件。
(2)简述珠江口东岸地区港口单位岸线货运量较大的社会经济原因。
(3)从港口建设基础性资源角度,简析珠江口西岸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2.C
1.快速轨道交通速度快,连续性好,运输便捷,且比公路运输运量大,效率更高,A正确;快速轨道交通的基础建设需要铺设轨道和护栏等设施,占地面积较大,B错误;相比公路运输,快速轨道交通(特别是短途运输)的票价无明显优势,C错误;快速轨道交通是以电能为动力,与公路运输相比,快速轨道交通耗能无明显优势,D错误。所以选A。
2.珠三角地区其他运输方式也比较发达,并且也在不断发展,A错误;科学技术进步是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迅速发展的条件或保障,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珠三角地区城市间经济交流和人员流动更加频繁,运输需求更加旺盛,所以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迅速发展,C正确;外来人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吸引人口迁入,D错误。所以选C。
3.D 4.C
3.哈纳曼高铁沿线地区气候干旱,沿线涵洞有135座,气候、地形是高铁修建的限制性因素,铁路修建是为了满足交通运输的需求,即使气候、地形利于铁路修建,二者也不会成为铁路修建的决定因素,①②错误。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经济因素是交通线路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④正确。该高铁线路连接麦加和麦地那,两座城市均为伊斯兰教的圣城,高铁的修建便于伊斯兰教信徒前往圣城朝拜,因此宗教也为该高铁线路修建的决定性因素,③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高铁和航空属于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通过连接哈拉曼高铁与吉达国际机场,有利于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便于客流中转,C正确。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连接,并不会明显的增加就业岗位,A错误。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可能有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不是其主要目的,B错误。由图可知,哈拉曼高铁连接吉达国际机场并没有缩短运输距离,D错误,故选C。
5.B 6.B
5.高铁主要连接中大城市,相较现有铁路线,列车停靠站点更少,A错误;由图可知,现有高铁线的线路更加平直,B正确;高铁主要以客运为主,C错误;沿线均经过中大城市,人口密集程度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B。
6.地形因素主要影响交通运输线的走向、建设难度等,对交通运输线的密度影响较小,A错误;高铁以客运为主,江苏高铁密度远大于中西部省区,主要是因为江苏省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需求量大,B正确;技术是高铁修建的保障,但不是影响高铁密度的主要因素,C错误;江苏省常规矿产资源较少,D错误。故选B。
7.A 8.B
7.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环形天桥设二层连廊与周边商业建筑联通,四个方向的步行梯和自动扶梯全部投入使用,交通与周边商业区进行有效连通,体现了城市交通的专业化,A正确。交通的网络化主要表现在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大型化主要表现在运量的增大;高速化主要表现在速度的提升。小花园环形天桥的开通运营与城市交通的网络化、大型化高速化等关系不是很大。故选A。
8.根据材料推测,该环形天桥应位于昆明交通人流量大的地区,四个方向的步行梯和自动扶梯全部投入使用,可全面实现人车合理分流,缓解城市交通拥堵,B正确。增加城市旅游景点、方便居民购物以及提升城市形象等均不是该小花园环形天桥的建设目的。故选B。
9.B 10.D
9.厄勒海峡是当地主要的海运通道,临近哥本哈根机场,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的主要目的是利于飞机飞行和海洋轮船航行,B正确。与跨海大桥相比,修建海底隧道建设成本更高,A错误。修建海底隧道,成本高,不会仅仅为了避免破坏景观,该说法欠妥,C错误,修建海底隧道对保护海洋生物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10.桥隧结合处未利用萨尔特岛,而是新建人工岛,可以减少工程施工和通车后对萨尔特岛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保护萨尔特岛生物,D正确;新建人工岛对提高通行速度作用不大,A错误;新建人工岛施工难度更大,B错误;新建人工岛与保持水流畅通无关,C错误;故选D
11.C 12.A
11.“中转港是指货物从启航港到目的港过程中经济的第三港口,运输工具在该港口进行停靠、装卸货物和补给等,货物换装运输工具后继续运往目的港”,由图可知,金斯敦港属于南美洲同北美洲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因此成为加勒比海的主要中转港口,C正确;加勒比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A错误;税收优惠是沿线船舶选择该港口停泊的主要原因,而不是该港口成为中转港的主要原因,B错误;港宽水深是该港口成为天然良港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成为中转港的主要原因,D错误。所以选C。
12.集装箱自带防风防雨功能,拆除库房可以堆叠更多更高的集装箱,减少房屋的限制,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货物吞吐量,A正确;对于减轻飓风和地震带来的危害影响较小,BD错误;露天堆场能够适当提高港区的交通运输效率,但不能提升船舶运输速度,提高港区的交通运输效率主要是通过科学管理、合理布局等一系列措施实现,C错误。所以选A。
13.B 14.D
13.材料信息表明,港口地域组合是诸多港口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地域组合。诸多港口长期相互作用一般会加强区域内港口的联系,使得地域组合状态由简单到复杂发展演变。读图可知,②阶段为单岛单个港口,④阶段为单岛多个港口,③阶段为双岛多个港口,①阶段为双岛与陆域联成一体,大致由结构简单到复杂演变,因此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4.读图可知,②阶段的单一港口,到了④阶段岛域内出现了不同等级的两个港口,因此D正确;图中显示,④阶段岛域出现了不同等级的两个港口,从港口之间客货流方向来看,岛域内港口的功能可能发生了分化,A错误;从港口之间客货流方向来看,岛域内两个港口的腹地有重叠交错,腹地界线并不清晰,B错误;岛域内由单一港口发展为两个港口,且背向布局,因此分布格局不是趋向集中,C错误。故选D。
15.A 16.B 17.A
15.高速运行需要地形平坦,才能做到运行安全,故修建高速铁路最先考虑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A正确。故选A。
16.我国耕地资源有限, 平原地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较少,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少占用耕地,B正确。故选B。
17.高铁在中长途有优势,航空在长途优势明显,公路运输在短途有优势。杭州----上海距离太短,优先选择公路运输,冲击较小,B错误;成都----上海、兰州-----北京距离较远,优先选择航空运输,冲击较小,CD错误;武汉-----广州距离适中,即可选择高铁也可选择航空,且高铁运费较航空低,故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A正确。故选A。
18.B 19.D
18.鲁珀特王子港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地带,较易受到风暴潮的影响,①正确。鲁珀特王子港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不易形成流冰,②错误。西风迎风地带降水量较大,③错误。阿拉斯加暖流流向较高的纬度,水温显著高于气温,能够形成蒸发雾,④正确。综前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正确答案为B。
19.海岸山脉木材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在落基山脉地区,A错误;珀特王子港受暖流影响,全年不冻,B错误;加拿大西部地区人口稀疏,C错误;鲁珀特王子港直面太平洋,面向亚太地区的市场。亚太地区经贸繁荣,与加拿大贸易往来频繁,港口吞吐量较大。故正确答案为D。
20.(1)港湾多,波浪小,潮流作用强;泥沙主要由西岸入海,对东岸影响小;基岩海岸,水下地形稳定。
(2)经济发达,单位岸线承载的地区生产总值大;毗邻香港;陆上交通集散能力强。
(3)未开发和可供开发的岸线资源较多,开发潜力大;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港口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由所学知识可知,形成深水港的自然条件可以从岸线、河流输沙量、地形等角度进行分析。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珠江口东岸、大鹏湾和大亚湾岸线资源丰富,多港湾,波浪小,口大内小,潮流作用强,泥沙不易淤积;从东岸入海的河流少,珠江的泥沙主要由西岸入海,对东岸影响小;东岸多深水岸线资源,为基岩海岸,水下地形稳定,易形成深水港。
(2)由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港口单位岸线货运量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程度、经济腹地、交通通达度等。读图结合所学可知,珠江口东岸有广州、东莞、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大;临近香港,可以承接香港的货运需求;东岸铁路网发达,可以与海运形成陆海联运,交通集散能力强,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因此,珠江口东岸地区港口单位岸线货运量较大。
(3)读材料可知,西岸地区的岸线资源较多,但单位岸线货运量较小,说明西岸未开发和可供开发的岸线资源和土地资源较多,开发潜力大;港口与城市发展相互依赖,港口的发展加快关联产业的集聚,因此港口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岸区域经济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