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章末拓展试题 2024-2025学年生物人教版(2019) 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章末拓展试题 2024-2025学年生物人教版(2019) 必修第二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3-04 18:3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章末拓展试题
2024-2025学年生物人教版(2019) 必修第二册
一、单选题
1.用荧光标记技术显示细胞中心体和DNA,获得有丝分裂某时期荧光图,如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体加倍发生在图示时期
B.图中两处DNA荧光标记区域含同源染色体
C.图中细胞分裂方向由中心体位置确定
D.秋水仙素可促使细胞进入图示分裂时期
2.图1是某动物细胞分裂局部图,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XBXb,图2是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数学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甲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B.图1乙细胞在图2中对应的区段是cd
C.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形成图1丙细胞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是aXB
D.若某卵细胞内有2个a基因,应是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I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所致
3.通过观察蝗虫(2n)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可以更好地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以观察到部分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n
B.可以观察到细胞质处于不均等分裂的状态
C.可以观察到多个四分体在细胞中散乱分布
D.可以观察到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4.编号①~⑤的图像是显微镜下拍到的二倍体(2n=24)哺乳动物精巢中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②→③→⑤→④
B.用弱碱性溶液甲紫能使染色体染成深色,便于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C.将细胞置于低渗氯化钠溶液中一段时间,目的是使细胞中的染色体分散,便于观察
D.图②③中的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12个四分体
5.下图是水稻(2n=24)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显微照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和乙为减数分裂I,丙和丁为减数分裂II
B.乙时期细胞中含有12个四分体,48个DNA分子
C.丁中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甲细胞中的一半
D.乙到丙的过程中,着丝粒未分裂
6.如图是某二倍体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细胞①可知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
B.细胞②中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细胞②③④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且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D.图示过程发生于精巢或卵巢中,细胞④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7.某些情况下,减数分裂Ⅱ时姐妹染色单体可分别将自身两端粘在一起,着丝粒分开后,2个环状染色体互锁在一起,如图所示。2个环状染色体随机交换一部分染色体片段后分开,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交换的部分大小可不相等,位置随机。某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个体可产生5种基因型的精细胞
B.某精原细胞可产生基因型为a及不含A和a基因的精细胞
C.某精原细胞可产生基因型为A和aa的精细胞
D.某精原细胞可产生4种基因型的精细胞
8.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B.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在发生互换的情况下,能产生四种类型的精子
C.受精卵中的全部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有性生殖的生物学意义是既能保证继承双亲的遗传物质,亲子代稳定遗传,又能表现生物多样性,增加子代适应环境的能力
9.科学家们经过漫长的实验探究,总结出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得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萨顿在观察的基础上推断基因在染色体上
B.摩尔根等人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萨顿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染色体和基因数量不相等,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基因
10.AAT是血浆中重要的蛋白酶抑制剂,能保护机体免受蛋白酶的损伤。AAT基因缺陷将引发一系列病症,其中PiM正常的AAT基因,绝大多数正常人的基因型是PiMPiM,PiZPiZ个体血浆中的AAT重度缺乏,PiSpiS个体血浆中的AAT轻度缺乏,但均出现AAT缺乏症。图甲是AAT缺乏症患者的遗传系谱图。对图中部分个体进行了PiM、PiZ和piS基因检测,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由家族系谱图可知,AAT缺乏症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从基因型分析,I4、Ⅱ3、Ⅲ2的血浆中AAT浓度依次降低
C.临床上通过检测Ⅱ5的血浆中AAT浓度就能确定其基因型
D.若Ⅲ3与基因型相同的女性结婚,所生的正常孩子中含有PiZ基因的概率是2/3
11.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XY型,其翅形长翅和残翅、眼色红眼和紫眼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现用长翅紫眼和残翅红眼昆虫各1 只杂交获得F1,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 种表型,且比例相等。不考虑突变、互换和致死。下列关于该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F 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可位于两对染色体
B.若 F 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 X 染色体
C.若F 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常染色体
D.若 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位于一对染色体
12.种子的种皮是由母体植株雌蕊的珠被发育而来的,种子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已知豌豆种皮有黄、白两种颜色。为了解种皮颜色性状的遗传规律,某研究小组第1年在甲地用纯种黄种皮豌豆(母本)和纯种白种皮豌豆(父本)杂交,当年收获的种子(记作F1)全为黄种皮;在乙地用纯种黄种皮(父本)和纯种白种皮(母本)杂交,F1全为白种皮;第2年他们又将两地的F1种子分别种下得到F1植株,F1植株自交所结种子为F2,统计发现两地F2种皮都为黄色;第3年他们又将两地的F2种子分别种下得到F2植株,F2植株自交所结种子为F3,统计发现两地F3种皮中黄色与白色的比例接近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地第1年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即可判断豌豆种皮颜色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
B.F2种皮均为黄色,不符合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离比,所以豌豆种皮颜色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C.若将甲、乙两地杂交产生的F1种子种下,长成F1植株,连续自交4代,所得的自交第4代种子中白种皮种子占的比例为7/16
D.若让其连续自交,白种皮种子中的纯合子比例会随着自交代数增多而逐代增大
13.鼠类在科学研究中,常被选为遗传学实验研究材料。下列叙述中,与之不相符合的是( )
A.鼠类是哺乳动物,其中小白鼠的基因序列和人类的差不多
B.鼠类繁殖力强,出生后3-4个月即可生育
C.小白鼠和大白鼠自身免疫力比较强,实验中不至于感染细菌,安全系数较大
D.鼠类不是珍贵保护动物,体形小,便于人工喂养繁殖,如随便用五谷杂粮饲养就可以了
14.某一年生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X、Y染色体上具有同源区段,该区段可存在等位基因。现有同源区段上某对基因(D、d)均为杂合子的雌雄个体构成的种群(假设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均相同,且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均存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种群个体的基因型有XDXd、XDYd、XdYD3种类型
B.当F1的雌性有两种表型时,D基因位于雄性的X染色体上
C.当F1的雄性有两种表型时,D基因位于雄性的Y染色体上
D.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仍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15.在大多数生物繁衍过程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既维持了遗传的稳定性,也导致了遗传多样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代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会使子代呈现多样性
B.联会时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丰富了遗传的多样性
C.减数分裂Ⅰ时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了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可保证亲代和子代间染色体数目保持一致
二、非选择题
16.土鸡是一种生命力强、适应性强、抵抗力强的鸡种。在江西,常见的土鸡品种有本地土鸡、霍山土鸡等。某种土鸡羽毛的颜色有三种表型:黑色、麻色和白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共同控制。已知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批基因型相同的黑羽雄鸡和一批基因型相同的黑羽雌鸡相互交配,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黑羽雄鸡和黑羽雌鸡的基因型分别是 和 。
(2)另有一只黑羽雄鸡与一只麻羽雌鸡交配,子代羽毛颜色有黑色、麻色和白色三种表型,则黑色、麻色和白色子代的理论表型比为 。
(3)现有一批各种毛色的纯合雌鸡若干,欲利用这些雌鸡并根据子代雌性个体的表型来鉴定一白羽雄鸡的基因型,请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 。
预期结果及结论: 。
17.图1为某家族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乙病分别用基因 A/a、B/b表示),5号个体不携带乙病基因;图2表示5号个体生殖器官中某个细胞的连续分裂示意图。
(1)12号个体的X染色体来自于第Ⅰ代的 号个体。
(2)图2中过程①表示 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过程 (填图2中的数字)结束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其原因是 。
(3)图2中细胞b 产生的精子中e 的基因型为AXB(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互换),则精子 e 的基因型为 。
(4)若图1中10号个体的基因型是 ,性染色体异常是由图2中e 精子异常引起,则c 时期细胞的基因型为 。
(5)若图1中11号个体和14号个体婚配, 生出病孩的概率为 。
参考答案
1.D
有丝分裂包括间期和分裂期两个时期。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A、由图示可知,染色体分布在细胞两极,因此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图示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两极DNA荧光标记区域都含同源染色体,B正确;
C、中心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移动的方向,将分裂开的子染色体拉向两极,从而决定细胞分裂的方向,C正确;
D、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纺锤体的形成是在前期,D错误。
故选D。
2.D
题图分析,图1中细胞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表现为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因而该细胞为第一极体,图2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
A、图1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且细胞质表现为不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A正确;
B、乙细胞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对数由m变成了2m,即对应图2中的cd段,B正确;
C、图中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表现为均等分裂,其基因型为AAXbXb,则与该细胞同时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XBXB,随后次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是aXB,C正确;
D、若某卵细胞内有2个a基因,应是次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所致,D错误。
故选D。
3.B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A、因为观察的是减数分裂过程,所以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有n和2n两种,A正确;
B、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的细胞质都是均等分裂的,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散乱分布,C正确;
D、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D正确。
故选B。
4.C
图中①~⑤是显微镜下拍到的二倍体(2n=24)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其中①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布在细胞两极);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存在4个细胞核);⑤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分布在细胞两极且下一个时期能形成4个子细胞)。
A、其中①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⑤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③→②→⑤→④,A错误;
B、用碱性溶液如甲紫溶液使染色体染成深色,便于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非弱碱性溶液,B错误;
C、置于低渗氯化钠溶液,细胞容易吸水膨胀,染色体铺展,便于在一个平面上观察所有染色体,C正确;
D、图②③中的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③有12个四分体,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不存在四分体,D错误。
故选C。
5.B
分析题图:图甲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前期,图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中期,图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末期,图丁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I末期形成了四个精子。
A、甲图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乙图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丙图应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丁图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A正确;
B、乙图中核DNA数目是48,但是细胞中的DNA还包括细胞质中的DNA,应该大于48条,B错误;
C、丁中表示减数分裂II末期形成了四个精子,染色体数目减半,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甲细胞中的一半,C正确;
D、乙(减数分裂I中期)到丙(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着丝粒未分裂,D正确。
故选B。
6.B
分析题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动物为雄性动物;③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A、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和a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由图可知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或aaBB,A错误;
B、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正确;
C、细胞②③④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④中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
D、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动物为雄性动物,图示过程发生于精巢中,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④是次级精母细胞,D错误;
故选B。
7.D
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根据题干和题图分析,减数分裂Ⅱ时,姐妹染色单体可分别将自身两端粘在一起,着丝粒分开后,2个环状染色体互锁在一起,且随机交换一部分染色体片段后分开,则产生的两条染色体一条发生了重复的变异,一条发生了缺失的变异。
A、由题干可知,由于环状染色体在随机位置交换片段后分开,故该个体可产生基因型为A、a、AA、aa、O五种不同基因型的精细胞,A正确;
BCD、不考虑其他变异,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故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细胞有如下几种可能:A、a(2种精细胞)或AA、O、a(3种精细胞)或A、aa、O(3种精细胞)或AA、aa、O(3种精细胞),BC正确,D错误。
故选D。
8.C
1、受精作用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这样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保证了物种染色体数目的稳定,受精卵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
2、有性生殖过程中,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的组合具有多样性,导致了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
A、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都会使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的组合具有多样性,A正确;
B、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不考虑互换,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考虑互换时,能产生四种类型的精子,B正确;
C、受精卵中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但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母方,C错误;
D、通过减数分裂,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通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保证了遗传信息的稳定性;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的组合是多种多样的,受精时精、卵细胞随机结合,使后代呈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在自然选择中进化,D正确。
故选C。
9.C
1、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两大遗传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A、萨顿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类比推理,推断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正确;
B、摩尔根运用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时采用的是假说—演绎法,B正确;
C、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一起,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错误;
D、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而染色体是DNA分子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很多基因,D正确。
故选C。
10.D
分析题图,图中的I1和I2正常,而生有患病的女儿II3,说明该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A、Ⅰ1 和Ⅰ2 均正常,生出患病女儿,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 错误;
B、PiM、PiZ和 PiS 基因控制合成的 AAT 含量分别是 PiM>PiS>PiZ,Ⅰ4 的基因型为 PiSPiS、Ⅱ3 的基因型为 PiZPiZ、Ⅲ2 的基因型为 PiZPiS,因不清楚 PiZPiS 的显隐性关系,所以不能判断Ⅲ2 与Ⅱ3 以 及Ⅰ4 与Ⅲ2的 AAT 含量,B 错误;
C、即使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血清的 AAT 浓度也会存在个 体差异(AAT 基因的变异类型有多种,根据 AAT 浓度无法确定相关的基因型),所以检 测Ⅱ5 血清的 AAT 浓度不能确定其基因型,C 错误;
D、Ⅲ3 的基因型为 PiMPiZ,与基因型相同的人婚配,所生的正常孩子基因型包括 1/3PiMPiM、2/3PiMPiZ,含有 PiZ基因的概率是 2/3, D 正确。
故选D。
11.D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A、假设用A/a、B/b表示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AaXBXb和aaXbY,这两种情况的杂交组合产生的F1均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A正确;
B、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则杂交的结果是: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或者只有两种表现型,两种表现型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所以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X染色体,B正确;
C、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性状的表现与性别没有关联,F1每种表型都应该有雌雄个体,不可能出现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的情况,所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常染色体上,C正确;
D、假设用A/a、B/b表示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aBXab和XAbY符合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的条件,D错误。
故选D。
12.C
根据题意,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所以子代种皮的颜色是由母本的基因型决定的,根据F3种皮中黄色∶白色的比例接近3∶1,可判断A和a遵循分离定律,且黄色为显性性状,再根据甲、乙两地F1、F2、F3种皮颜色,可否定细胞质遗传,应为细胞核遗传。
A、由题意可知,甲、乙两地第1年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如果豌豆种皮颜色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则甲地F1、F2、F3种皮都应是黄色,乙地F1、F2、F3种皮都应是白色,而实验结果是甲地F3的种皮既有黄色又有白色,乙地F2的种皮都是黄色,F3的种皮既有黄色又有白色,说明豌豆种皮颜色的遗传不是细胞质遗传,A错误;
B、根据题意,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所以子代种皮的颜色是由母本的基因型决定的,根据F3种皮中黄色∶白色的比例接近3∶1,可判断A和a遵循分离定律,且黄色为显性性状,B错误;
C、若让甲、乙两地杂交的F1种子连续自交4代,杂合子连续自交情况下,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2n,而纯合子的比例为1-1/2n,其中显/隐性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1-1/2n)。根据豌豆种皮由母体基因型决定,故连续自交4代下,第4代种子的种皮颜色应为第3代母体基因型比例,则第4代种子中白种皮种子占的比例=1/2×(1-1/23)=7/16,C正确;
D、白种皮为隐性纯合子,所以白种子中纯合子比例应不变,D错误。
故选C。
13.D
鼠类是常见的实验动物,占实验用动物的90%以上。用途非常广泛,在遗传学实验、医学、生物疫苗和药品、外科手术实习演 练、食品和药品的安全性评价、生命科学的研究等方面有突出贡献。
鼠类之所以被选作为遗传学实验研究材料,有如下原因:
1、鼠类是哺乳动物,它的许多基因与人类比较相近。其中小白鼠的基因序列和人类的差不多。 一些医学科研和临床实验都是用小白鼠来完成的;
2、鼠类繁 殖力强,出生后3~4个月即可生育,一年产仔多达7~10窝, 每窝6~22仔,数量充足,比较适合大规模实验,因为许多实验需要统计学分析;
3、有很多已有研究成果可被利用,现在世界各国已经建立了许多转基因老鼠模型,便于借鉴;
4、小白鼠和大白鼠自身免疫力比较强,实验中不至于感染细菌,安全系数较大;
5、鼠类价格低廉,不是珍贵保护动物, 体形小,便于人工喂养繁殖。但要得到健康优良的实验鼠,饲养还是需要一定成本的。
因此ABC符合题意、D不符合。
故选D。
14.D
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2、D/d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有3种,XDXD、XDXd、XdXd;雄性个体有4种基因型,XDYD、XDYd、XdYD、XdXd。
A、种群中均为杂合子,雌性的基因型均为XDXd ,由题意可知,雄性的基因型有一种,即XDYd或XdYD,因此种群中的基因型有两种类型,A错误;
B、当F1的雌性有两种表型时,亲本雄性的基因型为XdYD,D基因位于雄性的Y染色体上,B错误;
C、当F1的雄性有两种表型时,亲本雄性的基因型为XDYd,D基因位于雄性的X染色体上,C错误;
D、X、Y 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仍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
故选D。
15.B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A、亲代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形成多种受精卵,会使子代呈现多样性,A正确;
B、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时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导致基因重组,这会形成配子多样性,进而增加了遗传多样性,B错误;
C、减数分裂Ⅰ时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了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这是子代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之一,C正确;
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维持了遗传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16.(1) AaZBZb AaZBW
(2)3:3:2
(3) 实验思路:选择多只纯合的黑羽雌鸡分别与该白羽雄鸡交配,观察统计子代雌性个体的表型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子代雌性个体全为黑羽,则该白羽雄鸡基因型为aaZBZB;若子代雌性个体全为麻羽,则该白羽雄鸡基因型为aaZbZb;若子代雌性个体既有黑羽又有麻羽,则该白羽雄鸡基因型为aaZBZb
1、基因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据题意,子一代黑色:麻色:白色=9:3:4,是9:3:3:1的变形,可知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根据杂交结果可知,羽毛颜色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可知有一对基因在性染色体上。而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B/b位于Z染色体上。黑羽雌雄亲本杂交,子代黑羽雄鸡:白羽雄鸡:黑羽雌鸡:麻羽雌鸡:白羽雌鸡=6:2:3:3:2,子代雄鸡与雌鸡中均有1/4为白羽,可知基因型为aa_的个体均为白羽,基因型为A_ZB_的个体为黑羽,基因型为A_Zb_的个体为麻羽。故亲本黑羽雄鸡和黑羽雌鸡的基因型分别是AaZBZb、AaZBW;
(2)一只黑羽雄鸡与一只麻羽雌鸡交配,子代羽毛有黑色、麻色和白色,因为后代有三种表型,则亲代黑羽雄性两对基因都杂合,基因型为AaZBZb;亲代麻羽雌性基因型为AaZbW。根据子代基因型的比例,归纳出表型的比例为3:3:2;
(3)鉴定一白羽雄鸡的基因型,可选择多只纯合的黑羽雌鸡(或纯合的麻羽雌鸡)分别与该白羽雄鸡交配,观察统计子代雌鸡的表型。若子代雌鸡全为黑羽,则该白羽雄鸡基因型为aaZBZB;若子代雌鸡全为麻羽,则该白羽雄鸡基因型为aaZbZb;若子代雌鸡既有黑羽又有麻羽,则该白羽雄鸡基因型为aaZBZb。
17.(1)2
(2) 有丝 ② 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细胞中
(3)aY
(4)aa
(5)1/3
分析图1:由“5号、6号和9号个体的表型”可推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5号、6号和11号个体的表型”与题意“5号个体不携带乙病基因”可推知,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分析图2:①过程是有丝分裂,②过程是减数第一次分裂,③过程是减数第二次分裂,④过程是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
(1)5号和6号表型正常,其女儿9号个体患甲病,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5号和6号表型正常,其儿子11号个体患乙病,已知5号个体不携带乙病基因,据此可推知: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考虑乙病:1号、7号、8号和12号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XbY、XBXb、XBY和XBY,所以12号个体的X染色体来自于第Ⅰ代的2号个体。
(2)由图2中的②③可知分裂方式为减数分裂,则①过程为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减半,即图2中的②,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细胞中。
(3)图2表示5号个体生殖腺中某个细胞的连续分裂示意图。由图1可知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细胞b2是通过①所示的有丝分裂过程形成的子细胞,所以细胞b2的基因型也是AaXBY。若该细胞产生的精子中e1的基因型为AXB(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而e1与e2是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具有相同的基因型,因此e2的基因型为AXB,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另外两个精子e3、e4的基因型都是aY。
(4)由图1可知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6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若图1中10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XbY,性染色体异常是由图2中e4精子异常引起,e4关于性染色体的组成为AXBY,即减数分裂Ⅰ分裂异常,同源染色体未分离,e4是由c2形成的,c2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其基因型是AAXBXBYY,则c1的基因型是aa。
(5)由于9号患甲病,所以父母基因型是Aa,因此9号有1/3AA,2/3Aa,乙病基因型是XbY;14号个体甲病有1/3AA和2/3Aa,7号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Xb,则14号乙病基因型是1/2XBXB和1/2XBXb,所以其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2/3×2/3×1/4=1/9,患乙病的概率为1/2×1/2=1/4,因此生下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1-1/9)×(1-1/4)=1/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