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分层培优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分层培优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3-05 10:58:05

文档简介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单选题
1.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表明遗传物质是( )
A.DNA B.RNA C.蛋白质 D.DNA和蛋白质
2.流感病毒由蛋白质和RNA组成,它的遗传物质是(  )
A.DNA B.RNA C.蛋白质 D.多糖
3.烟草花叶病毒由蛋白质与RNA 组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B.该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C.该病毒可在培养液中繁殖
D.该病毒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患病
4.柳穿鱼、枯草杆菌、发菜、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 )
A.DNA、RNA、RNA、DNA B.DNA、DNA、RNA、RNA
C.DNA、RNA、DNA、DNA D.DNA、DNA、DNA、RNA
5.M13噬菌体是一种丝状噬菌体,内有一个环状单链DNA分子,它只侵染某些特定的大肠杆菌,且增殖过程与T2噬菌体类似。研究人员用M13噬菌体代替T2噬菌体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该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M13噬菌体的DNA上每个脱氧核糖都连接两个磷酸基团
C.在大肠杆菌细胞内,mRNA上的全部碱基序列都能被翻译出相应的氨基酸
D.用35S标记的M13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的放射性取决于培养时间的长短
6.将TMV型病毒的蛋白质与HRV型病毒的RNA结合到一起,组成一个新品系,用这个病毒去感染烟草,则在烟草体内分离出来的病毒有( )
A.TMV型蛋白质和HRV型的RNA
B.TMV型RNA和HRV型的蛋白质
C.TMV型蛋白质和TMV型的RNA
D.HRV型蛋白质和HRV型的RNA
7.下列关于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实验1)、体外转化实验(实验2)以及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3)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2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B.实验2中任意一组实验的培养基上都长出了R型菌
C.实验3中32P标记的实验组,搅拌不充分对其放射性的分布影响很大
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35S标记的细菌,释放的每一个子代噬菌体均含35S
8.下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振荡有助于病毒的蛋白质和RNA的分开
B.TMV的蛋白质进入了烟草细胞内
C.侵入烟草细胞的RNA与烟草的蛋白质组装成新的病毒
D.RNA是TMV的主要遗传物质
二、非选择题
9.请结合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格里菲思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填“有”或“没有”)得出DNA是“转化因子”的结论;
(2)艾弗里和他的同事欲确定哪一种物质是转化因子,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实验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R型细菌与S型细菌相比区别是 。
(3)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实验中,实验步骤如下,该实验的正确顺序是 。(填序号)
①噬菌体与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②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搅拌离心
(4)继发现DNA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之后,科学家们又将目光转向部分不含DNA的RNA病毒(只含RNA和蛋白质),烟草花叶病毒(TMV)就是其中的一种,它能使烟草叶片出现花叶病斑。下图所示为相关的实验过程,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①据所学知识推断,物质甲和乙分别是 。
②实验结束后,可从图中所示的 组中分离出完整的TMV病毒。
1.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用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制成提取液,经下表所示的处理后,分别加入到含有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上无S型细菌出现的实验组别是( )
实验组别 ① ② ③ ④
加入的酶 未加 蛋白酶 RNA酶 DNA酶
A.① B.② C.③ D.④
2.赫尔希与蔡斯用32P标记T2噬菌体与无标记的细菌培养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经过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32P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碱基胸腺嘧啶
B.离心前混合时间长短不会影响实验结论的研究
C.使用T2噬菌体的不同细菌宿主进行实验并不影响实验结论
D.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也是DNA是遗传物质的有力证据
3.DNA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它被广泛应用在生命科学的各领域,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开发、医学诊断等。DNA的发现正促使我们更好地探究生命的奥秘。下列关于人类对DNA的探究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艾弗里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运用了加法原理,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
B.赫尔希和蔡斯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沃森和克里克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获得DNA衍射图谱,从而推出DNA的结构
D.梅塞尔森和斯塔尔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观察到DNA分子在试管中分层,证明了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4.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叶,但二者致病的病斑不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过程表示用TMV蛋白质外壳感染烟叶,结果说明TMV的蛋白质外壳没有感染作用
B.b过程表示用HRV的RNA单独感染烟叶,结果说明其有感染作用
C.该实验证明只有车前草病毒的R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外壳和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不是遗传物质
D.c、d过程表示用TMV外壳和HRV的RNA合成的“杂种病毒”感染烟叶,结果说明该“杂种病毒”有感染作用,表现病症为感染HRV病状,并能从中分离出HRV
5.为研究R 型肺炎链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还是蛋白质,艾弗里进行了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设计采用加法原理,甲组为对照组
B.三组培养皿中,只有丙组仅含R 型菌落
C.甲、丙组的实验结果说明DNA 是转化因子、蛋白质不是
D.格里菲思和艾弗里都证明了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
1.肺炎链球菌分为S型菌和R型菌,加热灭活的S型菌会遗留下完整的细菌DNA的各个片段。下图为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实质,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实验中控制自变量采用的实验原理是 ,据图推测S基因的作用是 。
(2)已知S型菌分为SI、SII、SIII类型,R型菌分为RI、RII、RIII类型。R型菌可接受不同S型菌的S基因并转化成相应的S型菌;R型菌只可回复突变为相应类型的S型菌。现有SI、RI、RII三种类型的肺炎链球菌,从中选择合适的肺炎链球菌,设计实验通过观察细菌类型,探究R型菌是发生了转化还是发生了回复突变。实验思路: 。实验结果及结论:若 则说明只发生了转化;若 则说明只发生了回复突变;若 则说明发生了转化和回复突变。
2 / 5
2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单选题
1.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表明遗传物质是( )
A.DNA B.RNA C.蛋白质 D.DNA和蛋白质
【答案】A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表明,子代噬菌体中有32P的放射性,不会35S的放射性,因此可说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A正确。
故选A。
2.流感病毒由蛋白质和RNA组成,它的遗传物质是(  )
A.DNA B.RNA C.蛋白质 D.多糖
【答案】B
【分析】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其遗传物质就是它含有的那种核酸。
【详解】流感病毒主要由蛋白质和RNA组成,它的遗传物质是RNA。
故选B。
3.烟草花叶病毒由蛋白质与RNA 组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B.该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C.该病毒可在培养液中繁殖
D.该病毒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患病
【答案】C
【分析】病毒属于非细胞生物,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依赖活的宿主细胞才能完成生命活动。病毒的复制方式属于繁殖,自身只提供核酸作为模板,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的原料及酶等均有宿主细胞提供。
【详解】A、烟草花叶病毒由蛋白质与RNA 组成,其遗传物质是RNA,A正确;
B、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B正确;
C、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中,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RNA才能使烟草患病,蛋白质不能,D正确。
故选C。
4.柳穿鱼、枯草杆菌、发菜、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 )
A.DNA、RNA、RNA、DNA B.DNA、DNA、RNA、RNA
C.DNA、RNA、DNA、DNA D.DNA、DNA、DNA、RNA
【答案】D
【分析】1、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
2、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柳穿鱼、枯草杆菌、发菜都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5.M13噬菌体是一种丝状噬菌体,内有一个环状单链DNA分子,它只侵染某些特定的大肠杆菌,且增殖过程与T2噬菌体类似。研究人员用M13噬菌体代替T2噬菌体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该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M13噬菌体的DNA上每个脱氧核糖都连接两个磷酸基团
C.在大肠杆菌细胞内,mRNA上的全部碱基序列都能被翻译出相应的氨基酸
D.用35S标记的M13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的放射性取决于培养时间的长短
【答案】B
【分析】噬菌体在细菌内繁殖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通过该实验可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由于没有证明其他物质是遗传物质,所以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错误;
B、M13噬菌体含有一个环状单链DNA分子,环状DNA分子首尾相连,每个脱氧核糖都连接两个磷酸基团,B正确;
C、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不能被翻译出相应的氨基酸,C错误;
D、上清液的放射性强度与保温时间长短无关,与搅拌是否充分有关,D错误。
故选B。
6.将TMV型病毒的蛋白质与HRV型病毒的RNA结合到一起,组成一个新品系,用这个病毒去感染烟草,则在烟草体内分离出来的病毒有( )
A.TMV型蛋白质和HRV型的RNA
B.TMV型RNA和HRV型的蛋白质
C.TMV型蛋白质和TMV型的RNA
D.HRV型蛋白质和HRV型的RNA
【答案】D
【分析】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能在宿主细胞中以病毒自身RNA为模板,控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
【详解】由于RNA病毒中的遗传物质是RNA,重组病毒的RNA来自HRV型病毒,因此用这个病毒去感染烟草,在烟草细胞内分离出来的病毒与HRV型病毒相同,即具有与HRV型病毒相同的蛋白质和RNA,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7.下列关于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实验1)、体外转化实验(实验2)以及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3)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2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B.实验2中任意一组实验的培养基上都长出了R型菌
C.实验3中32P标记的实验组,搅拌不充分对其放射性的分布影响很大
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35S标记的细菌,释放的每一个子代噬菌体均含35S
【答案】C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 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 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实验2采用减法原理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A正确;
B、实验2的任意一组实验的培养基上都有R型菌,其中加入S型菌的DNA一组含有R型菌和S型菌,B正确;
C、实验3中32P标记的实验组,32P标记的是DNA,DNA会侵入细菌体内,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而搅拌不充分对其放射性的分布影响不大,C错误;
D、32P标记的是DNA,35S标记的是蛋白质,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35S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的形成中,亲代噬菌体提供模板,原料、酶、能量等由细菌提供,故释放的每一个子代噬菌体均含35S,D正确。
故选C。
8.下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振荡有助于病毒的蛋白质和RNA的分开
B.TMV的蛋白质进入了烟草细胞内
C.侵入烟草细胞的RNA与烟草的蛋白质组装成新的病毒
D.RNA是TMV的主要遗传物质
【答案】A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首先把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接种到正常烟草上,再分别观察两种物质对正常烟草的影响,以判断RNA和蛋白质哪种物质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详解】A、由图可知TMV放在水和苯酚中震荡后,分别得到了RNA和蛋白质,可见震荡有利于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RNA,A正确;
B、从图中得出蛋白质接种于正常烟草,但没有感染病毒,所以TMV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烟草细胞,B错误;
C、病毒的RNA侵染正常的烟草后,会以RNA为模板利用烟草细胞的氨基酸来合成蛋白质,不是烟草的蛋白质,C错误;
D、TMV是病毒,其遗传物质只有一种,没有“主要”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9.请结合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格里菲思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填“有”或“没有”)得出DNA是“转化因子”的结论;
(2)艾弗里和他的同事欲确定哪一种物质是转化因子,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实验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R型细菌与S型细菌相比区别是 。
(3)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实验中,实验步骤如下,该实验的正确顺序是 。(填序号)
①噬菌体与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②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搅拌离心
(4)继发现DNA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之后,科学家们又将目光转向部分不含DNA的RNA病毒(只含RNA和蛋白质),烟草花叶病毒(TMV)就是其中的一种,它能使烟草叶片出现花叶病斑。下图所示为相关的实验过程,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①据所学知识推断,物质甲和乙分别是 。
②实验结束后,可从图中所示的 组中分离出完整的TMV病毒。
【答案】(1)没有
(2)R型细菌无荚膜,S型细菌有荚膜
(3)②①④③
(4) RNA、蛋白质 甲和丙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实验的结论是: 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1)格里菲思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没有得出DNA是“转化因子”的结论,该实验的结论是S型菌中有转化因子。
(2)艾弗里和他的同事欲确定哪一种物质是转化因子,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实验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R型细菌与S型细菌相比区别是R型菌无荚膜,S型菌有荚膜,因而S型菌长出的菌落表面是光滑的。
(3)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实验中,实验步骤如下,该实验过程中需要首先让噬菌体标记,让噬菌体标记的前提是获得带有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而后用噬菌体侵染带有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可获得带有标记的噬菌体,而后让带有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的保温后经过搅拌、离心分离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而后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该实验的正确顺序为: ②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①噬菌体与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④搅拌离心→③放射性检测。
(4)本实验的思路是设法让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分开,而后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据所学知识推断,物质甲和乙分别是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实验结束后,可从图中所示的甲和丙组中分离出完整的TMV病毒,进而证明了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1.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用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制成提取液,经下表所示的处理后,分别加入到含有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上无S型细菌出现的实验组别是( )
实验组别 ① ② ③ ④
加入的酶 未加 蛋白酶 RNA酶 DNA酶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分析】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进而在R型细菌中指导合成了S型细菌的一些物质,使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
2、一般情况下,转化率很低,只有极少数R型细菌被S型细菌的DNA侵入并发生转化,培养基中(或小鼠体内)的大量S型细菌大多是由转化后的S型细菌繁殖而来的。
【详解】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用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制成提取液,经下表所示的处理后,分别加入到含有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无S型细菌出现的④,DNA酶能够将DNA水解,进而导致DNA无法发挥其转化作用,ABC组均含有DNA,可以发挥转化作用,能够出现S型细菌,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赫尔希与蔡斯用32P标记T2噬菌体与无标记的细菌培养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经过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32P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碱基胸腺嘧啶
B.离心前混合时间长短不会影响实验结论的研究
C.使用T2噬菌体的不同细菌宿主进行实验并不影响实验结论
D.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也是DNA是遗传物质的有力证据
【答案】C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并在细菌内复制,细菌未破裂前离心,由于细菌内含有子代噬菌体,较重,离心后在下层,而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较轻,离心后在上清液中。若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则可能使一些含32P的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较高。
【详解】A、碱基胸腺嘧啶不含P元素,32P标记的是T2噬菌体DNA的磷酸基团,A错误;
B、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可能使一些含32P的子代噬菌体就会细菌中释放出来,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短,则噬菌体没有完全侵入,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B错误;
C、只要T2噬菌体的DNA能够侵染宿主,使用T2噬菌体的不同细菌宿主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论,C正确;
D、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时,只有DNA进入大肠杆菌,并随着大肠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因此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是沉淀,但也有可能有少量噬菌体未侵入到细菌中,导致上清液有少量放射性,不能证明是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3.DNA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它被广泛应用在生命科学的各领域,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开发、医学诊断等。DNA的发现正促使我们更好地探究生命的奥秘。下列关于人类对DNA的探究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艾弗里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运用了加法原理,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
B.赫尔希和蔡斯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沃森和克里克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获得DNA衍射图谱,从而推出DNA的结构
D.梅塞尔森和斯塔尔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观察到DNA分子在试管中分层,证明了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答案】D
【分析】与常态相比,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详解】A、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利用减法原理,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错误;
C、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获得DNA衍射图谱,沃森和克里克主要以该照片为基础,推算出DNA呈螺旋结构,C错误;
D、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技术让不同密度的DNA分层,从而证明了半保留复制,D正确。
故选D。
4.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叶,但二者致病的病斑不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过程表示用TMV蛋白质外壳感染烟叶,结果说明TMV的蛋白质外壳没有感染作用
B.b过程表示用HRV的RNA单独感染烟叶,结果说明其有感染作用
C.该实验证明只有车前草病毒的R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外壳和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不是遗传物质
D.c、d过程表示用TMV外壳和HRV的RNA合成的“杂种病毒”感染烟叶,结果说明该“杂种病毒”有感染作用,表现病症为感染HRV病状,并能从中分离出HRV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信息可知:用TMV的蛋白质外壳、HRV的RNA和TMV的蛋白质外壳与HRV的RNA组成的重组病毒感染烟叶,用TMV的蛋白质外壳感染的烟叶没有出现病斑,其他两组烟叶上出现的病斑是HRV的病斑,结果说明TMV的蛋白质外壳没有侵染作用,HRV的RNA和TMV的蛋白质外壳与HRV的RNA组成的重组病毒有感染作用。
【详解】A、a过程中烟叶没有出现病斑,表示用TMV蛋白质外壳感染烟叶,TMV的蛋白质外壳没有感染作用,A正确;
B、b过程中烟叶出现病斑,表示用HRV的RNA单独接种烟叶,具有感染作用,B正确;
C、该实验不能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不是遗传物质,若要证明,需单独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侵染叶片,C错误;
D、c、d过程表示用TMV的蛋白质外壳和HRV的RNA合成的“杂种病毒”接种烟叶出现病斑,并能从中分离出车前草病毒,说明该“杂种病毒”有侵染作用,表现病症为感染车前草病毒症状,D正确;
故选C。
5.为研究R 型肺炎链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还是蛋白质,艾弗里进行了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设计采用加法原理,甲组为对照组
B.三组培养皿中,只有丙组仅含R 型菌落
C.甲、丙组的实验结果说明DNA 是转化因子、蛋白质不是
D.格里菲思和艾弗里都证明了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
【答案】B
【分析】1、格里菲思利用肺炎链球菌和小鼠为实验材料,经过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艾弗里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2、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详解】A、甲组S型菌的提取物经高温加热处理使蛋白质变性且不可恢复,乙组S型菌的提取物中加入了蛋白酶使蛋白质分解,丙组S型菌的提取物中加入了DNA酶使DNA分解,三组都是实验组,对照组应为S型菌的提取物不经处理直接与含R型菌的培养液混合,与对照组相比,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蛋白质或DNA),实验设计采用了“减法原理”,A错误;
B、甲组S型菌的提取物经高温加热处理后,蛋白质变性且不可恢复,DNA变性后低温DNA又能恢复原来的结构,乙组S型菌的提取物中加入蛋白酶后蛋白质被降解,但DNA不受影响,由于S型菌的DNA可以整合到R型菌中,使R型菌转变为S型菌,所以甲、乙两组培养皿中都含R型菌落和S型菌落,而丙组S型菌的提取物中DNA被DNA酶降解,丙组培养皿中只含有R型菌落,B正确;
C、甲乙丙组的实验结果说明DNA是转化因子、蛋白质不是,C错误;
D、格里菲思只证明了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未证明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D错误。
故选B。
1.肺炎链球菌分为S型菌和R型菌,加热灭活的S型菌会遗留下完整的细菌DNA的各个片段。下图为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实质,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实验中控制自变量采用的实验原理是 ,据图推测S基因的作用是 。
(2)已知S型菌分为SI、SII、SIII类型,R型菌分为RI、RII、RIII类型。R型菌可接受不同S型菌的S基因并转化成相应的S型菌;R型菌只可回复突变为相应类型的S型菌。现有SI、RI、RII三种类型的肺炎链球菌,从中选择合适的肺炎链球菌,设计实验通过观察细菌类型,探究R型菌是发生了转化还是发生了回复突变。实验思路: 。实验结果及结论:若 则说明只发生了转化;若 则说明只发生了回复突变;若 则说明发生了转化和回复突变。
【答案】(1) 减法原理 控制荚膜形成
(2) 选取SI菌加热杀死后和RⅡ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菌类型 培养基中出现SI 培养基中出现SII 培养基中出现SI 、SII
【分析】1、R型和S型肺炎链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
2、由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详解】(1)艾弗里的实验中通过相关酶去除对应物质,属于减法原理,两种肺炎链球菌的区别在于有无荚膜,据图可知,S基因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S基因的作用是控制荚膜形成。
(2)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通过观察细菌类型,探究R型菌是发生了转化还是发生了回复突变,由于R型菌可接受不同S型菌的S基因并转化成相应的S型菌,R型菌只可回复突变为相应类型的S型菌,故可选取SI菌加热杀死后和RⅡ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菌类型。实验结果及结论:若只发生了转化,即S型菌的S基因并转化成相应的S型菌,则培养基中出现SI;若发生了回复突变,则R型菌只可回复突变为相应类型的S型菌,培养基中出现SII;若生了转化和回复突变,则会出现两种S型菌,即SI 、SII。
2 / 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