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件 导学案 习题课件)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度部编版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件 导学案 习题课件)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度部编版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04 21:38:5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和目的,理解“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2.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时期、主要内容、性质、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难点: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自主学习】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 , 水平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时间: 年— 年底
3.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5.成就及分布特点
①重大成就:
“一桥”:1957年, 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两铁”: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三公”:新藏公路、 、川藏公路
“四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 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②分布特点:主要工业成就基本集中在 地区。
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 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会议
(1)召开:1954年9月, 在北京的召开。
(2)主要内容:①大会制定了《 》,这是我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 制度。
②大会选举________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___________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________为国务院总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该制度是我国的 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
1.请你用简明的语言,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在此之前,新中国最高权力的行使情况怎样?
3.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非常艰巨,为什么能够提前超额完成
【当堂达标】
1.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句话的意思是( )
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我国工业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2.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任务是( )
A.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农业和商业员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农业和商业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D.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今年我们已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你知道我国编制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 )
A.1949年—1953年 B.1952年—1956年 C.1953年—1957年 D.1950年—1954年
4.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东北工业基地的形成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新中国的成立
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时期我国的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成就是( )
A.选举产生了新中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人
B.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C.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颁布了《宪法》《共同纲领》等文件
6.阅读下列材料:
“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选自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
请回答:
(1)“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 一桥”是指?“一桥”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2)同一时期,在工业、交通运输业上还取得了哪些成就?
(3)同一时期,我国民主与法制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我的收获】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1.农业国 工业
2.1953 1957
3.社会主义
4.重工业
5.武汉长江大桥 青藏公路 汽车制造 东北
6.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 毛泽东 刘少奇 周恩来
2. 根本
【合作探究】
集中主要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此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3.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决策;②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胜利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和顺利完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③广大劳动者(农民、工人和科技人员)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积极努力;④苏联的大力援助。
【当堂达标】
1.D 2.D 3.C 4.C 5.B
6.答案:(1)武汉长江大桥 1957年
(2)工业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交通运输业: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 青藏、 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3)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9张PPT)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通过研读相关史料,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认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掌握“一五”计划的目的、基本任务、时间和特点,理解“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原因;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及研读相关史料和分析图表等,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主要成就及其取得成就的原因、意义,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通过研读相关史料,了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内容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史实,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树立制度自信。(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以至于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连煤油、铁钉等日常生活用品都要靠进口,被冠之以洋油、洋钉的称谓,更不用说制造汽车、飞机了。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各种汽车奔驰在城乡的大道上,我们自行设计的飞机在蓝天上自由翱翔。
这样巨大的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探究新知
探究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
阅读材料思考
《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产品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长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钢 135万吨 754% 46.2%
煤 6649万吨 105% 7.4%
棉花 130.4万吨 193% 53%
粮食 1.639亿吨 49% 9.3%
发电 72.6亿千瓦时 68.1% 21.9%
原油 44万吨 272% —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思考
两个表格的数据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各项指标均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我国工业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远不如印度。
思考
一五计划
目的
背景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阅读材料思考
材料一
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
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思考
“一五”计划的重点为什么是发展重工业?
旧中国的工业十分落后,如不优先发展重工业,不能自己制造机器,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在近代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就是因为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国防工业落后,要想避免历史的重演,必须发展重工业。
总 结
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不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思 考
为什么在制定“一五”计划的时候,重点发展重工业,还要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因为建国初期,一贫如洗,物资匮乏,必须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地发展其他部门,以解决百姓生活的燃眉之急。
根据图片思考
结合教材,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哪些成就。
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
一桥二铁三公四厂。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二铁是指宝成、鹰厦铁路,三公是指川藏、青藏、新藏三条公路,四厂是指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鹰厦铁路(1957年通车)
宝成铁路(1956年通车)
二铁
新藏公路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三公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
四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
阅读材料思考
我国从1953年开始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并且得到了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到1957年底已经胜利地超额完成了。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使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大超额完成的时候,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起来。同时,以水利为中心的农业基本建设和以铁路为中心的运输建设都取得很大的成就。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有了显著的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1953年到1957年)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
《人民日报》1959年4月14日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阅读材料思考
材料一 苏联专家在中国
材料二 中共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确定了“一五”计划的目标,并且不断选派优秀干部到工业战线上去,培养成为领导骨干。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的激情岁月给定居北京的波兰裔作家爱泼斯坦夫妇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我们为一种同样的精神所感召,这是一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行动。没有真心实意地参加过这种集体劳作的人是很难体会这种感情的。”
思考
思考:“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苏联的帮助;
中共的正确领导;
全国人民的热情参与。
探究新知
探究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阅读材料思考
材料: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毛泽东在1954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思考
这次会议是指哪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阅读材料思考
材料: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回答:
宪法的性质是什么?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该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有何作用?
性质: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标志: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作用: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它们分别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基,对我们国家后续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一百年的工业发展。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睿智的选择。
板书设计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任务
意义
第一个五年计划
经济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政治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
当堂演练
1.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句话的意思是
(   )
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我国工业、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工业基础薄弱
D
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时期我国的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成就是
(   )
A.选举产生了新中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人
B.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确立了人民政协制度
D.颁布了《宪法》《民法通则》等法律
B
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任务是(   )
A.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D.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际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D
4.下列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不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是(   )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B.建成武汉长江大桥
C.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D.大庆油田建成
D
5.如今我们已进入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你知道我国编制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   )
A.1949年—1953年    B.1952年—1956年
C.1953年—1957年 D.1950年—1954年
6.毛泽东在《水调歌头 游泳》中描绘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宏伟蓝图,这里的“一桥飞架”指的是(   )
A.武汉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宜昌长江大桥 D.黄浦大桥
C
A
7.2003年8月,温家宝在长春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
基地决策会议时,正式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  )
A.新中国成立时期
B.解放前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C
8.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是(   )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我国第一辆汽车
B.东北工业基地的形成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改革开放新时期
C
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洋务派提出自强先“求富”,强调以“富”为基础和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的主张……但因为企业受到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其生产规模、利润分割要听命于清王朝,带上了浓厚的封建性。企业能否发展,与封建势力的控制往往成反比。
——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二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按不变价格计算),农业和工业的增长量每年分别约为3.8 %和18.7%……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征是明显的加速度。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洋务派为什么要“求富”?概括指出“求富”路上最大的阻碍因素是什么?
答: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发展军事工业。
因素: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征是明显的加速度”的原因。举出一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工业成就。
原因:
成就:
新中国成立,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武汉长江大桥、长春一汽等。(任举一个即可)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共16张PPT)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预习案·自主学习
训练案·效果评价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预习案·自主学习
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   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   ,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时间 1953年开始执行,到   年底,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目的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国民经济
农业国
1957
基本 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立   和
   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成就 我国以   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主要包括:①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②交通运输方面,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   迈进
重工业
国家工业化
国防现代化
苏联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时间 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   年9月,会议在北京召开
内容 (1)会议通过了   。宪法规定,  .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   。这是我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2)大会选举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
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
毛泽东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1)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根本政治制度
训练案·效果评价
1.“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反映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
A.背景 B.经过
C.特点 D.成就
A
2.(跨学科·数学)下图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示意图,图中数据反映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
A.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C.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D.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
3.这个国家在1950—1957年之间共给了中国81亿卢布(旧卢布),用于工业建设援助,其中包括211个项目。1958年8月增加了47个项目,1959年2月又增加了78个项目。“这个国家”应是( )
A.美国 B.法国 C.苏联 D.英国
4.1956年,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首词见证了中国( )
A.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B.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C.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D.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
C
C
5.(2024黔东南期末)毛泽东讲道:“跟我们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国家很多,人口在世界占多数,我们有了一个革命的宪法,人民民主的宪法,有了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会有帮助的。”材料表明这部宪法( )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具有国际性的影响
C.主要政治职能是政治协商
D.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B
6.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
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这体现了矿产资源勘探( )
A.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的需求
B.使国家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C.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D.促进国民经济的区域平衡
A
7.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地区占比44.25%,当时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地区。对出现上述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就近争取苏联援助建设
B.美国敌视封锁中国
C.东北人民劳动热情高涨
D.优先保障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A
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过程中,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以下文献。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
D
国家或地区 主要文献
苏俄(联) 1918年苏俄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
欧洲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法国等国宪法
中国 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A.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的精神
B.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
C.主要借鉴西方国家法制思想
D.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产品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 增加(%) 比历史最高
水平增加(%)
粮 1.64亿吨 45 9.3
棉 130.4万吨 193 53
钢 135万吨 754 46.2
煤 6 649万吨 105 7.4
材料二 
产品 1957年产量 比1952年 增加(%) 比历史最高
水平增加(%)
粮 1.95亿吨 19 30
棉 164万吨 26 93
钢 535万吨 296 580
煤 1.3亿吨 96 210
(1)说明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信息。(4分)
答案:1952年,我国已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国家具备了开展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的数据变化,说明我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出现的原因。(6分)
答案:变化:到1957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