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实验
活动3
糖类的性质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葡萄糖、蔗糖和淀粉等代表性糖类物质性质的认识。
2.通过实验认识糖类还原性的检验方法。
二、实验用品
1.试剂:葡萄糖、蔗糖、淀粉、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 溶液、淀
粉溶液、溶液、氨水、溶液、溶液、 试纸。
2.仪器:试管、烧杯、胶头滴管、酒精灯、陶土网、三脚架、试管夹、火柴。
三、实验方案设计
1.配制银氨溶液和 ,检验葡萄糖是否有还原性。
2.利用新制的 检验蔗糖和蔗糖的水解产物是否具有还原性。
3.利用新制的 检验淀粉和淀粉的水解产物是否具有还原性。
四、实验方案实施
1.葡萄糖的性质探究
(1)取少量葡萄糖,观察状态,将其加入试管后加水振荡,观察其溶解状况。
(2)在洁净的试管中配制约银氨溶液,加入 葡萄糖溶液,振荡。然后在
水浴中加热,观察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溶液,滴入 5滴 溶液,振荡。再加
入 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步骤 现象 结论或解释
(1)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 葡萄糖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
(2) 产生光亮的银镜 葡萄糖含有 ,具有还原性
(3) 产生砖红色沉淀 2.蔗糖的性质探究
(1)取少量蔗糖,观察状态,将其加入试管后加水振荡,观察其溶解状况。
(2)用以上实验中的方法制备,再加入 蔗糖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蔗糖溶液和 5滴 溶液,加热煮沸。再加
入溶液至溶液呈碱性,加入新制的 ,加热,观察现象。
步骤 现象 结论或解释
(1) 白色晶体,和水互溶 蔗糖是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
(2) 无现象 蔗糖不含 ,没有还原性
(3) 产生砖红色沉淀 水解产物中含有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3.淀粉的性质探究
(1)取少量淀粉,观察状态,将其加入试管后加水振荡,再加热煮沸,观察其溶解状况。
(2)用以上实验中的方法制备,再加入 淀粉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淀粉溶液和 溶液,加热煮沸。再加入
溶液至溶液呈碱性,加入新制的 ,加热,观察现象。
步骤 现象 结论或解释
(1) 粉末状物质,加水不溶解, 煮沸后形成胶状物质 淀粉不溶于冷水,在热水中淀粉颗粒膨胀破
裂,一部分溶解在水中,一部分悬浮在水
中,形成胶状的淀粉糊
(2) 无现象 淀粉不含 ,没有还原性
(3) 产生砖红色沉淀 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五、问题和讨论
1.结合实验分析,这三种糖是否属于还原糖
提示: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也能与新制的 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属于还原
糖。蔗糖和淀粉均不能与新制的 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故两者不属于还原糖。
2.蔗糖和淀粉是如何水解的?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 ;
。
3.结合实验分析,推测医院在为急救患者补充能量时,一般使用葡萄糖溶液,而不选择
其他溶液,原因是什么?
提示:葡萄糖不需要水解,非常容易被人体直接吸收,而且被吸收后能直接被人体组织
利用。
4.在进行蔗糖和淀粉水解产物检验时,为什么不能在水解产物中直接加入新制的
?
提示:蔗糖和淀粉在稀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水解液显酸性,直接加入新制的
会与酸反应,从而无法观察到砖红色沉淀,所以要先加入 溶液中和作催
化剂的酸至水解液呈碱性。
拓展训练
1.把①蔗糖,②淀粉,③纤维素,④乙酸乙酯,⑤油脂,⑥蛋白质在稀硫酸存在下分别
进行水解,最终产物只有1种的是( )
D
A.①② B.③⑤ C.④⑥ D.②③
解析: 在稀硫酸作用下,①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②淀粉和③纤维素水解均生成
葡萄糖,④乙酸乙酯水解生成乙酸和乙醇,⑤油脂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⑥蛋白
质水解生成多种氨基酸。故酸性水解产物只有1种的是②和③。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C
A.在蔗糖与稀硫酸共热后的溶液中,滴加银氨溶液,水浴加热,验证产物中的葡萄糖
B.淀粉中加入 的硫酸溶液,在酒精灯上加热,使其水解
C.棉花中加入稀硫酸,并用玻璃棒把棉花捣烂,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使其水解
D.向淀粉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碘水,溶液变蓝,证明淀粉尚未水解
解析: 在蔗糖与稀硫酸共热后的溶液中,先加碱调节溶液呈碱性,再滴加银氨溶液,水浴
加热,验证产物中的葡萄糖,A错误;淀粉中加入稀硫酸,在酒精灯上加热,使其水解,
B错误;棉花中加入稀硫酸,并用玻璃棒把棉花捣烂,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使其水解,C
正确;向淀粉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碘水,溶液变蓝,证明淀粉尚未完全水解,D错误。
3.糖尿病患者尿液中含有葡萄糖,下列反应能检验尿液中存在葡萄糖的是( )
B
A.用 试纸检测酸碱性
B.与新制的 混合煮沸,观察有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C.与醋酸和浓硫酸共热,看能否发生酯化反应
D.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看是否分层
解析: 葡萄糖的水溶液不显酸碱性,用 试纸无法检测,A错误;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
有醛基,与新制的 共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可以检测,B正确;因尿液中葡萄
糖含量很低,与醋酸反应现象不明显,C错误;葡萄糖是五羟基醛,与饱和碳酸钠溶液
互溶,混合后溶液不会分层,D错误。
4.在检验蔗糖的水解产物时,某实验小组进行如下操作:取少量蔗糖溶液,加入几滴稀
硫酸;将混合液煮沸几分钟,冷却;在冷却后的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实验
结束后没有银镜生成。其原因是( )
D
A.蔗糖尚未水解
B.加热时间不够
C.蔗糖水解的产物中没有葡萄糖
D.煮沸后的溶液中没有加碱中和作催化剂的酸
解析: 在蔗糖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将混合液煮沸几分钟,冷却。蔗糖在稀硫酸的催
化作用下发生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此时水解液中因为存在稀硫酸而显酸性,应加
入过量 溶液,使水解液呈碱性,然后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实验中没有用碱
液中和作催化剂的酸而使得实验失败,故D符合题意。
5.为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试管甲和丙均用 的水浴加热
,试管乙不加热。待试管甲中的溶液冷却后再进行后续实验。
实验1:取少量甲中溶液,加入新制的 ,加热,没有砖红色沉淀出现。
实验2:取少量乙中溶液,滴加几滴碘水,溶液变为蓝色,但取少量甲中溶液做此实验
时,溶液不变蓝色。
实验3:取少量丙中溶液加入 溶液调节至碱性,再滴加碘水,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1)写出淀粉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淀粉)(葡萄糖)
解析: 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淀粉) (葡萄糖)。
(2)设计甲和乙是为了探究______对淀粉水解的影响,设计甲和丙是为了探究_______
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温度
催化剂
解析: 甲与乙反应物均相同,但甲加热,乙未加热,故甲、乙实验是探究温度对淀粉水
解的影响;甲中有稀硫酸,而丙中无稀硫酸,故甲、丙是探究催化剂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3)实验1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没有加入碱中和作为催化剂的稀硫酸
解析: 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的,而加入新制的 并加热产生
砖红色沉淀,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故应先加入中和酸后,再加入新制的 ,
所以实验1无现象。
(4)实验3中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与碘反应
解析: 加入的碘能与 溶液反应,导致碘无法与淀粉反应,所以溶液颜色变化不
明显。
(5)下列结论合理的是___(填字母)。
D
①淀粉水解需要在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进行;②欲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最好在冷却
后的水解液中直接加碘;③欲验证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应先在水解液中加入
中和硫酸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的 并加热;④若用唾液代替稀硫酸,
则实验1可能出现预期的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根据实验可知淀粉水解需在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进行,①正确;由于碘易升华,
故在水解液冷却后加入碘,可判断淀粉是否完全水解,②正确;欲验证淀粉的水解产物
具有还原性,应将水解液调至碱性,再加入新制的 并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可验证产物具有还原性,③正确;唾液中含有淀粉酶,且为中性,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
下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与新制的 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故用唾液代替稀硫酸
进行实验1,可达到预期的现象,④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