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山地回忆
【教学目标】
1.理解《山地回忆》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叙事结构和线索。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叙事技巧,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感悟文中所表达的军民鱼水情,激发对革命历史和人民英雄的敬仰之情。
【情境导入】
炮火纷飞、硝烟弥漫、流血、尸体……这是战争留给我们的记忆,是血腥、残酷、悲痛。然而战争是否总给人们留下痛苦呢
今天我们就结识一位用独特视角描写战争的作家,学习孙犁先生的小说《山地回忆》。
【新课解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哪两件事 并分析各自的记叙要素。
2.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明确:
(1)一是“我”为进城来的农民代表买布;二是当年一个小姑娘给“我”做袜子。
一 二
时间 1949年10月1日 1941年冬天
地点 天津市 阜平县的一个小村庄
人物 “我”和一个农民代表 “我” 和小姑娘一家
起因 “我”看见他还穿着粗布裤褂,想起他女儿为“我”做袜子等事 小姑娘看见“我”冬天没穿袜子,后来给“我”做了一双袜子
结果 买两身蓝士林布和一身红布,还买一点红布和黄布送他 发展为“我”和这一家的革命情谊
(2)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写想买布送人。
第二部分:(从“就是因为袜子”到“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写回忆一双布袜子的往事。
①:(到“永远不能分离了”)写女孩子决定给“我”做布袜子。
②:(到“我穿上了布袜子”)写女孩子给“我”做布袜子。
③:(到“纺,拐,浆,落,经,镶,织”)写“我”帮女孩子父亲贩枣赚了钱, 为女孩子买了织布机。
④:写布袜子的下落。
第三部分:(从“开国典礼那天”到文章结尾)写买布送人。
二、精读析文——深入理解
1.课文中的“妞儿”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明确:(1)“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
——表现妞儿心直口快、泼辣,甚至带有点儿野性。
(2)“你又装假了,”女孩子烧着火抬起头来,“你有钱吗 ”
——貌似责问,其实是希望“我”不要客气,这更能反应出军民鱼水情。
(3)“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表现了妞儿对新鲜事物的渴望,也说明了她的勤劳干练。
除了语言描写之外,还包括神态描写以及几件小事的叙述:
(4)几处的笑:“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
——表现了妞儿的天真、爽朗。
(5)几件小事:她给“我”做袜子(使她的父亲没有袜子穿了),给“我”做好吃的(引起她父亲跟着“沾光”的议论)
——表现妞儿质朴善良。
总结: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以及神态描写和几件小事的叙述,来塑造“妞儿”这个美丽动人的形象。她是冀中地区千百万美丽动人的人民的代表和缩影,但绝不是一个“集合概念”,而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她性格爽快,率直泼辣,质朴善良,勤劳能干。
2.除了对人物的描述性语言之外,文章三个部分衔接语句也极具特点。请加以分析。
明确:(1)“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1941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前句照应上文;后句启示下文,引出对往事的回忆。自然、流畅。
(2)“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这句话是对上文的结语,告诉读者关于袜子的故事讲完了。
(3)“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
先交代时间,提示时间的变化,从回忆中拉回来,接着写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与开头呼应,衔接自然。
3.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文中两件事相隔八年,一件是在农村,一件是在城市,作者用布把它们串联起来了:女孩子给“我”做袜子,用的是布,她这布是纺线换来的。后来“我”帮她父亲贩枣赚了钱,给她买了织布机,她学会了织布。八年后,“我”见到她爸爸穿的还是土布,于是想起当年的许多事,并打算买些“洋布”送给她家。而她爸爸又希望多买点红布和黄布,做一面国旗。
这些事无不和“布”有关,“布”就成了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何用意
明确:从不多的几句环境描写中,既可见冀中人民的生活艰辛,也可见冀中人民的勤劳智慧,还可见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言有尽而意无穷。
5.在作品中,作者设置了这样两个情境:八路军女兵教会妞儿纺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妞儿的父亲作为农民代表,来到天津市,参观工业展览会,对那些改良的农具特别感兴趣。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希望信息的传播能给封闭落后的山地带去一些变化,因为作者内心充满对山地人民的感激之情,真心希望山地的人们能更好地生活。
6.《山地回忆》的写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但是我们读了之后没有看到硝烟弥漫、炮火轰鸣,也没有看到血腥的屠杀,反而感受到一种温情,一种诗意。有人说作者是在回避现实。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示例1: 同意。孙犁的小说,有意回避那些残酷的战斗,激烈的场面,血腥的屠杀,而把笔墨集中在对人性美的抒写上,这是对残酷现实的逃避。
示例2:不同意。孙犁作品的一大特色是写“真善美”,而不写“邪恶”。这和孙犁自己的创作理念有关联。在《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中他写道:“在那可贵的艰苦岁月里,我和人民建立起来的感情,确是如此。我的职责,就是如实而又高昂浓重地把这种感情渲染出来。”在《山地回忆》中,这种感情在妞儿一家人身上都可以看到。因此,虽然孙犁没有写战争年代残酷的一面,但也绝不是“回避现实”,他要表达的感情是“真实”的。他写妞儿这个形象的“真善美”,其实是表达对人民美好品质的赞颂。相应地,作者对破坏这“真善美”的侵略者是什么感情,就显而易见了。
三、拓展延伸
从叙事的结构来看,作者把买布一事放在文章首尾,把内容最丰富的做袜子一事夹在中间。买布一事本身是顺叙,做袜子相对买布的前一部分是倒叙,相对买布的前后两部分又是插叙。作者作这样的安排,是为了首尾呼应,结构紧凑,自然圆合,也使叙事顺序有所变化,避免平板单调。
请运用倒叙的手法叙述一个故事。
四、本课小结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描写“吵架”“做袜”“贩枣”“买织布机”“买布”等生活片断,生动地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军民之间深厚的感情,赞美了纯朴真挚的人情。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