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有为有不为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有为”和“有不为”的核心思想,学会区分大善、小善、大恶、小恶的含义,理解其相互关联性。
2.通过阅读与讨论,深入理解“有为有不为”背后的伦理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对善恶的敏感度。
3.通过文天祥等历史人物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情境导入】
大家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刻 什么样的选择让你觉得是正确的
每个人的选择都离不开“有为”与“有不为”的思考。今天我们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有为有不为》。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主要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有为”“有不为”分别指什么
明确:作者观点: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有为”指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有不为”则是指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
二、精析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认为没有必要“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去阐述“有为有不为”的道理,文中写了原因,请你找出。
明确:一般人都能够有良知良能,能分辨清是非善恶。(动动脑筋,睁开眼睛看看社会,懂得社会道德。)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述
明确:作者是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明道理的。
3.如何理解大小善恶的差别 文章中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明确:作者通过列举公交车让座和文天祥的例子,分别说明了小善小恶和大善大恶的区别。善恶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天祥的行为是大善;而在日常生活中,给老人让座就是一种小善。善恶的大小是根据影响范围和社会效应来区分的。
4.课文标题是“有为有不为”,但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是否离题 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不离题。因为能分清是非善恶,就会分清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即什么有为,什么有不为。
5.请分析梳理文章的论述层次。
明确:作者首先解释“有为”“有不为”的含义以及判断标准;然后论述“善”与“恶”有大小之分,举例加以证明,并补充论述大小“善”与大小“恶”之间的联系;最后,总结归纳,明确提出作者的观点: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三、探究分析
1.文章第7段引用俗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什么作用
明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形象地论述了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增强了说服力。
2.除了这一处之外,还有哪里引用名言警句 举例分析有什么作用。
明确:示例1:引用韩愈“行而宜之之谓义”,阐述做合适的事就是应该,解释“有为”的含义。
示例2: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论述应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
3.第7段“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中,“往往”能否删去 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往往”表示在大多数情况下“大恶”是由“小恶”发展而来的,但不排除特例。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四、拓展延伸
1. 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第7段中“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一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一】刘志军,19岁从铁路养路工干起,逐级上位,官至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经查,他在任期间滥用职权帮助邵力平、丁羽心等11人在职务晋升、承揽工程、获取铁路货物运输计划等方面提供帮助,先后非法收受上述人员给予的财物,共折合人民币6460多余万元,仅丁羽心及其亲属违法所得数额竟达20多亿元。2013年7月,刘志军被判死缓,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链接材料二】魏鹏远,长期在国家发改委煤炭处工作,后任处长,再升职为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后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据财新记者多方证实,魏被带走时,家中发现上亿元现金。执法人员从北京一家银行调去16台点钞机清点,因工作时间较长,当场烧坏4台。2016年10月,魏鹏远被判死缓,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明确:①常行小善修为大善,小恶不改终成大奸。②刘志军弄权徇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魏鹏远疯狂敛财,小贪变大贪。他们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③为官者当存公仆之心,守法廉政,防微杜渐做好官。
2.读完课文后,有人认为“具备了良知良能”就能做到“有为有不为”,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示例1:同意。具备了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楚是非善恶;分辨清楚是非善恶,就能做到有为有不为。
示例2:不同意。良知良能是“有为有不为”的基础,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虽然心存良知良能,但仍然知应该为而不为,清楚有不为而依然为。因此光心存良知良能还远远不行,还必须有实际行动才行。
五、本课小结
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指导我们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应该“有为有不为”。通过对善恶的判断,我们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小善,还要避免走向大恶。
附板书设计:
有为 有不为
应该
善 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