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海陆分布与气候 地形地势与气候 人类活动与气候
基础主干落实
一、海陆分布与气候
1.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
(1)同纬度地区
(2)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月平均最高气温 月平均最低气温
陆地 7月 1月
海洋 8月 2月
2.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
近海迎风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和近海背风、无风地区降水少。
二、地形地势与气候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山地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2)山脉对低层空气的阻挡作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气温随着海拔的增高而降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
三、人类活动与气候
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1)有利影响: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改善。
(2)不利影响。
①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当地气候恶化。
②城市出现热岛效应。
③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④排放氯氟化合物破坏高空的臭氧层等,导致地面受到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进而危害人类健康。
2.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中心城区的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
【图解知识】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教材再开发】·P100
——图5-27
城市热岛效应对该地区的空气污染状况有何影响
答:城市热岛效应能将城市的污染物扩散到郊区,降低城市污染,但会扩大污染范围。
【立德树人—人地协调】
臭氧层是一个脆弱的气体保护层,犹如轻纱笼罩着地球,遮挡和吸收过多的紫外线,防止地球受太阳光线有害部分的损害,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勃勃生机。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蓝天,保护地球生命。
【漫画助学】
温室效应示意图
重点主题探究
主题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探究情境 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南半球年降水量分布图
为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某地理兴趣小组绘制了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南半球年降水量分布图。
概念地图 综合思维
探究式问题链
1.(入门探究—差异)北半球同纬度的A、B处气温和南半球同纬度的M、N处降水有何差异。
答:A处气温低于B处;M处降水少于N处。
2.(能力探究—规律)由A、B处气温差异和M、N处降水差异,请说出同纬度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答: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3.(高阶探究—成因)分析C处夏季和N处降水多的原因。
答:受海陆因素影响,C处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N处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图解方法】
素养分层评价
【必备知识·基础练】
1.影响气候的因素是复杂的,下列关于影响气候因素的分析,错误的是(D)
A.天涯海角隆冬暖——纬度位置的影响
B.大漠孤烟直——海陆位置的影响
C.雪域高原盛夏寒——地形的影响
D.华北平原春干旱——地势高低的影响
(2023·韶关期中)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读图,完成2、3题。
2.据图中等温线的数值,判断该地区地处(B)
A.南半球
B.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3.图中甲、乙两地气温情况可能是(D)
A.乙地气温总高于甲地
B.冬季甲地高于乙地
C.甲、乙两地气温一直相同
D.夏季甲地高于乙地
高大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作用造成山脉两侧降水的差异,“一山有四季”体现了海拔高低导致气温的不同。读某山地示意图(如图),完成4~6题。
4.对于甲地和乙地的降水情况判断正确的是(A)
A.甲多于乙,甲为迎风坡
B.甲少于乙,乙为迎风坡
C.甲多于乙,甲为背风坡
D.甲少于乙,乙为背风坡
5.同一时间,当图中M地气温为8℃时,N地的气温为(D)
A.-4℃ B.7.4℃ C.9.6℃ D.20℃
6.甲和乙的降水差异,M和N的气温差异,其影响因素均为(C)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地形地势
D.植被状况
7.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我国提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C)
A.大力推广燃油车
B.露天焚烧垃圾
C.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D.工厂直接排放废气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3·西安期中)读世界某区域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中甲、乙两地在同一纬度。据此,回答8、9题。
8.若甲、乙两地都位于陆地上,则(B)
A.该区域位于北半球,甲地海拔低于乙地
B.该区域位于北半球,甲地海拔高于乙地
C.该区域位于南半球,甲地海拔低于乙地
D.该区域位于南半球,甲地海拔高于乙地
9.若甲地位于陆地,乙地位于海洋,则(D)
A.甲地气温高于乙地,此时为夏季
B.甲地气温高于乙地,此时为冬季
C.甲地气温低于乙地,此时为夏季
D.甲地气温低于乙地,此时为冬季
10.(2023·湘潭期末)下列诗句能反映海陆因素对气候影响的是(D)
A.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B.莫恋南国春色好,燕地梅花胜桃红
C.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读我国台湾岛沿北回归线地形剖面及沿剖面线相关要素变化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曲线①②所代表的地理要素分别是(B)
A.气温、光照
B.降水、气温
C.气温、降水
D.降水、光照
12.影响①②地理要素数值变化的主要因素是(C)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13.(2023·黄冈期中)世界各地冷热不均,降水的差异也很大。下图示意世界局部地区和部分城市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两地气温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
(2)据图推测鹿特丹、华沙、赤塔三个城市中,房屋墙壁最厚的是赤塔。鹿特丹、华沙、赤塔和呼玛四个城市纬度大致相同,但降水有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3)图中③山脉东侧比西侧降水多(多/少),主要原因是东侧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4)鹿特丹的居民外出时习惯带着雨伞,试从气候角度分析原因。
答:全年湿润,多阴雨天气。
【教材再开发·地理实验】
14.小柯暑假和同学去海边玩,发现中午的时候沙滩是滚烫的,而海水是凉爽的,到了晚上却发现沙滩变凉了,而海水变得很温热。回到学校后小柯和同学做了关于“海陆温度变化差异”的实验。
实验主题:海陆温度变化差异
实验器材:温度计2支、型号相同的烧杯2个、铁架台1个、白纸、笔、清水和干沙土各300毫升、计时器。
(1)清水代表海洋,干沙土代表陆地。
实验过程:
取两个烧杯,一杯放清水,一杯放等量的干沙土,在两个烧杯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然后把两个烧杯同时放在太阳底下照晒12分钟,每隔3分钟分别记录两根温度计读数的变化。
(2)开始在太阳底下照晒时,两支温度计的读数相同,过一段时间后,水的温度读数比沙土的温度读数小(低)。白纸起到的作用是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便于读温度计的读数。
(3)把两个烧杯移入室内,每隔3分钟分别记录两根温度计读数的变化,12分钟后观察发现水的温度计读数比沙土高(大)。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绘制气温变化图
(4)根据绘制的太阳下的气温变化图可得出水的温度变化比沙土要小。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升高得比较慢,而沙土升高得比较快。
合作探讨:
(5)根据上述实验可知夏天陆地的气温比海洋的气温高,冬天陆地的气温比海洋的气温低。二 海陆分布与气候 地形地势与气候 人类活动与气候
基础主干落实
一、海陆分布与气候
1.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
(1)同纬度地区
(2)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月平均最高气温 月平均最低气温
陆地 月 月
海洋 月 月
2.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
近海迎风地区降水 ,内陆地区和近海背风、无风地区降水 。
二、地形地势与气候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山地阳坡气温 ;阴坡气温 。
(2)山脉对低层空气的阻挡作用。山地迎风坡降水 ,背风坡降水 。
2.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气温随着海拔的增高而降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约 ℃。
三、人类活动与气候
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1)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和 ,可以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改善。
(2)不利影响。
①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当地 。
②城市出现 。
③人类排放的 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④排放氯氟化合物破坏高空的 等,导致地面受到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进而危害人类健康。
2.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中心城区的气温比郊区 ,风速比郊区 , 气流显著,雾和低云 。
【图解知识】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教材再开发】·P100
——图5-27
城市热岛效应对该地区的空气污染状况有何影响
【立德树人—人地协调】
臭氧层是一个脆弱的气体保护层,犹如轻纱笼罩着地球,遮挡和吸收过多的紫外线,防止地球受太阳光线有害部分的损害,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勃勃生机。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蓝天,保护地球生命。
【漫画助学】
温室效应示意图
重点主题探究
主题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探究情境 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南半球年降水量分布图
为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某地理兴趣小组绘制了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南半球年降水量分布图。
概念地图 综合思维
探究式问题链
1.(入门探究—差异)北半球同纬度的A、B处气温和南半球同纬度的M、N处降水有何差异。
2.(能力探究—规律)由A、B处气温差异和M、N处降水差异,请说出同纬度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高阶探究—成因)分析C处夏季和N处降水多的原因。
【图解方法】
素养分层评价
【必备知识·基础练】
1.影响气候的因素是复杂的,下列关于影响气候因素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天涯海角隆冬暖——纬度位置的影响
B.大漠孤烟直——海陆位置的影响
C.雪域高原盛夏寒——地形的影响
D.华北平原春干旱——地势高低的影响
(2023·韶关期中)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读图,完成2、3题。
2.据图中等温线的数值,判断该地区地处( )
A.南半球
B.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3.图中甲、乙两地气温情况可能是( )
A.乙地气温总高于甲地
B.冬季甲地高于乙地
C.甲、乙两地气温一直相同
D.夏季甲地高于乙地
高大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作用造成山脉两侧降水的差异,“一山有四季”体现了海拔高低导致气温的不同。读某山地示意图(如图),完成4~6题。
4.对于甲地和乙地的降水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多于乙,甲为迎风坡
B.甲少于乙,乙为迎风坡
C.甲多于乙,甲为背风坡
D.甲少于乙,乙为背风坡
5.同一时间,当图中M地气温为8℃时,N地的气温为( )
A.-4℃ B.7.4℃ C.9.6℃ D.20℃
6.甲和乙的降水差异,M和N的气温差异,其影响因素均为(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地形地势
D.植被状况
7.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我国提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大力推广燃油车
B.露天焚烧垃圾
C.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D.工厂直接排放废气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3·西安期中)读世界某区域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中甲、乙两地在同一纬度。据此,回答8、9题。
8.若甲、乙两地都位于陆地上,则( )
A.该区域位于北半球,甲地海拔低于乙地
B.该区域位于北半球,甲地海拔高于乙地
C.该区域位于南半球,甲地海拔低于乙地
D.该区域位于南半球,甲地海拔高于乙地
9.若甲地位于陆地,乙地位于海洋,则( )
A.甲地气温高于乙地,此时为夏季
B.甲地气温高于乙地,此时为冬季
C.甲地气温低于乙地,此时为夏季
D.甲地气温低于乙地,此时为冬季
10.(2023·湘潭期末)下列诗句能反映海陆因素对气候影响的是( )
A.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B.莫恋南国春色好,燕地梅花胜桃红
C.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读我国台湾岛沿北回归线地形剖面及沿剖面线相关要素变化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曲线①②所代表的地理要素分别是( )
A.气温、光照
B.降水、气温
C.气温、降水
D.降水、光照
12.影响①②地理要素数值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13.(2023·黄冈期中)世界各地冷热不均,降水的差异也很大。下图示意世界局部地区和部分城市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两地气温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2)据图推测鹿特丹、华沙、赤塔三个城市中,房屋墙壁最厚的是 。鹿特丹、华沙、赤塔和呼玛四个城市纬度大致相同,但降水有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3)图中③山脉东侧比西侧降水 (多/少),主要原因是 。
(4)鹿特丹的居民外出时习惯带着雨伞,试从气候角度分析原因。
【教材再开发·地理实验】
14.小柯暑假和同学去海边玩,发现中午的时候沙滩是滚烫的,而海水是凉爽的,到了晚上却发现沙滩变凉了,而海水变得很温热。回到学校后小柯和同学做了关于“海陆温度变化差异”的实验。
实验主题:海陆温度变化差异
实验器材:温度计2支、型号相同的烧杯2个、铁架台1个、白纸、笔、清水和干沙土各300毫升、计时器。
(1)清水代表 ,干沙土代表 。
实验过程:
取两个烧杯,一杯放清水,一杯放等量的干沙土,在两个烧杯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然后把两个烧杯同时放在太阳底下照晒12分钟,每隔3分钟分别记录两根温度计读数的变化。
(2)开始在太阳底下照晒时,两支温度计的读数 ,过一段时间后,水的温度读数比沙土的温度读数 。白纸起到的作用是 。
(3)把两个烧杯移入室内,每隔3分钟分别记录两根温度计读数的变化,12分钟后观察发现水的温度计读数比沙土 。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绘制气温变化图
(4)根据绘制的太阳下的气温变化图可得出水的温度变化比沙土要 。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升高得比较 ,而沙土升高得比较 。
合作探讨:
(5)根据上述实验可知夏天陆地的气温比海洋的气温 ,冬天陆地的气温比海洋的气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