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导学案、习题课件)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度部编版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导学案、习题课件)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度部编版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05 11:34:5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学习目标】
知道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影响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
了解万隆会议的概况。
【重点难点】
1.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2.难点:建国初期帝国主义国家敌视中国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 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 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 态度,实行 政策。
2.提出:1953年底, 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3.内容:互相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
的基本准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概况: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 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意义:加强了中国同 的团结与合作,扩大了中国在 的影响。
【合作探究】
1.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主要史实,说明新中国外交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清政府的外交是软弱可欺的,而新中国的外交是日趋成熟的。你认为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分析:
两国总理重申指导两国关系的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家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申明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材料中“这些原则”指什么?


⑵这些原则是由谁提出的?


⑶请说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当堂达标】
1.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我国政府处理对外关系始终坚持的基本立场是( )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互不侵犯 D.维护主权
2.国书是指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本,也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递交给所驻国家元首的文本。根据右图判断,携带此国书的大使应派驻( )
A.美国 B.日本
C.苏联 D.印度
3.由周恩来倡导的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基本准则是( )
A.四项基本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4.在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是它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因为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阐述了( )A.亚非国家的革命策略 B.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C.第三世界的合作 D.求同存异方针
5.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最典型范例是( )
A.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参加日内瓦会议 D.与苏联建交
6.从中国政府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所起的作用中可以看出( )
①中国政府热爱和平
②中国已成为世界强国
③周恩来具有杰出的外交才能
④帝国主义势力已不堪一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西方国家控制我们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亚非国家的命运应该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掌握……亚非国家应撇开政治分歧,加强团结,为会议的成功而努力…… ——周恩来
材料二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 一个美国记者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周恩来在哪次国际会议上的讲话 其内容体现了中国政府在会议上的方针是什么
(2)美国记者为什么说周恩来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3)这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其中体现出的精神是什么
【我的收获】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1.独立自主 苏联 敌视 外交孤立 2.周恩来 3.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4.处理国与国之间二、1.万隆 求同存异 2.亚非各国 国际上
【合作探究】
1.答案:辉煌成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根本原因: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正确的外交方针和原则
2.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周恩来
(3)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当堂达标】
1.A 2.C 3.B 4.D 5.A 6.B
7.答案:(1)万隆会议。“求同存异”。(2)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多数与会者的赞同,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把少数国家攻击共产主义的倾向转向共同反殖反霸的主题上来。(3)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精神,即“万隆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和教材内容,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情况、内容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相关视频和史料,了解亚非会议的基本情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体会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1919年,一战结束后,战胜各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中国代表与会。在会上,中国代表提出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但英、法、美等国操纵着会议,他们无视中国的正义要求,悍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这说明了什么?
探究新知
探究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阅读材料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思考
结合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思考
阅读教材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
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阅读材料思考
材料一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1949年10月1日)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宣告,我国同外国的外交关系要建立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这是一百多年来旧中国的政府所没有做到的。毛泽东同志宣告后,我们以外交部长的名义把这一公告送达各国政府,向世界各国表明了我们的态度。为了表示外交上的严肃性,我们又提出建交要经过谈判的手续。我们要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
——周恩来《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
(1952年4月30日)
材料三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我相信,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会被赋予全新的时代意义,从而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2004年6月,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讲话
思考
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基本情况及其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基本情况
1953年首次提出,1954年正式与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
内容
思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在国际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探究新知
探究二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视频:
1955年4月18日 亚非会议
亚非会议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地区出现了近30个民族独立国家。获得独立的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国际关系,以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在会议召开期间,帝国主义国家从中挑拨,渲染共产主义威胁,以混淆视听,给中国代表团造成无形的负面影响。
1955年
时间
特点
亚非会议
地点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阅读材料思考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着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是我们仍有共同的基础。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代表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思考
面对一些国家的咄咄相逼,当时周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有何意义?
“求同存异”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意义
“求同存异”中的“同”应如何理解?
“异”指的是什么?
“同”
“异”
共同的遭遇:
共同的任务:
共同的要求:
各国的处境
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都面临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
都有维护和平的愿望。
发展道路
政治制度
意识形态
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十几个国家与中国建交。
②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并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④1954年,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周恩来率团出席。
⑤1955年,周恩来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民族独立,国际地位提高,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外交家的智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考验,凸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当今的中国已经走出了昨天的阴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繁荣富强。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周恩来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开创了我国外交新局面
为我国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堂演练
1.2006年,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新年贺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哪一原则的基本思想保持了一致(   )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科教兴国战略
C
2.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   )
A.1953年 B.1955年
C.1971年 D.1972年
3.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是周恩来总理说于(   )
A.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B.日内瓦国际会议上
C.万隆会议上 D.第26届联合国会议上
A
C
4.下列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   )
A.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B.独立自主
C.互不侵犯 D.平等互利
5.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在国际上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B.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在与印度等国家的交往中多有体现
D.只适用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B
D
6.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7.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以五大国身份之一参加日内瓦会议
A
B
8.周恩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其主要背景是(   )
A.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问题”,怀疑中国搞“颠覆”活动
B.亚非国家间社会制度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民族矛盾和边界冲突
D.亚非国家过去经历的遭遇不同
A
9.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   )
①“求同存异”的方针 ②“一边倒”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共17张PPT)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预习案·自主学习
训练案·效果评价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   。
(2)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   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   态度,实行    .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预习案·自主学习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苏联
敌视
外交孤立
2.提出
(1)   年底,   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   、互不侵犯、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
   。
1953
周恩来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干涉内政
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背景: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2.万隆会议
(1)时间、地点:   年,印度尼西亚万隆。
(2)地位:第一次没有   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3)中国贡献: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4)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955
西方殖民主义
“求同存异”
点击进入 素养点拨
训练案·效果评价
1.1949年10月至1950年10月,新中国同苏联、保加利亚、朝鲜、瑞典、丹麦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表明,新中国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 )
A.只注重与邻近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
C.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D.巩固了中国南部边界的安全
B
2.(2024黔西改编)2022年2月25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阐述了中方对乌克兰问题的基本立场:中方坚定主张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立场是一贯的,也是明确的,在乌克兰问题上同样适用。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源于( )
A.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B.“一国两制”的构想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的方针
C
3.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中国和苏联正式建交
B.日内瓦会议的举行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
4.据统计,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贸易额由1950年的3.6亿美元提高到1957年的7.67亿美元。这一贸易额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B.日内瓦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中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密切
D.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A
5.体育外交是一个国家外交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1963年参加了在雅加达举行的新兴力量运动会,1965年参加了在金边举行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等,积极开展与亚非拉独立国家的体育交流活动。
这些活动( )
A.有利于改善当时中国外交环境
B.有利于改善中美外交关系
C.有利于“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有利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
6.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于1950年2月14日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8年,毛泽东拒绝了苏联提出的在中国建立中苏联合潜艇舰队的主张。这表明新中国( )
A.不断加强与亚非拉国家合作
B.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
C.军事实力已经获得显著提升
D.外交政策已逐步走向成熟
B
7.下表为万隆会议前后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总数,这说明万隆会议
( )
A
时间 建交国家总数(个)
1955年前 8
1955—1959年 新增10
1960—1964年 新增14
A.是中国在亚非地区打开外交局面的里程碑
B.使新中国获得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外交承认
C.通过不懈努力彻底消除了亚非各国的误解
D.在世界范围确立“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
8.外交活动,既要靠外交智慧,更要靠国家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探究活动。
[独立姿态]
材料一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2分)
答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声音]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 时,首次发出的“中国声音”指的是哪一外交原则。(2分)该原则的提出在国际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答案: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材料三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
补充发言(1955年4月19日)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材料三反映的亚非会议有何特点(地位)。(2分)会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 (2分)该方针的提出有何意义
(2分)
答案:地位: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方针: “求同存异”。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已与世界上183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
(4)综合上述外交成就的取得,你认为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分)
答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