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
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历史来看,人口是一个缓慢变量。不过,对于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来说,人口从增长过快到下降过快的转变过于迅猛。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一度专注于人口扩张。直至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警告人口的过快增长会破坏经济发展。虽然他因此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但马寅初的意见还是在1973年被采纳——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1982年,计划生育还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
自那以后的30年,中国的出生率滑向低谷,从上世纪60-70年代的最高值——总生育率接近6——快速回落。到80年代中已接近生育率2.1的所谓更替水平。从90年代开始,出生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并进一步下降至1.2-1.3直至2016年前,政府并未改变对大国人口过多的压力的看法,仍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在认识到人口快速下降的长期后果之后,2016年中国终止了一胎政策,改由“二孩”政策替代。国家统计局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中国的生育率分别是1.58、1.495和1.47,虽较之前略有回升,但下降趋势并未得到逆转。
不仅如此,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对这一数据提出了疑问。他指出,在2017年1.58的生育率中,一孩、二孩、三孩的生育率分别为0.66、0.81、0.11。其中,二孩生育率比一孩生育率还高,这种情形说明新政策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不可持久。如果舍去二孩堆积因素,即使假定生有一孩的父母中有高达60%的母亲会生育二孩,2017年的自然生育率也仅有1.18。
因此,他坚持认为,随着二孩堆积效应的最终消退,中国的自然生育率估计将快速跌落到1.2甚至更低的水平,这一数据远低于欧洲和美国,也显著低于日本,将与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同处于世界最低之列。
与经济快速发展相关的变量,可用来解释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持续恶化。成功的经济发展将大规模的人口从农村带入城市,面对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在内的持续升高的生活成本压力,生育意愿的降低在中国同样不可避免。
低迷的生育率快速放慢了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推算,过去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平均每年减少约340万人。实际上,现在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大多数都出生在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年代。除非大力鼓励生育并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以上,否则,劳动年龄人口的衰减趋势将难以逆转,并将严重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节奏。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低生育率还加速提高老年人口的比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披露,中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从2005年的10.45%升至2019年的18.1%,这意味着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已超过0-15岁的人口规模。
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教训是,生育率下降一开始只是缓慢发生,但后来就可能一发而不可收拾。而中国似乎在改变生育政策上一向过于谨慎。虽然中国在生育率急速下降和不断加速的老龄化面前已经有所行动,并会考虑制定鼓励生育和延迟退休的政策,但现实依然是,未来数十年,应对养老和社会保障开支上的史无前例的压力,将成为中国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摘编自张军《面对低生育率的巨大挑战》)
材料二:
《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引起一些议论。
有人认为生育是私事,政府任其自然就是。其实,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支柱,生育从来都是“家国大事”。在甲骨文里,“帝”字像花蒂之形,蒂落生果,表示有造物之德,可见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发展人口。管仲、孟子都提出“国以人为本”的思想,亚当·斯密也认为,“国家繁荣最关键的因素是其居民数量的增长”。
中国古代在人口上一直都“有所作为”,比如唐太宗将人口增长作为考核官吏升降的标准。而吐蕃、古罗马等文明由于不注重人口发展,人口减少,文明衰微。
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国家的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数)下降,法国下降最快,在一战期间,一度低于1.2。战后法国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影响深远,其后生育率一直高于欧洲其他国家。20世纪70年代欧洲生育率快速下降,而法国由于有“免疫力”,并且又出台有利于生育的福利政策,生育率在1995年止跌回升,1995-2016年平均生育率为1.97,而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分别只有1.38、1.33、1.28。
美国的生育率从1960年的3.65下降到1976年的1.74,卡特总统认识到“美国家庭出了毛病”,五次召开专门会议商讨制定新的家庭政策。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后,恢复传统生育文化和家庭价值,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口发展的经济政策,生育率上升到1989年的2.01,到2007年还稳定在2.12。而欧盟、日本的生育率则从1976年的2.02、1.85下降到2007年的1.56、1.34。较高的生育率,奠定了美国现在的经济活力高于日本和欧盟的人口学基础。
人口总量过快减少必然导致结构老化和经济活力的下降。中国65+岁老人比例将从2015年的10%提高到2030年的18%、2050年的33%。2015年是1个65+岁老人对应6.9个20-64岁劳动力,一些地区的养老金已开始出现缺口;而2030年、2050年1个老人只对应3.6个、1.7个劳动力。现在的年轻人要到七十多岁才能退休,并且只能领到微薄的养老金,养老还离不开孩子。
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需要有“顶层设计”,家庭更要有“底层设计”。人口政策上下精细对合,对经济、政治、社会、卫生、文化、教育、伦理、城市规划等进行改革,让人们愿意生孩子、养得起孩子,最终走向人口可持续的道路。
(摘编自易富贤《人口从来都是家国大事》)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人口从增长过快到下降过快的转变过于迅猛,和历史上人口发展是缓慢变量的特点不同。
B.中国终止一胎政策后,2017-2019年数据显示,生育率逐年微增,较之前略有回升,但下降的趋势未能逆转。
C.面对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在内的持续升高的生活成本压力,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持续恶化同样不可避免。
D.生育率低迷加快了劳动年龄人口衰减趋势,伴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人口比重将会进一步提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口再生产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古今有识之士和所有国家都很重视发展人口,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B.历史事实证明,生育率的走高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活力呈正相关,生育率过低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政府重视。
C.我国即使制定了延迟退休政策,也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总量下降带来的社会问题,当今青年未来养老依然离不开子女。
D.面对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的加速,国家需要进行积极的政策改革。实施鼓励生育的积极政策,就能走人口可持续发展之路。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墨翟)
B.“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地大国富,人众兵强。”(管仲)
C.“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多,役众而兵强。”(叶适)
D.“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商鞅)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低生育率给我国带来的巨大挑战。
5.材料二是如何论证“生育从来都是国家大事”的?请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5分)
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蒲柳人家(节选)
刘绍棠
长河落日圆。何满子(一丈青的孙子)跟周檎,在郑整儿和荷妞那里吃过晚饭,踏着夕阳西下的霞光,沿运河边纤夫踏出的小路回村去。夏日的傍晚,运河上的风景像一幅瑰丽的油画。残阳如血,晚霞似火,给田野、村庄、树林、河流、青纱帐镀上了柔和的金色。荷锄而归的农民,打着鞭花的牧童,归来返去的行人,奔走于途,匆匆赶路。村中炊烟袅袅,河上飘荡着薄雾似的水汽。鸟入林,鸡上窝,牛羊进圈,骡马四棚,蝈蝈在豆丛干和南花上叫起来。月上柳梢头了。何满子的胳臂上还将着个小饭篮,那是替荷妞给老木匠郑端午送饭;老木匠郑端午那块瓜田,正在他们回村的半路途中。这块瓜田,从河岸上一直种到河坡下,原本只有一亩;另外那三分,是老木匠郑端午带着郑整儿和荷妞,一冬一春挑土垫出来的。老木匠郑端午不但是一位能工巧匠,而且是一名高手瓜把式:他的瓜个儿大,皮儿薄,结得多,色、香、味都是上品,很是名贵。然而,他的瓜从不丢失。老木匠郑端午从十二岁学手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木匠这一行的规矩最讲究。他这大半辈子,手艺上从没走过尺寸,规矩上从没差过板眼。他是北运河两岸的活鲁班,但是从不目中无人,从不恶语伤人,更从不与同行结怨、损人利己;因此,他在这一方是个出名的老好人。他的瓜田本来不必看守,就是手脚最不干净的人物,也不忍心偷他一个瓜,摘他一片叶;他住在瓜棚里,是为了驱赶黑夜进犯瓜田的刺猬和狼叭狗子。白天,他一个人孤独寂闷,常常到渡口上找摆渡船的柳罐斗,或是到钉掌铺找吉老秤,一坐就是半天一晌;等回到瓜田,到瓜垄里转一遭,哪一棵秧少了一个瓜,拔一拨瓜叶,扒一扒浮土;就会找到或是扒出三两个铜板。何满子跟着周檎来到老木匠郑端午的瓜田地边,突然站住了脚,说:“檎叔,你替我把饭篮送过去吧。”
“为什么?”周檎感到奇怪。
“我不敢过去。”何满子说,“一到瓜田,干爷就得让我吃瓜,不吃得肚儿滚圆不让我走。”
那你就放开肚量吃吧!”周檎笑道,“瓜吃多了撑不着人,走两趟小水就泄空了。”
何满子摇头说:“干爷种瓜,是为了挣出一年的嚼谷,我怎么能糟害他老人家呢?”
“好个懂事的孩子!”周檎很感动,提着篮子走向瓜棚。瓜棚里没有人,他向四下喊道:“郑大舅,端午大舅!”瓜田一角的沙冈上,有个女人答话:“把饭篮挂在瓜棚横梁上吧!你舅舅吩咐,叫你赶快到他船上去,他们老哥几个在那儿聚会。”
这是一副微微沙哑而又甜润悦耳的嗓子。
周檎知道,她是舅舅柳罐斗的情人云遮月,一位每年入夏到运河滩走村串庄唱京东大鼓的女艺人。
“满子,你自个儿敢回家吗?”周檎向瓜田地边扬手问道。
“我陪云姑奶奶坐一会儿,你走吧!”何满子跑过来,“要是我睡着了,你把我背回家去,我跟你睡。”
周檎答应一声走了,何满子就跑上瓜田一角的沙冈,在云遮月的身边仰巴跤躺下来。
(有删改)
文本二:
品读《蒲柳人家》
穆雨彤
京杭大运河,这是一个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工程,当时也是和长城齐名的。北起涿郡(今北京通州),南到余杭(今杭州塘栖)。有诗云:“天地悠悠,运河泱泱。雪浪千里,云樯八方。浩荡无匹,奔流最长。”如今随时代转动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蒲柳人家》作品的主题正如恩格斯写给明娜·考茨基的信中所写:“应当是不要特别地说出,而要让它自己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刘绍棠曾写道:“我要以我的全部心血和笔墨,描绘京东北运河农村的 20 世纪风貌,为 21 世纪的北运河儿女留下一幅 20 世纪家乡的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这便是我今生的最大心愿。”我想,他做到了——在“刘绍棠现象”余热不减的今天,越走近他,便越能感受到古人所言“蒲柳之姿,松柏之质”的真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一幅夏日运河黄昏图,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十分和谐,情感浓郁。
B.“这是一副微微沙哑而又甜润悦耳的嗓子”,这表明云遮月是一位音色别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家。
C.小说并没有刻意表现,而是把普通百姓的生活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且人物形象丰满,使人印象深刻。
D.《蒲柳人家》虽是小说,却用散文化的笔法,把京东北运河沿岸农村的独特地域风貌、民俗风情描绘了出来。
7.关于文本一中郑端午这一人物的集中记叙介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端午有精湛的匠艺,又擅长耕种,聪明能干,精益求精,传承了传统匠人的精神。
B.郑端午的瓜从不丢失,和他与人为善的品格有关,也表现了运河岸边的民风、民情。
C.小说没有对郑端午的真实面貌作详细介绍,主要通过有限视角展示他的性格特征。
D.小说寥寥数笔,如论家常,却将郑端午这一人物形象生动刻画出来,令人印象深刻。
8.何满子这一人物在文本一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文本二中说《蒲柳人家》的主题是“自己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乙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丁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①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②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善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节选自柳宋元《封建论》)
【注】①封建:指三代和以后曾实行过的“封国土、建诸侯”的贵族领主制度。②生人:生民,这里指人类;以“人”代“民”。系避唐太宗李世民讳。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B.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C.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D.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毁坏) ②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移动)
③致(导致)万乘之势 ④非抗(匹敌,相当)于九国之师也
⑤蹑足(置身,参与)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明察)
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衡量)大
A.②③⑤⑥ B.①③④⑥⑦ C.①④⑤⑦ D.②③⑤⑥⑦
1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百有余年矣 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D.被发行吟泽畔
13.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活用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身客死于秦 ②蝉蜕于浊秽 ③追亡逐北 ④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⑤赢粮而景从 ⑥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⑧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⑤⑧/③④/⑦/⑥ 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与③李牧连却之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不凝滞于物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用铺排的手法,通过夸张和比较写修建阿房宫的巨大的耗费,把始皇帝的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形象地描绘出来。
B.[乙]文叙中带议,议中兼叙,句式整齐又错落有致,借“陈涉之微”表现秦朝的不堪一击,点明秦之过在“仁义不施”。
C.[丙]文认为屈原正道直行,高洁不屈。面对“举世皆浊”“世人皆醉”的现实,屈原坚守理想,不受玷污,以死警世。
D.[丁]文认为,郡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控制了地方,但制度的先天缺陷,引发了老百姓的怨恨,导致了秦朝的衰亡。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10分)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夏日过摩诃池①
陆游
乌帽翩翩白紵轻,摩诃池上试闲行。
淙潺野水鸣空苑,寂历斜阳下废城。
纵辔迎凉看马影,袖鞭寻句听蝉声。
白头散吏元无事,却为兴亡一怆情。
【注】①摩诃池:又名龙跃池、宣华池,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心。
1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应是陆游的晚年之作,诗人描写了夏日摩诃池闲游的情景,生动而真实。
B.首联中的“闲”字,总领全诗,既点明出行的原因,又定下全诗闲适的基调。
C.颔联中最传神的其中一字是“废”字,与“废池乔木”的“废”字意义相同。
D.此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事中言志,景中见情,三个方面相得益彰。
19.陆游晚年时依然保持着雄健有力的诗风,对此朱熹评价为“老笔尤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尤健”体现在哪些方面。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于用典是辛词特色之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以刘义降出兵最终事与愿违的史实提醒当权者不可贸然行事。
(2)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 ”。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是“ ,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田的畅快心情。
五、简答题组(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了!国家版本馆以“一总三分”的格局,充分展现了大国形象和新时代的风采。俯瞰京华的中央总馆,北望渭川的西安分馆,放怀江南的杭州分馆,臂挽流溪的广州分馆,同时拉开文化展览的巨幕,向普罗大众讲述文明的故事。
中央总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一件件 ① 的展品,让人叹为观止。有记载“版”字的商代版方鼎,有铭刻着“中国”的何尊,有苏轼行草楷书法的宋拓本《西楼苏帖》,还有刻着《长恨歌》的清代象牙扇骨等等。历朝历代的瑰宝荟萃一堂,琳琅满目,彰显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传承的② 。
除了展示外,版本馆还具有保藏功能。保藏区里收藏了数千年间各种类型的版本,如陶石、兽骨、金属、竹木、纸张、数字媒体等。版本上所承载的信息反映出了丰富多元的社会风貌。有人说:保藏版本的目的,如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般,旨在保存多样性的文明。而版本又是脆弱的,一旦被损坏了,就很难修复。可见,建设国家版本馆对版本进行集中保藏,在保存中华文明方面起着③ 的作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2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作文(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朋友,你要飞登智慧的最高的峰顶,
你就去冒险,别管“明智”嘲笑你。
近视者只看到你在高飞时离去的海岸,
你大胆飞翔而抵达陆地,他不能看见。
这是德国诗人席勒写的一首短诗——《智慧和明智》。读了这首短诗,正当青春年华的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B
2.C
3.D
4.①放慢了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严重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节奏;②加速提高老年人口的比重,让养老和社会保障开支面临巨大压力。
5.①以清晰的论证逻辑开展论证。先由《人民日报》的文章引入,提出“生育从来都是国家大事”的观点;然后纵横举例,论证观点;最后提出人口政策调整建议。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开展论证。运用了引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让论证和说理更有说服力,为人口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张本。
6.B
7.C
8.①结构上,何满子从开始给郑端午送饭,到委托周檎帮他送饭,最后仰卧在云遮月的身边,从前至后,起到线索作用。②主旨上,通过写何满子与周围人物的和谐关系,表现京东北运河一带的良好风气,赞扬了他们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
9.①场面上:文本一通过描写夏日运河黄昏、瓜田瓜棚等场景,展现了京东北运河地区人文地理风貌和古朴善良的民风,地方特色浓郁,充满着对乡土的热爱之情。②情节上:文本一通过何满子和周檎对话、云遮月的出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平淡自然中蕴含真情,体现了对京东北运河儿女的真诚关切和赞美。
10.B
11.C
12.C
13.C
14.C
15.D
16.D
17.这种世袭的统治者,居上位的果真贤明吗?居下位的真的没有才能吗?
18.B
19.①诗人见到野水、空苑、斜阳和废池等景物,对时代的沧桑和变迁产生了深深的伤感之情,但并未有因此而意志消沉;
②诗人虽然年老,但仍精神饱满地在夏日骑马寻诗;虽然闲散,但仍然心系国家,心忧国家。
20.(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1.弥足珍贵/价值连城|源远流长|至关重要/难以估量
22.保藏版本,就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般,旨在保存文明的多样性。
23.示例:排比。
①描述版本馆所处的位置,突出版本馆分布之广、底蕴之深;
②句式整齐划一,增强语势,用语富于变化,节奏鲜明,渲染对中华文明的自豪之情。
24.范文:
飞翔的智慧:无视明智的嘲笑
青春,是生命的春天,是智慧的萌芽。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年华里,我们渴望攀登智慧的高峰,向往着那未知的领域。然而,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总会遇到“明智”的嘲笑与质疑。此刻,让我们铭记德国诗人席勒的嘱托:“朋友,你要飞登智慧的最高的峰顶,你就去冒险,别管‘明智’嘲笑你。”
智慧与明智,虽只有一字之差,却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与追求。明智,往往停留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中,满足于现有的认知框架,不愿冒险,不敢挑战未知。而智慧,则是对世界的深度洞察与理解,是对未知的探索与追求,是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勇气与毅力。
青春年华中,我们正是拥有这份勇气与毅力的时刻。我们渴望探索未知,渴望超越自我,渴望在智慧的海洋中遨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甚至会遭遇“明智”的嘲笑与质疑。但正是这些挑战与质疑,激发了我们更加坚定的信念与决心。
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我们要敢于冒险,敢于挑战未知。正如诗人所言:“近视者只看到你在高飞时离去的海岸,你大胆飞翔而抵达陆地,他不能看见。”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败或受到嘲笑而放弃追求智慧。相反,我们应该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智慧的力量。
青春年华中,我们要保持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这份热爱,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这份追求,让我们在挑战中不断超越自我。我们要敢于质疑现有的认知框架,勇于挑战权威与传统,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与认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智慧的魅力与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从“明智”的嘲笑中汲取力量。这些嘲笑与质疑,往往是对我们追求智慧的挑战与考验。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嘲笑,将其转化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正如一位哲人所说:“那些嘲笑你的人,是因为他们无法像你一样看到更高的山峰。”让我们以这种心态去面对挑战与质疑,让智慧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青春年华中,让我们拥抱智慧,挑战未知。让我们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不畏艰难,不惧嘲笑,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登上智慧的高峰,领略到那无与伦比的风景与喜悦。
在智慧的海洋里遨游吧,青春的朋友们!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追求那属于我们的智慧之光。让智慧的翅膀带我们飞翔在广阔的天空中,领略那无尽的风景与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