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年摸底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醴陵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年摸底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5 07:2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省醴陵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
语文开年摸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是文明润人心,最是文化流永传。央视播出《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尚书》在网络引发收视高潮,关于中国经典文化和精粹文明的话题讨论也在网络成为焦点。同为中国人,共饮华夏文明长河一泓水,同根同宗、基因传承,华夏文明的力量绵延至今,依旧闪烁着无比璀璨的光芒,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得不说,“典籍里的中国”只是华夏文明的一扇小小的窗,将广袤无边的华夏文明开启一个角,让人感受到其中宇宙释放能量般的无穷魅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有什么样的文化才会有什么样的民族与国家,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正是因为中华文明承载自强不息的勇毅顽强,蕴藏兼容并蓄的博大精深,涵盖协和万邦的融会贯通,方能在吐旧纳新、更迭换代上继承与弘扬。从黄炎传说,到秦皇汉武,再到唐宋元明清,无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高深内涵与广博厚重。中华文明如同一个宝库,任何一个元素、一个阶段,都能泛荡起文明弥足珍贵的涟漪与碧波。
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因有薪火相传、一脉相系。从诸子百家,到秦赋汉歌,再到唐诗宋词,又到元曲明清小说,文字在文明中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文化的载体总是以多元的形式不断完善和洋溢色彩,如同在华夏文明千年长河淘洗与打磨的五色鹅卵石,标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智慧之韵味。当然,文明是劳动的成果,离开劳动的文明是缺乏支撑的。从玉门关到嘉峪关,从龙门石窟到江南园林,从万里长城到兵马俑,从滕王阁到岳阳楼,甚至是日常的饮食、服饰、车马等等,无不是劳动结晶的沉淀;从竹简刻写,到造纸印刷,文明与科技似乎天然汇通一体。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再到“云时代”、智能时代,文明的脚步蝶变升级,正是“劳动创造——科技变革——文明演绎”的爆炸内循环。
文明在历史更选,文化自信屹立长存,历史的标尺延伸到今天,中国革命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改革开放文化,同样深深烙印着华夏文明的基因,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粹与优秀文化在激浊扬清、去伪存精中得到彰显与诠释。当然,这些先进文化、先锋文明同百年党史、七十多年新中国史、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史、五百多年社会主义史分不开。历史孕育了文化,文化拓展了历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明将释放更具绚烂的光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文化的践行者、携带者、继承者和创造者。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文明发展理念,推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弘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向高潮,必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激发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华夏文明弦歌不辗,必定要从党史中寻找密码钥匙,提振文化自信的根源与动能。
《摘编自段官敬《典籍里的中国,让华夏文明弦歌不辍》,川观新闻2021年2月1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吐故纳新、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才有了勇毅顽强、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
B.无论是黄炎传说还是秦皇汉武,都彰显了中国经典文化的高深内涵和广博厚重。
C.文字是文明中最重要的角色,标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独有的文化风格和智慧韵味。
D.文明是劳动的成果,我们要用劳动创造推动文明演绎,从而实现新时代的科技变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点出议题“文化与文明”,然后从文化自信、华夏文明、历史维度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B.文章第三段在论述华夏文明和劳动的关联时,从文字到文化、文明的角度,层层深入,为下文分析人民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做了铺垫。
C.文章阐述文明和历史的辩证关系时,着眼于其对新时代的文化和文明的现代价值,为结尾议论张本。
D.文章引议联结,使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证明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文化载体,其主体思想内容也各不相同。
B.因为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会构筑不同的文化,所以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自信。
C.为了华夏文明的生生不息,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首要工作是坚定不移地促成文化载体以多元的形式展现,以此促使劳动、科技的进步。
D.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人民为主体,萃取传统思想的精华,提振华夏文明的精气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标准
王愿坚
天色渐渐昏暗下来了。
草地行军,这黄昏时分是一天里最好的时光。连队从满是泥泞的沼泽地里走出来,在一块小高地上停住了脚,宿营了。傍着矮树丛,用布单、包被皮搭起了各式各样的帐篷;捡来树枝茅草、燃起了一堆堆篝火,在风雨和水草、烂泥里踱涉了一天的红军战士们,围着这一簇簇篝火,烤着湿透的衣服,擦拭着枪支;篝火上架着的脸盆,口杯里,清水在响着,冒着热气。于是,歌声和笑声就随着这火苗、轻烟和雾气,一块儿在大草地上升腾起来。
但是,司务长宋新华的心绪却没有往常宿营那么愉快,他提着个竹篱背蔸,在篝火间踹珊地走着。见到一个战士,就从背蔸里拿出奉头般大的一块牦牛肉递过去,随口嘱咐道:“注意,省着点儿吃,这可是一天的口粮!”说着,他心里暗暗叹一口气:“唉,这算什么伙食标准哟!”
确实,这样发放伙食,在他当司务长以来还是第一次。昨天,他冒着风雨赶到团里,领到了一头瘦牦牛。团供给处长把牛绳递到他手里的时候,交代他说,走出草地之前,这是最后的一次供应了,而且还小声补了一句:“这还是根据上级的指示,照顾连队、总部机关从前天起就已经只靠挖野菜过日子了。”他把牦牛赶回来宰了,狠着心,留出了一半作为第二天的伙食;把这一半切成了小块,按人头发下去。
走过了一处又一处。背蔸越来越轻了,可他的心却越来越沉了:在这样的水草地里连续行军,一天只吃这么几两肉,怎么能支持得了?而且,往后呢?
正想着,忽然一个声音引起了他的注意。“我要牛皮。宰了牛,牛皮呢?”宋新华摇摇头:“扔了!”
“什么?!”那人提高了声音问道,“骨头呢?”
“你这人,真是的……”宋新华被对方说话的声调激怒了,他生气地说,“那些玩意儿,又不能吃……”
他本来要重重地说上两句的,却突然住口了。就在这时,那人抬起身来。他看到了一张熟识的脸:方脸腔,宽宽的额角,瘦削的双颊上长满了髭须,穿戴也是熟悉的;用自悔羊毛线织成的衣服、扎着那条宽宽的皮带,背上是一只牛皮午篮。但是,两道浓眉下那双一向温和的眼睛,此刻却照直注祝着他,闪着严峻的光。他慌忙立正,低声叫道,“总司令!”
朱总司令摆摆手,接着刚才的话茬说下去,“不能吃?那么,你来看。”他把宋新华拉近火堆,只见他拿起那只牛皮鞋底,用刺刀从边上切下一小条,挑在刀尖上,伸到火苗上去。噼啪一阵响、牛皮上的毛被燎掉了,皮面上冒起一层黄黄的油泡,发出一股淡淡的油香味儿。
“看见啦?”朱总司令向宋新华看了一眼。
“总司令,我……”宋新华欠起身来,“我这就去把牛皮、骨头拿回来。”“等等。”朱总司令止住了他,又抬手向着矮树丛一指。树丛后面,传来了低低的说话声。
“……你吃,这牛肉嘛,留给二排长,他的伤比我们重……再说,还有七八天的路哩,哪能只看眼前这一步棋?……”
“那你……”说话的是个年轻战士,“我知道,你是在党的……”
“唉,应名是个党员,能力小,不能给党分忧啊!”老谢又说了,“咱们的党和红军遇到了难处,不要紧,咱把苦、把困难砸碎了,你拿一点,我拿一块,分分扛起来……”
声音渐渐低下去了。
“听见啦!”朱总司令又向宋新华看了一眼。
宋新华觉得自己整个脸都在发烧,他的头勾得更低了。
“多好的战士啊!他们,要的那么少,可想的、干的又那么多!”朱总司令把手搭在了宋新华的肩头上,话,比刚才温和多了,“我们当干部的,就要把心贴在战士们的身上。要掌习他们,关心他们,就能把工作做好了。”
宋新华静静地听着。他觉得肩头上的那只大手按得更重了。牛皮烧好了,朱总司令拿起来轻轻吹了吹,欣喜地看着。他向黑暗里招了招手。一个警卫员走过来,把烧好的牛皮接过去。
“这些人,都是革命的种子啊!”说着,朱总司令又从皮斗笠上切下了一小块牛皮,放在火里烧着,“我们要用这有限的财富,用最好的工作方法,把战士带出草地,带到陕北,带到毛主席、党中央身边去!”
话说得很低,很慢,但像这暗夜的篝火一样,把人烘暖,把人照亮。听着这深情的话,宋新华觉得浑身都热了。他激动地站起身来,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总司令,我错了!我不该老想着过去的供给标准。”
“标准!是啊,无论是供给,还是思想和工作,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标准!”朱总司令把烧好的午皮递给警卫员,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严肃地说道,“但是,这是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
说罢,他向警卫员招了招手,大步向前走去。
宋新华站在篝火旁边,目送着敬爱的朱总司令那渐渐远去的背影,深情地喃喃自语着:“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
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想道:将来,这样的供给大概不会再有了,但标准却会留下来。也许会有那么一天,人们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和检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朱总司令,还是司务长,在草地行军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都能先替别人考虑,这休现了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B.第二段写草地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的动作行为,并用歌声、笑声来渲染气氛,体现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宋新华静静地听着。他觉得肩头上的那只大手按得更重了”意味着朱总司令给了他无比
巨大的压力,让他难以承受。
D.朱总司令强调要用有限的财富和最好的方法把战士带出草地,是为了保留革命的种子。
5.关于文中“树丛后面,传来了低低的说话声”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对话的内容不难想象草地行军之难不只在环境的恶劣,食物的严重缺乏,还有对受伤战
士的救助和照顾。
B.“咱把苦、把困难砸碎了,你拿一点,我拿一块,分分扛起来……”这句话反映了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的狠心与谨慎。
C.这段谈话内容为下文写朱总司令对战士的赞扬、肯定以及对战士的关心与爱护做了充分的铺垫。
D.战士们在最难的时候烧牛皮吃的行为正是后文朱总司令说的“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的具体体现。
6.从文章开头到结尾,司务长宋新华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7.小说以“标准”为题,司务长宋新华感慨伙食标准低,朱总司令严肃地说:“但是,这是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孚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文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⑦.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①数:数术,即方法、途径,这里引申为“科目”。②没:通“殁”,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④箸;通“著”,显明。⑤蝡;同“蠕”,微动。⑥傲:浮躁。⑦囋:形容言语烦碎。⑧向:通“响”,回音。⑨方:仿效。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指经书,先秦“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但《乐》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B.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C.小人,通常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儒家对小人的定义,指像小孩子那样说翻脸就翻脸,说变脸就变脸,出自孔子“唯女好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说。
D.学者,“学”者,觉也,系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②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2.本文在分析说理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第3段“学莫便乎近其人”的观点和《师说》中的哪些说法意思相近?
四、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人事:指与人结交来往。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代指车马。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③墟曲:犹乡野。墟,隐僻之地。④披:拨开。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飘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B.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暗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C.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
D.本诗中的“野外罕人事”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14. 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镇静安静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烟花三月下扬州”“人生只合扬州老”的华美诗句让扬州这座文化名城名扬古今。但是南宋词人姜夔在《扬州慢》中却有“   ,   ”句子,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2)《离骚》中屈原借佩戴香花美草来表示保持自己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   ”。
(3)成语是汉语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而很多成语就蕴含在诗句之中,例如陆游的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作为一种古老经济现象和古老文化的贫困,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
传统社会相对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乏、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____①___的概念。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所拥有的一种亚文化,当这种文化沁入到了这个民族成员的血液和灵魂中,就具有很强的韧性。
当前,中国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虽说物质条件发生了___②____的变化,但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性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还形成了巨大阻力,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
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基督教将“贫困”作为一种“恶”的文化,希望用“慈善”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恶”。中国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并且通过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儒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主张用“节欲”的方式来对付“贫困”,甚至将“贫穷”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歌颂。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浸淫在对贫困的这种认识和熏陶中。“贫困”即“美德”,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安贫乐道”的“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____③___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行“限塑令”,在此之前,我国城乡居民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 ① ,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 ② ,但规模依然庞大。“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因“限塑令”在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沦为一种摆设而更加严峻。
实践证明,寻找塑料替代品是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倡议并启动“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以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据悉,我国现有竹子500余种,竹林面积超过700万公顷,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突破7000亿元;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可见, ③ ,我国不妨先行一步。
19.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点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个秘密我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
B.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像我这么做的。
C.教室讲桌上的那本语文书是我的。
D.“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如是说。
20.文中画横线句子是一个长句,请改成一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
巴黎奥运赛场上,我国体育健儿奋勇争先,取得境外参赛最好成绩,彰显了青年一代的昂扬向上、自信阳光。海军、空军喜庆75岁生日,人民子弟兵展现新风貌。面对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大家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无数劳动者、建设者、创业者,都在为梦想拼搏。我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光荣属于他们,也属于每一个挺膺担当的奋斗者。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B
2.D
3.D
4.C
5.B
6.①开始是因为连队伙食严重不足而心情沉重,听到有人要牛皮就更生气了;②在看到朱总司令切牛皮、烧牛皮,又听了树林后面的谈话,感到自己认识不足而内疚;③听完朱总司令的一番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有了更深的沉思和新的觉悟。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体现了一个干部的自我反思与成长。
7.①"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就是依据草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伙食标准,遵从革命的最高要求制定标准。②在小说中具体表现为粮食紧缺的情况下,必须降低伙食标准,发扬艰苦奋斗、救助伤员的作风,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③这个标准更应该成为衡量和检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的标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具有了普遍意义。
8.B
9.D
10.C
11.①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
②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12.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有理有据,说理透彻。能够辩证地看问题,思维严密,观点给人以启迪。“学莫便乎近其人”强调向良师益友学习的重要性,和《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意思相近。
13.C
14.①喜乡间生活宁静,没有俗事俗人打扰。“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就表现了乡居的宁静,“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②喜乡邻关系友好淳厚。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与乡邻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令人喜悦。③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生怕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心怀恐惧。一喜一忧,反映出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
15.(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6.迥然不同(迥乎不同、截然不同);翻天覆地;根深蒂固
17.贫困是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又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
18.把贫困即美德比喻成精神鸦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贫困文化”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和毒害,表达了对这一文化的批判。
19.C
20.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限塑令”已沦为一种罢设,“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更加严峻。
21.“限塑令”实施之后;塑料制品使用量在减少;实行“以竹代塑”
22.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