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5 07:2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
语文期初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舱内可以部署25台科学实验柜,每台实验柜都是一个小型的太空实验室,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研究,其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问天实验舱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梦天实验舱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此外,还在舱外安排了材料舱外暴露试验装置和元器件与组件舱外通用试验装置,用于开展舱外实验项目。后续,我国还将发射与空间站共轨飞行的巡天空间望远镜研究设施,开展广域巡天观测。针对上述舱内科学实验机柜、舱外试验装置和巡天空间望远镜,在空间站建造阶段,共安排了近百项实验研究项目。后续转入常态化运营后,还将实施较大规模科学研究,预期将有力推动暗物质与暗能量、星系形成演化、物质本质规律、生命现象本质和人在太空的响应变化规律,以及地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突破,为未来我国开展近地以远的载人空间探索提供扎实的科学和技术积累。
(摘编自《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2022年6月4日)
材料二:世界航天大国为什么竞相发展空间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提供长期的微重力等特殊研究环境。在地球上,生命体和物质受到重力的作用,某些本质规律会被掩盖,在微重力条件下有望发现被重力掩盖的物质本质规律,如在微重力条件下会产生浮力对流极大的减小、沉淀和分层现象基本消失、压力梯度极大的减小等物理效应。著名的哈勃望远镜在轨工作了30余年,期间航天员乘航天飞机对哈勃望远镜进行了5次维修,才使哈勃望远镜能够长时间工作,取得众多国际瞩目的科学成果。载人空间站还可以进行天地往返运输,实现实验模块更换及实验样品返回。在轨开展的生命、材料等科学实验,有必要将实验后的样品返回,回到地面做进一步研究,如生命科学实验样品回到地面进行基因测序和后续的研究、材料样品进行剖分并开展X射线衍射研究等。除了这些案例外,空间站的建设对天文观测也大有益处,由于大气的吸收和干扰,宇宙中的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和超长波等无法在地面有效观测到,相关谱段的天文观测需要发射观测仪到太空中开展观测。
(摘编自张伟《为什么要在空间站做实验?》,解放军报2022年3月25日)
材料三:什么是微重力?我们在地球上空300-400千米的轨道上,相对于6千余公里的地球半径,在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上重力并没有消失,为什么会出现微重力的现象?
空间站上的微重力原理
如上图所示,航天器在做近8千米/秒的高速运动,按照牛顿第一定律,航天器应该是保持远离地球的匀速直线运动,而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使航天器绕着地球做圆周运动,航天器所受的重力提供了航天器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这两个力基本相等,使得在航天器上感受到的只有残余的重力,称为微重力。
(摘编自张伟《为何在空间站做实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2022年3月10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微重力条件下加热比如水或空气等物体时,浮力对流消失后热交换基本停止,加热的水或空气可能停留在容器底部。
B.根据微重力条件下的沉淀分层现象可以得知,油和水混合在一起后,会出现分层现象。
C.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物体受到的水压不会随水的深度变化,即不同深度的位置水压是基本不变的。
D.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当把铁块等密度大的物体放入密度小的水中时,这些物体将不会下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设和运营空间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在广域巡天观测领域能够走在世界前列,其中巡天空间望远镜功不可没。
B.材料二通过列举哈勃望远镜成功在轨运行三十余年的例子,向我们论证了在微重力条件下有望发现地球上某些生命体和物质的本质规律。
C.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上航天器所受重力虽时有时无,但其仍然可以同地球的引力共同作用,使航天器绕着地球做圆周运动。
D.中国空间站舱内的太空实验室已经初步具备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技术,其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建设空间站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百姓和军队
何其芳
……我们在采黄蒿扎防空伪装,用白布缝棉袜,把破军服撕成布条,打草鞋。我们将有一次行军。到哪儿去呢,要走多远呢,因为是军事秘密,我还不知道。我能够告诉你的,只是我决心跟着这军队走一趟。现在我带着一本厚厚的练习簿,一支自来水笔,去接近战争。
我从前是多么憎恶战争啊,我曾经称它为“人工制造的死亡”。我曾经痛恨过人类为什么愚蠢到不断地举行大规模的自我屠杀。当我读到那个世界闻名的相对论的发明者爱因斯坦在论文里攻击着军队,我曾经热烈地同意过。那些鞭子一样的句子我已不能背诵出了。大致他是说那些专门从事杀人的人不但不知羞耻,反而像雄鸡一样在街上排队走着,穿着漂亮的制服,而且奏着军乐。我那时也认为他们应该感到羞耻,因为农人能够种出五谷,工人能够做出各种物品,而他们却只会制造残废和尸体。
我对军队的憎恶不仅由于书本知识,和我幼年的生活也有关系。在我的家乡,在二十年以前,买东西少给钱,拉夫,随便打骂人是一般军队的“纪律”。县城里还驻扎过一个由土匪编成的团,他们轮流地,一连两连地化装到乡下去抢劫,绑票,攻打寨子,算作“关饷”。
然而抗战使我纠正了这种朴素的情感和见解。我不能不承认人只要不至于甘心被杀死,被当作奴隶,即使憎恶杀人也得拿起武器。我不能不感谢那些为民族的生存而战斗着的兵士,靠了他们,农人才能够在土地上播种五谷,工人才能够在工厂里制造物品。我才清楚地看见了两种不同的战争: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和非正义的侵略的战争。
而且我感到了做一个人的责任,尤其是做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我从四川投奔到华北。
我第一次和几个八路军的兵士坐在一辆没有篷的汽车里的时候,我不但不畏惧他们,而且感到可以和他们成为朋友。他们对我谈着山西游击战中的许多事,谈着“长征”,谈着他们的家乡和幼年。当我们结束了从西安到延安的三天旅行,当我们下了车,当我们将要分别,我和他们亲热地拉手。我想到了通过这些粗糙的手,自由的新中国将要被建立,幸福的生活将要被带来。
现在我将跟着这样的一些兵士去行军。我自己也早已像一个兵士了,穿着棉军服,戴着军帽。
……
抢过同蒲路的晚上,日本军队从几里路外的据点乱放着炮,我们没有理他。抢过平汉路的晚上,我们的队伍刚过了一大半,一列日本军队的巡路车驶来了。然而与其说它惊动了我们,不如说我们惊动了它,因为它很快地逃走了,没有停留,也没有放一声枪。第二天,我们在辽阔的平原上行军,日本的飞机来追了我们五次,丢了不少的炸弹,放了不少机关枪,我们牺牲了一名同志。
我急于要向你说的是这次行动使我清楚地了解了华北抗战的情形,了解了装备如此不完善的八路军为什么能够坚持如此艰巨的华北抗战,了解了为什么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沿途并没有特别为我们建筑兵房,整个队伍分住在几个村子,而在每个村子里又分住在许多人家,每天晚上我们和老百姓在一起。当我们进屋的时候,走的时候,或者借用东西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客气地说“打扰你们”,或者“麻烦你们”。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回答也总是一些亲切的话语,“咱们都是一家人”“咱们军民合作”,或者“咱们不都是为了打日本嘛!”我们的队伍白天经过村子的时候,村子里的老头儿,小孩儿,男的,女的,披着老羊皮的,穿着红裤子的,总是从家里跑出来,拥挤地站在街边,看我们过。有时指着我们俘虏来的高大的日本马,说:“那是匹洋马。”但在从前,就在抗战刚发生的时候,老百姓对旁的军队却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欢迎”——队伍还没有到村子,他们便早已逃到山里去了。
进入了晋察冀边区,我们便看见了欢迎我们的标语和放在路边让我们喝的开水。当我们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突然热烈地喊起口号来了。一些很简单的口号:“欢迎八路军”“坚持抗战”,或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听着那从心里面喊出来的声音,我真愿意做一个为他们去战死的兵士。
刚才我到村公所去和几个老百姓谈了一会儿。他们告诉我一些故事,又对我发出了一些问题:“听说政府下命令,无论哪部分的军队见着老百姓都要敬礼,是吗?”一个中年人问我。对于这个被他很郑重地提出来的问题,我回答:“我们还没有得到这个命令。”同时我心里笑着:“抗战后军民关系的变化是多么大呵,从前他们看见戴军帽的人就逃跑,现在却想着兵士们给他们敬礼了。”当我和他们告别的时候,我真的就给他们行了一个举手礼……
1939年(作品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回忆“我”最初对战争的态度时,采用了补叙的手法,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楚,便于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B.文中写八路军抢过同蒲路和平汉路时,日本军队或“乱放着炮”,或“很快地逃走”,这体现了“我”对日本军队的嘲讽和对我方必胜的信心。
C.结尾处“我”对“他们”回以“一个举手礼”,这表现出“我”内心对老百姓的亲近和尊重,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老百姓对八路军的支持。
D.本文开头写“我”“去接近战争”,但全文对战争的正面描写用笔却十分简省,没有渲染战争的激烈场面,而主要展现我的所见所闻所思。
5.“我”开始认为兵士“只会制造残废和尸体”,最后又说“我真愿意做一个为他们去战死的兵士”,其间“我”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作者把“老百姓和军队”放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来叙述,请对此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讳崇字元之,烈考长沙文献公,树勋王室。公纨绮而孤,克广前业,激昂成学,荣问日流。弱冠补孝敬挽郎,又制举高第,历佐濮郑,并有声华。入为司刑丞,天授①之际,狱吏峻密,公持法无颇,全活者众。进夏官员外郎、郎中、侍郎。朝廷曰能,遂掌军国。公性仁恕,行简易。虚怀泛爱,而泾渭不杂;真率径尽,而应变无穷。言不厉而教成,政不威而事理。既登邦政,卒乘辑睦。初太夫人在堂,公授职西掖,颇限扃禁,求侍晨昏。优诏既许,寻令还职。公固请以泣,其后剖符江表,敦谕起复。君子曰;忠不忘亲,仁也;哀不违事,义也;让功辞邑,礼也;济代全名,智也。仁以长人,义以和下,礼以安上,智以周身。宜其光辅四帝,轩冕三纪。池台琴筑,优游暮齿。享年七十有一。
(摘编自张说《姚文贞公神道碑奉敕撰》)
材料二;
上欲以姚元之为相,张说疾之、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之,上不纳。又使殿中监姜皎言于上曰;“陛下常欲择河东总管而难其人,臣今得之矣。”问为谁,皎曰;“元之文武全才,真其人也。”上曰;“此张说之意,汝何得面欺!”皎叩头首服,即召元之诣行在,拜以为相。上励精为治,每事访之,元之应答如响,同僚唯诺而已。元之尝奏请序进郎吏,上仰视殿屋,再言之,终不应;元之惧,趋出。罢朝,高力士谏曰;“陛下新总万几宰臣奏事当面加可否奈何一不省察!”上曰;“朕任元之以庶政,大事当奏闻共议之;郎吏卑秩,乃以烦朕邪!”闻者皆服上识人君之体。张九龄以元之有重望,为上所信任,奏记劝其远谄躁,进纯厚,元之纳其言。新兴王晋坐太平公主逆党伏诛,僚吏皆奔散,惟司功李捴步从,不失在官之礼,仍哭其尸。元之曰;“栾布②之俦也。”擢为尚书郎。元之避开元尊号,复名崇。崇既为相,张说惧,乃潜诣岐王申款。他日崇对于便殿,行微蹇。上问;“有足疾乎?”对曰;“臣有腹心之疾,非足疾也。”上问其故。对曰:“岐王陛下爱弟,张说为辅臣,而密乘车入王家,恐为所误,故忧之。”遂左迁说为相州刺史。
(摘编自吴乘权《纲鉴易知录》卷四十八)
[注]①天授;武周朝年号。②栾布;西汉将领,曾为彭越下属,彰越伏诛后,栾布哭祭,刘邦释其罪。
7.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陛下新总A万几B宰臣C奏事D当面E加可否F奈何G一不省察!
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多指去世的父亲,与《离骚》“朕皇考曰伯庸”的“考”意思相同。
B.“公固请以泣”的“以”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以”意思不同。
C.难,认为……很难,与《答司马谏议书》“难壬人”的“难”用法相同。
D.响,回声,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的“响”意思相同,用法不同。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想任命姚崇为宰相,张说妒贤嫉能,屡次唆使别人在皇帝面前说对姚崇不利的话,但皇帝信任姚崇,始终不为所动,最终任命姚崇为相。
B.姚崇在世时,张说与他关系颇为紧张,甚至一度担心他会针对自己,但在姚崇去世后,张说奉皇帝之命撰写姚崇的碑文,却极尽赞美之能事。
C.姚崇竭忠尽智为朝廷效力,面对皇帝的垂询能对答如流,上书言事得体,从未让皇帝失望,可以印证张说所撰碑文中“朝廷曰能”这一记载。
D.姚崇治理有方,仕途顺利;他品格高尚,仁义礼智兼备,张说认为这是他能够长期在朝廷担任要职,先后辅佐多位皇帝的重要原因。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授之际,狱吏峻密,公持法无颇,全活者众。
②崇既为相,张说惧,乃潜诣岐王申款。
11.张说评价姚崇“言不厉而教成”,材料二中有哪些事实能反映姚崇的这种风格﹖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
周晋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砚席。睡觉满窗晴日。
手寒不了残棋。篝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令人耳目一新,词境是室内,但非闺房是书斋,与后句连读有温馨安谧之感。
B.这是首闲适词,“香暖帘密”“花满翠壶”等句写出了词人赏名花饮美酒的乐趣。
C.下阕“手寒”句用语极为委婉,呼应上阕“睡觉”句,交代晚起原因。“篝香细勘唐碑”句中“细”字,呈现其人兴致与专注,隐现学人风度。
D.结句语极平淡,词人自道无饮酒赋诗心情,却以景语暗示佳兴萌动欲发,韵味有余,妙在对偶之外,语极隐秀之致。
13.宋代文人日常生活往往具有雅趣,如“赌书泼茶”(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和“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请结合此词简要分析。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两句是“   ,   ”。
(2)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以“海中鲛人”“蓝田美玉”两个典故,含蓄地传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3)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使用了庄子和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典故。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3月6日,我国迎来了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农忙季节,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农事活动,田间地头呈现一片_______的景象。_______不仅仅来自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春耕备耕的主战场,新农机、新技术扎根田间,科技感十足,从⑴“汗滴禾下土”到⑵“无接触式播种模式”,智慧农业给传统农业装上了高科技的⑶“顺风耳”、“千里眼”,希望的田野上正发生着_______的变化。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扎实农业现代化,要把农业生产进行全流程改造,提高粮食稳产增收,改变粗放经营模式。同时,农业科技创新要围绕产业急需、农民急需,立足市场需求、着眼消费趋势,才能让更多“好种子”长出“好果子”,让更多“农把式”挑起⑷“金扁担”。
15.下列对文中四处引号作用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⑴⑵不同,⑶⑷相同 B.⑴⑷不同,⑵⑶相同
C.⑵⑷不同,⑴⑶相同 D.⑴⑵⑶⑷都不相同
16.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规定处。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8.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请以词人柳永为描述对象,写一段话。
要求:①结合其词作内容;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表达对词人或词作的评价;④不少于120个字。
19. 试以楚国、齐国或第三国记者的身份,择一立场,报导下面《晏子使楚》的事件。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50个字。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朋友,你要飞登智慧的最高的峰顶,
你就去冒险,别管“明智”嘲笑你。
近视者只看到你在高飞时离去的海岸,
你大胆飞翔而抵达陆地,他不能看见。
这是德国诗人席勒写的一首短诗——《智慧和明智》。读了这首短诗,正当青春年华的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B
2.D
3.①空间站能提供长期的微重力等特殊研究环境
②空间站有人的参与,便于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模块更换和维修维护
③载人空间站可以进行天地往返运输,可实现实验模块更换及实验样品返回。
④在空间站特定的轨道高度,便于进行天文、地球观测和空间物理研究。(任意三 点即可)。
4.A
5.①起初憎恶战争,认为战争“只会制造残废和尸体”,参与战争的兵士应该感到羞耻。②抗战使“我”认识到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认识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我”想接近八路军兵士。③“我”随同八路军队伍一起行军,感受到兵士的朴实以及老百姓对八路军的信任、支持和热烈欢迎,深切认识到抗战意义,并愿意投身其中,成为一个为百姓战死的兵士。
6.①便于表现“我”在不同时期对“老百姓和军队”关系认识的变化及“我”的成长。②通过不同时期老百姓对不同军队态度的对比,表现八路军取得胜利是必然结果。③以小见大,通过“老百姓和军队”这个点,反映时代的巨大变迁,更好地突出主旨。
7.B D F
8.C
9.C
10.①天授年间,掌管刑狱的官史执法严厉苛细,姚崇执法没有偏颇,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②姚崇做宰相后,张说害怕,于是私下拜访岐王表达效忠之意。
11.①李捴为伏诛的旧主尽扎致哀,姚崇予以提拔;②张说私下结交岐王,姚崇委婉地劝说皇帝,使张说受到惩罚。
12.B
13.此词虽无关重大主题,但自具自足一种艺术化的生活之美,给人以陶冶性灵之益:
①书巢温馨怡人:图书满室,插花满壶,花香满屋,晴日满窗;
②生活雍容闲雅:夜则弈棋,昼则读碑;
③未曾饮酒却若微醺:无诗无酒,欲梅欲雪,充满诗意的生活;
④书斋人心同天地自然相往来:小小书斋与隆冬将春的天地相连通,境界之大,使人意远神怡。
14.(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5.A
16.热火朝天(生机勃勃);五谷丰登;天翻地覆(翻天覆地)
17.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对农业生产进行全流程改造,改变粗放经营模式,促进(实现)粮食稳产增收。
18.柳永,仕途抛弃了他,他也抛弃了仕途。他的生活,在偎红倚翠中;他的乐趣,在浅斟低唱里。他的笔,尽写街头巷陌的笙箫歌舞;他的歌,唱出对长亭晚的哀情;他的词,溢出的是青春娇女沉甸甸的泪水;他的心,饱含的是对生活的挚爱柔情。
19.示例一:楚国记者:两国交往乃大事,今齐国以一位矮子大夫晏子出使我国,是对我国的不重视。面对我国国君的问题,晏子巧舌如簧地讽刺我国,其心可诛!示例二:齐国记者:我国大夫晏子使楚,不辱使命,虽短小之身,但有大智之心。面对突如其来的楚王的重重刁难,晏子皆能从容巧妙应对,是那般自然洒脱、轻描淡写,三言两语便化解危局,始终确保人格国格不失,使得看似强大的楚国颜面尽失。示例三:第三方国家记者: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的刁难从容应对,让楚国国君无话可说,显示了晏子本人超凡的智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晏子人矮心不矮,真是一位奇丈夫。
20.范文:
飞翔的智慧:无视明智的嘲笑
青春,是生命的春天,是智慧的萌芽。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年华里,我们渴望攀登智慧的高峰,向往着那未知的领域。然而,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总会遇到“明智”的嘲笑与质疑。此刻,让我们铭记德国诗人席勒的嘱托:“朋友,你要飞登智慧的最高的峰顶,你就去冒险,别管‘明智’嘲笑你。”
智慧与明智,虽只有一字之差,却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与追求。明智,往往停留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中,满足于现有的认知框架,不愿冒险,不敢挑战未知。而智慧,则是对世界的深度洞察与理解,是对未知的探索与追求,是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勇气与毅力。
青春年华中,我们正是拥有这份勇气与毅力的时刻。我们渴望探索未知,渴望超越自我,渴望在智慧的海洋中遨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甚至会遭遇“明智”的嘲笑与质疑。但正是这些挑战与质疑,激发了我们更加坚定的信念与决心。
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我们要敢于冒险,敢于挑战未知。正如诗人所言:“近视者只看到你在高飞时离去的海岸,你大胆飞翔而抵达陆地,他不能看见。”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败或受到嘲笑而放弃追求智慧。相反,我们应该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智慧的力量。
青春年华中,我们要保持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这份热爱,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这份追求,让我们在挑战中不断超越自我。我们要敢于质疑现有的认知框架,勇于挑战权威与传统,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与认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智慧的魅力与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从“明智”的嘲笑中汲取力量。这些嘲笑与质疑,往往是对我们追求智慧的挑战与考验。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嘲笑,将其转化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正如一位哲人所说:“那些嘲笑你的人,是因为他们无法像你一样看到更高的山峰。”让我们以这种心态去面对挑战与质疑,让智慧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青春年华中,让我们拥抱智慧,挑战未知。让我们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不畏艰难,不惧嘲笑,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登上智慧的高峰,领略到那无与伦比的风景与喜悦。
在智慧的海洋里遨游吧,青春的朋友们!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追求那属于我们的智慧之光。让智慧的翅膀带我们飞翔在广阔的天空中,领略那无尽的风景与奇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