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华师大息县附高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
语文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层面,能够反映社会存在。"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还起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作用。“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体现出来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从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不是靠穷兵赎武,也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从国际对比来看,一个国家所具有的除经济及军事外的第三方面实力,主要是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所以,在我国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的今天,应当进一步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丰厚滋养。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总是植根于民族生息繁衍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之中,它既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又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道路选择、制度设计、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也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的结果。
(选摘自王易《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产业的发展,传统节日热、文物热、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文化自信,简单地说就是对自身文化及其内在价值的充分认同和积极践行,主要表现为对文化发展进程的理性认知,对文化发展成就的崇敬自豪,对文化发展能力的科学把握,对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希望。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守正开新.气象万千。十年来.中国人民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来。人们对中华文化发自内心地崇敬、从精神深处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加自觉.文化归属感、自豪感显著增强.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自信基于丰厚的文化底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文化发展具有继承性,同时创新创造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让文化更具魅力,让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摘编自姜圣瑜《文化自信明显增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对国家起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作用。
B.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重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
C.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是想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论证了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B.材料一从历史发展的纵向与国际对比两方面来阐述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C.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文化归属感、自豪感显著提升,我们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D.引用魏征名言,意在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本”“源”,为作者观点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看法的一项是( )
A.国风国潮纷纷兴起,北京冬奥会上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折柳寄情等文化展示,把中华文化和冰雪运动完美融合在一起。
B.银幕、荧幕、舞台上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力作,《长津湖》《山海情》《只此青绿》等优秀文化作品叫好又叫座。
C.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文化类综艺节目频频出圈,《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以文化厚度彰显精神高度,带来现象级流量。
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自信,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党的思想路线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汉书》所言‘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相契合。’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黄河入海
叶梅
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摆尾或是桀骜不驯、浩浩汤汤?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
2019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
一路上,我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
她说她的父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每逢吉祥的日子,她的乡亲们都会跋涉到雪山脚下取回清水,供奉在家里。梅卓在说这些话时,一脸虔诚,这使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
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那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如此宏阔而寥远,连绵起伏的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巍峨庄严,一派圣洁,而雪山脚下涌出的清泉则如从天而降的仙女,一群群前后欢跳着,四处流动……一时分辨不清,是哪些涓涓雪水流归了黄河?
有关黄河源的记载,《尚书·禹贡》即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唐王朝和吐蕃来往密切,特地派遣过一些官员和旅行家在河源探访。吐蕃王松赞干布,还在这一带迎娶了不远万里前来和亲的文成公主。这黄河之源,想必也勾起公主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她若能知道她的故事将随着黄河之水久久流传,成为民族亲情千秋美好的见证,一定会欣慰不已。
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是大河深藏的秘密。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心照不宣,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默契,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
从雪山到海洋,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最后注入渤海。她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先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裹挟而去;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她奔向大海的前夕,又将挟带而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陆地,任那里绿芽萌发,草木葳蕤。
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前往入海口的路上,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车行高处,能时时看到她万马奔腾似的流动,仿佛听到那大河的咆哮。
漫漫长路,她润泽了广表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人们用这母亲河灌溉农田,兴修水电,她是沿途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就在前些年,人们突然发现,黄河竟然出现断流现象,究竟是源头的雪线下降,黄沙遮蔽,还是沿途树木减少,水系退化,或是人们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恶劣河水干涸?下游有些河段竟然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浅得人赤着双脚就能趟过河去,怎不叫人痛彻心扉?
欣喜的是,那片通往黄河入海口的葳蕤湿地,展现了东营人的良苦用心。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至黄河源头,下至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启动了全面保护的战略规划,还大自然以勃勃生机,日见成效。
受到黄河馈赠的东营似乎迎来了高原的某种气息,那受到呵护的湿地一望无际,青苍苍的芦苇枝叶舒展,密不透风,水洼里虫鸣鱼跳。辽阔的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每年南来北往的近六百万只鸟儿在此越冬、繁殖和歇息,丹顶鹤、白鹭、天鹅……数不清种类的鸟儿们在湿润的草地、密集的芦苇丛中优雅地翩翩起舞,它们组成曼妙的队列,在这片与大海相依的天空之上此起彼伏,高飞低唱,仿佛都在一同欢迎远道而来的黄河之水。
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归的家园。她一定是远远地看见了那一片蔚蓝,从那么遥远的高原到此,她从未停歇,即便已是千辛万苦,也仍然毫不踌躇地奔涌向前,那排山倒海的波涛便是她急急的脚步。她有一些矜持,可以从她回卷的瞬间看出来,但终归,她气势磅礴地迎着海洋而去。
于是,那一道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便出现了:巨大的黄河浪潮与邈远的蓝色大海紧紧相汇,持续着,连绵不断……那是经历了无数厚土濡染而成的雄浑的黄,那是经历了从陆地——湖泊——海的沧桑演变的无尽的蓝,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
这时候,你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奔腾而来的黄河即使进入了大海,但依然按捺不住地倔强。她在一派寬容的蓝色之.上掀起一股又一股巨浪,浪的尖顶扬起一堆堆雪白,展现出大河一如既往的冰雪性情——她到此时,也没有忘记雪山的恩典,试图留下自己的本色。
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4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一段连用三个问句,表达了对黄河入海情景的想象,突出了作者对亲临其境感受壮观景象的向往,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藏族女诗人梅卓讲述乡亲们如何敬畏雪山溪水时,文章写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运用肖像描写类显人物的虔诚。
C.文章前后照应,首尾圆和。文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展现黄河的风貌,最后浓墨重彩实写黄河入海的场景,至此作者的情感也达到高潮。
D.黄河有的河段“只剩了浅浅的水面”,而入海口处则是“排山倒海的波涛”,不同的现状显示出不同地区环保态度的差别。
E.文章开头称黄河为“它”,后面则改称“她”,人称用词从客观性的表述变为拟人化的表述,意味着作者的情感在一步步深化。
7.本文以“黄河入海”为题,有哪些作用?
8.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已破陈豨军,定代地,立为代王。高后①崩,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皆再拜言曰:“大王高帝长子,宜为高帝嗣。原大王即天子位。”即阼,谒高庙。帝曰:“吕产自置为相国,擅矫遣灌将军婴将兵击齐,欲代刘氏。婴留荥阳弗击,与诸侯合谋以诛吕氏。吕产欲为不善,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谋夺吕产等军。朱虚侯刘章首先捕吕产等。益封太尉勃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陈平、灌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朱虚侯刘章邑二千户,全千斤。”上曰:“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馀,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欢欣,靡有遗德。令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匈奴入北地,居河南为寇。帝初幸甘泉。六月,帝曰:“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毋使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今右贤王离其国,将众居河南降地,非常故,往来近塞,捕杀吏卒,驱保塞蛮夷,令不得居其故,陵轹边吏,入盗,甚敖无道,非约也。其发边吏骑八万五千诣高奴,遣丞相颍阴侯灌婴击匈奴。”匈奴去。
【注释】①高后,汉高祖刘邦之妻吕后,刘邦死后,吕后临朝称制八年。
(节选自《史记·孝文帝卷十二》)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其令列侯之国/为更及诏所止者/遭太子/
B.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
C.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
D.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皇帝庙号。文表示有经纬天地之才,孝体现汉朝以孝治天下的传统。
B.即阼,即皇帝登基。因古时新天子登基,有升登东阶而主祭的仪式,故称即阼。
C.建国,天子封立诸侯王国。《礼记》记载: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
D.蛮夷,南蛮和东夷,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出身正统受到拥立。孝文帝击破陈豨军平定代地,被立为代王;后因是高帝长子;应该作为高帝继承人;受到陈平、周勃等大臣拥立。
B.孝文帝奖励平叛;封赏有加。在铲除吕产的过程中,灌婴与诸侯合谋诛杀吕氏,丞相陈平与周勃谋划夺取吕产等人军权,都受到了丰厚的奖赏。
C.孝文帝放开言路,鼓励进谏。孝文帝认为古代鼓励进谏,如今却有一些法律堵塞了人们进谏的通道,因此改革了这些法令,对无知之人不治其罪。
D.孝文帝批评无道,反击匈奴。孝文帝认为,,汉与创奴建立盟约,并且送给他们丰厚的财物,而他们却入侵汉境,违背盟约,因此派灌婴进攻匈奴。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吕产自置为相国,擅矫遣灌将军婴将兵击齐,欲代刘氏。
②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
古代诗歌阅读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③树烟。
【注】①柳宗元因其参与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而先后三次被贬,第三次被贬为柳州刺史。元和十一年(816年),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柳宗元写下这首诗送别堂弟宗一。②桂岭:五岭之一,在今广西贺州市东北,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③荆、郢:古楚都,在今湖北江陵西北。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高度凝练地写出了诗人在即将分别时对堂弟的不舍及殷殷嘱托。
B.颈联借景抒情,以洞庭湖凄凉的景色来衬托诗人现实中的不幸处境。
C.本诗首尾均以写别情呼应标题,前者实写,后者则是在想象中虚写。
D.全诗即事抒怀,清新明快,整体的诗风与李白的《蜀道难》是相同的。
14.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请结合全诗分析柳宗元的这首诗中包含着哪些能够“感动激发人意”的情感。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一诗中体现妇女提起衣襟兜芣苢的诗句是“ ”,体现妇女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芣苢的诗句是“ ”。
(2)《插秧歌》表现插秧的繁忙,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句子是:“ , 。”
(3)《插秧歌》一诗中农夫嘱咐妻子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 一批青年科研人员 ① 持续创新,把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 不断推向更高水平,温宗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主要从事城市固废处置与资源化、行业碳减排系统工程研究。 在科研中他始终认为,科研人员要把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真正结合到一起,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典型的问题导向 学科,研究就是要奔着解决问题去。
厘清塑料包装代谢机理,识别材料回收替代路径, 是推动绿色低碳包装、提升环境泄漏率的一个科学问题 为了解决“塑料废物管理”这个当前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 他曾经尝试从3500万份外卖订单中,分析外卖包装的材料组成和对环境的影响;他针对10多种细分包装材料,建立本地化环境影响科学数据,进行支撑绿色低碳包装的生态设计;他开展万余次实证检测,精准刻画城市级500米网格化废弃规律;他应用高清摄像和光谱图像识别算法,开发塑料包装废物智能化分选技术…… 小小的外卖包装废弃物,就这样被温宗国“吃干 榨净”,变成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方向。
“做科研,坚持比天赋更重要”温宗国 ② “搞科研需要坚守, ③ 自己有兴趣,相信自己做的 方向是正确的,每天就会保持着对研究的热情投入”正是依靠长期的坚持和积累,他收获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16.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入文中画横线的空白处,每处选填一个词语即可。
只要 只有 尽管 坦诚 坦陈 坦 白 墨守成规 矢志不渝 沆瀣一气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8.文中第二段画横线部分突出了温宗国对研究的热情投入,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华夏礼仪之邦,待客之道,哪能少了音乐?2000年,秉此初衷,河南博物院组建华夏古乐团,希望以古乐曲、古乐器招待八方来宾。“我们想让文物‘活’起来、展览‘动’起来。让参观者不仅能观看, ① 。”马萧林说。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华夏古乐团成员袁佳音在瑟上弹完一曲《楚歌》,没等掌声响起,就有人发问——“瑟在中国早就失传了,你们怎么证明复原的这个乐器就是瑟呢?”谈起2014年到韩国国立国乐院的访问演出,袁佳音印象深刻。“还好早有准备。播放PPT,从古籍、壁画、出土文物,到瑟弦、瑟码、瑟身,我们把复原、复制古瑟的依据和过程,里里外外给观众讲了个遍。”
“只会演奏可不中! ② ,人家才服气。”袁佳音几乎参与了华夏古乐团的历次出国展演。“古乐器、古乐曲本来就容易引来大家的兴趣和疑问。”袁佳音说,如果只会演奏,不了解源头、流变、制作和创作等相关知识,很容易被人问住。
“博物院本身就是研究机构, ③ 。我们复原、演奏的古乐器、古乐曲,必须具有学术上的严谨性。”马萧林说,古乐团的每个人既是演奏者,也是研究人员,“我们想要培养的是学者型演奏家。”
“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播,互联网慢慢成了我们的又一块主阵地。”马萧林说,古乐团一直都有创新的基因。
19.下列句子中的“人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反正人家不是傻子,咱们的底细,人家心里早已是雪亮的。
B.原来是你呀,差点儿没把人家吓死!
C.你还是死心吧,她已经有了人家了。
D.我的茶呢?人家忙得要死,吃了茶就要有事去。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1.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春光和腐烂都值得被看到,但也有人不这么认为。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C
2.D
3.C
4.①材料一重点论述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解说。
②材料二重点论述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以及文化自信的根源:丰厚的文化底蕴。
5.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②"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了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③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6.D;E
7.①交代作者观察和感受黄河的地点,概括文章所写的基本内容。②突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即写黄河投入海并终于化作海,形象地暗示文章的主旨。③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将黄河从发源地到入海口、从历史到现在的材料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意思对即可)
8.描述了黄河从雪山到海洋惊险传奇的漫长历程,连用动作描写“急转”“飞流之下”“摇荡前行”等,展现了黄河浩荡壮阔的气势。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润泽广壳的土地,孕育中华文明,凸显主旨。
9.B
10.A
11.C
12.①吕产自从被任命为相国,擅自假托命令派遣灌婴将军带兵攻打齐国,想要取代刘氏。
②朝廷里设有进善言的旗子,批评朝政的木牌,用来开通治国之道招来进谏之人。
13.C
14.①诗人送别堂弟时泪洒江边的不舍与伤感之情。②诗人因被贬而远离国都、九死一生的愤懑与愁苦之情(不平与无奈之情)。③诗人设想与堂弟分别后只能在梦中相见的依恋与牵挂之情。
15.(1)薄言袺之;薄言襭之
(2)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3)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6.矢志不渝;坦陈;只要
17.是一个推动绿色低碳包装、控制(降低)环境泄漏率的科学问题。
18.①采用排比的句式,增强语势,从温宗国多方面的做法入手,突出他对研究的热情投入;②采 用具体的数字,简单直接,极具震撼力,有力地突出温宗国对研究的热情投入,比如“3500万份” “10多种” “万余次“”500米”等。
19.A
20.还能够聆听历史;还得讲出道理来;古乐团自然也不例外
2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