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5 07:2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徽省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
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具有先天优势,理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积极作为。
礼仪文化是以礼仪为内核的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器物等的总称,内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追求。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礼仪文化相比,中华礼仪文化具有独特的内涵。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修齐治平”就与礼仪息息相关:“修身”就是要造就彬彬有礼的君子;“齐家”就是要长幼有序,家庭和睦;“治国”就是重视礼仪熏陶,实现以礼治国;“平天下”更要以礼服人,实现天下太平。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心灵里,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中华礼仪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各民族文化禀赋、宗教风俗、价值体认等差异存在的前提下,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彼此接触、相互融会、协同内聚,在礼仪文化上逐渐呈现出共同发展、交融一体的趋势,形成了“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打下了深厚根基。
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将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抓手。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应当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传承弘扬优秀礼仪文化,进一步优化礼仪教育课程、丰富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家庭、社会、社会教育主体合力。通过礼仪文化教育,用共同的民族文化凝聚民心,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蒋璟萍《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礼仪以周为最,中国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就是要让人的精神世界坦露出来,并将它们规范于用礼和乐编制成的网络中,通过这张有形的网络来约束和控制人们的道德、伦理和修养以及情感、思想和欲念。
在《论语》中,孔子几次强调“不知礼,无以立”,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这也是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懂不懂礼仪。《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话:“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可见,中国古代很早就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文明人,懂礼仪是先决条件。时至今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作为国学的精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与道德融合在一起,其“齐民化俗”的功能影响着普罗大众,深入作用于中国社会。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从遥远的历史走来,早已渗透到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它曾被作为一种制度被记录和推广,不仅仅作用于庙堂之上、殿陛之间,也同样影响着江湖民间、市井陋巷。但是传统礼仪文化也不是完美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月更迭,总有一些传统礼节已经无法适应当今这个年代。因此在传承礼仪这个问题上,还是要有所讲究的。今天在学习中国传统礼仪的时候,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传统礼仪里面寻找真正适合现代社会、注入了我们民族灵魂的东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尊老敬贤、仪尚适宜、与人为善、礼尚往来、容仪有整等,都是可以传承下来的,将这些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跟当今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才能对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和谐稳定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最终是要落在每个人的身上。个人要做到有礼行天下,就需要先懂礼仪,讲礼貌。
首先要心中有礼,心存肃敬。心中有礼的人,讲究独善其身,如果没有从心里面真正做到讲礼仪,就是没有做到自律,没有自律之心,在他人面前表现的所谓礼仪也就不过是逢场作秀而已。心存肃敬,就是心里要尊重人,对待任何人或者任何事都不怠慢;不怠慢就不会为所欲为,会考虑对方的感受,不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身上。心存肃敬的人,会凡事都以尊重对方为出发点,既振作了个人的精神面貌,又尊重了对方的感受,就做到了人我相协相悦。
其次要学礼仪,学为人处事。孔子说只有懂得用“礼”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来传承传统礼仪,诸如《论语》《礼记》等古典书籍,阅读中国古代关于礼仪的经典著作可以让人明礼向善;同时,可以发掘生活中的优秀榜样,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多向谦和有礼的人学习,以其为师,自然可以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
最后要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生活中要待人以诚,尊重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就要先学会尊重别人。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才能保持和谐、愉快的关系。在礼貌方面要做到平等待人、语气平和、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在礼节方面要做到热情主动、称呼得体、主次有序等,在仪表方面要讲究卫生、衣着得体、仪表端庄,在仪式方面,要懂得基本的仪式常识,就不会那么容易闹笑话。
(摘编自王培国《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及其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礼仪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修齐治平”息息相关,故而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
B.中华各民族文化存在差异,但在礼仪文化上逐渐呈现出共同发展、交融一体的趋势,这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
C.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庙堂、殿陛,还是江湖、市井,都深受其影响。
D.真正心中有礼、心存肃敬的人,讲究独善其身和自律,会凡事以尊重对方为出发点,做到人我相协相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及其传承,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B.西周时期的礼乐有效地约束和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和欲念等,所以在传承时必须完整保留。
C.儒家认为是否懂礼仪关涉到一个人能否立身处世,懂礼仪是成为一个文明人的前提条件。
D.将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有助于引导家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礼仪重要性”的一项是(  )
A.《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B.《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颜元:“国尚礼则国兴,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
D.《礼记·曲礼》:“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II
文本一:

阿来
马!对于一个藏族人来说,可是有着酒一样效力的动物。
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现在,一看到它们的影子出没在金色桦树掩映的路上,潜伏在身上的全部关于这种善于驰骋的动物的感觉一下子就复活了。那种强健动物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波浪一般的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凤,这一切就是马。
马们一匹匹从山上下来。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
我们上了马。马队主人没有马骑,那一头乱发的脑袋在我膝盖那个高度起起落落。我问刚才他把马叫什么?他说,牲口。这个回答使我高兴。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另一种东西。
马所以是马,就是因为在食物方面有希自己特别的讲究。在这一点上,马和鹿一样,总是要寻找最鲜嫩的草和最洁净的水,所以它们总是在黎明时出现在牧场上,寻食带露的青草。故乡一个高僧在诗中把这两者并称为“星空下洁净的动物”。我们在一块草地上下了马,吃干粮。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仲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我的那一匹,就从我手上,仲出舌头来,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吃进肚子里去了。
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齐齐的断口在那里闪着幽幽的寒光。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那些简陋的鞍具也卸下来了。月光不论多么明亮,都是一种夜晚的光芒,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这样的因造成了一个果: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
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
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呴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未,鼻子喷着热气。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骑手建立情感。它婖舔我左手,又去婖右手。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看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
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
过去我所知的马是黄河上游草原上的河曲名马,那些马总是引起我歌唱的欲望。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
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镜头。一到电视画面里,那匹马在外形上就成一匹真的马了。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
顶着刺眼的阳光,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我们带来的所有东西。这一来,它们又不像是马,而像是牲口了。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了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马的主人说,以前,有人从别的地方买来过名马,但在崎呕的山路上,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那些神气十足的马在我们这里没有用处,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
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传,驮着我们上路了。这时,有人发现,骑这些马根本不必要用手去提着缰绳,它们自会顺着熟悉的道路往前走,不需要人来告诉它行走的方向。我禁不住想这些马确实该有另一个名字,就叫牲口。
这些牲口这样走希,我们就成了货物,没有生命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被运到另一个地方。事实正是如此。是的,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搬运工作不劳马做,几头牦牛就可以了。
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一一-使高大的身躯日斩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河。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
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
文本二:
在阿来的散文中,言说主体的身份影响着他散文的述说视角。不同的社会身份让阿来看到不同的社会、自然景观。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
(摘编自冯茂桐《阿来散文的艺术特色》)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扣题,点明在藏族人心中马就像酒一样能够让人激情彰湃,以此强调马的重要,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情感。
B,夜里宿营时,“我”的马过来亲近“我”,“我”也给予积极的回应,很好地诠释了“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的谚语。
C,“牲口”命贱却使不坏,名马虽神气十足在山地却没有用处,作者在理性审视山地马的同时也对名马进行了批判。
D,山地马不需驾驭即可自行前进,这使作者感觉自己成为没有生命的货物,失去了作为一名骑手策马驰骋的豪迈感。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第(6)段的描写富有特色,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从正面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简陋的鞍具从反面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
B,文本分别用“马”和“牲口”来指称山地马,但是这两种称谓在表达涵义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传达出作者不同的感情和态度。
C,眼前所见的山地马属于实写,心目中理想的马则屁于虚写,虚实有机结合,两种马互为衬托,丰富了形象,拓展了文章内涵。
D.文本将生动的描写、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议论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浓郁的人文情怀,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文风。
8.作者对山地马的情感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9.文本二提到的阿来散文的“三重述说视角”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王安礼传
①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
②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教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触望①。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②。
③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薄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迁,无虑数十万计,众汹惧。
安礼谏曰:“文王ト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
④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选自元 脱脱《宋史 王安礼传》)
【注】①触望:因不满意而怨恨。 ②轻比:从轻处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从河东唐介辟   
②轼方贾怨于众   
11.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今一旦致于理 (  )
A、招引
B、送达
C、尽,极
D、治罪
②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 (  )
A、指使
B、拘捕
C、批驳
D、贬官
12.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
13.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薄京城,故不利国嗣。
14.本文是如何塑造王安礼的人物形象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花鸭①
唐·杜甫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稻粱沾汝在②,作意莫先鸣。
【注】①时房琯主持军政,被委派平安史之乱,兵败罢相;杜甫上疏救助不果,反而被贬斥。此诗写于此事发生之后。②稻粱,鸭饲料,比喻禄位;沾,沾受恩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无泥滓”形容花鸭洁净,“每缓行”形容花鸭娴雅,为突出花鸭的与众不同作铺垫。
B.颔联表面上写物,实际上是借物喻人,读者可以从中窥见作者“黑白分明”的处世态度。
C.颈联“休牵众眼惊”是直接劝诫,表现出了作者对花鸭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D.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与《登高》沉郁顿挫的风格不同,但两首诗都有丰富的情感内涵。
16.本诗末句“作意莫先鸣”表面上态度明确,实际上值得玩味。试分析其中的情感内涵。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建筑的走势状态和结构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   。”
(3)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以水为例从反面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   ,   ”,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影片《长津湖》以爱的视角升华英雄,鞭辟入里地诠释了“谜一样的东方精神”的深刻内涵。影片没有将英雄“脸谱化”“超人化”,而是以情感主线将他们刻画得______。连长伍千里的梦想是替弟弟把仗都打了,让他过上盖新房、耕田地、娶媳妇的好日子;七连的战士在出征的火车上惊叹于万里长城沐浴霞光、祖国山河雄伟壮丽的盛景;老排长雷睢生临死前唱起家乡的沂蒙小调……所有细节的描述呈现的是战士的爱与牵挂。正是因为对国家、民族和亲人的爱,为了让祖国山河不遭践踏、让深爱的亲人免受战火的目的,使他们成为无惧空袭、不畏炮火的“特殊材料”。爱是刺向敌人的刀锋,是摧毁敌营的火炮,是守护家国的长城。《长津湖》中,无论是勇猛异常的余从戎、沉着果敢的平河,还是载着标识弹驶往敌营的雷睢生,他们为爱出发,并将对祖国、民族和亲人的爱转化为刺向敌人的利刃。正因如此,狂妄的美军将领,在战斗之初曾叫嚣:训练有素的美军绝不可能打不败装备低劣的“农民”志愿军。但影片最后,撤退中的美军将领看到冻成冰雕的志愿军将士却______,并无奈感慨“面对如此决心的敌人,我们永远无法战胜”。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冰雕连的将士们为国牺牲的勇气告诉我们,爱一旦转化为______、敢打必胜的信念,将会产生战天斗地、摧枯拉朽的无穷力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孟子在其“仁政”制度思想中提倡“民贵”“民本”,这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为仁由己”“推己及人”“扩而充之”施之个人的修身养性未尝不可,但是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借此来要求当时的统治者成为“圣君明主”,并“施仁政于民”,显然是期望值过高,无异于缘木求鱼。况且,他的“民本、民贵、君轻”之说也有本末倒置之嫌。 ① ,何以终其一生,惶惶不可终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而不似墨子游走于臣民之间呢?听其言,观其行,庶几近之矣。纵观中国历史,“暴君、昏君”史不绝书, ② 。孔孟之道对于统治者的“性善”寄予厚望,而对其“兽性”却过于低估;殊不知,没有约束的制度或权力必然导致专制与滥用。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假想统治者“性善”为基础的,对中国历史经验的体验告诉我们: ③ ,而“奸者、庸者”在位却是史不绝书的;这种所谓的“贤者、能者在位”的官僚等级制度思想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因此,无论是“素王”(素王是孔子的众多称呼中的一个)还是“亚圣”,只能被历代帝王,尤其是那些“圣君明主”供奉在寺庙里吃“冷猪肉”了。
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要求: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简述文段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身处世注重“我能做”,人们往往又倾向于选择“我要做”。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A
2.B
3.C
4.①材料二整体上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首先论述了传统礼仪的历史渊源和功能,再论述了当今时代我们应如何传承传统礼仪文化。②材料二主要采用引用论证。如引用《论语》《礼记》中的原文,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5.①优化礼仪教育课程、丰富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家庭、社会、社会教育主体合力。
②辩证传承中国礼仪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时俱进,从传统礼仪里面寻找真正适合现代社会、注入了我们民族灵魂的东西。③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个人积极践行,心中有礼,心存肃敬,学礼仪,学为人处事,做文明人,行文明事。
6.C
7.A
8.①失望,初见时的山地马体形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不讲究食物,有违于作者心目中马的形象;②亲近,月光下的山地马形象高大,反应警觉,主动靠拢,符合作者的经验与期望;③接受,驮“我”涉水时山地马轻捷灵敏,得到作者的认同;④叹惜,驮着货物的山地马逆来顺受,丧失灵魂,沦落成牲口,引发作者感慨。
9.①藏族人视角:马是骑手的伙伴,应该在草原上轻捷灵敏地自由驰骋,对马的感性认知和深厚情感来源于藏族人的特定身份和经历经验。②知识分子视角:山地马竟然沦落成牲口,这种异化引发的悲哀之感突破了常人实用主义的认知界限,具有理想化色彩。③人类视角:丧失个性、沦入平凡、甘于平凡,这种病态不仅存在于生物界,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体现了对生命状态的深度思考。(2分)
10.征召;正,正在
11.D
A
12.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
13.皇上多次死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老百姓的坟墓)太迫近京城了,所以不利于皇朝(帝)的后代。
14.本文综合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来塑造王安礼。在第二段苏轼下狱、情势危急无人敢救和第三段皇帝要百姓迁坟以利自己子嗣的情况下,两件事中都直接描写了王安礼的语言,他用“大度之王,不以言语罪人”和以文王执政为例,阐明“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的道理,站在皇帝的角度劝说,言辞恳切,有理有据。间接描写如第二节李定等人让王安礼不要救苏轼,第三节“帝恻然而罢”。二者结合塑造了一个仗义直言、善于劝谏、爱才爱民、公正无私的官员形象。
15.C
16.①反思与自警。反思自己上疏不果反遭贬斥的行为,警示自己适时沉默;
②激愤与批判。表达了自己被嫉妒、排挤的愤恨,批判朝中平庸奸佞之辈。
17.(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18.有血有肉;肃然起敬;视死如归
19.为了让祖国山河不遭践踏、让深爱的亲人免受战火,他们成为无惧空袭、不畏炮火的“特殊材料”。
20.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化抽象为具象,节奏感强,增强语势,生动形象展现志愿军们爱的力量,爱的巨大作用,赞美志愿军战士因爱而英勇无畏,因爱而无私奉献。
21.既然“君轻”;而“圣君明主”却凤毛麟角;在位者未必是“贤者、能者”
22.示例: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假想统治者“性善”为基础的,而“贤者、能者在位”是乌托邦式的,因此“素王”“亚圣”都只能被冷落(或供奉)在寺庙里。
23.例文:
立身行事中的“我应当”与“我愿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最后变成的,大部分都是我们选择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在立身行事时,选择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被各种因素所影响,从而偏离了“我应当”的轨道,选择了“我愿意”。对于这种选择,我有一些思考。
我们需要理解“我应当”和“我愿意”之间的区别。“我应当”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的体现,它基于我们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身的责任。而“我愿意”则是一种自由意志的选择,它基于我们的个人喜好、欲望和意愿。这两种选择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在立身行事时,我们需要以“我应当”为主导,以“我愿意”为辅助。 我们需要认识到“我应当”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我们应当做的事情,例如遵守法律、尊重他人、履行职责等。这些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义务,也是我们作为人的基本品格。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义务,那么我们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会失去我们自身的尊严和价值。
然而,“我愿意”的选择也不是完全错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愿意做的,例如追求梦想、享受生活、体验新事物等。这些是我们作为个体的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我愿意”的选择不能违背“我应当”的原则。如果我们为了追求自己的意愿而违背了社会的规则和他人的权益,那么这种选择就是错误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以“我应当”为主导,以“我愿意”为辅助,来做出我们的选择。例如,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需要履行我们的职责和义务,这是我们应当做的事情。但是,在空闲时间里,我们可以选择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享受生活,这是我们愿意做的事情。只要我们不违背社会的规则和他人的权益,这种选择就是合理的。
此外,我们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自律和责任感。只有当我们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的规则和他人的权益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我应当”。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我愿意”的选择。
“我应当”和“我愿意”都是我们在立身行事中需要面对的选择。我们需要明确两者的区别和重要性,从而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价值的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