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阅读思考
2024年春运期间,我国人员流动量约84.22亿人次。其中铁路、公路、民航分别发送旅客4.84亿、11.08亿、8344.9万人次,全国高速公路及普通国道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入量67.17亿辆次。
1.这种春节期间回乡过年或外出旅行的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吗?
2.人口迁移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人口迁移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辨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通过图表简单描述人口迁移特点,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结合实例,简单分析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3.通过人口资料,初步了解本地人口迁移特点。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概念
人口迁移是人口流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注意:判定是否为人口迁移一般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空间属性
时间属性:达一年以上
至少是县级界限
2、人口流动
人口短期离开原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一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如:我国春运期间的人口移动,由于不涉及人口居住地长期或永久变动,所以不属于人口迁移。
A
A2
A1
B
B1
C
C1 C2
A、B、C是三个不同地区,判断图中哪些情况属于人口迁移
练习
A1→B1、C1→A2
判断下列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练习
1.改变居住地
2.跨越行政界线
3.时间限度
是否满足以下条件?
①外出度假、旅游。
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外省读书。
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
④2015年在德国难民营生活的叙利亚难民。
人口迁移
①按照迁移空间范围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农村 城市
农村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城市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主要类型: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3
分类
②按照人口迁移的方向划分
发达国家当前主要类型
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际迁移,哪些是国内迁移?
①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③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④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前往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并定居。
⑤近10多年来,宁夏中部扬黄灌区先后接纳近20万六盘山区移民。
⑥2014年,乌克兰东部俄罗斯族部分居民迁入俄罗斯。
⑦20世纪30年代,大旱使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一部分农民迁居东部,大多数人向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
国内迁移
国内迁移
国际迁移
国内迁移
国内迁移
国际迁移
国内迁移
视频
观看视频,并回答以下问题。
1.视频中提到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
2.视频中提到的因素中哪些是“推力”,哪些是“拉力”?
思考:人们为什么要迁移?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们为什么要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呢 影响下列人口迁移事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①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③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④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前往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并定居。
⑤近10多年来,宁夏中部扬黄灌区先后接纳近20万六盘山区移民。
⑥2014年,乌克兰东部俄罗斯族部分居民迁入俄罗斯。
⑦20世纪30年代,大旱使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一部分农民迁居东部,大多数人向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
自然因素
自然&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政治
经济因素
政治&社会文化
思考:人们为什么要迁移?
气候
土壤
水
矿产资源
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
交通
通信
政治
文化
政策
战争
宗教
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往往起主要作用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经济因素
是当代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人口迁移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们为什么要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呢
推力>拉力
拉力>推力
推力因素
Push factor
拉力因素
Pull factor
和平
收入
医疗
生活
工作
教育
战争
自然灾害
环境污染
贫困
5、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我们处在一个人口迁移日益频繁的时代。一国之内、跨越国界甚至大洲之间的人口移动,每天都在发生。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者本身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结合实例,议一议,大规模移民对迁出地、迁入地分别会产生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
【分析思路】
①从辩证角度: 有利 vs 不利
②从区域角度: 迁出地 vs 迁入地
③从要素角度: 生态环境、经济、社会
④从具体方面: 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1)对迁出地的影响:
加强与外界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有利——
不利——
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
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增多。
(2)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
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加速城市化进程;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不利——
①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影响人口年龄结构,改变环境承载力;
②影响经济、文化发展,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③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④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6、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案例:爱尔兰土豆大饥荒和移民潮
在近代历史上,爱尔兰曾经历过“成也土豆,败也土豆”的时期。土豆于17世纪传入爱尔兰,后被广泛移植。到18世纪末,土豆已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促进了人口增加。1841年,爱尔兰人口高达650多万。但是,从1845年起,爱尔兰连续数年,土豆因病害严重歉收,引发大饥荒。在短短几年中,爱尔兰九有100多万人背井离乡,形成规模的移民潮。
自然环境
自然灾害
人口迁移
04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人文因素
案例一:枣庄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明朝,随着运河通航,台儿庄商贾云集,很快发展成为5万人口的繁荣古城。清光绪八九年间,煤矿业得到大力发展,中兴煤矿工人3000余人,除当地农民外,其余来自上海、广东和莱芜、新泰等地。
建国之后,1956年党和政府开始动员人多地少的山区和水库库区、运河、伊家河两岸的农民向黑龙江省的富裕县等地迁移。1958年大炼钢铁,开挖露天煤矿,筹建峄山钢铁厂,从上海和本省的菏泽,济宁等地先后调入干部、职工和民工14.7万余人。
1985年,全市定居国外的华侨、外籍华人及港澳同胞有1477人。分布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华侨及港澳同胞多从事教育、医疗卫生、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职业。
交通
资源开发
政策、土地
政策
经济
人口迁移
04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二、国际人口迁移
由于人口的发展变化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而,国际人口迁移往往反映出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01
国际人口迁移
(1)19世纪以前(15-19世纪)
方向:
旧大陆→新大陆
特点:
①欧洲→美洲、大洋洲
(殖民主义扩张)
②非洲→美洲
(黑奴贸易)
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人口较少和尚未开发
国际人口迁移
01
原因: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
(2)19世纪-20世纪初(一战前)
方向:
欧洲→美国、加拿大
特点:
自发性
国际人口迁移
01
原因:
北美经济发展(拉力)
欧洲人口增长(推力)
影响:
从人口学观点看,它缓和了欧洲的人口膨胀,改变了欧洲和美洲人口结构,大大改变了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对以后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方向:
战乱国家→非战乱国家
国际人口迁移
01
原因:
战争
一战被认为是现代难民问题的开端,一战后,很多难民在战后陆续返回了家园。然而二战所造成的难民问题就严重多了。有数据表明,在战争期间或战后数年,有多达6000 万的欧洲人被迫背井离乡,成为难民。
(4)二战后
国际人口迁移
01
方向: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原因:
东欧:国界变动
南亚:印巴分治
非洲:殖民者遣返
经济差异
政治形势
欧洲:迁出→迁入
美国:拉美↑>亚洲↑>欧洲↓
资源开发
外籍工人→北非、西亚
政治性迁移增加
流向发生大变化
美国迁入人口来源地发生变化
社会文化(教育、技术)
特点:
(4)二战后
国际人口迁移
02
影响:
对迁入国
对迁出国
缓解老龄化、弥补劳动力
促进科学技术交流
节约教育经费
减轻人口压力
人才外流
国际人口迁移
01
(5)国际人口迁移的新形式
科技移民
高素质
人才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劳务输出
外国廉价劳动力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国际难民
战争难民、政治难民
流向和平国家、能对难民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
国际人口迁移
迁移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人口类型 高素质人才 外国廉价劳动力 战争难民、政治难民
特点 迁移的原因 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不足;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
迁移的方向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流向和平国家、能对难民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
产生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缓解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赚取外汇 给迁入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许多问题
三、我国人口迁移
永嘉之乱
安史之乱
靖康之难
(1)历史上
我国人口迁移
03
“靖康之难”
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取而代之的南宋,偏安东南,其统治范围狭小。
随着金军的两次南侵,大量北方难民迁至南地,出现了历史上又一次南迁的浪潮。不但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增加了南方的军事力量,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永嘉之乱,是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军队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及后导致西晋于316年灭亡。
永嘉之乱后,中原地区的移民规模增大。第一条线路是南迁,越过淮河到长江中下游流域,带来了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文化的南扩。第二条线路是向辽东地区,此外,还有从中原到北方的并州及南方的荆襄地区。
“永嘉丧乱”
安史之乱(755-763年)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
“安史之乱”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闯关东
清代,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及山东的饥民大批出山海关移至东北。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走西口
旧社会,晋陕北部一带十年九不收,人们被迫到内蒙古河套一带谋生。因为要过长城关口,所以称“走西口” 。
下南洋
中国人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绝对多数(95%以上)。
(1)历史上
方向:
特点:
闯关东、走西口、
黄河中下游→长江、珠江流域
频繁、规模大
我国人口迁移
03
原因:
政治、经济、战争、灾害
(2)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
有计划、有组织。
我国人口迁移
03
方向:
东部流向东北、西北、西南等地;
原因: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特点:
方向:
特点:
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农村向城市、内陆向沿海)。
务工经商、自发迁移、数量大。
我国人口迁移
03
原因:
工业化和城镇化;改革开放政策,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使沿海经济发展快。
(3)改革开放之后
知识结构
历史上,我国出现了“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的人口大迁徙。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以“孔雀东南飞”为标志的人口迁移潮。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闯关东”“孔雀东南飞”为国内人口迁移
B.“下南洋”“孔雀东南飞”为国际人口迁移
C.“走西口”“下南洋”为国内人口迁移
D.“闯关东”“走西口”为国际人口迁移
2.影响“孔雀东南飞”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D.政治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