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英语学科
单 元 整 体 教 学 设 计
学科 英语 年级 七年级下册
使用教材 新仁爱科普2024版 教材页数 P38-P53
单元名称 Unit 9 From Here to There.
单元主题及主要内容分析
主题范畴: 人与自我;人与社会 主题群:生活与学习;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 子主题:丰富充实积极向上的生活;和谐家庭与社区生活 单元话题:描述地理位置及旅行经历 主题意义: 语言学习层面:拓展词汇与表达:学生能够学习到大量与方位、地点以及出行相关的词汇和短语,如 “across from”“next to”“go straight”“turn left/right” 等,丰富了英语词汇储备,提升了用英语准确表达位置和方向的能力。 语法巩固运用:通过单元学习,学生进一步巩固一般过去时和方位介词的用法,学会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这些语法知识来描述过去的经历和位置关系,增强了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文化意识层面:了解不同地域文化:本单元的话题可能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环境、城市布局等内容,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世界各地在地理位置、交通方式、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拓宽国际视野,培养文化包容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当学生学会用英语问路、指路时,能够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自信和流畅,避免因语言和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沟通障碍。 思维品质层面:空间思维与逻辑思维:学习如何描述位置和路线,有助于学生培养空间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空间场景,理解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组织语言进行问路和指路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他人的指示。问题解决思维:面对问路等实际问题,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寻找解决方案,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思维,提高在实际生活中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 生活实践层面:提升生活技能:学生学会用英语问路和指路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能够更加自信地与他人交流,获取所需信息,从而更好地规划出行路线,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自主性。培养社会交往能力:问路和指路是一种常见的社会交往行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互动,学会礼貌地与陌生人交流,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以下是单元语篇内容分析图和基于单元主题和语篇内容分析形成的单元结构图: 表一:单元教学内容 语篇标题语篇类型(技能)语篇内容语篇主题意义一 Function Activity 3 (P40)对话 (听说课)李明向不同人询问前往建国酒店(Jianguo Hotel)的路线 。学生能够学习实用的日常交流语言,培养解决出行路线问题能力,同时凸显礼貌待人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二 Pronunciation Activity1(P41)歌谣 (语音课)街上有一家 24 小时营业的商店,8 个男孩相约在那里碰面。短文营造出一种充满活力、愉快的氛围,展现了男孩们相聚购物、交流想法的画面。通过歌谣形式让学生熟悉特定发音规则和连读现象。三 Thinking Skills Activity 1(P42)说明文 (思维技巧课)讲述了一个寻找礼物的过程。首先,小雅绘制了一份关于礼物位置的地图。接着,李翔查看了这份地图。随后,李翔依据地图在树下挖掘。最后,李翔在盒子里找到了礼物 。整个过程围绕着寻找礼物展开,清晰呈现了从绘制地图到成功找到礼物的步骤。以先后顺序描述寻找礼物过程,从绘图、看图到挖掘,体现按合理步骤行动的价值,引导面对问题时保持条理,有序推进以获成功。 四 Thinking Skills Activity 2(P42)说明文 (阅读课) 主要讲述了人类出行方式随着时间推移的演变历程。整体呈现了人类交通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效的发展脉络。通过讲述交通方式的不断演变,激励读者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方案。人类在交通领域不断追求更快、更便捷的出行方式,这种创新精神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五 Reading Strategies Activity1(P43)说明文 (阅读技巧课)介绍了怎样遵循步骤做出提示。学习如何得出暗含信息。六 Reading Strategies Activity2(P43)记叙文 (阅读技巧课)描绘了一个充满紧张与庆幸的场景。当时天色黑暗,狂风肆虐,“我”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持续划船。经过努力,“我” 终于看到前方出现一座岛屿,此时 “我” 暗自庆幸自己安全了。整体营造出从困境到希望的氛围,展现了 “我” 在艰难处境中努力求生并最终看到生机的过程。在黑暗与狂风的恶劣环境下划船,展现了 “我” 面临困境时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经历体现了在新课标倡导的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关键能力中,面对困难要有勇气坚持、不轻易放弃的品质,鼓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难题时,要像文中的 “我” 一样,凭借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七 Theme reading Activity2(P44)记叙文 (阅读课)讲述了作者一家的露营经历。 学生学会用过去时描述自己的旅行经历。九 Grammar in use Activity 3(P46)记叙文 (语法课)描述了六位邻居所在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辨别方位的能力以及能够根据文字画出所在位置。十 Reading for Writing Review Activity1(P49)记叙文 (以读促写课)描述了去北山旅行的经历。学习描写自己的旅行经历如何写作,为描述自己旅行经历作铺垫。十一
Review Activity1(P52)听力(复习课)介绍了如何去宠物医院。复习和巩固已学的方位介词及短语,加强英语的日常交际能力。十二
Review Activity2(P52)填空(复习课)根据地图描述图中建筑物等的位置关系。复习巩固方位介词及短语,加强应用能力。十三
Review Activity3(P53)填空 (复习课)描述去九寨沟的旅行经历。复习动词过去式以及学习如何描述自己的旅行经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二:单元大观念:
学情分析
(一)自然情况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直观、有趣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本单元关于出行等话题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兴趣,但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理解起来可能有难度。 (二)已有基础 词汇基础:日常基础词汇: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日常基础词汇,如表示人物、动物、颜色、数字、家庭、学校等方面的词汇,这有助于他们理解单元中关于旅行场景里涉及的一些基本事物的表达,比如在描述旅行地点有什么时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方位相关词汇:此前应该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方位词,如 in、on、at、near 等,在本单元学习更复杂的方位表达和问路指路用语时,可作为基础进行拓展,像理解 “Is there a...near here ”“It’s on...” 等句型会相对容易。 语法基础:一般现在时:学生已掌握一般现在时的基本用法,包括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的构成和用法等。在本单元描述旅行计划、日常出行方式等内容时可以运用该时态,如 “I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bike.”。简单的介词用法:对于一些常见介词的基本用法有了一定了解,如表示时间的 in、on、at 等,在学习本单元表示地点方位的介词如 across、through、between 等时,能基于已有的介词知识体系去理解和区分新学介词的用法。 语言技能基础:听力方面:经过之前的听力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力理解能力,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日常对话、指令等。在本单元的听力学习中,如听关于问路指路的对话,能凭借已有的听力基础去捕捉关键信息,如地点名称、方位词等。口语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口语表达基础,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如打招呼、介绍自己、描述事物等。在本单元中可以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问路指路等相关表达进行对话交流,如询问 “How can I get to the... ” 等。阅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和词汇量,能够读懂一些简单的英语短文、句子等。在学习本单元的阅读材料时,能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去理解文章大意,获取关于旅行地点、路线等相关信息。写作方面: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英语写作格式和基本句型,能写出一些简单的句子和短文,如介绍自己的家庭、学校生活等。在本单元写作中,可尝试运用本单元所学词汇和句型,如描述旅行路线、介绍旅行计划等内容。 (三)存在问题 词汇方面:词汇量不足:本单元会出现一些新的与旅行、地点、方位等相关的词汇,如 “museum”“supermarket”“across from”“on the corner of” 等。如果学生之前的词汇积累不够,在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进行对话交流时就会遇到障碍,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词汇辨析困难:部分表示方位的词汇容易混淆,像 “across”“through”“past”,“between”“among” 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使用时会出现错误,比如该用 “through” 表示从空间内部穿过时,误用成 “across”。 语法方面:一般过去时掌握不牢:本单元涉及一般过去时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包括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对于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如 “go - went”“have - had” 等,学生可能会记错或混淆。在构成一般过去时的句子时,也容易出现忘记使用动词过去式或助动词使用错误的情况。 方位介词使用不当:方位介词的用法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对 “in”“on”“at”“above”“over” 等介词在表示地点、方位时的具体用法理解不透彻。比如,不清楚 “in” 用于较大地点,“at” 用于较小地点或具体位置,导致在描述地点时介词使用错误。 听说方面:听力理解障碍:在听力材料中,可能会出现语速较快、连读、弱读等现象,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捕捉关键信息,如地点名称、方位指示、问路指路的具体内容等。口语表达不流利:学生可能因为对词汇和句型不够熟悉,或者缺乏口语练习,在进行问路指路的对话练习时,会出现表达不流畅、结结巴巴的情况,语音语调也可能不够准确自然。 阅读方面:长难句理解困难:阅读文章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包含多个从句或复杂修饰成分的长难句,学生在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意思时会有困难,影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阅读技巧欠缺:学生可能不善于运用略读、扫读等阅读技巧来快速获取文章的主旨大意和关键信息,在阅读时往往逐字逐句地读,花费时间长,效率低下。 写作方面:内容组织不合理:在描述旅行路线或介绍某个地点时,学生可能缺乏清晰的逻辑,写作内容杂乱无章,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比如不是按照从起点到终点的顺序来写路线。 语法错误较多:由于对词汇和语法的掌握不够熟练,在写作中会出现大量的语法错误,如主谓不一致、时态错误、词性误用等,影响作文的质量和得分。 (四)解决措施 词汇方面:扩充词汇量:鼓励学生制定词汇背诵计划,每天背诵一定数量的新单词,如利用课间、上下学路上等碎片化时间记忆。还可以通过制作单词卡片,一面写单词,一面写释义和例句,随时随地进行复习。同时,让学生阅读一些与旅行、方位等主题相关的简单英语文章、绘本或小故事,在语境中理解和记忆单词。强化词汇辨析:通过对比、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的词汇。如用图片或动画展示 “across”“through”“past” 的区别,“across” 是从表面穿过,像过马路 “walk across the street”;“through” 是从内部穿过,如穿过森林 “walk through the forest”;“past” 是从旁边经过,如经过商店 “walk past the shop”。让学生进行造句练习,加深对词汇用法的理解。 语法方面:巩固一般过去时:整理一般过去时的规则和不规则动词过去式变化表格,让学生每天背诵和默写。设计一些专项练习,包括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改写句子、时态转换等,通过练习强化记忆。也可以让学生用一般过去时写日记,记录自己过去的经历或活动,在实际运用中巩固时态。 突破方位介词:制作方位介词的思维导图,将每个介词的用法、例句进行梳理,便于学生系统学习。利用教室、校园等真实场景,让学生用方位介词描述物体或地点的位置,如 “The blackboard is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还可以进行一些方位介词填空的游戏或竞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听说方面:提升听力理解:让学生多听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听力材料,如课文录音、英语广播、英语电影或动画片中的问路指路片段等。在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如地点名词、方位词、动词等。可以先让学生听大意,然后再逐句听,写出听到的关键信息,最后对照原文检查,分析没听懂的原因。 加强口语表达:组织课堂口语活动,如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问路者和指路者,进行对话练习。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尽量用英语交流,如互相询问去学校某个地方的路线。还可以让学生录制自己的口语练习音频或视频,听一听自己的发音和语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阅读方面:攻克长难句:对阅读文章中的长难句进行专门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划分句子结构,找出主谓宾等关键成分,理解句子的核心意思。让学生进行长难句的翻译练习,通过翻译加深对句子结构和意思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模仿长难句的结构进行造句,提高对长难句的运用能力。 培养阅读技巧:教给学生略读、扫读等阅读技巧。略读时,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标题、首尾段、每段首句等,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扫读时,让学生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在文章中快速定位相关信息。同时,让学生做一些阅读技巧的专项练习,如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选择正确答案、回答问题等,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写作方面:优化内容组织:引导学生在写作前先列提纲,确定写作的顺序和要点,如描述旅行路线可以按照从起点到终点的顺序,介绍地点可以按照空间顺序或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提供一些优秀的写作范例,让学生分析范文的结构和逻辑,学习如何组织内容。减少语法错误:让学生在完成作文后,认真检查语法错误,重点检查主谓一致、时态、词性等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问题。教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语法错误进行集中讲解和纠正,强化学生的记忆。
单元课标要求及教学目标
【单元课标要求】 学生能够掌握公共设施、地点方位等相关词汇以及一般过去时、方位介词等语法知识;能听懂有关问路指路等话题的对话和短文并获取关键信息,能用英语准确地进行问路指路等交流,读懂与地点描述、旅行经历相关的文章,还能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地点位置或旅行经历;要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问路指路的习惯差异;学会运用联想、分类等策略记忆词汇,在听说读写过程中通过抓关键词、上下文猜测词义等策略理解信息,在交流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表达。 【核心素养单元教学目标】学习本单元后,能够: 1.语言能力:能准确运用公共设施、地点方位、问路指路等相关词汇和一般过去时、方位介词等语法知识进行表达;能听懂有关问路指路、旅行等话题的对话和短文,获取关键信息,并用英语流利地进行问路、指路交流;读懂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理解地点描述、旅行经历等内容,还能写出简单的地点位置或旅行经历介绍。 2.文化意识: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问路指路的习惯和差异,尊重不同文化。 3.思维品质:在学习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如通过阅读文本推断作者意图等;学会运用时间序列等思维技能描述事件进展顺序,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学习能力:学会运用联想、分类等策略记忆词汇,通过抓关键词、上下文猜测词义等策略理解听力和阅读内容;在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能力,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交流。
单元课时安排
课时及教材板块 课型 课时对应的单元教学目标 评价的手段与方式
第一课时 Listening & Speaking 听说课 学生通过学习能准确认读、拼写与公共设施、地点方位、问路指路相关的词汇,熟练掌握询问地点位置及指路的常用句型;在听力上,能听懂涉及这些话题的简单对话和指令,精准获取地点名称、位置关系等关键信息,口语方面则能够在真实或模拟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流畅地进行问路、指路交流,语音语调基本正确;同时,学生要学会在听力中抓关键词理解内容,在口语表达时借助肢体语言等辅助手段清晰传达信息,并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在问路指路时的文化差异与习惯表达方式。 通过课堂观察,留意学生在图文匹配、朗读问答、对话展示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词汇运用、语音语调及信息置换能力;借助任务完成情况评价,依据学生对地点方位的匹配填空、听力填空及对话展示等任务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水平;组织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听力和口语表现,同时互相评价对方的听力理解、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实施测试评价,利用专门设计的听力测试题和口语测试,如听力的选择、填空、配对题,口语的对话、描述等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的听说能力。
第二课时 Function& Pronunciation 语音课 学生要能够根据所给图片,运用预测和推断策略获取问路指路的关键信息,通过听力活动理解围绕李明问路展开的对话主要内容并完成笔记,接着围绕笔记内容运用所学进行角色扮演对话;同时,学生要掌握字母组合 ea、ee、ei、ey、nk 以及字母 h、j 的发音规则,做到见词能读、听音能辨,并且通过训练连读和重音来提升语音技能,最终实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课堂观察时,留意学生在谈论出行及旅行应对策略时对功能句的运用,看其能否准确获取听力中的问路指路信息,关注他们在归纳语音规则时的表现以及发音和连读、重音的准确性。通过任务完成情况评价,根据学生给图片标序、对话填空的准确率,以及能否顺利创编对话、正确拼读含特定字母组合的单词来判断掌握程度。组织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功能运用和语音学习上的优缺点,互相评价小组合作中的表现。通过设计专门的听力测试和口语测试,考查学生对功能句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语音的准确程度和流利度。
第三课时Thinking Skills & Reading Strategies 阅读策略与思维技能课 学生要学会运用情节分析这一思维技能,通过图文和文本学习情节图,并能绘制新文本及个人暑期见闻的情节图,以把握故事发展脉络;同时掌握通过标题和图片预测文本大意的阅读策略,能够在预览标题和图片后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预测,再通过阅读文本进行验证,并能用新标题和图片巩固该策略,最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阅读能力,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英语文本,增强自主学习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课堂观察学生在头脑风暴中对事物发展顺序的表达,看其能否准确使用表示时间顺序的词,以及在根据图片和文本学习序列链、完成交通方式序列链图表、复述文本等活动中的表现,判断其对思维技能的掌握;通过学生在运用序列链谈论交通方式发展、根据文本线索推断并填写表格、分享推断方法等合作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思维和阅读策略的应用能力;布置阅读理解练习等作业,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如能否准确抓住文章大意和细节、合理运用略读寻读等策略、有效进行批判性思考等,评估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水平;组织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思维和阅读策略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互相评价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和贡献。
第四课时 Theme reading 主题阅读课 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通过观察图片和标题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预测,在阅读介绍李想家庭露营活动的语篇过程中,借助上下文线索推断文本深层意义,理解文本主题。同时,学生要根据文本内容准确填写序列链图表,梳理故事发展脉络,并且能结合图表补全对话、拓展延伸对话内容。此外,学生还需围绕给定问题,用英语清晰、有条理地描述自己的家庭旅行经历,感受旅行带来的挑战与快乐,实现知识的迁移创新,增强对旅行主题的理解。 通过课堂观察,留意学生在图片和标题预测文本环节的表现,看其能否合理推测内容,观察学生在填写序列链图表时对文本脉络的把握程度,以及在补全和拓展对话中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其合作学习与思维能力。还可通过布置阅读理解练习、文本复述、根据文本进行创作等作业,检查学生对文本细节的理解、信息的整合及知识迁移能力。也可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策略运用、文本理解等方面的进步与不足,互相评价小组合作中的贡献和表现,此外,还可通过小测验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掌握和阅读技能的运用情况。
第五课时 Grammar in Use 语法课 学生能够在图片、对话等语篇中理解、体会介词和一般过去时的形式和表意功能。在具体语境中观察、总结并掌握介词的使用规则以及一般过去时中动词的变化规则。能够运用所学的方位介词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运用一般过去时正确描述过去发生的与旅行等单元主题相关的具体事件,从而提升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英语语法知识进行准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在介词学习时对图片和句子中介词的识别情况,了解其对介词语法现象的认知,根据改写句子、写出左右邻居姓名等活动的完成情况,判断对介词的掌握程度;在一般过去时学习中,观察学生对对话中一般过去时的识别、总结归纳动词变化规则以及运用一般过去时补全语篇的表现,评价对该时态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可通过布置语法专项练习、让学生用所学语法描述过去旅行经历等作业进行评价,也可组织小测验,考查学生对介词和一般过去时的知识掌握与运用水平,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互相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第六课时 Oral Communication 口语交际课 学生能够运用听力策略,获取与旅行、交通等主题相关的口语交流中的关键信息,如问路、指路、介绍交通方式等;能准确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词汇、句型和语法,围绕旅行相关话题,如谈论去过的地方、出行方式选择的理由等,清晰、流畅地进行口语表达与交流,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观点;在小组或班级互动中,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与他人合作完成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口语任务,提升口语交际能力与合作沟通能力,同时体会旅行交流带来的乐趣,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通过课堂观察,留意学生在口语表达时语音、语调的准确性,词汇运用的丰富性和恰当性,以及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沟通效果,看其能否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并回应他人的意见。可通过设置口语任务,如情景对话、口头报告等,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根据完成情况评价其口语表达的流利度、逻辑性和内容的丰富度。也可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口语交流中的优点和不足,互相评价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的口语测试,全面考查学生在本课时相关话题下的口语水平。
第七课时 Reading for Writing 以读促写课 学生通过阅读与旅行等主题相关的范文,能够获取并梳理其中的话题知识、篇章结构、关键词汇和句型句式等内容。学会运用 “排序” 等思维技能,根据给定或自行绘制的序列链图表,深入思考写作内容,完成相关写作任务,提升书面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自评和互评,学生能够学会反思自己和他人文章在价值观、内容、结构、词汇、语法、思维、断句、拼写等方面的优缺点,从而不断改进写作,增强对英语写作的整体把控能力。 在阅读环节,可根据学生对序列链图表的完成情况,了解其对写作文本中时间顺序等逻辑的掌握程度,通过观察学生对范文篇章结构、关键词汇和句型句式的分析,评价其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吸收能力。在写作环节,关注学生自行绘制序列链图表及撰写初稿的情况,判断其构思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查看学生修改定稿的表现,了解其对语法、拼写等细节的把控。在评价环节,通过同伴互评,让学生从价值观、内容、结构、词汇、语法、思维、断句、拼写等维度互相评价,还可让学生向全班展示作品,教师根据展示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反思自己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Project & Review 项目实践& 复习课 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活动,让学生复习巩固本单元的词汇、语法、思维技能和阅读策略,如熟练掌握与旅行、方位等相关的词汇,以及一般过去时等语法知识。能够基于单元 “旅行和旅行安全” 主题,运用跨学科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绘制社区地图,并在小组内讨论社区公共设施及对社区生活的看法,最后以口头汇报形式向全班介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反思和评价学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及自我监督的意识。 在 Project 环节,可通过观察学生绘制社区地图的过程,评价其对跨学科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的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社区公共设施和社区生活看法的表达,评估其语言组织与沟通交流能力;从学生向全班口头汇报的表现,判断其知识整合、信息传递及临场应变能力。在 Review 环节,通过听音频画路线图及结合路线图问答的情况,考查学生对单元旅行主题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依据学生完成词汇句子填空和动词形式填空的准确率,了解其对主题词汇和一般过去时语法的掌握程度;根据学生基于地图和文本内容进行两两对话的表现,评价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和他人在项目与复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促进共同进步。
单元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和活动,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包括语音、语调是否准确,词汇和语法运用是否正确,能否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留意学生在听力活动中的表现,能否准确获取关键信息,理解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同时,观察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组活动中能否与他人友好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是否能倾听他人意见,发挥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 作业评价:通过书面作业,检查学生对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单词拼写、句型运用、语法规则的正确性等。布置一些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拓展性作业,如写作、制作海报、收集资料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关注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态度和及时性,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认真对待作业,是否按时完成,以及作业中的错误是由于粗心还是对知识的理解不足导致的。 阶段性测试评价:进行单元内的小测验或阶段性测试,考查学生在一定阶段内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听力、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等方面。分析学生在测试中的成绩和答题情况,了解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掌握得较好,哪些还存在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项目活动评价:在 Project 环节,评价学生在绘制社区地图等项目活动中的表现,如能否运用跨学科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完成地图绘制,是否能清晰地介绍地图内容和表达自己对社区的看法。观察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看学生在小组中是否能发挥积极作用,遇到问题时能否尝试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是否有独特的想法和创意。 终结性评价: 书面测试 词汇与语法:考查学生对本单元方位介词、一般过去时等语法知识的掌握,如给出句子,让学生用正确的方位介词或动词的一般过去时形式填空;也可设置选择题,考查词汇辨析、语法规则的运用等。还可通过单词拼写、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等题型,检测学生对单元重点词汇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阅读理解:选取与旅行、地点方位等主题相关的文章,设置细节理解、推理判断、主旨大意等题型,考查学生对英语文本的理解能力,以及从文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写作: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情景或提示,写一篇与旅行经历、问路指路等相关的短文,如描述一次旅行的过程、介绍某个地方的位置和特点等,以此评价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词汇、语法和句型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包括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逻辑性以及内容的完整性等。 口语测试 对话表演:给出一个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场景,如在旅行中问路、介绍景点等,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表演,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运用、语法正确性、流利度以及交流的有效性等。 话题陈述:让学生抽取一个与本单元相关的话题,如 “My Favorite Travel Experience”“How to Get to My School” 等,进行 1-2 分钟的陈述,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以及对单元话题的熟悉程度。 综合项目评价 制作旅行手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本关于某个地方的旅行手册,内容包括该地的景点介绍、交通指南、美食推荐等,并用英语进行文字描述和标注。通过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评价其对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等。 绘制社区地图并讲解:让学生绘制一个社区的地图,标注出各种公共设施的位置,并能用英语向同学们介绍地图内容,如设施的名称、位置关系以及如何到达等,考查学生对地点方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英语进行跨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