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荷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荷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0 16:0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春季荷山中学高一年历史学科期中考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Ⅱ 第1-11课;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陈梅山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选项。)
1.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曾经写到:“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文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主要是指(  )
A.外来商品受到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西方各国要求自由平等通商被拒绝
C.清王朝恪守朝贡贸易体制 D.清政府厉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2.汉代晁错《论贵粟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
3.《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4.《韩非子》说车匠希望人富贵,棺匠希望人死亡;又说工匠造恶劣器械,骗农民的钱。荀子想禁止工匠在家制造器具。这说明了(  )
A.工匠可以出卖制造品 B.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非常发达
C.市场假货泛滥 D.韩非子和荀子主张手工业收归官办
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洲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  )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6.《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是指(  )
A.手工工场兴起 B.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7.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下面关于徽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徽商的兴起是明清时期商业蘩荣的反映
B.徽商的活动区域仅限于今天皖南徽州地区
C.徽商的兴起与“重农抑商”政策背道而驰
D.徽商的兴起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
A.商朝人善于经商 B.春秋时范蠡经商
C.商鞅变法的规定 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9.有一碑文记载:“(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山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这种情况说明了(  )
A.苏州失业人数较多 B.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D.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
10.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11.清朝雍正皇帝曾经设立农官,奖励务农有成的老农,并从江南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农到北方传授农业技术,重视并扶植农业发展。其原因不包括(  )
A.农民是国家赋税和兵役、徭役的主要来源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国家外贸的收入
C.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稳定
D.小农经济的稳定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
12.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指(  )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
13.白海军在《2049,相信中国》中指出:“如果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1492年应该可以看做是近现代全方位交流意义的全球化的开始。”这里“全球化的开始”的真正含义是(  )
A.从封闭走向开放 B.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从分散走向整体 D.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14.称号是一个国家特色和实力的体现,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9世纪的英国被称为“世界摆渡人”。这些称号反映出英荷两国成为当时世界的(  )
A.工业中心 B.贸易中心 C.金融中心 D.科技中心
15.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强国纷纷走上海外殖民扩张之路,世界贸易也日益发展。下列是西欧国家船只抵达亚洲的数量统计表(1500~1700年)表中②代表的国家是(  )
年份 国家 1500~1599年 1600~1700年
① 705 371
② 65 1770
③ —— 811
A.葡萄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
16.有人根据英国海关记录整理出下表,从表中信息可知英国(  )
18世纪主要年份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情况表
年份 1700 1714 1737 1751 1774 1783 1800
吨位(单位:万吨) 32 44 50 52.5 84 96 192
A.海上贸易突飞猛进 B.成为“世界工厂”
C.已经掌控世界市场 D.自由经济政策盛行
17.卓别林大师的《摩登时代》生动刻画了工厂制度下机器生产对人的控制导致人类行为的失态、错乱。关于工厂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产生于手工工场时期 B.产生于工业革命后
C.工厂制度是工业化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工厂制度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求
18.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 B.工厂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19.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年达到十三个。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B.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
C.农业快速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人口流动
20.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是指(  )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B.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取代
D.封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21.阅读下面的表格。
1873年 1893年 1903年 1910年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数值 286.6万元 2842.3万元 8949.6万元 23195.7万元
占出口货物总值的比例 约2.6% 15.6% 26.8% 39.1%
上表反映出的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列强加大了对中国商品输出 B.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民族工业身受多重压制 D.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水平不断提高
22.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并颁布《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等一系列商法,还以年利率6%的低息借贷官款支持企业弓l进先进技术,以“公股”形式援助私人办企业。这些举措(  )
A.开始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B.加重了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榨
C.阻止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反清的斗争 D.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3.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五四运动 B.中国民众的抑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24.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3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
A.洋务企业 B.民族资本企业 C.外国资本企业 D.官僚资本企业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阅读(本题共4小题。其中第25题14分,第26题13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0分,共计52分。请根据要求作答,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5.(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卷30
材料二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功,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人织,百人衣之。本末何足能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
材料三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回答,汉朝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目的制定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封建政府是否能达到目的?为什么 (5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4分)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 宋代的“市”: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夜深方归也。
——《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出了哪些新特点。(5分)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人类历史实现了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重大跨越,人类社会开始了工业文明的全球扩张。
材料二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民众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处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一去不返了。”
材料三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请回答:
(1)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工业革命的特点。(6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的工业部门?(4分)
(3)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两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杰温斯描述英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时写道: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敖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木生产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放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园、甘蔗和香料园;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菜园主。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请同答:
(1)材料一中的图片分别展示的是哪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分别使用什么能源作为动力? (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对世界市场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这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2分)
2016春季荷山中学高一年历史学科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前朝,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而使得中国出现贸易顺差,这是双方平等贸易的产物,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前,中西方属于自由平等贸易,故B项错误;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以彰显天朝大国的风范,故C项正确;清朝“海禁”:清朝出于防汉制夷的政治考量,同时为了打击毁灭反清复明实力,只有广州海关允许西方人贸易,最多只是给外国商人造成一些不方便而已,并没有影响贸易额,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B项错误;材料中讲农民辛苦劳作,但是仍然遭受自然灾害,政府横征暴敛,最终导致家破人亡,这体现了小农经济极度脆弱,故C项正确;材料中讲小农经济被天灾人祸迫害,没有体现出连续性,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关于“家”的解释“豕居之圈曰家”,而“豕”是指猪,故材料体现出了家畜饲养业的有关信息,再结合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史实可知其特点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答案】A 【解析】“车匠希望人富贵,棺匠希望人死亡;又说工匠造恶劣器械,骗农民的钱”、“荀子想禁止工匠在家制造器具”都说明工匠可以通过自己的制造品获利,体现了工匠的制造品可以买卖,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手工业的发达情况,故B项错误;因为制造品可以获利,才会有“恶劣器械”,并不能说明市场假货泛滥的问题,故C项错误;韩非子没有主张手工业归官办,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洲大陆有重要意义。
6.【答案】B 【解析】《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属于反映市民生活的作品。
7.【答案】B 【解析】商帮的出现,说明了商业的繁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商帮指的是地域性商人群体,但并不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本地,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商帮的出现有利于维护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商帮的出现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就是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商朝人善于经商,留下了这个形象性的称谓。
9.【答案】C
10.【答案】A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材料表明统治阶级采取重农政策,其出发点在于A.C.D三项,而B项叙述不符合史实。
12.【答案】D 【解析】殖民掠夺将财富从亚非拉转移到欧美国家并转化为资本,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推动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从这个意义上说,造成了“全球分裂”。
13.【答案】C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全球化由此起步。
14.【答案】B 【解析】17世纪的荷兰没有实行工业革命,是因商业贸易发达成为当时的海上强国,故A项错误;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两国的称号都是由于商业贸易地位得来的,故B项正确;荷兰“海上马车夫”的称号体现不出金融中心,故C项错误;荷兰没有成为科技中心,故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葡萄牙海外殖民扩张主要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的16世纪,17世纪葡萄牙殖民霸权衰落,故A项错误;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当时,荷兰拥有的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有“海上马车夫”之称,故B项正确;英国的殖民扩张开始于17世纪,但就其商业贸易来讲,其商船数量在17世纪远远少于荷兰,故C项错误;法国的殖民扩张是继荷兰、英国崛起之后,直至18世纪法国还是欧洲大陆封建专制国家,其商业贸易与荷兰英国差距甚大,故D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可知,反映的是英国的海上贸易,故A项正确;成为“世界工厂”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后,故B项错误;“已经”说法错误,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C项错误;自由主义盛行是19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
17.【答案】A 【解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工业时代,工厂制度成为一种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代替手工工场,故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18.【答案】C 【解析】工厂的分布由沿着河岸到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的变化,说明了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19.【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城市数目在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在提高,可见城市化进程加快,故A项正确;圈地运动不是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农村人口走向城市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是农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与交通运输无关,故D项错误。
20.【答案】D 【解析】自然经济的特征是“耕”与“织”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其解体应是指“耕”与“织”相分离,因此答案为D项。
21.【答案】B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873-191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数值不断增长,在出口货物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迅速增加。由此可知,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B项。
22.【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时间是“1903年”,开始改变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大意是清政府支持民族企业,不是压榨,故B项错误;“阻止”说法错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最终推翻了清王朝,故C项错误;清政府支持民族企业,在客观上就推动了民族企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23.【答案】C 【解析】五四运动、中国民众的抑制日货运动主要是反帝,与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增加无关,故A.B项错误;1914—1920年中国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激增,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主要是欧洲列强卷入一战,急需粮食等物质,自身又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C项正确;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会使出口、进口都减少,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24.【答案】B 【解析】洋务企业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故A项错误;曲线中从19世纪60—70年代产生到1956年中国三大改造完成,说明是民族资本企业,故B项正确;外国资本企业是从19世纪40年代到1949年结束,故C项错误;官僚资本企业是从1927年到1949年,故D项错误。
25.【答案】参考答案:(1)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提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等。 (4分)
(2)为限制土地兼并,保证有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稳定社会秩序,以保证其长治久安。不可能达到目的。因为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决定了土地兼并是不可避免的。(5分)
⑶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4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分)
26.【答案】(1)由政府设置于城中;与居民区分开;经营位置、交易时间有限制;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4分)
(2)打破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4分)
(3)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5分)
【解析】本题主要以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变化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有关内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都可以回答。第(1)问主要考查唐及其以前“市”的特点,所学知识已有论述,再结合材料即可,答案要体现出市设置的特点、管理限制等方面。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即可,答案可与第(1)问各方面相对应,体现出相对比的变化。第(3)问答案要体现出材料中城市商业繁荣,经济功能的加强;还应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特点加以补充,如货币方面、区域商业及商帮的兴起、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
27.【答案】(1)原因: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存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大量生产经验;市场的扩大。(4分)特点:率先在英国爆发;首先在棉纺织业中爆发;大多数工业成果来自于一线工业生产;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2分)
(2)石油、化工等重工业部门。 (4分)
(3)①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②导致近代城市兴起,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并导致城市就业结构发生变化;③推动了社会进步,使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④密切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世界经济逐渐连成一体,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⑤有助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4分,任意两点得4分。)
【解析】第(1)问考查工业革命的原因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第(2)问实际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解题时要抓住关键信息“新兴的工业部门”;第(3)问考查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
28.【答案】(1)火车机车:第一次工业革命,能源:煤;(2分)
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能源:石油。(2分)
(2)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分)
(3)影响: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中国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先进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1分)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人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或答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