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氓》教案(任务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氓》教案(任务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5 09:3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课《氓》教案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树立正确的爱情价值观。
语言运用:品味诗句,鉴赏“比兴”技法。
思维能力:品读诗歌,感受人物之美。
审美创造:诵读诗歌,梳理诗歌脉络,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感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把握情节,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理解人物形象;赏析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难点:分析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价值观。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孔子评价《诗经》的话——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诗经》中有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的炽热忠贞,亦有“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约会情趣……《诗经》中描写的爱情, 是那样的不加修饰,明朗热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 诗经·卫风·氓》,去感受这名卫国女子的明朗热烈与决绝反思。
任务一:常识过关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按其诗歌内容形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三赋、比、兴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所谓《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就其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其表现手法而言的。
(1)风: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3)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4)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5)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6)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3、“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任务二:诵读诗歌,感受人物之“美”
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诵读全诗,梳理脉络,感受人物之“美”。
1、诵读全诗,梳理脉络:这首诗歌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示:找出关键句子。
【预设】
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恋爱——热烈甜蜜、情意绵绵)
②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婚姻)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悲伤无助)
③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
(婚变、被抛弃——激愤决绝)
【明确】本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文中多次出现的“淇水”既是环境要素,也是女主人公人生经历的见证,见证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
2、感受人物之“美” :重点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
提示:可以先分析“氓”的形象,再去感受女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氓:
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忠厚老实)
②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暴躁易怒)
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三心二意、不专一、违背誓言、始爱终弃)
明确:氓是一个貌似忠厚老实,实则暴躁易怒、三心二意、违背誓言、始爱终弃、虚伪的负心汉形象。
女主人公:(找出关键句)
①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③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分析:她面对男子的追求,热烈回应,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她遵守婚嫁礼法,表现出端庄的一面;她好言劝慰男子,善良体贴;她涕泣言笑,沉醉爱情,颇具性情;她不乏警觉,自我反思,聪明伶俐。诗的最后一句“亦已焉哉”的呼喊,更表现出她倔强刚强的一面。
明确:女主人公是一个渴望爱情、具有真性情,同时又不失端庄,聪明伶俐、会自我反思、倔强刚强的弃妇女形象。
【小结】本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渴望爱情、具有真性情,同时又不失端庄,聪明伶俐、会自我反思、倔强刚强的“完美”女性形象。诗中女子经历婚变,内心虽然有怨恨、悲伤无助,却不过分沉浸其中,“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让她的形象在文学史上至今仍熠熠生辉,同时亦体现了本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任务三:品读诗歌,鉴赏技法
1、对比
人物形象的对比:女主人公善良、真诚而深情;“氓”则虚伪、自私而绝情,两相对比,个性鲜明。
男女不同境遇的对比:“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人物自身在婚前婚后的对比:“氓”始而蚩蚩,终而暴戾;女主人公始而快乐,终而凄苦。
这些对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特点和感情变化,深刻地揭示了诗歌的主题。
2、比兴
概念:
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 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 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 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举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预设】以桑树起兴,当桑叶新鲜润泽时,斑鸠贪吃,不醉自醉。以此来引起“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思考,这就如同女子沉浸于爱情,不能自拔。
②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预设】以枯黄陨落的桑叶起兴,“桑之落矣”,就好比女子日渐衰老的容颜,成为了被抛弃的理由,暗示了婚姻的破裂。
任务四:总结全诗
本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为我们塑造了“完美”女性形象。诗中女子经历婚变,内心虽然有怨恨、悲伤无助,却不过分沉浸其中,“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让她的形象在文学史上至今仍熠熠生辉,同时亦体现了本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