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05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提升练)
(一)(2024·泸州)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①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②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①,始识公之仲②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③。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③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①许:地名,指许郡。②仲:排行第二,古时兄弟多以伯、仲、叔、季排行。③叙:即序。作者祖父名序,故苏轼终生讳用“序”字。
1.下列对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B.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C.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D.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2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增其旧制 制:规模
B.春和景明 景:日光
C.先生奇轼言 奇:惊奇
D.以为平生之恨 恨:遗憾
29.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交代作记缘由,接着写岳阳楼大观及览物心情,之后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两种人生境界,最后点明文章主旨。
B.乙文既为作序,又缅怀范仲淹,表达了自己从听到范公大名到写序间四十七年的仰慕之情,但并未对其文集作正面评述。
C.甲文略写楼,详写湖,突出写景,重在抒情言志,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构思巧妙,超越了记写山水楼台文章的一般写法。
D.甲乙两文的语言各有特色,甲文多使用四字句,具有整齐流畅的特点;乙文以朴实的语言主要介绍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
3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二)(2024·山西一模)在班级举办的“忧乐情怀”交流会上,多乐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
大家学习古诗文。
【甲】
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
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读准字音·学习第一步:与“后者应”中“应”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应有尽有 B.一呼百应
2.理解文意·学习第二步: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翻译: ,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 ?
(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翻译: ,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乃引金石以永好事之意 引:
(2)切寻古人旷怀高韵 寻:
4.滕子京为何会发出不愿辜负“赏情爱景之心”的慨叹?请简要回答。
(三)(2024·枣庄二模)比较阅读下面两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④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游高梁桥记(节选)
袁宏道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①,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②,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③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注】①岚:山里的雾气(冥蒙)。②侑:劝人(吃、喝)。③同年:同一年登科的。
1.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若夫淫雨霏霏 解释: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
B.长烟一空 解释:全
C.或异二者之为 解释: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D.山情水意,了不相属 解释:嘱托,托付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感极而悲者矣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而或长烟一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D.观梅花而返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3.对“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一句,三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
B.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
C.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
D.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古人之乐,或乐山乐水,或为景为情,或为国为民:欧阳修之“乐”是“与民同乐”;范仲淹之“乐”是 ;袁宏道之“乐”是: 。
(四)(2024·湖北)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嗟(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时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微①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②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③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④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B)!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能及⑤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⑥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C),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根据命题需要,原文有删节)
注释:①〔微〕贫贱。②〔位相〕做宰相。③〔利〕谋求利益。④〔无乃〕莫非,恐怕,表揣测。⑤〔及〕(恩惠)到。⑥〔物〕人,众人。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夫不能利泽生民 查阅词典(①沼泽,湖泽。②雨露。③加恩惠于人。)
(2)尝诣灵祠求祷 课内迁移(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无乃失于卑耶 课内迁移(先帝不以臣卑鄙)
(4)下以救贫民之厄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2.请将“也”“夫”“哉”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 B.( ) C.( )
15.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3.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
4.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这里的“进”与“退”分别指什么?乙文中也谈到了范仲淹的“进”“退”选择,又分别指什么?
(五)(2024·济南三模)阅读下面文段, 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九月二十三日,晨钟初歇,披衣启户。薄云飘忽,细雨溟蒙。湖光山色,不甚分明,模糊之中别有妙趣。茂之方浓睡,余抚其背曰:“黄粱①熟矣,何尚蘧蘧然②耶 ”茂之摩挲双眼,一笑而起,不暇束带,倚户延望。曰:“此真米家③泼墨法也。”既而叔父至仲兄以告叔父亦云然。相与读画久之。童子汲清泉,品龙井明前茶,又试武夷,余终推龙井第一。弈棋四局,击箸曼歌。后凭栏纵目,云开雨止,夕阳在山。湖中歌舫纵横,急弦繁管,断续未歇。俄而灯火已上,若流萤风中不定。
(节选自浦祊《游明圣湖日记》)
【注】①黄粱:此处指梦醒之时。②蘧(qú)蘧然:用庄周典故,指梦境。③米家:指宋代画家米芾,其山水画自成一家。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日更定”中的“更”为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B.甲文“上下一白”与乙文“一笑而起”中的“一”都是“全”的意思。
C.乙文“披衣启户”“倚户延望” 与“月色入户”中的“户”均指“门”。
D.乙文“不暇束带”与成语“目不暇接”中的“暇”都是“空闲”的意思。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言和而色夷
C.余抚其背 其真无马邪
D.相与读画久之 公将鼓之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简洁,描写了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
B.甲文极尽铺陈渲染,描绘出一幅素净淡雅的水墨画,营造了人景相融的美妙境界。
C.乙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生活雅事,描绘了西湖不同时段的景致,令人向往。
D.乙文中,夕阳下的西湖因有了歌舫纵横、急弦繁管而显得热闹非凡。
4.给【乙】文画线句断句,限两处。
既而叔父至仲兄以告叔父亦云然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弈棋四局,击箸曼歌。
(2)俄而灯火已上,若流萤风中不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05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提升练)
(一)(2024·泸州)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①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②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①,始识公之仲②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③。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③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①许:地名,指许郡。②仲:排行第二,古时兄弟多以伯、仲、叔、季排行。③叙:即序。作者祖父名序,故苏轼终生讳用“序”字。
1.下列对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B.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C.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D.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苏轼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可知,“轼曰”的交代说话对象,“此天人也耶”和“若亦人耳”是表示假设句,“则不敢知”这个是一个完成的主谓句,“何为其不可”这是反问句。故断为: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故选A。
2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增其旧制 制:规模
B.春和景明 景:日光
C.先生奇轼言 奇:惊奇
D.以为平生之恨 恨:遗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句意:先生认为苏轼说的话奇特。奇: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故选C。
29.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交代作记缘由,接着写岳阳楼大观及览物心情,之后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两种人生境界,最后点明文章主旨。
B.乙文既为作序,又缅怀范仲淹,表达了自己从听到范公大名到写序间四十七年的仰慕之情,但并未对其文集作正面评述。
C.甲文略写楼,详写湖,突出写景,重在抒情言志,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构思巧妙,超越了记写山水楼台文章的一般写法。
D.甲乙两文的语言各有特色,甲文多使用四字句,具有整齐流畅的特点;乙文以朴实的语言主要介绍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结合乙文第①段“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第②段“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第③段“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可知:文章主要记叙苏轼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情,他考中进士了,范公已去世了,后来他和范公的后人交往,感觉一见如故,范公的后人请苏轼为范公的文集题序。在苏轼看来,范公的品德和功业,原本不需要通过文章来彰显;范公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流传。然而他(苏轼) 一生的遗憾是,从未有和范公交往过。文章并不是“主要介绍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本项分析不当;
故选D。
3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答案】
(1)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2)与他们初次相见就如同旧相识,而且他们把范公遗留的手稿交给我,叮嘱我能为这些手稿写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则:表示判断,就是;大观:壮丽景象;备:详尽。
(2)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相识;属:同“嘱”,嘱托。
参考译文:
乙文:
庆历三年,我(苏轼)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苏轼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苏轼问先生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苏轼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苏轼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他,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苏轼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苏轼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他的为人。”大概有十五年,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苏轼)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苏轼,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过了三年,苏轼经过许郡,我才得以结识范公的二儿子,当今的丞相范尧夫。又过了六年,我才有机会在京师见到范公的三儿子范彝叟。又过了十一年,我终于与范公的小儿子范德孺在徐州成为同事。与他们初次相见就如同旧相识,而且他们把范公遗留的手稿交给我,叮嘱我能为这些手稿写序。又过了十三年,我才终于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唉!范公的品德和功业,原本不需要通过文章来彰显;范公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流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八岁时就知道敬爱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杰出的人物,我都得以与他们交往;而唯独没有见过范公,这成了我(苏轼) 一生的遗憾。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名字附在范公的文章后面,从而自托于范公门下的弟子之一,难道不是我昔日的愿望吗?
(二)(2024·山西一模)在班级举办的“忧乐情怀”交流会上,多乐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
大家学习古诗文。
【甲】
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
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读准字音·学习第一步:与“后者应”中“应”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应有尽有 B.一呼百应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后者应”的意思是后面的答应。“应”读音为“yìnɡ”,词义为“应答”。
A.“应有尽有”的意思是应该有的都有。形容很齐全。“应”读音为“yīnɡ”,词义为“应该”;
B.“一呼百应”的意思是一人召唤,百人响应。形容响应附和的人众多。“应”读音为“yìnɡ”,词义为“应答”。
故选B。
2.理解文意·学习第二步: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翻译: ,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 ?
(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翻译: ,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答案】 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 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树林枝叶茂密成荫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
(1)是:这样;进:进朝为官;然则:那么;
(2)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乃引金石以永好事之意 引:
(2)切寻古人旷怀高韵 寻:
【答案】引用 寻觅、寻求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1)句意:于是引用碑碣文字来抒写喜爱景色的意趣。引:引用。
(2)句意:恳切寻求古人旷远高雅的情怀。寻:寻觅、寻求。
4.滕子京为何会发出不愿辜负“赏情爱景之心”的慨叹?请简要回答。
【答案】①洞庭湖风景独特美丽;②后代贤士都有游览之情和爱惜景色的心。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根据链接材料“泻千里于一局之水,使彼时风月独异于他郡,所乐也犹如此”可知,作者一方面洞庭湖风景独特美丽;
再根据链接材料“后贤惜其遗音逸事,孜孜重显之,盖于赏情爱景之心,无少负也”可概括为:另一方面也是后代贤士都有游览之情和爱惜景色的心,所以滕子京发出不愿辜负“赏情爱景之心”的慨叹。
(三)(2024·枣庄二模)比较阅读下面两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④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游高梁桥记(节选)
袁宏道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①,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②,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③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注】①岚:山里的雾气(冥蒙)。②侑:劝人(吃、喝)。③同年:同一年登科的。
1.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若夫淫雨霏霏 解释: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
B.长烟一空 解释:全
C.或异二者之为 解释: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D.山情水意,了不相属 解释:嘱托,托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D.句意:山水的自然景色使人产生的情趣兴致,则(和他们)完全不相关。属:关联,关系;
故选D。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感极而悲者矣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而或长烟一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D.观梅花而返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
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
C.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故选C。
3.对“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一句,三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
B.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
C.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
D.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见”作谓语,在其后断开一处,“三人枯坐树下”是一处完整的意思,前后各断开一处,故断句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
故选A。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
①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
②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
①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去国:离开京都,也即离开朝廷;忧:担忧;谗:谗言;畏:害怕,惧怕;讥:嘲讽;
②居:在;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忧:担忧;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5.古人之乐,或乐山乐水,或为景为情,或为国为民:欧阳修之“乐”是“与民同乐”;范仲淹之“乐”是 ;袁宏道之“乐”是: 。
【答案】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与“山情水意”相属(或用自己的话表述,如“醉情山水”等,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第①空:根据甲文第③段“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范仲淹之“乐”是在天下人都快乐之后才快乐。即: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②空:根据乙文“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可知,袁宏道和好友坐在岸边古树上,听着音乐,品着茶,看着树影和水中的波纹,寄情山水,感受到与周围景物“相属”的乐趣,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喧嚷,据此概括为:与“山情水意”相属。
参考译文:
乙文:
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然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过了一会儿,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观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四)(2024·湖北)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嗟(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时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微①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②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③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④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B)!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能及⑤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⑥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C),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根据命题需要,原文有删节)
注释:①〔微〕贫贱。②〔位相〕做宰相。③〔利〕谋求利益。④〔无乃〕莫非,恐怕,表揣测。⑤〔及〕(恩惠)到。⑥〔物〕人,众人。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夫不能利泽生民 查阅词典(①沼泽,湖泽。②雨露。③加恩惠于人。)
(2)尝诣灵祠求祷 课内迁移(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无乃失于卑耶 课内迁移(先帝不以臣卑鄙)
(4)下以救贫民之厄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答案】(1)加恩惠于人(2)曾经(3)地位低微(4)困厄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③。“夫不能利泽生民”译为: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泽:加恩惠于人。
(2)用课内迁移法解释;“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译为: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尝:曾经。据此推测“尝诣灵祠求祷”的“尝”理解为“曾经”,“尝诣灵祠求祷”译为:曾经去神祠求签祈祷。
(3)用课内迁移法解释:“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社会地位低微。据此推测“无乃失于卑耶”中“卑”理解为地位低微,“无乃失于卑耶”译为: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
(4)根据语境推断法解释:联系上下句“上以疗君亲之疾”“中以保身长年”的意思“上可以治疗君亲的疾病”“中能够保身长年”推测,“下以救贫民之厄”中的“厄”的意思是“困厄”。“下以救贫民之厄”译为:下可以救助贫民的困厄。
2.请将“也”“夫”“哉”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 B.( ) C.( )
【答案】 A.夫 B.哉 C.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联系上文可知,这里是范仲淹描述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两种表现后发出慨叹,“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的,是什么呢?而“嗟夫”常放在句首,表示慨叹。所以“夫”应放在A处。
B.联系上文可知,有人认为不当宰相当良医“无乃失于卑耶”,范仲淹回答“唉,怎么会如此呢”这里表示反诘语气。而“哉”是语气助词,常用来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岂为是哉”意思是:怎么会呢?所以“哉”应放在B处。
C.联系下文“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可知,范仲淹认为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治疗君亲的疾病,下可以救助贫民的困厄,中能够保身长年。这是肯定的。而“也”放在句末常用于加强语气或表达确定的语气。“果能为良医也”意思是: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所以“也”应放在C处。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答案】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4.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
【答案】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大丈夫:有志向、有抱负的男子;志:志向;相:当宰相;理则当然:道理当然是这样的,合乎情理的,不容怀疑。
5.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这里的“进”与“退”分别指什么?乙文中也谈到了范仲淹的“进”“退”选择,又分别指什么?
【答案】甲文中的“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乙文中的“进”指当宰相,“退”指当良医。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联系上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这里的“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表达了范仲淹忧国忧民之心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
由乙文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可知,这里范仲淹的“进”指当宰相以利泽万民,“退”指当良医,以疗君亲之疾,贫民之厄,保自身长年。表现了范仲淹一生只想辅佐明君治理国家,为百姓谋利造福的利泽苍生之心。
参考译文:
[乙]文:
范仲淹还未显达时,曾经去神祠求签祈祷,说:“将来我能当丞相吗?”(然后抽签)结果表明不可以。然后又(再次求签)祈祷,说:“不行的话,那我就当个良医。”结果表明还是不可以。过了一会儿,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的志向。”
某一天,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恐怕有一点太卑微了吧?”范仲淹回答说:“唉,怎么会如此呢?古人说:‘常常善于挽救他人,因而才没有被遗弃的人;常常善于拯救万物,因而也没有被废弃的物’,能够普济万民的,当然只有宰相能做到。既然(求签结果表明)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救人利泽万物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治疗君亲的疾病,下可以救助贫民的困厄,中能够保身长年。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五)(2024·济南三模)阅读下面文段, 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九月二十三日,晨钟初歇,披衣启户。薄云飘忽,细雨溟蒙。湖光山色,不甚分明,模糊之中别有妙趣。茂之方浓睡,余抚其背曰:“黄粱①熟矣,何尚蘧蘧然②耶 ”茂之摩挲双眼,一笑而起,不暇束带,倚户延望。曰:“此真米家③泼墨法也。”既而叔父至仲兄以告叔父亦云然。相与读画久之。童子汲清泉,品龙井明前茶,又试武夷,余终推龙井第一。弈棋四局,击箸曼歌。后凭栏纵目,云开雨止,夕阳在山。湖中歌舫纵横,急弦繁管,断续未歇。俄而灯火已上,若流萤风中不定。
(节选自浦祊《游明圣湖日记》)
【注】①黄粱:此处指梦醒之时。②蘧(qú)蘧然:用庄周典故,指梦境。③米家:指宋代画家米芾,其山水画自成一家。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日更定”中的“更”为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B.甲文“上下一白”与乙文“一笑而起”中的“一”都是“全”的意思。
C.乙文“披衣启户”“倚户延望” 与“月色入户”中的“户”均指“门”。
D.乙文“不暇束带”与成语“目不暇接”中的“暇”都是“空闲”的意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有误,“一笑而起”中的“一”是数词,不是“全”的意思;
故选B。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言和而色夷
C.余抚其背 其真无马邪
D.相与读画久之 公将鼓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哪里,怎么/兼词,于此;
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
C.代词,他/副词,加强诘问语气;
D.均为音节助词;
故选D。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简洁,描写了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
B.甲文极尽铺陈渲染,描绘出一幅素净淡雅的水墨画,营造了人景相融的美妙境界。
C.乙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生活雅事,描绘了西湖不同时段的景致,令人向往。
D.乙文中,夕阳下的西湖因有了歌舫纵横、急弦繁管而显得热闹非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甲文主要运用白描手法,并非铺陈渲染;
故选B。
4.给【乙】文画线句断句,限两处。
既而叔父至仲兄以告叔父亦云然
【答案】既而叔父至/仲兄以告/叔父亦云然。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过了一会儿,我叔父来了,我二哥把茂之的话告诉他,他也说是这样的。
从语法结构上看,“既而”是一个副词短语,表示时间的承接,后面应该接完整的句子,所以“既而叔父至”应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子。同样,“仲兄以告”中,“仲兄”是主语,“以告”是谓语,结构完整;“叔父亦云然”中,“叔父”是主语,“亦云然”是谓语,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
正确划分为:既而叔父至/仲兄以告/叔父亦云然。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弈棋四局,击箸曼歌。
(2)俄而灯火已上,若流萤风中不定。
【答案】
(1)我们又下了四局棋,一边敲着筷子一边放声歌唱。
(2)不久灯火已经点亮,像飞行不定的萤火虫在风中闪烁。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弈棋:下棋。击箸:敲着筷子。曼歌:放声歌唱。
(2)句重点词语:俄而:不久。灯火已上:灯火已经点亮。若:像。流萤:飞行不定的萤火虫。
参考译文:
【乙】
九月二十三日,清晨的钟声刚刚停,我披着衣服打开门,看见门外薄云飘浮,细雨濛濛,湖光山色,不是很分明,在这模糊之中别有一番趣味。茂之正在沉睡,我拍拍他的肩,说:“早该醒了,怎么还是惊疑不定的样子?”茂之轻轻揉揉眼睛,笑了笑起身了,来不及系上衣带,靠着门向外张望,说:“这真像是米氏的泼墨技法啊。”过了一会儿,我叔父来了,我二哥把茂之的话告诉他,他也说是这样的。我们一起观赏了这如画的风景很久。童子打了水煮茶,我们品尝了龙井明前茶,又尝试了武夷山的茶,我始终认为龙井是最好的。我们又下了四局棋,敲打着筷子,放声唱歌。依靠着栏杆,放眼望去,乌云已经消散了,雨也停了,夕阳落山了,湖中的歌舫纵横来往,管弦之乐断断续续还没有停息。过了一会儿,灯火初上,像飞舞的萤火虫儿在风中一闪一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5张PPT)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系列
中考核心考点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05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
真题 ·体验
一、(2024·南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全集》)
真题 ·体验
一、(2024·南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乙】
皇祐二年①,吴中大饥,殍殣②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③饷④,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全译》)
〔注释〕①皇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9—1053)。②殍(piǎo)殣:饿死的人。③存:慰问。④饷:馈赠。此指施送饮食。
真题 ·体验
C
C.有误,句意: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日光。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增其旧制 制:规模。
B.太守日出宴于湖上 日:每天。
C.至若春和景明 景:风景。
D.皆文正之惠也 惠:恩惠。
真题 ·体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三峡》)
B.不以物喜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及公私兴造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希文乃纵民竞渡 陈涉乃立为王(《陈涉世家》)
D
A.副词,或许、也许/代词,有时;
B.介词,因为/介词,按照;
C.连词,以及/介词,到,等到;
D.均为副词,于是,就。
真题 ·体验
D
D.有误,乙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如范仲淹与监司的对话,以及他对佛寺主首的谕示)来刻画范仲淹的形象。没有用到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通过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和“古仁人之心”的对比分析,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乙】文叙述了范仲淹在饥荒之年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让灾区平安无事,没有百姓流离失所的事迹。
C.【甲】文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音节和谐,富有文采和诗意。
D.【乙】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通过议论抒情对范仲淹的政绩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真题 ·体验
(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2)(他)都是想用(这些办法)挖掘有余的财力,来使贫穷的人受到恩惠。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真题 ·体验
二、(2024·成都)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真题 ·体验
二、(2024·成都)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
真题 ·体验
C
C.句意: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与,同“举”,推举。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临溪而渔 临:到
B.泉香而酒洌 洌:清
C.选贤与能 与:给予
D.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真题 ·体验
A
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
B.助词,的/代词,他;
C.代词,他的/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D.介词,从/介词,比。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面山而居
B.宴酣之乐/下车引之
C.不独子其子/其真无马邪
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皆以美于徐公
真题 ·体验
A
重点词:苍,苍老;颜,容颜;颓然,醉倒的样子;醉,喝醉;……者……也,……是……。
B. “苍颜” “醉”翻译错误。“苍颜”应译为“苍老的容颜”, “醉”应译为“喝醉”;
C.“苍颜” “颓然”翻译错误。“苍颜”应译为“苍老的容颜”, “颓然”应译为“醉倒在”;
D. “颓然”“醉”翻译错误。 “颓然”应译为“醉倒在”,“醉”应译为“喝醉”。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A.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B.苍白的脸色,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陶醉了。
C.苍白的脸色,花白的头发,萎靡坐在众人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D.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萎靡坐在众人间,(这)是太守陶醉了。
真题 ·体验
C
根据甲文中“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等人民快乐地出游等可知,社会稳定,人们生活安乐,关系和睦;
C.甲文写了太守与人民共同出游的快乐,没有体现“为人诚信”的内容;
故选C。
4.下列有关乙文“大同”的表述,在甲文中没有得到体现的一项是( )
A.社会稳定 B.生活安乐 C.为人诚信 D.关系和睦
真题 ·体验
三、(2024·福建)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意象傲逸,吟啸自若。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
(节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真题 ·体验
三、(2024·福建)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真题 ·体验
B
“慎东美字伯筠”是对慎东美的介绍,介绍到此结束了,因此要在其后面断开。“于钱塘江”在此处做状语,用来说明“待潮”的位置,是状语后置,“沙上”是下一句的主语,因此应在“沙上”前断开。“设大酒樽及一杯”省略了“主语”他,因此应在前面断开。由此可知,这个句子正确的断句为: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B.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C.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D.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真题 ·体验
2.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加点字词 方法提示 释义
吟啸自若 联系成语解释词义。 神色自若 (1)自若:
顾子敦适遇之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适:①适合;②满足;③正好。(《汉语大词典》) (2)适:
亦怀一杯 根据形旁推断字义。 从心,褱声。(《说文解字》) (3)怀:
自然,不变常态
正好
怀藏
真题 ·体验
(1)酒喝完了,各自散开。
(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酒尽,各散去。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真题 ·体验
示例:
①奇遇之乐
②闲情逸致
③钟情山水
④崇尚和合
4.两则材料在内容上多有相同之处,请列举。
考点·直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中考的主要考査方向有:掌握重要的文学和文化常识;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概括文章的中心;能分析主要人物形象;能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根据近几年的考试规律来看,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词语解释题、文言断句题,句子翻译题和文意理解题。
考点·直击
各地中考文言文的阅读材料,有课内与课外分开的,也有课内与课外对比阅读的,还有完全选择了课外语段的。但无论怎样选择,我们都要立足于课内,然后举一反三,培养迁移能力。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大都有这样的特点: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能够理解大意。
技法·点拨
考点四:文意理解
类型2 分析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
(1)抓住事件。通过具体的事件把握人物形象,明确文中人物的“典型化”特征。如《曹刿论战》,通过叙述曹刿与鲁庄公关于齐鲁战争的对谈与曹刿指挥长勺之战的史事,表现了曹刿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深谋远虑、沉着冷静、心思缜密,还富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2)抓住正面描写。分析从正面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容,如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神态等。如《愚公移山》为例,通过愚公与智叟对话的语言描写,足见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形象。
技法·点拨
考点四:文意理解
类型2 分析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
(3)抓住侧面描写。除了正面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可通过侧面烘托来完成。所以,在分析人 物形象时,还可以从人物关系中去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评价或者 是将二者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等。如《周亚夫军细柳》,通过次要人物汉文帝对主要人物周亚夫“此真将军矣”的评价,以及辅助人物刘礼、徐厉的衬托,表现了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的特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
技法·点拨
考点四:文意理解
类型2 分析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
(4)抓住分析评价性的句子。重点体会文章开头或结尾,作者用直接评述性、议论性语言对人物、 事件的评价。
2.组织答题语言时,一定要符合题干要求,关注如“用原句回答”“仿照示例回答”“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答"等关键信息。
技法·点拨
考点四:文意理解
类型3 探究写作手法。
1.读懂大意,对文章形成初步的整体认识。
2.明确所考材料的体裁。中考中文言文的阅读素材涵盖人物传记、叙事、写景、咏物、说理等多种类型,不同体裁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一定的区别。
技法·点拨
考点四:文意理解
类型3 探究写作手法。
3.关联现代文阅读的相关积累,根据文体辨析写作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1)写人记事类文章:常用细节描写、对比、衬托、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反复等各类修辞手法。
(2)写景类文章:常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等表现手法及比喻、拟人、夸张、白描等各类修辞手法。
(3)议论类文章则需重点关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技法·点拨
考点四:文意理解
类型4 探究情感主旨。
1.抓住议论抒情句,把握文章的情感主旨。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议论抒情句,如《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等。
技法·点拨
考点四:文意理解
类型4 探究情感主旨。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1)把握直接流露情感的词句。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欣然起行”,《小石潭记》中的“悄怆幽邃”等。
(2)分析词句的情感色彩。一般来说,作者的遣词造句中即使未直接表露,也往往蕴含着自己或褒或 贬、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情感倾向。如《出师表》中多次出现的“先帝”一词,既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也深含着对后主的勉励、期盼。再如《答谢中书书》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就有作者想与康乐公比肩之意。
技法·点拨
考点四:文意理解
类型4 探究情感主旨。
3.抓住文中人物的言谈举止,明确作者的情感态度。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均能表现出人物或作者的情感。如《送东阳马生序》中“俯身倾耳以请”这一动作,就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尊重和对求知的渴望。又如《咏雪》中的“公大笑乐”就流露出作者对兄女谢道韫的赞扬之意。
附:九年级课内文言文知识清单
九年级上册
知识·清单
(一)《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知识·清单
(一)《岳阳楼记》范仲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来往的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知识·清单
(一)《岳阳楼记》范仲淹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时,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贵的心情,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十分悲伤。
知识·清单
(一)《岳阳楼记》范仲淹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 一片青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非常茂盛,青翠欲滴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哪有尽头!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迎着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知识·清单
(一)《岳阳楼记》范仲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这是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就应当心系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知识·清单
(一)《岳阳楼记》范仲淹
1.重点字词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开:指天气放晴。
去国:离开国都。
谗:诽谤性话语。
讥:批评指责。
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把:持、执。
临风:迎着风。
2.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知识·清单
(一)《岳阳楼记》范仲淹
3.古今异义
气象万千
气象:(古义)景象。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微斯人
微:(古义)如果没有。(今义)细小。
去国怀乡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春和景明
景:(古义)日光。(今义)景致,风景。
4.词类活用
百废具兴(形容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
北通巫峡(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
知识·清单
(一)《岳阳楼记》范仲淹
5.一词多义
和:政通人和(形容词,和乐)
春和景明(形容词,和胞)
通:政通人和(形容词,顺利)
北通巫峡(动词,通向)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动词,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名词,景象)
空:浊浪排空(名词,天空)
长烟一空(动词,消散)
一:一碧万顷(数量词,一片)
长烟一空(副词,全、都)
极:南极潇湘(动词,至、到达)
感极而悲者矣(副词,极点)
此乐何极(名词,穷尽)
或:而或长烟一空(副词,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副词,或许、也许)
以: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连词,因为)
知识·清单
(一)《岳阳楼记》范仲淹
6.本文成语
百废俱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先忧后乐: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
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风浪。
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阳光灿烂。形容春天风和日丽的景象。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阴风怒号:阴冷的大风呼啸着。
知识·清单
(二)《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并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于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知识·清单
(二)《醉翁亭记》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石头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知识·清单
(二)《醉翁亭记》欧阳修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各种各样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知识·清单
(二)《醉翁亭记》欧阳修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的欧阳修。
知识·清单
(二)《醉翁亭记》欧阳修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的叙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精练而流畅自然的语言和抒情结合,体现了欧阳修在被贬之后寄情山水以遣愁绪的旷达胸襟,同时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风光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知识·清单
(二)《醉翁亭记》欧阳修
1.重点字词
蔚然:茂盛的样子。
意:意趣,情趣。
得:领会。
霏:弥漫的云气。
寓:寄托。
瞑:昏暗。
芳:花。
负:背着东西。
伛偻:弯腰曲背,文中指老人。
冽:清。
簌:菜蔬。
陈:陈列,摆开。
酣:尽兴地喝酒。
弈:下棋。
觥:酒杯。
知识·清单
(二)《醉翁亭记》欧阳修
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称呼)
2.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古义)意趣,情趣。
(今义)心愿意向。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射者中
射:(古义)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今义)射箭。
知识·清单
(二)《醉翁亭记》欧阳修
4.一词多义
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
秀: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高:而年又最高(大)
风霜高洁(高爽)
宴:太守宴也(举办宴会)
宴酣之乐(宴会)
出:水落而石出者(显露)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
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瞑(聚拢)
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
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知识·清单
(二)《醉翁亭记》欧阳修
5.本文成语
觥筹交错:酒杯与酒筹交叉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用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风霜高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知识·清单
(三)《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知识·清单
(三)《湖心亭看雪》张岱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知识·清单
(三)《湖心亭看雪》张岱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知识·清单
(三)《湖心亭看雪》张岱
1.重点字词
绝:消失。
是:这。
挐:撑(船)。
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毳(cuì)衣:用鸟兽的细毛制成的衣服。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惟:只。
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
焉:哪里。
更:还。
强:尽力、勉力。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客:客居。
及:等到。
喃喃:小声地不断念叨。
知识·清单
(三)《湖心亭看雪》张岱
2.今古异义
余住西湖
余:(古义)我。(今义)剩余,多余。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今义)白色。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古义)还。(今义)更加。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3.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微小)
知识·清单
(三)《湖心亭看雪》张岱
4.一词多义
一:上下一白(副词,全)
长堤一痕(数字一)
更:更定(音gēng,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更有痴似相公者(音gèng,还)
是: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05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
【真题·体验】
一、(2024·南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全集》)
【乙】
皇祐二年①,吴中大饥,殍殣②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③饷④,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全译》)
〔注释〕①皇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9—1053)。②殍(piǎo)殣:饿死的人。③存:慰问。④饷:馈赠。此指施送饮食。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增其旧制制:规模。
B.太守日出宴于湖上日:每天。
C.至若春和景明景:风景。
D.皆文正之惠也惠:恩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C.有误,句意: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日光;
故选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三峡》)
B.不以物喜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及公私兴造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希文乃纵民竞渡 陈涉乃立为王(《陈涉世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副词,或许、也许/代词,有时;
B.介词,因为/介词,按照;
C.连词,以及/介词,到,等到;
D.均为副词,于是,就;
故选D。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通过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和“古仁人之心”的对比分析,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乙】文叙述了范仲淹在饥荒之年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让灾区平安无事,没有百姓流离失所的事迹。
C.【甲】文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音节和谐,富有文采和诗意。
D.【乙】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通过议论抒情对范仲淹的政绩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乙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如范仲淹与监司的对话,以及他对佛寺主首的谕示)来刻画范仲淹的形象。没有用到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故选D。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答案】示例:(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2)(他)都是想用(这些办法)挖掘有余的财力,来使贫穷的人受到恩惠。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
(1)微:如果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2)皆:全、都。欲:想要。发:挖掘。以惠贫者:来使贫穷的人受到恩惠。
参考译文:
【乙】皇祐二年,吴中一带饥荒严重,饿死的人叠压道路。当时范仲淹主持两浙西路,便发放粮食和劝民间施送饮食慰问灾民,采用的各种方法很周全。吴地一带的人爱好划船比赛,也喜欢做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众开展划船比赛,他每天到湖上摆放宴席,从春天到夏天,老百姓全都离家游玩。他又召集众佛寺的住持,吩咐他们:“灾荒之年工价非常低,可以大力兴建庙宇。”于是许多寺庙的修建工程非常兴旺。又翻修粮库和官员的住处,每天也使用着上千的劳力。 监司上奏告发杭州长官荒废政务,嬉游取乐没有节制,以及不管官府还是私人都大兴建造之风,损耗民力。范仲淹于是自拟奏章,逐一申诉大兴宴游和兴造之风的目的,都是想用(这些办法)挖掘有余的财力,来救济贫穷的人。从事买卖、饮食、建筑的人,依赖于公私宴游和土建工程而糊口的人,每天至少有几万人。救荒年措施中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只有杭州平安无事,老百姓中没有人外出流浪,这都是范仲淹的恩德啊。 饥荒之年发放官府的粮食,召集老百姓干有益的事,近些年已列入条令。不仅救济饥荒,又趁机为民间兴利,这真是古圣王的德政啊!
二、(2024·成都)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临溪而渔 临:到
B.泉香而酒洌 洌:清
C.选贤与能 与:给予
D.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C.句意: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与,同“举”,推举;
故选C。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面山而居
B.宴酣之乐/下车引之
C.不独子其子/其真无马邪
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皆以美于徐公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
B.助词,的/代词,他;
C.代词,他的/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D.介词,从/介词,比;
故选A。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A.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B.苍白的脸色,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陶醉了。
C.苍白的脸色,花白的头发,萎靡坐在众人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D.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萎靡坐在众人间,(这)是太守陶醉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苍,苍老;颜,容颜;颓然,醉倒的样子;醉,喝醉;……者……也,……是……。
B. “苍颜” “醉”翻译错误。“苍颜”应译为“苍老的容颜”, “醉”应译为“喝醉”;
C.“苍颜” “颓然”翻译错误。“苍颜”应译为“苍老的容颜”, “颓然”应译为“醉倒在”;
D. “颓然”“醉”翻译错误。 “颓然”应译为“醉倒在”,“醉”应译为“喝醉”;
故选A。
4.下列有关乙文“大同”的表述,在甲文中没有得到体现的一项是( )
A.社会稳定 B.生活安乐 C.为人诚信 D.关系和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中“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等人民快乐地出游等可知,社会稳定,人们生活安乐,关系和睦;
C.甲文写了太守与人民共同出游的快乐,没有体现“为人诚信”的内容;
故选C。
参考译文:
【乙】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三、(2024·福建)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意象傲逸,吟啸自若。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
(节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材料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B.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C.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D.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慎东美字伯筠”是对慎东美的介绍,介绍到此结束了,因此要在其后面断开。“于钱塘江”在此处做状语,用来说明“待潮”的位置,是状语后置,“沙上”是下一句的主语,因此应在“沙上”前断开。“设大酒樽及一杯”省略了“主语”他,因此应在前面断开。由此可知,这个句子正确的断句为: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2.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加点字词 方法提示 释义
吟啸自若 联系成语解释词义。神色自若 (1)自若:
顾子敦适遇之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适:①适合;②满足;③正好。(《汉语大词典》) (2)适:
亦怀一杯 根据形旁推断字义。从心,褱声。(《说文解字》) (3)怀:
【答案】 自然,不变常态 正好 怀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①根据提示,此处需联系成语解释词义。“神色自若”的意思是:神色表情和平时一样。形容人遇事镇定,态度从容自然。据此可知,“自若”的意思为:自然,不变常态。
②句意:顾子敦正好遇到他。适:正好。因此应选③。
③句意:也怀藏一个酒杯。怀:怀藏。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酒尽,各散去。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答案】(1)酒喝完了,各自散开。
(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
(1)重点词语:尽,完。去:离开。
(2)重点词语:焉得,哪里。更:还。
4.两则材料在内容上多有相同之处,请列举。
【答案】
示例:①奇遇之乐
②闲情逸致
③钟情山水
④崇尚和合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结合材料一“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可知,顾子敦正好遇到独自喝酒的伯筠,于是两人对酌,体现了奇遇之乐。结合材料二“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知“我”在亭上遇到两个金陵人,于是大家痛快喝酒,体现了奇遇之乐;
结合材料一“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可知伯筠独自一人在秋夜坐在钱塘江边对月喝酒,体现了他的闲情逸致,钟情山水;结合材料二“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我”在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鸟声都消失的情况下在晚上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体现了“我”的闲情逸致和钟情山水;
结合材料一“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可知筠和顾子敦十分有默契,一个不问,一个不说,只是对酌,喝完酒就各自散去,十分和睦融合,体现了他们崇尚和睦融合;结合材料二“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知,亭上两人和“我”素味平生,见到“我”就高兴地拉着“我”喝酒,而“我”也痛快地喝了三大杯然后告别,十分和睦融合,体现了他们崇尚和睦融合。
参考译文:
材料一:慎东美,字伯筠,秋天的一个夜晚,在钱塘江等待钱塘江大潮。他坐在沙滩上,放置了一个大酒樽和一个酒杯,对着月亮独自饮酒,神情态度闲逸,十分自然地高声吟唱。顾子敦正好遇到他,也怀藏一个酒杯,于是靠近他的酒樽和他对饮。伯筠不问,顾子敦也不和他说话。酒喝完了,各自散开。
材料二: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考点·直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中考的主要考査方向有:掌握重要的文学和文化常识;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概括文章的中心;能分析主要人物形象;能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根据近几年的考试规律来看,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词语解释题、文言断句题,句子翻译题和文意理解题。
各地中考文言文的阅读材料,有课内与课外分开的,也有课内与课外对比阅读的,还有完全选择了课外语段的。但无论怎样选择,我们都要立足于课内,然后举一反三,培养迁移能力。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大都有这样的特点: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能够理解大意。
【技法·点拨】
考点一:词语解释(见七上复习)
考点二:文言断句(见七下复习)
考点三:句子翻译(见八上复习)
考点四:文意理解
文意理解这一命题点更注重如关联、比较、归纳、推断、迁移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常见的考查形式有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种。
(一)选择题应对技巧(见八下复习)
(二)问答题解题技巧
类型1 内容理解与概括。(见八下复习)
类型2 分析人物形象。
教材溯源 1. (《<庄子〉二则》“思考探究一”)背诵《北冥有鱼》,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2. (《曹刿论战》“积累拓展六”)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解题技巧 1.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
(1)抓住事件。通过具体的事件把握人物形象,明确文中人物的“典型化”特征。如《曹刿论战》,通过叙述曹刿与鲁庄公关于齐鲁战争的对谈与曹刿指挥长勺之战的史事,表现了曹刿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深谋远虑、沉着冷静、心思缜密,还富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2)抓住正面描写。分析从正面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容,如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神态等。如《愚公移山》为例,通过愚公与智叟对话的语言描写,足见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形象。(3)抓住侧面描写。除了正面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可通过侧面烘托来完成。所以,在分析人 物形象时,还可以从人物关系中去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评价或者 是将二者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等。如《周亚夫军细柳》,通过次要人物汉文帝对主要人物周亚夫“此真将军矣”的评价,以及辅助人物刘礼、徐厉的衬托,表现了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的特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 (4)抓住分析评价性的句子。重点体会文章开头或结尾,作者用直接评述性、议论性语言对人物、 事件的评价。2.组织答题语言时,一定要符合题干要求,关注如“用原句回答”“仿照示例回答”“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答"等关键信息。
类型3 探究写作手法。
教材溯源 1. (《湖心亭看雪》“思考探究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作具体分析。
2. (《送东阳马生序》“思考探究三”)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解题技巧 1.读懂大意,对文章形成初步的整体认识。
2.明确所考材料的体裁。中考中文言文的阅读素材涵盖人物传记、叙事、写景、咏物、说理等多种类型,不同体裁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一定的区别。
3.关联现代文阅读的相关积累,根据文体辨析写作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1)写人记事类文章:常用细节描写、对比、衬托、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反复等各类修辞手法。
(2)写景类文章:常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等表现手法及比喻、拟人、夸张、白描等各类修辞手法。
(3)议论类文章则需重点关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类型4 探究情感主旨。
教材溯源 1. (《与朱元思书》“思考探究二”)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 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2. (《岳阳楼记》“思考探究四”)“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解题技巧 1.抓住议论抒情句,把握文章的情感主旨。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议论抒情句,如《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等。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1)把握直接流露情感的词句。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欣然起行”,《小石潭记》中的“悄怆幽邃”等。
(2)分析词句的情感色彩。一般来说,作者的遣词造句中即使未直接表露,也往往蕴含着自己或褒或 贬、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情感倾向。如《出师表》中多次出现的“先帝”一词,既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也深含着对后主的勉励、期盼。再如《答谢中书书》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就有作者想与康乐公比肩之意。
3.抓住文中人物的言谈举止,明确作者的情感态度。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均能表现出人物或作者的情感。如《送东阳马生序》中“俯身倾耳以请”这一动作,就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尊重和对求知的渴望。又如《咏雪》中的“公大笑乐”就流露出作者对兄女谢道韫的赞扬之意。
【提升·训练】
具体见配套《提升练》(原卷+解析)。
附:九年级课内文言文知识清单
九年级上册
(一)《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
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来往的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时,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贵的心情,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十分悲伤。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 一片青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非常茂盛,青翠欲滴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哪有尽头!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迎着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续表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这是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就应当心系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中心思想:《岳阳楼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重点字词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开:指天气放晴。
去国:离开国都。
谗:诽谤性话语。
讥:批评指责。
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把:持、执。
临风:迎着风。
2.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3.古今异义
气象万千
气象:(古义)景象。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微斯人
微:(古义)如果没有。(今义)细小。
去国怀乡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春和景明
景:(古义)日光。(今义)景致,风景。
4.词类活用
百废具兴(形容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
北通巫峡(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
5.一词多义
和:政通人和(形容词,和乐)
春和景明(形容词,和胞)
通:政通人和(形容词,顺利)
北通巫峡(动词,通向)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动词,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名词,景象)
空:浊浪排空(名词,天空)
长烟一空(动词,消散)
一:一碧万顷(数量词,一片)
长烟一空(副词,全、都)
极:南极潇湘(动词,至、到达)
感极而悲者矣(副词,极点)
此乐何极(名词,穷尽)
或:而或长烟一空(副词,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副词,或许、也许)
以: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连词,因为)
6.本文成语
百废俱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先忧后乐: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
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风浪。
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阳光灿烂。形容春天风和日丽的景象。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阴风怒号:阴冷的大风呼啸着。
(二)《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
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并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于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石头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续表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各种各样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的欧阳修。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的叙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精练而流畅自然的语言和抒情结合,体现了欧阳修在被贬之后寄情山水以遣愁绪的旷达胸襟,同时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风光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1.重点字词
蔚然:茂盛的样子。
意:意趣,情趣。
得:领会。
霏:弥漫的云气。
寓:寄托。
瞑:昏暗。
芳:花。
负:背着东西。
伛偻:弯腰曲背,文中指老人。
冽:清。
簌:菜蔬。
陈:陈列,摆开。
酣:尽兴地喝酒。
弈:下棋。
觥:酒杯。
2.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古义)意趣,情趣。 (今义)心愿意向。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射者中
射:(古义)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今义)射箭。
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称呼)
4.一词多义
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
秀: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高:而年又最高(大)
风霜高洁(高爽)
宴:太守宴也(举办宴会)
宴酣之乐(宴会)
出:水落而石出者(显露)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
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瞑(聚拢)
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
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5.本文成语
觥筹交错:酒杯与酒筹交叉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用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风霜高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三)《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
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
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中心思想: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1.重点字词
绝:消失。
是:这。
挐:撑(船)。
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毳(cuì)衣:用鸟兽的细毛制成的衣服。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惟:只。
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
焉:哪里。
更:还。
强:尽力、勉力。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客:客居。
及:等到。
喃喃:小声地不断念叨。
2.今古异义
余住西湖
余:(古义)我。(今义)剩余,多余。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今义)白色。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古义)还。(今义)更加。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勉强。
3.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微小)
4.一词多义
一:上下一白(副词,全)
长堤一痕(数字一)
更:更定(音gēng,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更有痴似相公者(音gèng,还)
是: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