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鸿门宴》第二课时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鸿门宴》第二课时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6 10:2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WHITE VENGEANCE
BANQUET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下
视频导入
乌江自刎:项羽英雄人生的谢幕
垓下歌 项羽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垓下歌》一曲,吟咏了项羽分封诸侯时的威严与豪迈,让人不由得对他的英雄气魄拍手称奇,同时也抒发了英雄末路的落寞与哀愁,让人对这位败落的统帅不禁感到惋惜……
深入探究
(一)探究人物性格:刘邦与项羽
所谓“性格决定成败”,鸿门宴上,项羽错失刺杀刘邦的良机,后面的战局也在一步步扭转。透过《鸿门宴》,你看到了项羽、刘邦怎样的形象?
深入探究
文本细节 性格特征
听完曹无伤的告密,项羽便立即决定进攻
谋士范增献计,项羽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示意,项羽默然不应。
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对项伯盲目听信,对范增的话置若罔闻。


胸无城府,缺乏远见
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沽名钓誉,妇人之仁
寡谋轻信,自大轻敌
深入探究
文本细节 性格特征
拉拢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是诈。
第二天去鸿门谢罪在项羽面前自称“臣”、安然“北向坐”,居下座无怨言。
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
宴会上得知是曹无伤告密后,他不动声色,可回军营后“立诛杀曹无伤”。


机智狡诈,圆滑机警
能屈能伸,冷静从容
知人善任,善纳忠言
遇事冷静,当机立断
深入探究
(二)分析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鸿门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在那种剑拔弩张的形势下,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呢
①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
②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③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
深入探究
① 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
宴会前
战与不战问题
宴会中
杀与不杀问题
宴会后
追与不追问题
部将:项庄与樊哙
深入探究
②在鲜明的对比中烘托人物形象
文中四组人物的对比:
主帅:项羽与刘邦
谋士:范增与张良
内奸:项伯与曹无伤
深入探究
主帅:项羽与刘邦
刘邦
项羽
VS
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采纳意见,随机应变
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
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
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有奸必肃,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项羽与刘邦阵营的对比
谋士:范增与张良
张良
范增
VS
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知道夺项王天下者必为沛公。但项羽未听取其意见,致使他的谋略失败。
忠诚不二,老练多谋。刘邦对他言听计从,配合默契,使刘邦变被动为主动,脱离险境,逃归营地。
项羽与刘邦阵营的对比
部将:项庄与樊哙
樊哙
项庄
VS
项羽手下武士,按范增意欲刺杀沛公,由于项伯阻绕未得逞。
沛公手下武士,张良意护沛公,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使沛公转危为安。
项羽与刘邦阵营的对比
内奸:项伯与曹无伤
曹无伤
项伯
VS
项羽季父,把项羽要击沛公军消息夜告张良。项羽知道后不 但不追究,反而还“许诺”。
使人向项羽告密。由于项羽轻易泄露后被刘邦诛杀。
深入探究
③ 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
聚焦三个“奈何”
思考:“奈何”一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这三个“奈何”分别体现了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深入探究
首次“为之奈何”出自刘邦于张良处得知项羽将发兵攻他之时,向张良寻求对策。此问语气透露出刘邦焦急不安、缺乏策略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他不以身份高低为限、善于采纳他人意见的特质。
第二次“为之奈何”是在刘邦与张良讨论双方实力对比后,对策略的询问。与首次不同,这次刘邦的语气中带有试探张良策略的意图,显示出他谦逊好学、择善而从的态度,这为他在鸿门宴上的成功脱身埋下了伏笔。
第三次“为之奈何”发生在鸿门宴上,刘邦计划不告而别,但又不知如何体面地离开。在这种情况下,他向樊哙提出这个问题。这次询问是在刘邦已决定逃跑之后,他假装是在征求樊哙的意见,一旦得到樊哙的支持,便顺势离开,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又维护了尊严,实现了两全其美。这里的“为之奈何”揭示了刘邦既狡猾又深谋远虑的一面。
深入探究
③ 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
聚焦项羽的一次“大怒”和四次“沉默”
人们历来认为项羽具有“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的复杂人格,在鸿门宴中他有两类反应,一类是“大怒”,一类是“沉默”。看似矛盾,实则皆因极度的自尊自信而起。
深入探究
一次“大怒”源于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王告发:“沛公意图在关中称王,任命子婴为相,独占所有珍宝。”关中当时是财富与权力的中心,沛公的野心触及了项羽的利益,而他提议让与项羽有世仇的秦国末代国君子婴担任丞相,更是触犯了项羽的尊严。
四次“沉默”分别对应“项王许诺”、“项王默然不应”、“项王未有以应”、“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表面上,这些沉默似乎显示出项羽动了怜悯之心,不愿再伤害刘邦,但实际上,刘邦的持续示弱极大地满足了项羽的自尊,同时他也自信地掌握着决定刘邦生死和时间的主动权。
深入探究(三)
(三)千秋功过世人说
阅读下面三首诗歌,谈谈诗人对项羽的评价有何不同。让我们来看一看后人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深入探究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不能忍辱负重
深表惋惜
军民离心
败势难回
赞美敬仰
阅读下面文字,分析司马迁的观点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 也”,岂不谬哉!
——《史记 项羽本纪》
阅读下面文字,分析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毛泽东评价项羽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 毛泽东
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毛泽东认为
多维解读,积累写作素材
【适用话题】可用于“忍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不善于抓住机遇,往往与成功失之交臂”“机遇不等人”“虚心纳谏方能成功”“和则兴,散则败”“自信与自负”“意气”等写作观点或写作话题。
多维解读,积累写作素材
2023届高三青岛期初调研作文“忍”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②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③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四句,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角度一:懂得隐忍,方成大业
忍耐是成就伟业的必备品质。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要成就伟大事业,必须学会忍耐。刘邦能够屈尊而伸志,擅长忍耐的行事风格,使他多次转危为安,否则他可能还未功成名就,便已被他人所除。常言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懂得忍耐以顾全大局,方能成就大业。勇者擅长在逆境中忍耐、坚持,将锐气内敛,积聚力量,超越自我,从而创造新的力量。
角度二:知人善任,人尽其用
识人需凭智谋,能识人者必先自识。刘邦深知,在谋略上不及张良,在治国上不及萧何,在统帅上不及韩信。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是刘邦吸引并利用天下英才的内在驱动力。刘邦明白,人才的优势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他主动发掘人才,借助人才来提升自己。刘邦麾下,有勇猛的韩信,有智谋的张良,众多人才的加入让他的势力迅速扩张,最终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赢得了楚汉争霸的胜利。刘邦通过自我认知进而识人,不仅成就了韩信,也成就了自身的伟业。
角度三:气节
项羽兵败之际,原本可以趁乱逃走。但是作为西楚霸王,他选择用死来成全自己最后的骄傲。宁肯自刎,也绝不束手就擒。后代文人多感慨于他的气节,遂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之句传世。有气节的人不会被打倒,你尽可以毁灭他,但绝不可击败他。
人杰生时鬼雄死,此言出自西楚霸王项羽。刘邦虽不及他英勇豪迈,亦无其柔情似水。即便身死,项羽仍是西楚霸王。面对虞姬“化石何解语,作草犹可舞”的悲歌,他唯有泪洒衣襟。遥望往昔的辉煌战马,在四面楚歌的包围下,他一夜之间崩溃,痛哭失声。无言之中,他仍奋战不息。在乌江之畔,他决然举剑自尽。鲜血染红了江水,却依旧激情燃烧。时光荏苒,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项羽的英魂源源不断注入中华儿女的心田。历史为他定格了永恒,我们为他放声歌唱,他就是永载史册的铁血英雄。
—— (2011年安徽卷高分作文《时间在流逝》)
角度四:团队的力量
刘邦能够创立千秋伟业,关键在于他拥有一支卓越的团队。在残酷激烈的斗争中,优秀的团队所汇聚的力量难以阻挡。张良的智谋、樊哙的勇武、刘邦的周密,共同构成了一个扭转乾坤、转危为安的强大力量。然而,项羽的团队缺乏团结,人心离散,项伯深夜与刘邦会面,项羽犹豫不决,范增愤怒指责,四面楚歌的败局已初露端倪。团队的力量足以影响个人命运,甚至能左右历史进程。
文言知识梳理——通假字
成五采
距关,毋内诸侯
要项伯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令将军与臣有郤
因击沛公于坐 / 置之坐上
通“彩”,彩色
通“拒”,把守 / 通“纳”,接纳
通“邀”,邀请
通“背”,背叛
通“早”
通“隙”,隔阂、嫌怨
通“座”,座位
文言知识梳理——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
约为婚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古:儿女亲家
今: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古:进来,偏义复词
今:进出
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
古:小人离间之言
今:仔细说来
古:意外的变故
今:副词,很、非常
文言知识梳理——古今异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沛公已去
所以遣将守关者
沛公奉卮酒为寿
我为鱼肉
古:现在别人,指刘邦
今:现在的人
古:离开
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
古:之所以……是因为……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敬酒
今:岁数大
古:鱼和肉
今:鱼的肉
文言知识梳理——词类活用
沛公军霸上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不可不语
籍吏民
吾得兄事之
范增数目项王
刑人如恐不胜
名→动,驻军
名→动,说
名→动,告诉
名→动,造户籍册或登记
名→动,侍奉
名→动,示意,使眼色
名→动,惩罚
文言知识梳理——词类活用
道芷阳间行
沛公欲王关中
若入前为寿
项伯乃夜驰之
于是项伯复夜去
吾得兄事之
日夜望将军至
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动,取道
名→动,称王
名→动,走上前
名→状,在夜晚
名→状,连夜
名→状,像对待兄长那样
名→状,每日每夜
名→状,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文言知识梳理——词类活用
头发上指
四人持剑盾步走
道芷阳间行
项伯杀人,臣活之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拔剑撞而破之
樊哙侧其盾以撞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名→状,向上
名→状,徒步
名→状,从小路
动→使动,使……活下来
动→使动,使……停步 / 使……进入
动→使动,使……破
动→使动,使……侧过来
动→使动,使……为王
动→使动,使……跟从
重点句子翻译


译文:(只要你)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其他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译文: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民的户口,封闭了财物仓库,等待项将军(的到来)。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入关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他呢!希望您详细地向项王说我不敢背弃他的恩德的。
2.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重点句子翻译
译文: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译文: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4.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