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2《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6 11:0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学习目标
1.把握“疏”的文体特征,并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与结构,感受其论说的逻辑力量。
3.赏析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体会作者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4.认识“十思”对于当时的作用和现今的借鉴意义,并背诵课文。
情境导入
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是唐代,其中唐初的“贞观之治”以其辉煌成就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辉煌的时代,出现了两位杰出的个体:一位以直言不讳著称,另一位则以善于倾听闻名;一位是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另一位则是胸怀宽广的英明君主。他们之间坦诚相待,正是魏征与李世民。
让我们通过阅读《谏太宗十思疏》来深入了解“诤臣”魏征,学习他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卓越的劝谏技巧。
知人论世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在隋朝晚期,为了躲避战乱,他曾短暂地出家成为道士。随后,他加入了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兵败后,他归顺唐朝,协助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他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兼检校侍中,负责主持编纂周朝和隋朝的历史。太宗登基后,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并经常将他召入宫中,向他咨询政事的得失。魏征直言不讳,勇于进谏,因此被史书誉为“诤臣”。
知人论世
太宗之世,忠直老臣,无有过魏征者。
—— 明·王船山 《读通鉴论》卷十一
贞观中直谏者,首推魏征。
——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千古佳话
唐太宗和魏征,一个爱才惜才,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明君”;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的“诤臣”。
写作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 (637年) 四月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天下后,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即位初期,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励精图治,做到了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被人们誉为“从谏如流”的君主。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写作背景
至贞观中叶,国力昌盛,民生富足,加之连年对外征战取得胜利,边防得以加强。然而,唐太宗开始沉迷于奢华,大兴土木,修建庙宇宫殿,频繁出游,耗费民力财力。就在魏征呈上这篇奏疏的那一年,太宗先是下令修建飞仙宫,接着又下诏建造老君庙和宣尼庙。二月巡幸洛阳宫,六月游览明德宫,十月于洛阳苑狩猎,十一月又巡游至怀州,狩猎于济源,此举引起了民间的强烈不满。魏征“屡次上疏,陈述利弊”(此为第二次上疏),太宗幡然醒悟,并亲自撰写《答魏征手诏》以示赞赏。
读文正音
读文正音
求木之长 浚
殷忧 谗邪
黜恶 谬赏
垂拱 壅蔽
塞源 载舟
zhǎng
yīn
chù
gǒng

jùn
chán
miù
yōng
zài
解题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解题
思考:本文的文眼是哪个字?
通篇只重一“思”字。
——《古文观止》
默读课文,梳理脉络
人君当思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学习活动一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求:想要
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长(zhǎng) :生长。
固:使…稳固。
根本:树根。
浚(jùn) :疏通水道。
德义:德行和道义。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
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
第一段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翻译: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望/求/思:同义,指望。
理:安定
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
况:何况
明哲:明智的人,形作名。指唐太宗
当:主持,掌握。
第一段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cháng)者也。
神器:帝位。
重:形作名,重权,重位。
域中:天地间。
大:形作名,重大的地位。
极天:天之极处,指皇权。
休:喜庆,福禄。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
戒:戒除。
俭:形作动,行节俭。
处:保持
胜:克服
长:形作动,流的长远
翻译: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
第一段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cháng)者也。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cháng)者也。
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中心论点
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中的常识进行比喻,从而说明积德安国这抽象的道理,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且易懂。
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
第一段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比 喻
排 比


对 比
学习活动二
作者认为人君为什么要思?
凡百:所有的。
第二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元首:指帝王。
景:大,重大。
殷:深,深切的。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
繁:多。
克:能够。
终:坚持到底。
盖:语气副词,大概。
岂:难道
译文: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
第二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解析:这几句指出了历代帝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以“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对比,暗示居安思危之重要,以“岂……乎”的反问,对所述历史事实进行反诘,引出对“取之易”而“守之难”的分析,使论述更深入一层。
殷忧:深深忧虑。
第二段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下:指臣民
既:已经
得志:达到目的,实现愿望。
纵情:古,放纵情感,即骄傲;今,尽情
傲物:轻视他人。
一体:整体。
行路:陌生的路人。
译文: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患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第二段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解析:运用对比论证。将“殷忧”和“得志”两种情况下君主的态度和造成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不同的态度造成了不同的结果,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第二段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即使
第二段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董:督察
以:介词,用
振:同“震”,威吓
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状后
苟免:苟且免于刑罚
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
恭:恭顺
惟:只是
覆:颠覆;使……倾覆
宜:应该
慎:警惕
其:副词,表反问,怎么、难道
忽:轻视,怠慢
译文: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只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第二段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解析:强调民心的重要性。运用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简洁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引用古圣先哲的至理名言,反复阐述,耐心说服。
第二段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第二段
作者认为人君为什么要思?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以______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对比得出
用古人的论述以______ 的关系比 ______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设问
水和舟
民和君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能否竭诚是事
业成败的关键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取江山
守江山
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胡越为一体
骨肉为行路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学习活动三
找出“十思”内容,并说说其现实意义。
君:名作动,统治
第三段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可欲: 想要的东西
牧: 约束、修养
乐:以……为乐
懈怠:意志松懈
诚: 表假设,如果
安: 使动,使……安定
下: 居于……之下,名词作动词
以为:以(之)为
而:表并列
治理民众的君主,若见所求之物,当思知足以自抑;若欲兴造,当思适度以安民;若觉君位崇高而险峻,当思谦逊以厚德;若恐自满骄傲,当思江海纳百川之谦;若好狩猎,当思设网三面留一,知止为度;若忧意志松懈,当思行事贵在始终如一。
第三段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以:表修饰
第三段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谗:动作名,说坏话的人
邪:形作名,邪恶的人
正:使动,使…端正
黜(chù):排斥
恶:形作名,奸恶小人
加:施加
以、而: 表因果
滥刑:滥用刑罚
害怕(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想到有说坏话的邪恶之人就要想到使自己的品行端正来排斥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第三段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第三段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光大
这,这个
九种品德
选拔
(好的)意见
聪明的人
传扬、传布
恩惠
诚信的人
竞相奔驰,这里指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
(烦扰的)事情
出游、游乐
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
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教化
使动,使……劳/使……苦
臣下
管理
役使、劳损
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
第三段
全面思考这十项重要事项,提升九德修养,选拔贤能之士,采纳良策,如此,智者得以充分发挥其智谋,勇者得以竭尽全力,仁者得以广泛施恩,诚者得以献出忠诚。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君主无忧无虑,得以尽情享受巡游之乐,颐养天年,如神仙般长寿,抚琴弄瑟或闲庭信步,无需多言,百姓自得教化。何须劳神费心,越俎代庖,役使自己的聪明才智,违背无为而治的原则呢?
译文:
十思内容
第三段
十思 (由什么→想到什么)
3.念高危
4.惧满溢
5.乐盘游(狩猎)
6.忧懈怠
7.虑雍蔽
8.惧谗邪
9.恩所加
10.罚所及
1.见可欲
2.将有作
思无以怒而滥刑
·········
思无因喜以谬赏
·········
思正身以黜恶
·········
思虚心以纳下
·········
思慎始而敬终
·········
思三驱以为度
····
思江海下百川
·········
思谦冲而自牧
·········
思知止以安人
·········
思知足以自戒
·········
戒奢以俭
戒骄戒躁
戒纵欲
戒轻信
戒赏罚不公
十思内容
第三段
除十思外, 还要
3.听从善言
1.宏九德
2.选拔任用人才
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讨论分析:魏征所言“十思”有何现实意义?
(1)“十思”对青年学生培养自律勤奋、慎始敬终、勤俭节约的习惯,涵养谦虚包容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提高自我修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等都是有意义的。
(2)对于国家社会管理者,“十思”也有益于其保持清廉、节俭、谨慎、谦虚的作风,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作出利国利民的决策。
课堂小结
“顺境逆境看襟怀,大事难事看担当。”古代优秀的士人,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在其位,谋其政,以期有补于世用;不在其位,仍能心系庙堂,时时牵挂国事,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拳拳之心。
时至今日,我们每一个人仍需涵养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心有所系、行有所戒,练就责任之心,成就“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
出自《谏太宗十思疏》的成语
居安思危:
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载舟覆舟:
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择善而从:
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善始善终:
事情从开头到结束都做得很好。
垂拱而治:
古时多指统治者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戒奢以俭:
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板书设计
人君当思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以“固本思源”为喻)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总结历史教训)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提出具体做法)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