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识字1. 春夏秋冬(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春夏秋冬》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识字课文,它以四季为主题,编排巧妙,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内容编排上看,课文由两组关于四季的词语和一首描绘四季景色的儿歌组成。第一组词语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简单凝练地概括了四季最具代表性的气象特点;第二组词语 “青草、红花、游鱼、飞鸟”,生动展现出四季中动植物的不同状态。儿歌则将四季的典型景象串联起来,充满童趣,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这些内容,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四季的自然现象和常见事物,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和知识积累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由于学生的起点水平不同,识字量和识字方法的掌握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在学生头脑中是有印象的,同时也反映出学生愿意认识更多的字。那如何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识字,在欣赏中陶冶情操,感受词语学习的魅力成为了我本课思考的重点。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通过观察图画了解四季的特征。学会本课的八个生字,会认读生字。
语言应用: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情感。
审美创造:感受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对美丽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霜、吹”等5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春、冬、吹”3个字。
2.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四季的美好。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随文识字,学习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感受春夏秋冬的美丽以及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新课任务】
第一板块 【欣赏图片 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你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
2.走进新课。
我们一起来欣赏儿歌《四季的颜色》。引出课题《春夏秋冬》。
第二板块 【初读感知 认读生字】
出示导读要求:
(1)自己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圈出生字词,不会的字多读几遍!
(2)观察插图,边读边思考:春夏秋冬各有什么特点?
2.拼读识记:出示课文中的词语,听音频,读生词。教师根据学情差异,指导生字读音。
识记要求:
(1)老师指名读。
(2)小火车读。
(3)教师相继教读,纠正错音。
3.我会读:
教师指导“霜、吹、落、降、飘”的读音,去掉拼音后,再读一遍。
提问:生活中这些字在哪里出现过?(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的事物联想到字,进而组词。)
4.图文识字:
结合图片,识记“吹、落、飘”字。
5.认识新偏旁:
识记“霜”字。认识“雨字头”,通过对比“雨”字和“雨字头”的不同,了解“雨字头”的书写要点:雨字压扁,左竖变成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6.拓展识记:
带“雨字头”的字一般跟什么有关?点拨:一般与天气现象有关。如:雹、雷、雾、露、雪等。(加强学生的思考拓展能力)
7.认识新偏旁:
识记“降”字。认识“双耳旁”。通过图文结合,列举出带有“双耳旁”的字。如:队、阴、都、邻等。组词:下降、降落伞。提问:降的反义词是什么?
明确:降的反义词是升。
第三板块 【字词识记 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春”:
(1)书空笔顺。
(2)解说间架结构特点:上下结构,日字旁;上部三横等距不等长,撇捺画要舒展。
(3)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出示生字“冬”:折文要上小下大,横撇和捺要舒展。下面两个点要写在一条直线上。
3.出示生字“吹”:“口”上宽下窄,大小适中。“欠”横钩宜短,下撇靠横钩左端起笔;撇捺舒展,收笔大致齐平。
4.书写练习:
要求:(1)每个字书写3个。
(2)注意写字姿势要正确。
(3)小组内评选书写好的字,全班展示。
5.书写评价。
第四板块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朗读欣赏:感受文章中描绘四季的情景。
2.指导朗读:
有节奏地读一读“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注意名词和动词之间要学会区分。
3.自主朗读:
再读一遍:学完生字后把课文的词语读一遍,巩固生字。
【课时训练】
1.仿照“春风吹、夏雨落”等词语的形式,写一写你从图上看到的景物。
2.你喜欢什么季节?说说你的理由?(同学畅所欲言)
【总结评价】
1.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课堂评价
【布置作业】
1.朗读并书空练习本课生字词语。
2.画一画你最喜欢的季节。
【板书设计】
识字1.春夏秋冬
春风 夏雨 秋霜 冬雪
春风吹 夏雨落 秋霜降 冬雪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紧扣课本中的内容,联系实际生活,将课文中的词语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满心欢喜地走进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呼吸四季的气息,聆听四季的声音,感受四季的美丽。学生在春夏秋冬的乐园里快乐地学习,认识了生字,积累了词语,把春夏秋冬刻在了心里,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在大自然中陶治了学生的爱美情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