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5 16:2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练习。
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朝霞映红了半边天,逆光中连绵起伏的山峰棱角分明,一层薄雾点缀着群峰,宝峰湖的一泓碧水处于高峡之中,游船徜徉在碧波万顷的湖面上,蔚为壮观。远处的溪流蜿蜓成一条白色的丝带,溪水潺潺流淌。
霞光照耀着鳞次栉比的山峰,层次分明,如诗如画。山坳里的武陵源城区也在薄雾的笼罩下宛如仙境。它们用独特的姿态演绎着自然的美。此时,对于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唯有怀一颗虔诚的心,让所有的敬畏漫溢其间。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棱( )角 演绎( ) 虔( )诚
2.下面各项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
A. 蜿蜓 B. 徜徉 C. 笼罩 D. 漫溢
3.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磅礴壮阔,川流不息地奔向大海。
B. 每一种植物都会经历从孕育到死亡的过程,周而复始,代代不息。
C. 游客们正在欣赏风景,忽然争吵声大起,大家都十分生气,个个叹为观止。
D. 近段时间的天气,可谓风云变幻,时而晴空丽日,时而风雨交加。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刚和小强参加学校羽毛球比赛,经过激烈角逐,他夺得了冠军,为班级赢得了荣誉。(删去“激烈”)
B. 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将“方式”改为“意识”)
C. 潮剧是潮汕地区的一张重要名片,加大对它的宣传力度,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潮剧、知道潮剧、了解潮剧。(将“喜欢潮剧”移至“了解潮剧”后)
D. 这礼物,是一位即将就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删去“即将”或“就要”)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②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③文学是文化中能深入人心的重要部分之一,它的力量自然不言而喻。④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会影响______,甚至会影响______,这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还能对整个民族起到培根铸魂的作用。
5.请提取第①句的主语部分,并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②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将下面的内容分别填在第④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 几代人的命运 B. 一个人的一生
④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会影响______,甚至会影响______,这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还能对整个民族起到培根铸魂的作用。
8.阅读下面文段,从中找出与所给诗句意境相似的句子,并在括号内填上句子前的序号。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
(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
9. 下列对《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篇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文章通过写各拉丹冬常年严寒,气候变化多端,从侧面突出了登山的困难。
B. 作者在文中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写冰塔林,先写了冰洞内部的景色,然后写了冰山山壁上的图案。
C. 文中的“我”对雪峰行“跪拜大礼”,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冰雪世界的神秘气氛和大自然的深不可测,心中的虔诚之意油然而生。
D. 本文赞美了雪山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力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感悟。
10.班级开展了以“长江之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撷取瑰丽的长江文明,谱写长江新的篇章。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请你写出一个发生在长江流域古战场的著名战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有关长江的古诗词句。(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江三峡众多的旅游文化景点,沉淀着厚重而博大的中华文化。请参照下面的示例写出两个你喜欢的旅游文化景点。
示例:亦真亦幻的丰都鬼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班定于3 月6 日外出去长江三峡某文化景点旅游,刘强同学出游前摔伤了右脚,医生说他一周内不能进行剧烈运动。请你帮刘强写一张请假条向班主任王老师请假。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马丽华
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东,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东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东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东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东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东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东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的海拔已经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
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吃亏呀!”他从冰墙那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取盛放胶片的箱子。为节省体力,就在冰上推。
“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于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堆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把。
见我再也没有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拿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11. 课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请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置身于冰窟 ——再入冰塔林
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请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13.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其作用是什么?
14.阅读下面的选段,说说你的理解。
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15.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练习。
(1)探究下列语句在文章构思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①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②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③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
④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2)结合课文第5 段和第11 段的内容,从写法角度谈谈其中景物描写的特色。(写出一种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天麻餐里的深情
①母亲中年时,患上了偏头痛,头晕头痛时常折磨着她。她日渐憔悴,瘦削不堪,锁骨深陷,脸色青黄如一枝残荷,手臂如枯树枝一般挂在身上。之前的衣服穿在身上,感觉空空荡荡的。
②父亲焦急地带着母亲四处看病,医生建议长期服用天麻。药店的天麻价格昂贵,那时家里拮据,不能长期在药店买天麻,父亲很为难。他蹙眉沉思,手一挥,说:“我可以在家后山种天麻嘛!”
③父亲向邻居咨询了天麻的种植方法后,便背着竹篓、扛着锄头去山里,忙碌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后山的林中。他在挖开的土壤里,放入含有菌种的树段,铺上树叶,加入些泥土,浇上水浸湿,再盖满杂草,手出了几道的裂痕,他用胶布一缠,又继续忙碌着。腊月时,他将天麻茎块埋入泥土中,在土壤中混些小碎石,并把土壤淋湿。次年九月,挖出一大堆大大小小的椭圆形天麻,他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每道皱纹里都洋溢着自豪。
④父亲把挖来的新鲜天麻洗净,切成片晾干;天麻橙红色茎秆则洗净、切碎,用开水冲泡。天麻茶浓烈的味道弥漫开来,冲鼻。母亲把头扭向一边,父亲“逼着”母亲将天麻茶连同茎秆一起喝下。母亲只好捏着鼻子,几口咽下。随即,父亲递给母亲一块薄荷糖,压一压味道。
⑤与此同时,父亲买来几十只鸡雏,养在房屋的后院。他用竹子编出围栏,用木块钉了一个“两层的楼房”——鸡圈,在鸡圈角落用干树叶做了几个鸡窝。二楼供鸡雏休息,每个木板之间有一厘米的缝隙,鸡雏的排泄物顺着缝隙漏到一楼,以保证休息环境的舒适。白天鸡雏们在围栏里啄食、玩耍,晚上父亲把鸡雏们赶进“楼房”休憩。为了让鸡雏们健康长大,父亲凿出两个石槽,一个堆放粮食,一个储存水。鸡雏们在父亲的精心照顾下长大了、长肥了,而且下蛋了。
⑥下午父亲在鸡窝里捡蛋,温热的鸡蛋拿在手上,笑逐颜开。早上父亲则把鸡蛋打碎倒入碗中,取出一片天麻,切成细粒,和蛋液一起搅拌,放入锅中蒸熟。一碗嫩香的天麻鸡蛋羹,再添点米饭或者馒头在上面,便是母亲每天的早餐。
⑦每个月,父亲会炖两次鸡汤,乐此不疲。他就地取材,鸡肉炒出香味,倒入一大锅水,放入几片天麻,再放入山药、当归,撒上枸杞和大枣。在柴火灶上慢慢炖,耐心地添火熬汤。待鸡汤熬好后,父亲细心地挑出所有的天麻片,连同鸡肉一起堆入母亲碗里,又取出一个碗盛汤,热气腾腾的汤端上来,香味在整个屋子里弥散开来,母亲大口吃着。一碗鸡汤下肚,暖流从舌尖流淌到胃里,母亲抹了抹嘴,夸赞着父亲的厨艺,父亲擦着额头的汗,笑了,满足和幸福全写在脸上。
⑧两年后,母亲头痛头晕的症状明显减轻,白胖了许多,紧蹙的眉头松开了,眼里有了亮光,嘴角荡漾着微笑。我家的饭桌上总是有一道汤,天麻排骨汤、天麻猪蹄汤……
⑨爱就是这样藏在平凡生活的点滴里。
(《河南日报》有删改)
16.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17. 第②段加点词“挥”的表达效果。
他蹙眉沉思,手一挥,说:“我可以在家后山种天麻嘛!”
18. 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他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每道皱纹里都洋溢着自豪。
19. 选文第⑦段为什么详写母亲喝鸡汤后的表现?
20. 结合选文分析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珍珠落在山间
①那天下午,风停雨住,我听到火炉山的米栗在向我呼唤,立即去了火炉山森林公园。
②非常好,一个人都没有。只有那棵高大的米栗树,在风中摇曳。那些珍珠一样的米栗,在一夜的大风后,落在落叶上、沙地上和草丛里,有的尖尖朝上,有的屁股朝上,有的仅露出一点脊背,每一颗,都带给我惊喜……
③这棵米栗树是三年前我和桔子发现的。这个季节,是发现米栗树的绝佳时机,你只要在山林里走动,如果米栗树看你顺眼,就会自动发送密码,告诉你它的存在——它在你必经的路上扔下几个浑身是刺的“绣球”,懂的人满心欢喜收下这份厚礼,不懂的人继续赶路,全然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④米栗是广东广西的特产,算是最袖珍的板栗品种。它只有手指头大小,长圆锥形状,里面的果肉是白色的,微甜,洁白如米,芬芳如栗。
⑤我重新回到一个孩童的状态。那个挎着小竹篮漫山遍野捡栗子的梅姑娘,再次回到我的身体里。我看到那些糖果撒得到处都是,宛如一个个逗号。我一次次弯下腰去,把栗树的邀请变成一个个句号。
⑥因为我的捡拾,栗树心满意足,从此可以安然过冬。而我也因为它的赠予,变得宁静富足,从此安心生活。
⑦栗子其实是个引子。是个副产品。它的多和少,共实与我的快乐没有多大关系。安安静静心无旁骛地蹲在那里的一两个小时,它带来的宁静安详,被无私赠予的欢欣、被自然宠溺的幸福,所有的这些,才是捡拾的核心。
⑧不慌不忙。无忧无惧,大约,这就是人的生活。跟自然连接的生活,被自然祝福的生活,才是人的生活。
⑨我们并不需要驯服山川湖海满天星辰,我们只要俯下身去,拥抱一片小小的山野,就可能收获巨大的诗意的生活。
⑩“妈妈,板栗落在山里,就像珍珠落在地上一样,它闪着光,很好找。”几年前,当桔子只有六七岁时,有一天我们在岳麓山的板栗林捡着板栗,我看她捡了很多,比我要多得多,问她怎么做到的,她如此回答。
捡板栗对桔子来说毫不费力。她似乎只要蹲下去,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板栗主动来找她。因为板栗会发光。它发出一种在紫红和乌黑之间的油光水滑的光。它的气场,和黯淡的枯叶如此不同,它们发着小小的光芒,吸引她的注意,恳求她伸出珍贵的小手、带它们回家。
那时的桔子,是个全神贯注几个小时捡板栗捡到不肯回家的小孩。她有一个能够做成事情。的特质,单纯安静,专注平和,这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轮廓。
光阴荏苒,一晃几年过去,早几天,我说:“火炉山的米栗开始落了。”她刚从学校回来,利用睡前的时间争分夺秒地刷着手机,没有理我。我又说:“火炉山的米栗开始落了。”她头也不回:“那你明天去捡了啊。”“你不去吗?”“周末我好忙,你去捡吧。”
青春期的她,其实并没有忙到捡板栗都没有时间的份上。
她的心不在那里了。
她在长大。有很多东西在引诱她的眼睛,那些快捷的喧嚣的浅薄的东西,它们匍匐在她经过的路上,想要诱惑她奴役她。关于板栗林简单的捡宝游戏,已经不再吸引她。这是她必须要经历的浮华。经过浮华,她才有可能看见,好的生活究竟长什么样子。
至于如何甄别生活的好坏,如何定义时间的质地,如何挣脱浮浅的诱惑,如何守护珍珠的光泽,这些,都是她的披荆斩棘,与我并无太大关系。我对她的大部分养育,在当年的板栗林,已经完成了。尚未完成的,是漫长岁月里,她对自己的养育。
也许,多年后,她会回到这样的林子里来。当她的身边多了一个水灵灵的孩子,当她的心性经过世事打磨开始返朴归真,当她拥有足够多的力量可以阻挡琐事的侵袭,她会再次听到山野的呼唤……她会回来,捡起珍珠一样的板栗,和遗忘已久的童年……就像中年的我,一次次反复地,回到幼年的山野。
果子落在山间,犹如珍珠落在人间。
你听见了吗?噗。膜噗,那是它们落下的声音。
(文:汤督敏。根据命题需要有改动)
21. 阅读文章①~⑨段,简要概括第⑤段中“我重新回到一个孩童的状态”一句中“孩童的状态”是怎样的状态?
22. 阅读文章⑩~ 段,简要概括六七岁的桔子能做到捡板栗比妈妈捡得还多的原因。
23. 阅读文章 - 段,概括说说青春期的桔子为什么对捡板栗不再有兴趣?
24. 阅读文章 ~ 段,简要概括文中的“妈妈”对于桔子的变化持怎样的观点。
答案
1、léng yì qián 2.A 3.B 4.A 5.文化自信 6.将“一个国家”与“一个民族”之间的逗号改为顿号。7.B A 8.(1)② (2)③ 9.B 10.(1)示例:赤壁之战 (2)示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3)示例:神秘美丽的神女峰 临终托孤的白帝城
(4)示例: 请假条
王老师:
您好!因我的右脚受伤,医生说一周内不能进行剧烈运动,特向您请假,3 月6 日不外出旅游,请您批准!
刘 强
2024 年3 月4 日
11.向各拉丹冬 进发 近观冰塔林
12.示例:“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等。
13.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整个行程中糟糕的身体状况,是为了突出自然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出各拉丹冬景色的壮美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4.表层含义是冰层之下的水,孕育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深层含义是长江之水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表达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15.(1)示例一:这些内容让读者在阅读“所见”的同时也能读到“见者”,了解到“见者”的艰辛与顽强,对阅读到的“所见”感到真实可信,也对“见者”油然生出敬佩之情。
示例二: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了各拉丹冬的原始与神秘,体现出其探索的价值;另一方面说明其自然环境的险恶,探索它可能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示例三:作者身体上的各种痛苦体验与所描写的各拉丹冬雄伟、圣洁、瑰奇的风景形成强烈反差,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和理解也更深刻与细致。这种“悖反”使文章产生独特的内在张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示例一 :巧用对比。如课文的第5 段中用杰巴等人“蠕动”时的“一列小小身影”来表现人类的渺小;用“连绵”“辽阔”“巨大”“浩浩苍苍”等词语来表现大自然的壮观,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大自然“无所不能的创造力”,使读者受到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从而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情。
示例二:移步换景,变换视角。如课文的第5 段是写作者站在砾石堆上远观,整体描绘了冰峰的晶莹连绵、冰河的平坦辽阔和冰天雪地的浩茫;第11 段则采用近观视角细致描摹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等。这两段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展现了各拉丹冬的雄壮浩荡和圣洁瑰丽,层次分明,富于变化。
16.父亲自己种天麻,做成各种美食,缓解了母亲的偏头疼。
17.“用力摆手”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想出治疗母亲病的方法,要克服困难治好母亲的病的坚决(或坚定),表现其对母亲的关心和浓浓的爱。
18.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种出天麻后的喜悦自豪。
19.与上文“喝天麻茶难以下咽”形成对比,侧面写出父亲为治母亲的病而绞尽脑汁将天麻做成美食,从而突出父亲对母亲的深情(或爱)。
20.①父亲为只好妻子的病学种天麻做天麻美食,是一个爱妻子的形象。②母亲嫌天麻茶难以下咽,父亲递给她一个薄荷糖压压味道,表现他细心。③父亲为了给母亲治病,在家后山种天麻,并用其烹饪美食,一做就是两年,使得母亲头疼头晕的病症明显减轻,表现父亲持之以恒。(现象和性格各一,选取两个角度即可)
21、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融入(投入)大自然的宁静安祥、欢欣愉悦的状态。
22(1)她的注意力能够被发光的板栗所吸引;
(2)她有着单纯安静、专注平和的做事情的特质。
23.有些浮华的东西,在诱惑和控制青春期的桔子,让她对捡板栗失去兴趣(
24、顺其自然,让孩子自己去养育自己(自己去成长)。
相信有朝一日,孩子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能重新认识到融入大自然的时光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