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林庚
学习目标
学会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
1
了解文艺评论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
2
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
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4
情境导入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为什么用“落木”而不用“树叶”
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作者介绍
林庚,字静希,是我国当代知名的学者、诗人及文史学家。他于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中文系,并在同年推出了自己的首部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曾担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以及《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古典文学专著。
作者介绍
在唐诗与楚辞的研究领域内成就显著,他提出了知名的“盛唐风貌”概念。年轻时,他是“清华四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中的一员;到了晚年,则成为“北大中文四老”(吴组缃、王瑶、季镇淮)的一员。担任北京大学诗歌中心主任。作为一位知行合一的学者兼诗人,他被誉为“喧嚣时代的隐逸者”。
皎如白雪,煦如阳春。
——吴组缃
作者介绍
北大学子
葛晓音
所有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称赞他气质超脱,浑身散发着一种清雅之气。他确实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他的超脱似乎源于对世俗纷扰的不屑介入……尽管本世纪有许多才情与学识兼备的杰出人物,但像林先生那样,诗情与理性在创作与学术中相互交融,并塑造出独特风格的大家,实属罕见。
他抬起头,微微含笑,望着屋宇的东方,目光中有坚毅,有安详,有回忆,有思索,有自足,有憧憬。
解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初读课文
筛选信息
关键句
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
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
关键词
理思路
① 总结句 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 注意“可是”“而” 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 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
③ 反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对象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 “木”字上。
④ 结尾句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⑤ 过渡句 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
⑥ 上段尾句—— 过渡句 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感上是干燥的。
⑦ 独立成段的句子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初读课文
理思路
发现问题(1-3段) 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
“木叶”是为诗人所钟爱的艺术形象。
分析问题(4-6段) 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
解决问题(第7段) 总结全文,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作者说:“‘木叶’之于‘树叶’,不过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试用表格的形式来分析“木(叶)”与“树(叶)”。
填写下表,区别“木(叶)”与“树(叶)”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情感)
木 (叶)
树(叶)
1
品读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思考诗句中 “高木”与“高树” 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
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树叶变黄
扫:风大、猛烈
树叶多,密密层层、起伏不平
悲风:强劲的风
叶子越来越少,
“落木千山” 的空阔。
高木
空阔
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越绵密,感情越饱满。
高树
饱满
2
“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为什么“木”会有这个特征呢?
木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落叶
联想
联想
叶子落下来,光秃秃的
3
“木”的另一个艺术特征:
木
颜色触感
微黄干燥
联想
联想
4
品味探讨诗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中“落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何冉冉,落叶何翩翩。
柔:树枝的柔嫩
冉冉:柔软
鲜嫩、饱满、饱含水分
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风吹物而摇动的样子
秋季,树叶变黄,干燥
下:树叶的飘零
木叶——干燥微黄而飘零
文本探究
分析问题
概念 季节 颜色 意味
树叶 树叶 春夏 绿色 繁茂湿润
木叶 树叶 清秋 微黄 干燥疏朗
绵密
落叶 落叶 春夏之交/秋 黄/绿色 繁润/干燥
落木 落叶 深秋 黄褐色 疏朗空阔
对比
论证
引用
论证
一“字”之差 相去千里
小结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情感)
木 (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
(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生机活力
枯黄
“木(叶)”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第一
第二
木它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木”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
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
木 叶
联想
想象
落叶
微黄
干燥
暗示性
叹息
漂泊
清秋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真正目的:探究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通过对诗歌意象“木叶”艺术特征的学习,
为我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暗示性
联想
诗歌语言
宛如概念的幽灵,它时常潜伏在概念的阴影之中。若非细心留意,我们往往难以意识到它的存在。那些敏感且修养深厚的诗人,正是凭借对语言形象中所有潜在能量的洞察,将这些力量与概念的意义相互交织,创造出丰富多样、难以尽述的言辞。
得到启示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
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
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提问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色彩较强,不利于大众的接受与理解。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回答
说
“木 叶”
“木 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对象
“木 ”的艺术特征及原因
小结“木 叶”“树叶”的异同
诗人们钟爱 “木叶”
古诗很少用 “树叶”
“木叶”与“树叶的不同”
代表树干,含有落叶的因素
微黄与干枯
概念上:相差无几
艺术形象:一字千里
发现问题
暗示性
分析
问题
总结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王国维《人间词话》
巩固练习
谈论交流
以“流水”意象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 阻隔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 绵绵愁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历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闲适悠然的自然风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世事无常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 相思
”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中,诸多意象因其固有的浓厚情感色彩而显得相对稳定,诗人常常借助这些意象来表达相似或相近的情感。然而,也有时诗人会将同一意象融入不同的意象体系中,从而使其呈现出截然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情感。以下是对某首诗中“梅”这一意象暗示性的思考。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强调了凌寒独开,不畏严寒,高洁品质(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
卜算子 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寂寞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乐观坚定,壮美豪放,充满自信。
(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
以上三首诗虽都是咏梅,但是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情境不同,导致其暗示性也不同。
课后作业
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病木前头万树春” 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请说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