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6 15:0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曹雪芹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通读课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作者曹雪芹以及创作背景,梳理小说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思维发展与提升:
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红楼梦》主题,感受其中的思想意蕴。。
文化传承与理解:
领悟在当代语境下阅读《红楼梦》的价值,感受《红楼梦》的永恒魅力。
导入:不朽的红楼
题石头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开篇处的这首诗,既是作者对知音的期待,也是对每一个读者的诱惑。沉下心来阅读《红楼梦》,走进这部伟大作品的艺术世界,你一定会不虚此行。让我们开启红楼之旅,品读人生百味吧!
任务情境
学习活动
走进曹雪芹,看传奇人生

走进红楼,畅谈主题

探究价值,不朽红楼

把握前五回,悟纲领作用

破解玄机,深解其味

曹雪芹的传奇人生
曹雪芹(约1715年—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
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曹雪芹的传奇人生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巨大的生活变化让他对人生有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哭成此书”
读曹雪芹自己的身世命运,就是在读一部鲜活的《红楼梦》。
社会的发展变迁、家庭的巨大变故使曹雪芹对社会、对人生都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他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将心中郁结全部倾注到创作之中。《红楼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曹雪芹与贾宝玉
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 飫yù甘厌肥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普天下人。
——(《红楼梦》第一回之凡例)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西江月·批宝玉二首》)(《红楼梦》第三回)
作品简介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还泪记》。
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
内容梗概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着重叙述了贾家荣、宁两府逐渐衰败的过程。
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各种矛盾,揭露了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荒淫腐败、虚伪欺诈及其各种罪恶活动,歌颂了贾宝玉、林黛玉的封建叛逆精神,描绘了一些纯洁少女的悲惨遭遇和反抗性格,对封建末期社会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版本)
抄本系统
(脂评本)
印本系统
甲戌本16回本
程甲本。乾隆五十六,程伟元用排版印刷,高鹗补了四十回
程乙本。程伟元第二次排版印刷,高鹗加工润色
己卯本41回加两个半回
庚辰本78回
戚蓼生序本80 回
《红楼梦》曾用书名
《红楼梦》
《石头记》
《情僧录》
《风月宝鉴》
《金陵十二钗》
《 还泪记》
书名 内容意义 侧重点及效果
是《红楼梦》原题,一指《红楼梦》故事刻在石头上,二指记录一块灵石(即贾宝玉)在尘世的奇幻之旅。
侧重故事的开端、源头,过程记录,简单、朴实、清雅。
空空道人想要“因空见色,由色生情”,超脱世俗之情,所以自改名字叫“情憎”;而情憎也指多情公子贾宝玉最终出家为僧。
侧重“由情而悟空”的意旨,直接明了。
从黛玉以泪报答宝玉滋润之恩角度取名。
侧重宝黛爱情的渊源,有传奇色彩。
贾府四春等十二位出色的女子的命运。
《金陵十二钗》
侧重人物命运的呈现,有咏叹色彩。
《石头记》
《情僧录》
《还泪记》
书名 内容意义 侧重点及效果
以男女之情事来作为兴衰荣枯的借鉴。
侧重“劝鉴”的目的,比较主观
“红楼”,既指华美的楼房,也指富贵人家女子的闺房,正好照应了书中记述侯门贵族大厦倾颓的过程,又照应了作者“亦可使闺阁昭传”的立意。
红楼为实,梦为虚,虚实结合,含蓄蕴藉,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既有日常生活的现实细节,又有超现实的太虚幻境,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似梦非梦,如梦似幻。
《风月宝鉴》
《红楼梦》
“红楼”即朱门之意,是豪门贵族的代称,“红楼梦”意为无论多么煊赫的权势,到头来无非是南柯一梦。
小组讨论
作者想通过这个梦告诉读者什么?既然是梦,就终要有醒来的时候,作者要唤醒世人的是什么?
小组讨论
《红楼梦》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见解:有人从中看到了政治的隐喻,有人发现了史书的影子,有人洞察了家庭与社会的深层,有人联想到了明末遗民的境遇,有人看到了晋代名士的风范,有人解读为恋爱与婚姻的寓言,有人从中悟出了明心见性的哲理,有人发现了谶纬之书的痕迹,还有人看到了修炼金丹的奥秘。这种多元的解读曾引发不少才智之士的嘲笑,有的将其视为闲谈之资,有的则对其价值嗤之以鼻,甚至认为其荒诞不经。 ——周汝昌
主题把握
1、爱情悲剧说。小说以一个贵族之家的兴衰为背景,深刻细腻地描写了宝黛爱情的幽微曲折及其悲剧结局,肯定了追求自由自主的叛逆人物,表达了对青春生命的礼赞以及对悲剧命运的深沉叹息。
2、家族盛衰说。小说描写贾府从表面上“峥嵘轩峻”“蓊蔚涸润”到“呼喇喇似大厦倾”“树倒猢狲散”的衰败过程,同时以贾府为中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传统社会的全貌以及它内部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其象征意义使读者细致深入地看到传统社会肌体的内部结构,昭示了这一“末世”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3、“两个世界”说。以大观园为象征,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理想世界的兴起、发展及其幻灭。干净从肮脏而来,最后又无可奈何地要回到肮脏去。
1-5回:浓缩版的《红楼梦》
6-22回:钟鸣鼎食的贾府
23-63回:大观园里的青春王国
64-98回:青春王国的消逝及宝黛爱情的结局
99-120回:贾府的衰败
前五回以“通灵宝玉”的来历为中心,扼要地描写了天上的太虚幻境和尘世的荣宁二府,既勾勒出贾府百年的兴盛,又预示了贾府末世的衰败。第六回到第一百二十回虽然写了十余年光景的生活,却是基于前五回的铺叙的背景展开的。因此,读懂了前五回,才能更好地理解后面发生的故事。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一回是全书的开篇。主要写了僧道谈论绛珠仙草为神瑛侍者还泪之事。僧道度脱甄士隐女儿英莲未能如愿。甄士隐与贾雨村结识。英莲丢失;士隐出家,士隐解“好了歌”。
“木石前盟”
“木石前盟”讲述了那块本应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之间的因缘。在顽石尚未投胎转世之前,它化身为神瑛侍者,曾细心浇灌过一株绛珠仙草。在顽石即将转世之际,绛珠仙草为了报答神瑛的灌溉之恩,决定跟随他一同前往人间,以自己的眼泪偿还这份情谊。这象征着贾宝玉与林黛玉前世便有宿缘,林黛玉以木为象征,贾宝玉以石为象征,两人因“木石前盟”而结下不解之缘。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的神话故事作楔子,既暗示了人物性格,又为宝黛的爱情故事增添了浪漫色彩。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古董商人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耳闻目睹,第一次描写贾府环境,第一次描写贾府的一些主要人物,照应了前两回的内容。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贾雨村判案一事引出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把贾府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心来写,使其更具有广泛的典型意义。提醒读者四大家族的“荣”、“损”是这部小说的根。《红楼梦》的后文就是围绕这条根展开的。写出了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在情节上由薛蟠的案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重点情节揭示
贾雨村判案
薛姨妈的儿子,外号“呆霸王”的薛蟠,因与乡绅之子冯渊争夺英莲而涉入命案,案件被提交至应天府审理。新上任的贾雨村在审理此案时,有人向他出示了一张“护官符”,上面注明薛蟠是金陵四大名门望族之一的薛家子弟。贾雨村因畏惧薛家的权势,未能公正判决此案。最终,薛蟠成功夺取了英莲,得以逍遥法外,暂时寄居在贾府的梨香院中。
贾雨村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画册
判词
歌词
贾宝玉
梦游
太虚幻境
交代《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
金陵十二钗正册
金陵十二钗副册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林黛玉 薛宝钗 贾元春
贾迎春 贾探春 贾惜春
史湘云 李 纨 王熙凤
巧 姐 秦可卿 妙 玉
阅读活动
1、结合第二回和第四回,画出贾府和四大家族之间人物关系图。
2、阅读前5回,摘抄其中的对联,然后选择其中一副对联,谈谈这副对联内容对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
贾演·宁国公
贾源·荣国公
贾府
贾代化
(另三子)
贾代善
(另几子)
史太君
贾敷·长子
贾敬·次子
邢夫人
姨娘
姨娘
前妻
赵姨娘
林如海·夫
贾敏·幺女
贾赦·长子
王夫人
贾政·次子
贾环
贾探春
林黛玉
前妻
尤氏
贾珍
贾惜春
贾迎春
贾琮
贾琏
王熙凤
贾珠
贾元春
贾宝玉
李纨
薛宝钗
贾蓉
秦可卿
贾蔷
龄官
巧姐
贾兰
水字辈
代字辈
文字辈
玉字辈
草字辈
贾府谱系图
2、阅读前五回,摘抄其中的对联,然后选择其中一副对联,谈谈这副对联内容对人物、情节或者主题的作用。
这副对联在《红楼梦》中前五回中两度出现:第一回是甄士隐在梦幻中所见,第五回是贾宝玉在游太虚幻境中所见。可见作者对这副对联的安排是自有深意的。这副对联看似简略,然而道理相当深刻。
从人物的遭际、命运来看:甄士隐一生曾享尽荣华,最后家道变故,遁入空门,这是甄士隐一生的最终归宿。贾宝玉见到这同一对联,在某种意义上说来,这是隐示着他一生道路的缩影。
从作品的创作手法上来看:所叙述的人事、情节,真假具兼,颇令读者品味、深思。
示例: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1、“大荒山无稽崖”有“荒诞不经”的意思,此处体现了“谐音”的创作方式。试着用这种方式猜猜下列地名、人名背后的意思。
青埂峰—情根峰
十里街—势利街
仁清巷—人情巷
葫芦庙—糊涂庙
甄士隐—真事隐
甄英莲—真应怜
贾雨村—假语存
娇 杏—侥幸
2、请梳理列举出前五回中其它谐音现象的例子,并归纳谐音的运用与人物、情节、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
霍启—祸起
冯渊—逢冤
群芳髓—群芳碎
千红一窟—千红一哭
元迎探惜—原应叹息
万艳同杯——万艳同悲
谐音技巧通过汉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巧妙地替换原有文字,以达到言外之意的表达效果,形成一种“言外有音”的说话方式。初次阅读可能觉得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则会觉得趣味横生,反复阅读则愈发觉得精妙绝伦。这种谐音手法与角色的性格、他们的命运紧密相连,也与故事的发展、高潮和结局息息相关。同时,它也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创作倾向,指向了作品的核心主题——对人生、家族、命运以及社会的深刻思考。
因此,用谐音的方式创作人、地、香、酒等的名称,就带有隐喻意味,它使得语言更加有韵味,增添了语意的厚度,用看似的“荒唐言”,挥洒了自己一生的“辛酸泪”,我们在品读时,也应该透过表象,揣摩品读,深解其味,方不负作者的一片苦心、痴心。
名家说红楼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鲁迅
《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20年。
——王蒙
不朽的红楼
《红楼梦》凭借其卓越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为当时及后世的艺术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以此为灵感来源的诗词、戏剧、曲艺、电影、电视、绘画、舞蹈和雕塑等作品,数量繁多,不胜枚举。这部作品更是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在中国小说史上,《红楼梦》被誉为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其价值的评价极高,认为其价值无可限量。《大英百科》亦赞誉有加,称《红楼梦》的价值堪比整个欧洲。
一部“奇”书
作者之谜
版本之谜
红学之奇
身世之迷、创作之迷、续书之迷
《石头记》:脂本系统(抄本),80回
《红楼梦》:程本系统(刻本),120回
中国三大显学(甲骨学、敦煌学和红学)
一部“奇”书
《红楼梦》是一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绝唱(红学家冯其庸)
主题思想:
批判封建礼教束缚人性的残酷,呼唤人性的真善美。
人物刻画:
突破“好人”、“坏人”的传统模式,刻画一大批圆形人物。
题材选择:
突破了古典小说因袭戏曲题材的传统,提倡以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作为创作素材的现实主义的原则。
一部“奇”书
《红楼梦》是一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绝唱(红学家冯其庸)
语言表达:
创造了一种整散结合、虚实相生、雅俗相谐、形神相和的语言风格。
情节设计:
突破大团圆的结尾套路,以真正的大悲剧(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作结。
一部“生命”之书
曹雪芹用他十多年的艰辛和血泪著成了一部震天撼地的不朽经典。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因此,《红楼梦》是一本生命之书。
一部“青春”之书
《红楼梦》故事中的人物其实年龄只有十几岁。
《红楼梦》也是一本青春之书。
阅读时要将我们对青春的感悟和生命体验融入对作品的鉴赏中。
一部“青春”之书
《红楼梦》也是超越时代的,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们时时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红楼梦》小说的影子:
经典不在我们之外,而在我们之内。
比如现实的人情关系,
比如青春的青涩懵懂,
比如人间的聚散无常。
梦里红楼知多少
人生三憾:鲫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
——张爱玲
课堂小结
打开红楼宝库的钥匙还有千千万万把,
同学们在《红楼梦》阅读中还要自己找到合适的钥匙,
自己来开启红楼宝库。
阅读《红楼梦》,不是一学期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梦里红楼知多少”,恐怕得用一生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