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张PPT)
《孟子·梁惠王上》
部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下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情境导入
中国古代政治有“王道”与“霸道”之分。霸道者,武力征伐,权势倾轧,以“威”使人“畏”;王道者,顺乎民心,使民有道,以“道”使人“服”。假如你是孟子,你会如何劝说君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齐桓晋文之事》,去学习孟子的论辩话术和王道思想吧!
了解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师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下,三十岁左右开始传授学问。四十四岁时,他开始周游各国,晚年重返故里,致力于教学与著述,直至生命的终结。历代统治者都将他尊为崇敬的楷模,到了元明时期,他被誉为“亚圣”。
孟子的基本思想
(1)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孟子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的基本思想
(2)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①养民,一要制民之产,即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即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即主张薄税轻敛。
②教民,即向人民施以教化。孟子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
孟子的基本思想
(3)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所谓“王道”,即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优以天下”。
孟子的基本思想
(4)性善论: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孟子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是统一的,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和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一说孟子和弟子)所编著,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 。
《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南宋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把经典窄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背景介绍
在战国乱世,各国强国争斗激烈,以征战为首要任务,诸侯国君都怀有雄心,渴望成为统治四方的霸主。国家之间连年战争,国内则对百姓进行残酷剥削,导致了《孟子 离娄上》中所描述的惨状:“争地而战,野尸遍野;争城而战,城内血流成河。”人民生活困苦,无法赡养父母,也无法养活妻子儿女;在丰年也苦不堪言,而在荒年则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齐国作为东方的强国,齐宣王继承了父亲的遗志,野心勃勃,在稷下增设学宫,广纳学士,让他们自由讲学辩论。孟子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麾下任职。在这样的背景下,当齐宣王询问有关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历史时,孟子便借此机会,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提出了他的“行仁政”理念,主张改革政治,推行“王道”。
解读题目
题目中的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齐桓晋文之事”,指齐桓公、晋文公用武力称霸于诸侯的“事业”。
本文记录了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朗读课文
觳觫
hú sù
便嬖
pián bì
放辟
fàng pì
畜妻子
xù
庠序
xiáng
孝悌
tì
豚(tún)
褊小
biǎn
邪侈
chǐ
则王矣
wàng
胡龁
hé
彼恶知之
wū
忖度
cǔn duó
彘(zhì)
感知课文
1.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 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答:保民而王。
根据孟子劝说的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0)
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21—33)
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34—35)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研读第一部分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述说,谈论
宾语前置,未闻之
无以:不得已
安,安定,安抚。使动用法,使……安定。
宾语前置,莫能御之也: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
齐宣王问(孟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概括第一层的含义,赏析孟子智慧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圣人也会说谎么
概括第一层的含义,赏析孟子智慧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
“亚圣”话术:“转”——婉言“转”之
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
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宾语前置,由何,从何处
宾语前置。之:动词,到,往
省略句,以(之)衅钟
就:动词,靠近走向
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识:知道
吝啬
(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 ’您说: ‘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译文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的确,确实
狭小
无异:莫怪,不要感到奇怪。于:对。
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怎么,哪里
怜悯;痛惜
区别
宜:应当。乎:在这里表示感叹。
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译文
齐宣王回应道:“确实有百姓这样误解我。尽管齐国土地有限,我又怎会吝于一头牛呢?只是我不忍看到它因恐惧而颤抖,即将无辜地走向死亡,所以用羊来替代它。”
孟子接着说:“您不必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惊讶。用小动物替换大动物,他们怎么会理解您的意图呢?如果您真的同情它无辜地面临死亡,那么牛和羊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反问:“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想法呢?我确实不是因为吝啬而用羊换牛的,但百姓认为我吝啬也是情有可原的。”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无伤: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
形作动,远离
译文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仁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品德高尚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概括第二层的含义,赏析孟子智慧
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 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不是高不可攀的难事,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
“信”——真言“信”之
孟子指出,齐宣王以羊易牛之举,非因吝啬,实因心中不忍,此不忍之心即仁爱之表现,亦是“民本王道”思想之精髓。孟子以“百姓视王为仁”与“臣子洞察王之不忍”作比,揭示了其对宣王心态的透彻洞察,赢得宣王信赖。继而,孟子为宣王辩解,揭示其言行矛盾,令宣王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直至承认“百姓视我吝啬亦合理”。孟子进而阐述以羊换牛之举与行仁政之共通点,即均显怜悯仁爱,此乃“保民为王”理念之基石,助齐王重拾信心,消解其在仁政实践中的疑惑。
赏析孟子智慧
以 "羊”易 "牛”
不忍之心
“保民而王”的基础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揣测,估量
宾前,谓夫子也
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禀报
30斤为一钧
形作名,视力
鸟兽秋天所生的细毛
译文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这话)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禀报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认可吗?”
(齐宣王)说:“不认可。”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偏偏,却
宾语前置句,不举一羽,不见舆薪
被动句,见:表被动
表现
何以:即“以何”,用什么
区别
译文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火,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的表现怎样区别?”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跃过
真的,确实
“枝”,通“肢”肢体
形作动,敬爱;形作名,老人
表递进,进而
正妻
通“型”,名作动,作榜样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大大超过
丈量
厉害,严重
考虑,思量
译文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北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
译文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又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概括第三层的含义,赏析孟子智慧
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齐宣王承认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势举出例子说明齐宣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能”做到。他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
“激”——浅言“激”之
解读“不为”与“不能”。
孟子用“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说明“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什么是“能”什么是“不能” 孟子用“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对比,说明了推行仁政不过是举手之劳,简单易行。
实行王道对王来说是非常容易的事,因为王有“不忍之心”。只要将这种“不忍之心”从牛羊身上推及到百姓身上就可以了——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推恩”。
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
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对照性比喻,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
第3层(15—20):
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是什么?用何方法取得什么效果?
推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举斯心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
方法
效果
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敌。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第一层
孟子巧妙地将齐宣王以“霸道”开端的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第二层
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 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不难,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
第三层
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论辩技巧总结
1.掌握对方心理,进而因势利导。
2.把握对方的漏洞
3.运用比喻,阐述浅显道理。
4.正反对比,突出后果。
5.排比句式,增强语势。
研读第二部分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副词,难道
使动,使……危
心里痛快
形容词作名词,美味的食物
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形容词作名词
译文
难道(大王)您要动用士兵(发动战争),使大臣们陷于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美味的食物不够吃呢?轻软暖和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绚丽的颜色不够看呢?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使动,使....朝见
如此,这样
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不可能达到目的
用四个排比,不留情面的点出了齐宣王的“大欲”
恐怕
译文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用这样的做法,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找鱼一样。”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
集聚,指总计面积
使动,使……服
通“盍”,何不
根本,指仁政王道
状语后置
憎恨,怨恨
认为
译文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凭借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会到根本上来呢?(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市场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向您奔走求告。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概括第二部分的含义:
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赏析孟子智慧:
面对齐宣王心中根深蒂固的霸道思想,孟子是如何做的?
(1)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
(2)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是以力争霸天下。
(3)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
(4)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类比,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
“醒”——危言“醒”之
孟子的“危言”警示:
用“缘木求鱼”的故事,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形象地揭示了霸道的不可行。
用“邹与楚战”的战例,说明了小不可敌大、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的道理。
如果不改弦更张,“后必有灾”。言下之意,亡家亡国,多么可怕! 宣王不由冷汗淋漓,只好说:“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诱”——美言“诱”之
“仕者……”“耕者……”“商贾……”“行旅……”,孟子用一组排比句适时提出“今王发政施仁”好处多多,何乐而不为呢
在堵死宣王退路,使他不再徘徊于“王道”与“霸道”之间后,孟子又描绘了一幅发政施仁后的美好社会图景: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这样的美好图景当然具有诱惑力。
论辩技巧总结
铺陈排比
迂回包围迫使齐王说出“吾不为是也”,直言道出齐王“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
比喻手法
“缘木求鱼”比喻“霸道”不可行。
类比说理
以邹与楚战说明应行“王道”。
研读第三部分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通“昏”糊涂
聪慧
长久
放:放纵 侈:过度
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网捕捉,这里比喻陷害
哪里
侍奉,赡养
规定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何,哪里
讲求
名词作动词,穿
状语后置句
耽误,失
谨::重视,谨慎地对待
须发花白。颁,通“斑”
译文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愚钝,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他们)犯了罪,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在荒年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译文
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概括第三部分的含义,赏析孟子智慧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昭”——直言“昭”之
孟子阐述了施行王道的哪些做法呢?这些做法有何作用?
“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
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
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五亩之宅……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制民之产——富民——“仰事俯畜“无虞——王道之始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谨庠序之教——教民——民知孝悌之义——王道之成
行王道
而统一天下
本段核心内容: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即富民和教民。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
论辩技巧总结
以两组排比句,对比说出古之明君与今之昏君在生产和教化两方面的不同做法,进而又以排比句展示“王道乐土”的美好图景,且又一一对应,整齐严密。
结构梳理
牛羊之喻
折枝之喻
能行王道(15-20)
缘木求鱼
邹楚之喻
治国良策
应行王道(21-33)
齐桓晋文之事
心怀仁术(1-14)
见牛未见羊
以羊易牛
挟太山以超北海
为长者折枝
不能
能
辟 朝 莅 抚
以一服八,后必有灾
王道乐图(34-35)
制民恒产 黎民不饥不寒
治以礼仪 老者衣帛食肉
赏析文中三个回合
内容 齐宣王 孟子 结果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第三回合
从齐宣王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以羊易牛——不忍之心,王道基础
心悦诚服
比喻说理: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折枝之喻。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跃跃欲试
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激,连续反问:然后快于心与,肥甘轻暖采色声音,然后求鱼之喻、邹与楚战
恍然大悟,
请求帮助
畏难: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信心不足:他人之心,予忖度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赏析文中三个回合
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
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各诸侯国国君都野心勃勃,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他们崇尚的是“霸道”。
孟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察言观色,抓住对方的心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巧妙地转换话题诱使齐王在思想上走上孟子的思想轨道,从而牢牢地掌握谈话的主动权。自然而然就把齐王引入到自己想谈的领域——王道。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二、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孟子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展开论述:
第一步:
引导齐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
第一步:
引导齐宣王认识到自身有“不忍之心”。且认为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了实施“王道”的基础。
第二步:
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并且进一步说明实行王道要“推恩”。
第三步:
列举了霸道的危害。从而让齐宣王说出自己的“大欲”。
第四步:
阐明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第五步:
三、高超的语言艺术
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
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天下可运于掌:
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缘木求鱼:
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
善用比喻
三、高超的语言艺术
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
“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愧。
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
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
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善用排比
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
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但是,孟子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仁政”,主张行王道,制民产,省刑薄赋,申孝悌之义。他又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这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的意义。
孟子的“王道”思想对于当今时代还有什么意义吗?
《齐桓晋文之事》承载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意识的体现,是对百姓的现实关怀。当今社会中,很容易看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比如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减轻农民负担、提高人口素质、反对战争、保护生态环境等。
当今社会“保民”的表现:
(1)精准扶贫
(2)保障性住房
(3)农村合作医疗
(5)取消农业税
(4)粮食直补
(7)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6)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宽政爱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党同志都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习近平2021年6月29日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制民之产
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习近平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崇礼重教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2021年3月22日至25日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
有人言,你的光辉照耀,中国便不再笼罩在黑暗之中。从孟子那里,我们体会到了追求大义、舍弃小利的生命境界,体会到了他心怀天下、以民为重的广阔胸怀,这正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精髓。孟子的思想在当今依然具有不可多得的价值。坚信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精神光辉,将永远照亮未来的道路。
仁政
雄辩之风
深入人心的话术
大丈夫
爱民
孟子画像
以民为本,家国天下
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将天下兴亡视为己任,他们或倾注毕生精力与智慧,致力于国家的繁荣与民众的福祉,或为同胞争取自由、平等、民主的权利,不惜献出生命,或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挺身而出,勇敢面对困难,他们均以实际行动乃至生命诠释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理想。他们的卓越思想、崇高情操和辉煌成就,宛如黑暗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课堂总结
这篇文章记载了孟子游说齐宣王施行仁政的事迹。阐述了每个人都有不忍之心,作为国君,若能弘扬内心的善良,推己及人,恩泽及于百姓,便不难实现保民而王的理想。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展现了孟子以迂回曲折的方式,集中阐述其仁政理念,勾勒出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愿景,劝说齐宣王摒弃霸道,践行王道。同时,也体现了孟子善于辩论的个性以及卓越的辩论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