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案】8.池子与河流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教案】8.池子与河流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5 14:4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 池子与河流
课题 池子与河流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滔、涯”等8个生字,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池子与河流的观点。3.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4. 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寓意。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池子和河流的各自观点,明辨是非。
教学难点 体味诗歌的寓意。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你见过多少池塘和河流?你更喜欢池塘还是河流呢?学生交流自己认识的池塘、河流。2.有一个池塘和一条河流是邻居,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走进这个寓言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池子与河流)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揭示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课文,质疑感知。1.自由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2.检查自学情况。(1)把自己新学到的生字词读给同桌听一听出示词语:  滔滔 生涯 贵妇 忙碌 遵循 尊敬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认读生字。(1)滔 涯 妇 碌 遵 循 尊 验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遵”,前鼻音“循、验 ”,边音“碌”,不读“nǜ”。4. 识记生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①熟字加偏旁:“女+彐=妇”“录+石=碌”“尊+辶=遵”“盾+彳=循”。②熟字比较:稻一滔 脸一验 涯一崖 (3)认读生字词(以多种形式,如猜读、开火车读等。)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个短文中不理解的词义,如:  ①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②贯穿:穿过、连通。
  ③哲理:本文能使人的精神新生的原理或概念。
  ④遵循:遵从;依照 ;不违背。
  ⑤应验:原来的预言或估计与事后的结果相合或得到证实。三、合作交流,品读感悟。1.池子对于河流的生活的评价是什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1)“你几时才能抛开这样的生涯?”“生涯”可以换成哪些词语?(生活)“这样的生涯”是指?(是指河流整日忙忙碌碌,不知疲倦地流着,身上负载着船只、竹筏。)(2)“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原有的生活?因为它觉得“河流”的生活得太累,负重太多。
(3)池子是怎样评价自己的生活?“这样清闲的生活无忧无虑,还有什么能够代替?”理解“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烦恼,很自在。)池子平日的生活是怎样的?用“ ”画出来。“我安闲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像贵妇人躺在鸭绒垫上一样。”这里把柔软的泥土比作什么 (鸭绒垫)“任凭人世间忙忙碌碌,我只在睡梦中推究哲理。”2.河流的生活观点是又是怎样的呢?(1)“河流”所提到的“自然法则”指什么?“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也就是一种辛勤劳动的生活。(2)“河流”为什么会受人们的尊敬?因为它“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3.“池子”和“河流”各比喻什么样的人?预设:“池子”比喻那些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人。(板书:贪图安逸、不思进取 )预设:“河流”比喻那些永不满足,负重前进,永远创造快乐和幸福的人。(板书:河流:永不满足、负重前进)
4.你最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预设:我赞同河流的观点,人要勤劳,因为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预设:我也赞同河流的观点,因为“才能不利用就要衰退,它会逐渐磨灭” ;懒惰只能使人一无所为,一无所有。 【设计意图:先解决了文章的字词问题,夯实基础,扫清了阅读障碍。】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力求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回顾整体,读写训练生活中有没有分别河流和池子一样的人?为什么河流的生活观点是正确的?说一说,并写下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说和写的训练,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内容 8 池子与河流 池子:贪图安逸、不思进取 河流:永不满足、负重前进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1.教师都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识字,然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这大大激发了孩子识字的热情,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不但提高了识字效率,学生们也学得愉快而轻松。2.本课是个略读课文,因此是放手的好机会,本课教学,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足之处: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就更开放,效果会更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