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井冈翠竹》第一课时 课件+学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井冈翠竹》第一课时 课件+学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5 16:16:51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井冈翠竹
第一课时
新知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山吗?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同志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井冈山以革命历史而名扬天下,成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竹石》)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清·郑板桥《篱竹》)
作家袁鹰对井冈翠竹情有独钟,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袁鹰的《井冈翠竹》
井冈翠竹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地语言,感受井岗翠竹地外在美和内在精神,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3.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新知讲解
袁鹰(1924年10月28日-2023年9月1日),原名田钟洛,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政治家。袁鹰于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发表过《白杨》《筏子》等优秀作品。作品有散文集《风帆》《海滨故人》《袁鹰散文六十篇》《一方净土》《灯下白头人》《抚简怀人》,儿童文学《春雨》《袁鹰儿童诗选》,传记文学《长夜行人——于伶传》,报告文学《玉碎》等。2023年9月1日,袁鹰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词语学习:
梭镖 砍伐 坚韧 稠密 深坳
摇撼 殷切 功勋 茨坪 赣江
迢迢 硝盐 郁郁苍苍 重重叠叠
亭亭玉立 魂飞魄散 鬼哭狼嗥 血雨腥风
攀山过岭 成年累月 绞尽脑汁 悬崖绝壁
幽谷荒滩
(suō biāo ) (fá ) (rèn ) ( chóu ) (ào )
(hàn ) (yīn ) (xūn ) (cí) (gàn )
( tiáo ) (xiāo ) ( yù ) (dié )
( tíng ) (pò ) (háo ) xīng )
( l ng ) ( lěi ) (jiǎo ) (yá )
( yōu )
解释词语:
修长
迢迢
郁郁苍苍
重重叠叠
亭亭玉立
魂飞魄散
鬼哭狼嗥
长。
形容路途遥远。
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形容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的景象。
形容一层又一层地摞在一起的样子。
形容女子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吓得魂魄都飞散了。形容极度惊惧,不知所措。
形容哭叫悲惨凄厉。或形容声音大而杂乱,令人惊恐。
意气风发
坚贞不屈
血雨腥风
攀山过岭
成年累月
绞尽脑汁
悬崖绝壁
幽谷荒滩
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攀登高山、越过峻岭,比喻路程遥远且艰苦 。
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时间长久 。
形容苦思积虑,费尽脑筋,想尽一切办法去思考一件事情
形容山势险峻。
幽深的山谷和荒凉的滩涂。。
下着鲜血的雨,刮着腥味的风。形容残酷屠杀和镇压的情景。比喻形势、时局险恶。
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4段)概括描写井冈翠竹的外形特征和“神采”。
第二部分(5-9段)写井冈翠竹在革命时期的神勇。
第三部分(10-12段)写井冈翠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无私奉献。
第四部分(13段)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直抒胸臆。
默读全文,结合关键语段,说一说:作者对并冈翠竹有着怎样的评价和情感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印象深刻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并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骄傲自豪
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天下第一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赞美
默读全文,结合关键语段,说一说:作者对井冈翠竹有着怎样的评价和情感
阅读第二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井冈翠竹的?用了哪些修辞?写出井冈翠竹的什么特点?
由远及近:
远看:繁多、青翠、浓密
近看:挺拔、繁多、秀美——形态各异
修辞:排比、比喻、拟人
特点:繁多、修直、亭亭玉立
背诵本段。
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井冈人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读第五段,——
战士们用竹子做生活用品、做武器。
读第六段,——
老表们用竹子做成竹筒,盛放食物送给红军战士
读第七段,——
革命领袖用毛竹做扁担,挑起革命的重担。
读第8-9段,——
坚贞不屈,坚韧顽强
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井冈人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读第10-12段,——
一阵风过,毛竹呼啦啦地响,好像也在焦急地叫喊:“快些送我们下山去吧,莫要让我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我们啊!
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沿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
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
毛竹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急切
为什么井冈人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井冈山的竹子被制成了生活用品、战斗武器,为红军战士的生活带去方便,帮助红军战士消灭敌人,协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走过漫漫长途;井冈山的竹子面对艰难险阻不屈不挠,生命力顽强;并冈山的竹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并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贯穿全文的线索。
课堂总结
《井冈翠竹》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全文通过诗一样的语言,围绕“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这一主线,写出井冈翠竹在革命和社会建设时期与井冈山军民的紧密联系以及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并对这种精神加以深切赞美与讴歌。
课堂练习
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梭镖(biāo) 硝盐(xiāo) 殷切(yīn ) 魂飞魄散(pò)
B.摇撼(hàn) 旋绕(xuàn) 功勋 (xūn ) 鬼哭狼嗥(háo)
C.迢迢(zhāo) 白匪(fěi) 深坳(ào ) 成年累月(lěi)
D.稠密(chóu) 茨坪(cī) 赣江(gàn ) 幽谷荒滩(tān)

对下列语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比喻)  
B.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设问)
C.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顶真、排比)
D.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拟人)

下面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时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翻神采。
B.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的生机,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
C.井冈山上的毛竹据说有一千多万根,轮流砍伐,是永远也砍不完的。
D.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

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郁郁苍苍的森林边,星垂平野,静静的池塘倒映着村舍的围墙。
B.有些学生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好作文,而有的学生能轻松地写出漂亮的作文。
C.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魂飞魄散,无精打采
D.突击队员出其不意把手榴弹和燃烧瓶扔进敌人的帐篷,一时间,烈焰滚滚,敌人鬼哭狼嗥。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用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2)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用四个“一天比一天”有何作用?)



(3)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勾出本句中的动词,并说说作用。)

拓展提高
聆听井冈山 (素素)
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目的,可能就是撩开它梢上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过无数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还是村镇之畔,无处不踩着潮湿的绿意。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红漆,或是白粉,或是黑墨汁;字迹也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条光影斑驳的拷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的眼睛。
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固,不论是街巷、祠堂,还是照壁、屋前,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也就是说。在那段特殊的日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
革命需要鼓动。红军当年要不断地吸收新战士,井冈山人管这叫“扩红”,当然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打胜仗。红军与白军发生过的战斗不胜其数,光是大规模的反围剿就有五次要打垮围追堵截的白军,也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农民的支持。红军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正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参加了红军,要动员一贫如洗的百姓拥护红军,更是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这应该是他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摩尔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俄国,他们为最终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药。伟人和学者的话,纯朴中透着真理。每一句,我都隐约听见了与井冈山标语口号相类似的声音。
走在写有标语口号的村镇里,另一种景象曾出乎我的意料。井冈山现为吉安所辖,而吉安地区古称庐陵。这里是两宋宰相文天祥、胡铨的故里,也是文学家欧阳修、诗人杨万里、《永乐大典》主编解缙的家乡。史上曾出21位宰辅、18位状元、16位榜眼、14位探花、近3000名进士,素称“文章节义之邦”,更荣享“金庐陵”之美名。岁月蹉跎,世态炎凉。庐陵光芒却至今仍闪耀在古香古色的村落里。我看到,国学经典和家教名句,隐约还留在书院或祠堂的门楣上,而这些书院或祠堂就是当年红军机关的所在地。在名门望族警世敦人的家训和楹联旁边,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标语口号,现代的革命文化,古代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
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它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山歌的摇篮。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曾经想模仿一下帕慕克,取“井冈山的名字叫红”。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歌谣。可是,我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中的井冈山致意。
在此之前,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可他们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听到了这两支歌,心就随之飞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往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
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记得,在那天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女子竟唱着山歌从后排走上前台。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人长得并不漂亮,也可以说很老土,虽只三十多岁,中年妇女的疲惫和操劳,满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了的脸上。然而,就在我用都市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她的歌声就把我那点说不出口的优越给镇住了:
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哪头……
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后来知道。江满凤的爷爷就是井冈山的红军。搜集整理了许多红军歌谣。他的牺牲地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就是一个记录了30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很小很小的江满凤,就跟着父亲学唱这些歌谣。于是,她唱出的山歌,带有很浓的客家味。这别具一格的山歌却成全了她。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被电视剧《井冈山》主创者无意中听到了,立刻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歌去北京,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井冈山》热播之后,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不少地方都来要她去工作,还给她更体面的活儿干。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别人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唱山歌?她说,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记住红军先烈。
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井冈山的山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牺牲的先烈多。不论在露天的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曾让我不忍举目端看。记得,解说员曾反复地强调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太多了,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上万,其实何止是成千上万啊。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不信,你也侧耳去听——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你认为本文的“神”是什么 文章是通过哪些“形”来突出“神”的 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作业布置
课外搜集带“竹”的诗句。
背诵下面诗词
西江月·井冈山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板书设计
井岗翠竹
外形:枝繁叶茂 挺拔秀丽
姿态:亭亭玉立 生机勃勃
革命时期:支持革命 无私奉献
建设时期:参与建设 贡献力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井冈翠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地语言,感受井岗翠竹地外在美和内在精神,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3.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地语言,感受井岗翠竹地外在美和内在精神,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2.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
1.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强不屈、默默奉献、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井冈山吗?(图片展示)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同志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井冈山以革命历史而名扬天下,成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竹子,历来被人们争相描画: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清·郑板桥《篱竹》)
作家袁鹰对井岗翠竹情有独钟,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袁鹰的《井岗翠竹》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袁鹰(1924年10月28日-2023年9月1日),原名田钟洛,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政治家。袁鹰于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发表过《白杨》《筏子》等优秀作品。作品有散文集《风帆》《海滨故人》《袁鹰散文六十篇》《一方净土》《灯下白头人》《抚简怀人》,儿童文学《春雨》《袁鹰儿童诗选》,传记文学《长夜行人——于伶传》,报告文学《玉碎》等。2023年9月1日,袁鹰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背景介绍】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革命进入低潮。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许多人纷纷响应,很多有志青年也加入了进来。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毅然改变原定部署。初步建立“农村包围城市的框架,因为井冈山有利的地形和权重环境,决定落脚井冈山。
【预习设计】
下面加点字注音
梭镖 ( ) 砍伐( ) 坚韧 ( ) 稠密( ) 深坳( ) 摇撼( )
殷切( ) 功勋 ( ) 茨坪 ( ) 赣江( ) 迢迢 ( ) 硝盐 ( )
郁郁苍苍( ) 重重叠叠 ( ) 亭亭玉立( ) 魂飞魄散 ( )
鬼哭狼嗥 ( ) 血雨腥风( ) 攀山过岭( ) 成年累月 ( )
绞尽脑汁 ( ) 悬崖绝壁( ) 幽谷荒滩( )
解释词语:
修长
迢迢
郁郁苍苍
重重叠叠
亭亭玉立
魂飞魄散
鬼哭狼嗥
意气风发
坚贞不屈
血雨腥风
攀山过岭
成年累月
绞尽脑汁
悬崖绝壁
幽谷荒滩
【新课学习】
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思路: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段落大意:
默读全文,结合关键语段,说一说:作者对井冈翠竹有着怎样的评价和情感
阅读第二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井冈翠竹的?用了哪些修辞?写出井冈翠竹的什么特点?背诵本段。
【合作探究】
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井冈人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扩展延伸】
聆听井冈山 (素素)
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目的,可能就是撩开它梢上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过无数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还是村镇之畔,无处不踩着潮湿的绿意。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红漆,或是白粉,或是黑墨汁;字迹也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条光影斑驳的拷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的眼睛。
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固,不论是街巷、祠堂,还是照壁、屋前,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也就是说。在那段特殊的日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
革命需要鼓动。红军当年要不断地吸收新战士,井冈山人管这叫“扩红”,当然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打胜仗。红军与白军发生过的战斗不胜其数,光是大规模的反围剿就有五次要打垮围追堵截的白军,也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农民的支持。红军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正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参加了红军,要动员一贫如洗的百姓拥护红军,更是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这应该是他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摩尔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俄国,他们为最终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药。伟人和学者的话,纯朴中透着真理。每一句,我都隐约听见了与井冈山标语口号相类似的声音。
走在写有标语口号的村镇里,另一种景象曾出乎我的意料。井冈山现为吉安所辖,而吉安地区古称庐陵。这里是两宋宰相文天祥、胡铨的故里,也是文学家欧阳修、诗人杨万里、《永乐大典》主编解缙的家乡。史上曾出21位宰辅、18位状元、16位榜眼、14位探花、近3000名进士,素称“文章节义之邦”,更荣享“金庐陵”之美名。岁月蹉跎,世态炎凉。庐陵光芒却至今仍闪耀在古香古色的村落里。我看到,国学经典和家教名句,隐约还留在书院或祠堂的门楣上,而这些书院或祠堂就是当年红军机关的所在地。在名门望族警世敦人的家训和楹联旁边,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标语口号,现代的革命文化,古代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
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它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山歌的摇篮。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曾经想模仿一下帕慕克,取“井冈山的名字叫红”。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歌谣。可是,我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中的井冈山致意。
在此之前,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可他们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听到了这两支歌,心就随之飞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往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
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记得,在那天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女子竟唱着山歌从后排走上前台。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人长得并不漂亮,也可以说很老土,虽只三十多岁,中年妇女的疲惫和操劳,满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了的脸上。然而,就在我用都市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她的歌声就把我那点说不出口的优越给镇住了:
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哪头……
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后来知道。江满凤的爷爷就是井冈山的红军。搜集整理了许多红军歌谣。他的牺牲地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就是一个记录了30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很小很小的江满凤,就跟着父亲学唱这些歌谣。于是,她唱出的山歌,带有很浓的客家味。这别具一格的山歌却成全了她。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被电视剧《井冈山》主创者无意中听到了,立刻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歌去北京,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井冈山》热播之后,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不少地方都来要她去工作,还给她更体面的活儿干。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别人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唱山歌?她说,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记住红军先烈。
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井冈山的山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牺牲的先烈多。不论在露天的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曾让我不忍举目端看。记得,解说员曾反复地强调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太多了,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上万,其实何止是成千上万啊。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不信,你也侧耳去听——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你认为本文的“神”是什么 文章是通过哪些“形”来突出“神”的 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课堂检测】
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梭镖(biāo) 硝盐(xiāo) 殷切(yīn ) 魂飞魄散(pò)
B.摇撼(hàn) 旋绕(xuàn) 功勋 ( xūn ) 鬼哭狼嗥(háo)
C.迢迢(zhāo) 白匪(fěi) 深坳( ào ) 成年累月(lěi)
D.稠密(chóu) 茨坪(cī) 赣江(gàn ) 幽谷荒滩(tān)
对下列语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比喻)  
B.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设问)
C.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顶真、排比)
D.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拟人)
下面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时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翻神采。
B.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的生机,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
C.井冈山上的毛竹据说有一千多万根,轮流砍伐,是永远也砍不完的。
D.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
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郁郁苍苍的森林边,星垂平野,静静的池塘倒映着村舍的围墙。
B.有些学生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好作文,而有的学生能轻松地写出漂亮的作文。
C.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魂飞魄散,无精打采
D.突击队员出其不意把手榴弹和燃烧瓶扔进敌人的帐篷,一时间,烈焰滚滚,敌人鬼哭狼嗥。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用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用四个“一天比一天”有何作用?)
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勾出本句中的动词,并说说作用。)
【作业布置】
搜集带“竹”的诗句。
背诵《西江月·井冈山 》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译文】战旗在山下摇荡,战鼓及军号声响彻山头,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依然岿然不可撼动。
整饬的防御工事已严阵以待,所以更加团结一心如筑成的堡垒。黄洋界上红军炮火轰鸣,快马报之敌军在渐浓的夜色中逃去。
【简析】这是一首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是一首抒写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是毛泽东许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词。这首词题为“井冈山”,内容却不是描写山景,而是通过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会剿”战斗的关键一仗——黄洋界保卫战,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词的上阕写战前气氛和敌我双方的态势。下阕写战斗经过,军民万众一心,粉碎了敌人的围攻,战斗取得胜利。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井冈翠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地语言,感受井岗翠竹地外在美和内在精神,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3.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地语言,感受井岗翠竹地外在美和内在精神,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
2.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
1.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强不屈、默默奉献、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井冈山吗?(图片展示)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同志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井冈山以革命历史而名扬天下,成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竹子,历来被人们争相描画: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清·郑板桥《篱竹》)
作家袁鹰对井岗翠竹情有独钟,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袁鹰的《井岗翠竹》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袁鹰(1924年10月28日-2023年9月1日),原名田钟洛,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政治家。袁鹰于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发表过《白杨》《筏子》等优秀作品。作品有散文集《风帆》《海滨故人》《袁鹰散文六十篇》《一方净土》《灯下白头人》《抚简怀人》,儿童文学《春雨》《袁鹰儿童诗选》,传记文学《长夜行人——于伶传》,报告文学《玉碎》等。2023年9月1日,袁鹰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背景介绍】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革命进入低潮。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许多人纷纷响应,很多有志青年也加入了进来。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毅然改变原定部署。初步建立“农村包围城市的框架,因为井冈山有利的地形和权重环境,决定落脚井冈山。
【预习设计】
下面加点字注音
梭镖 ( ) 砍伐( ) 坚韧 ( ) 稠密( ) 深坳( ) 摇撼( )
殷切( ) 功勋 ( ) 茨坪 ( ) 赣江( ) 迢迢 ( ) 硝盐 ( )
郁郁苍苍( ) 重重叠叠 ( ) 亭亭玉立( ) 魂飞魄散 ( )
鬼哭狼嗥 ( ) 血雨腥风( ) 攀山过岭( ) 成年累月 ( )
绞尽脑汁 ( ) 悬崖绝壁( ) 幽谷荒滩( )
【答案】
梭镖 ( suō biāo ) 砍伐( fá ) 坚韧 ( rèn ) 稠密(chóu ) 深坳( ào )
摇撼( hàn ) 殷切(yīn ) 功勋 ( xūn ) 茨坪 (cí ) 赣江(gàn )
迢迢 ( tiáo ) 硝盐 (xiāo )
郁郁苍苍( yù ) 重重叠叠 ( dié ) 亭亭玉立(tíng ) 魂飞魄散 (pò )
鬼哭狼嗥 ( háo ) 血雨腥风( xīng ) 攀山过岭( l ng ) 成年累月 ( lěi )
绞尽脑汁 ( jiǎo ) 悬崖绝壁( yá ) 幽谷荒滩( yōu )
解释词语:
修长
迢迢
郁郁苍苍
重重叠叠
亭亭玉立
魂飞魄散
鬼哭狼嗥
意气风发
坚贞不屈
血雨腥风
攀山过岭
成年累月
绞尽脑汁
悬崖绝壁
幽谷荒滩
【答案】
修长:长
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郁郁苍苍: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形容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的景象
重重叠叠:形容一层又一层地摞在一起的样子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魂飞魄散:吓得魂魄都飞散了。形容极度惊惧,不知所措
鬼哭狼嗥:形容哭叫悲惨凄厉。或形容声音大而杂乱,令人惊恐
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坚贞不屈: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血雨腥风:下着鲜血的雨,刮着腥味的风。形容残酷屠杀和镇压的情景。比喻形势、时局险恶。
攀山过岭:攀登高山、越过峻岭,比喻路程遥远且艰苦
成年累月: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时间长久
绞尽脑汁:形容苦思积虑,费尽脑筋,想尽一切办法去思考一件事情
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
幽谷荒滩:幽深的山谷和荒凉的滩涂
【新课学习】
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思路: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段落大意:
【答案】
第一部分(1-4段)概括描写井冈翠竹的外形特征和“神采”。
第二部分(5-9段)写井冈翠竹在革命时期的神勇。
第三部分(10-12段)写井冈翠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无私奉献。
第四部分(13段)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直抒胸臆。
默读全文,结合关键语段,说一说:作者对井冈翠竹有着怎样的评价和情感
【答案】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印象深刻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并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骄傲自豪
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天下第一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赞美
阅读第二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井冈翠竹的?用了哪些修辞?写出井冈翠竹的什么特点?背诵本段。
【答案】
由远及近:
远看:繁多、青翠、浓密
近看:挺拔、繁多、秀美——形态各异
修辞:排比、比喻、拟人
特点:繁多、修直、亭亭玉立
【合作探究】
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井冈人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答案】
读第五段,——
战士们用竹子做生活用品、做武器。
读第六段,——
老表们用竹子做成竹筒,盛放食物送给红军战士
读第七段,——
革命领袖用毛竹做扁担,挑起革命的重担。
读第8-9段,——
坚贞不屈,坚韧顽强
读第10-12段,——
一阵风过,毛竹呼啦啦地响,好像也在焦急地叫喊:“快些送我们下山去吧,莫要让我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我们啊!
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沿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
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
毛竹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急切
明确:
井冈山的竹子被制成了生活用品、战斗武器,为红军战士的生活带去方便,帮助红军战士消灭敌人,协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走过漫漫长途;井冈山的竹子面对艰难险阻不屈不挠,生命力顽强;并冈山的竹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并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贯穿全文的线索。
【扩展延伸】
聆听井冈山 (素素)
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目的,可能就是撩开它梢上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过无数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还是村镇之畔,无处不踩着潮湿的绿意。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红漆,或是白粉,或是黑墨汁;字迹也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条光影斑驳的拷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的眼睛。
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固,不论是街巷、祠堂,还是照壁、屋前,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也就是说。在那段特殊的日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
革命需要鼓动。红军当年要不断地吸收新战士,井冈山人管这叫“扩红”,当然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打胜仗。红军与白军发生过的战斗不胜其数,光是大规模的反围剿就有五次要打垮围追堵截的白军,也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农民的支持。红军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正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参加了红军,要动员一贫如洗的百姓拥护红军,更是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这应该是他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摩尔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俄国,他们为最终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药。伟人和学者的话,纯朴中透着真理。每一句,我都隐约听见了与井冈山标语口号相类似的声音。
走在写有标语口号的村镇里,另一种景象曾出乎我的意料。井冈山现为吉安所辖,而吉安地区古称庐陵。这里是两宋宰相文天祥、胡铨的故里,也是文学家欧阳修、诗人杨万里、《永乐大典》主编解缙的家乡。史上曾出21位宰辅、18位状元、16位榜眼、14位探花、近3000名进士,素称“文章节义之邦”,更荣享“金庐陵”之美名。岁月蹉跎,世态炎凉。庐陵光芒却至今仍闪耀在古香古色的村落里。我看到,国学经典和家教名句,隐约还留在书院或祠堂的门楣上,而这些书院或祠堂就是当年红军机关的所在地。在名门望族警世敦人的家训和楹联旁边,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标语口号,现代的革命文化,古代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
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它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山歌的摇篮。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曾经想模仿一下帕慕克,取“井冈山的名字叫红”。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歌谣。可是,我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中的井冈山致意。
在此之前,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可他们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听到了这两支歌,心就随之飞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往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
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记得,在那天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女子竟唱着山歌从后排走上前台。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人长得并不漂亮,也可以说很老土,虽只三十多岁,中年妇女的疲惫和操劳,满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了的脸上。然而,就在我用都市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她的歌声就把我那点说不出口的优越给镇住了:
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哪头……
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后来知道。江满凤的爷爷就是井冈山的红军。搜集整理了许多红军歌谣。他的牺牲地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就是一个记录了30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很小很小的江满凤,就跟着父亲学唱这些歌谣。于是,她唱出的山歌,带有很浓的客家味。这别具一格的山歌却成全了她。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被电视剧《井冈山》主创者无意中听到了,立刻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歌去北京,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井冈山》热播之后,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不少地方都来要她去工作,还给她更体面的活儿干。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别人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唱山歌?她说,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记住红军先烈。
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井冈山的山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牺牲的先烈多。不论在露天的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曾让我不忍举目端看。记得,解说员曾反复地强调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太多了,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上万,其实何止是成千上万啊。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不信,你也侧耳去听——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你认为本文的“神”是什么 文章是通过哪些“形”来突出“神”的 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答案】本文的“神”是红色革命精神。
文章通过“红色革命标语”和“红歌”来展现红色革命精神:①红色革命标语,文章通过标语形式、内容以及革命年代起到的作用,突出其中蕴含的红色革命精神;②红色歌谣,通过对记忆中的红歌和唱红歌的人的描述,体现人民对红军的赞扬和纪念,感受伟大的红色革命精神。
【解析】本文的“神”是红色的革命精神。通过文本可以看出:本文前半部分写井冈山的标语,由“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等,可以看出红色革命标语蕴含着红色革命精神。后半部分写红色山歌。由“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等可以看出,红色歌谣体现着红色革命精神。
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答案】
(示例一)不可删去。理由:①照应题目,总结收束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②将山与红军融为一体,凸显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和永恒,深化文章主题;③表达了作者的期待,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示例二)可以删去。理由:①以歌声结尾,巧妙地照应题目中的“聆听”,令人回味悠长;②“映山红”的形象与红色精神相互映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③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期待,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
在结构上照应题目,是作者聆听井冈山后的感受;在内容上,“井冈山还在”“红色革命精神还在”,凸显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和永恒,深化文章主题;在艺术效果上,“他们都在。不信,你也侧耳去听”,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从这一角度说,不可以删去。
我们也可以分析删去的原因。比如,“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作为结尾,在情节结构上,题目为“聆听井冈山”,和题目相照应;在主题上,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歌颂红色的革命精神,“映山红”的形象起到一个陪衬的作用;在艺术效果上,用歌曲结束,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表达作者的一种美好的期待。
【课堂检测】
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梭镖(biāo) 硝盐(xiāo) 殷切(yīn ) 魂飞魄散(pò)
B.摇撼(hàn) 旋绕(xuàn) 功勋 ( xūn ) 鬼哭狼嗥(háo)
C.迢迢(zhāo) 白匪(fěi) 深坳( ào ) 成年累月(lěi)
D.稠密(chóu) 茨坪(cī) 赣江(gàn ) 幽谷荒滩(tān)
【答案】A
【解析】B项,“旋绕”的“旋”应读“xuán”;C项,“迢迢”的“迢”应读“tiáo”;D项,“茨坪”的“茨”应读“cí”。
2. 对下列语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比喻)  
B.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设问)
C.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顶真、排比)
D.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拟人)
【答案】B
【解析】B项有误,“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下面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时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翻神采。
B.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的生机,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
C.井冈山上的毛竹据说有一千多万根,轮流砍伐,是永远也砍不完的。
D.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
【答案】A
【解析】“翻”应写作:“番”
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郁郁苍苍的森林边,星垂平野,静静的池塘倒映着村舍的围墙。
B.有些学生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好作文,而有的学生能轻松地写出漂亮的作文。
C.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魂飞魄散,无精打采
D.突击队员出其不意把手榴弹和燃烧瓶扔进敌人的帐篷,一时间,烈焰滚滚,敌人鬼哭狼嗥。
【答案】C
【解析】 “魂飞魄散”形容非常惊恐,用在此处搭配不当,可改为“失魂落魄”。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用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答案】
写毛竹“等待”,用拟人手法赋予毛竹以深情,动词“等”“等待”的反复运用,营造循环往复的美感,充满诗意。
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用四个“一天比一天”有何作用?)
【答案】四个“--天比--天”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描总出一幅在日益艰苦的环境中,人们的干劲日益增强、劳动成果不断积累的场景,表现了人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和他们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勾出本句中的动词,并说说作用。)
【答案】“穿”“钻"“滑”“转”“流”“挤”“走”等动词用得十分精当贴切,既写出了滑道曲折,山深谷幽,峰回路转之状,又生动形象地写出毛竹走上工作岗位、参加祖国建设的情形,欢快而流畅把新一代井冈山人急于为社会主又理设贡献力量的革命热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作业布置】
搜集带“竹”的诗句。
【答案】示例: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清郑板桥《篱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背诵《西江月·井冈山 》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译文】战旗在山下摇荡,战鼓及军号声响彻山头,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依然岿然不可撼动。
整饬的防御工事已严阵以待,所以更加团结一心如筑成的堡垒。黄洋界上红军炮火轰鸣,快马报之敌军在渐浓的夜色中逃去。
【简析】这是一首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是一首抒写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是毛泽东许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词。这首词题为“井冈山”,内容却不是描写山景,而是通过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会剿”战斗的关键一仗——黄洋界保卫战,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词的上阕写战前气氛和敌我双方的态势。下阕写战斗经过,军民万众一心,粉碎了敌人的围攻,战斗取得胜利。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井冈翠竹》第一课时 单元 5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地语言,感受井岗翠竹地外在美和内在精神,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3.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重点 1.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地语言,感受井岗翠竹地外在美和内在精神,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2.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 1.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地语言,感受井岗翠竹地外在美和内在精神,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2.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山吗?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同志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井冈山以革命历史而名扬天下,成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清·郑板桥《篱竹》)作家袁鹰对井冈翠竹情有独钟,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袁鹰的《井冈翠竹》板书课题。 听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抓重点段落和词句,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地语言,感受井岗翠竹地外在美和内在精神,体会课文饱含的革命情怀。3.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与革命精神、建设精神之间地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地能力。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作者简介:袁鹰(1924年10月28日-2023年9月1日),原名田钟洛,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政治家。袁鹰于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发表过《白杨》《筏子》等优秀作品。作品有散文集《风帆》《海滨故人》《袁鹰散文六十篇》《一方净土》《灯下白头人》《抚简怀人》,儿童文学《春雨》《袁鹰儿童诗选》,传记文学《长夜行人——于伶传》,报告文学《玉碎》等。2023年9月1日,袁鹰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词语学习:梭镖 ( suō biāo ) 砍伐( fá ) 坚韧 ( rèn ) 稠密(chóu ) 深坳( ào ) 摇撼( hàn ) 殷切(yīn ) 功勋 ( xūn ) 茨坪 (cí ) 赣江(gàn ) 迢迢 ( tiáo ) 硝盐 (xiāo )郁郁苍苍 yù)重重叠叠 ( dié ) 亭亭玉立(tíng ) 魂飞魄散 (pò ) 鬼哭狼嗥 ( háo ) 血雨腥风( xīng ) 攀山过岭( l ng ) 成年累月 ( lěi ) 绞尽脑汁 ( jiǎo ) 悬崖绝壁( yá ) 幽谷荒滩( yōu )修长:长迢迢:形容路途遥远郁郁苍苍: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形容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的景象重重叠叠:形容一层又一层地摞在一起的样子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魂飞魄散:吓得魂魄都飞散了。形容极度惊惧,不知所措鬼哭狼嗥:形容哭叫悲惨凄厉。或形容声音大而杂乱,令人惊恐 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坚贞不屈:意志坚定,决不屈服。血雨腥风:下着鲜血的雨,刮着腥味的风。形容残酷屠杀和镇压的情景。比喻形势、时局险恶。攀山过岭:攀登高山、越过峻岭,比喻路程遥远且艰苦 成年累月: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时间长久 绞尽脑汁:形容苦思积虑,费尽脑筋,想尽一切办法去思考一件事情 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幽谷荒滩:幽深的山谷和荒凉的滩涂【新课学习】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思路: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4段)概括描写井冈翠竹的外形特征和“神采”。第二部分(5-9段)写井冈翠竹在革命时期的神勇。第三部分(10-12段)写井冈翠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无私奉献。第四部分(13段)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直抒胸臆。默读全文,结合关键语段,说一说:作者对井冈翠竹有着怎样的评价和情感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印象深刻“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并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骄傲自豪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天下第一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赞美阅读第二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井冈翠竹的?用了哪些修辞?写出井冈翠竹的什么特点?背诵本段。由远及近:远看:繁多、青翠、浓密近看:挺拔、繁多、秀美——形态各异修辞:排比、比喻、拟人特点:繁多、修直、亭亭玉立【合作探究】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井冈人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读第五段,——战士们用竹子做生活用品、做武器。读第六段,——老表们用竹子做成竹筒,盛放食物送给红军战士读第七段,——革命领袖用毛竹做扁担,挑起革命的重担。读第8-9段,——坚贞不屈,坚韧顽强读第10-12段,——一阵风过,毛竹呼啦啦地响,好像也在焦急地叫喊:“快些送我们下山去吧,莫要让我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我们啊!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沿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毛竹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急切明确:井冈山的竹子被制成了生活用品、战斗武器,为红军战士的生活带去方便,帮助红军战士消灭敌人,协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走过漫漫长途;井冈山的竹子面对艰难险阻不屈不挠,生命力顽强;并冈山的竹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并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贯穿全文的线索。 读读笔记读读写写注音释义梳理回答笔记默读,思考笔记背诵笔记读,思考回答笔记 明确目标目标4目标4目标1目标2目标2、3目标2
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梭镖(biāo) 硝盐(xiāo) 殷切(yīn ) 魂飞魄散(pò)摇撼(hàn) 旋绕(xuàn) 功勋 ( xūn ) 鬼哭狼嗥(háo)迢迢(zhāo) 白匪(fěi) 深坳( ào ) 成年累月(lěi)D.稠密(chóu) 茨坪(cī) 赣江(gàn ) 幽谷荒滩(tān)对下列语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比喻)  B.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设问)C.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顶真、排比)D.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拟人)下面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时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翻神采。B.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的生机,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C.井冈山上的毛竹据说有一千多万根,轮流砍伐,是永远也砍不完的。D.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郁郁苍苍的森林边,星垂平野,静静的池塘倒映着村舍的围墙。B.有些学生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好作文,而有的学生能轻松地写出漂亮的作文。C.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魂飞魄散,无精打采D.突击队员出其不意把手榴弹和燃烧瓶扔进敌人的帐篷,一时间,烈焰滚滚,敌人鬼哭狼嗥。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1)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用什么修辞?有何作用?)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用四个“一天比一天”有何作用?)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勾出本句中的动词,并说说作用。)【扩展延伸】聆听井冈山 (素素) 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目的,可能就是撩开它梢上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过无数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还是村镇之畔,无处不踩着潮湿的绿意。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红漆,或是白粉,或是黑墨汁;字迹也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条光影斑驳的拷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的眼睛。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固,不论是街巷、祠堂,还是照壁、屋前,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也就是说。在那段特殊的日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革命需要鼓动。红军当年要不断地吸收新战士,井冈山人管这叫“扩红”,当然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打胜仗。红军与白军发生过的战斗不胜其数,光是大规模的反围剿就有五次要打垮围追堵截的白军,也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农民的支持。红军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正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参加了红军,要动员一贫如洗的百姓拥护红军,更是离不开标语和口号。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这应该是他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摩尔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俄国,他们为最终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药。伟人和学者的话,纯朴中透着真理。每一句,我都隐约听见了与井冈山标语口号相类似的声音。走在写有标语口号的村镇里,另一种景象曾出乎我的意料。井冈山现为吉安所辖,而吉安地区古称庐陵。这里是两宋宰相文天祥、胡铨的故里,也是文学家欧阳修、诗人杨万里、《永乐大典》主编解缙的家乡。史上曾出21位宰辅、18位状元、16位榜眼、14位探花、近3000名进士,素称“文章节义之邦”,更荣享“金庐陵”之美名。岁月蹉跎,世态炎凉。庐陵光芒却至今仍闪耀在古香古色的村落里。我看到,国学经典和家教名句,隐约还留在书院或祠堂的门楣上,而这些书院或祠堂就是当年红军机关的所在地。在名门望族警世敦人的家训和楹联旁边,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标语口号,现代的革命文化,古代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它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山歌的摇篮。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曾经想模仿一下帕慕克,取“井冈山的名字叫红”。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歌谣。可是,我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中的井冈山致意。在此之前,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可他们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听到了这两支歌,心就随之飞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往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记得,在那天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女子竟唱着山歌从后排走上前台。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人长得并不漂亮,也可以说很老土,虽只三十多岁,中年妇女的疲惫和操劳,满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了的脸上。然而,就在我用都市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她的歌声就把我那点说不出口的优越给镇住了: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哪头……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后来知道。江满凤的爷爷就是井冈山的红军。搜集整理了许多红军歌谣。他的牺牲地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就是一个记录了30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很小很小的江满凤,就跟着父亲学唱这些歌谣。于是,她唱出的山歌,带有很浓的客家味。这别具一格的山歌却成全了她。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被电视剧《井冈山》主创者无意中听到了,立刻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歌去北京,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井冈山》热播之后,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不少地方都来要她去工作,还给她更体面的活儿干。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别人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唱山歌?她说,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记住红军先烈。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井冈山的山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牺牲的先烈多。不论在露天的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曾让我不忍举目端看。记得,解说员曾反复地强调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太多了,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上万,其实何止是成千上万啊。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不信,你也侧耳去听——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你认为本文的“神”是什么 文章是通过哪些“形”来突出“神”的 结合文章加以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井冈翠竹》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全文通过诗一样的语言,围绕“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这一主线,写出井冈翠竹在革命和社会建设时期与井冈山军民的紧密联系以及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并对这种精神加以深切赞美与讴歌。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